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799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docx

工业企业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卡

目录

一、煤气1

二、粉尘13

三、高温17

四、盐酸-HCL20

五、硫酸-H2SO425

六、氢氧化钠-NaOH28

七、生产性噪音33

八、有机溶剂39

九、电离辐射43

十、氧气48

十一、氮气52

十二、氩气54

 

一、煤气

(一)理化性能和用途

煤气中毒实质上是一氧化碳中毒,即CO。

无色无味有毒气体,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5﹪,密度12.5kg/m3,不溶于水,在空气燃烧时呈蓝色火焰,是钢铁生产过程中化学产物,可做二次能源使用。

(二)毒性

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是化学窒息性气体。

我国车间空气卫生标准最高允许浓度30毫米/立方米,即24ppm。

(三)危害

经呼吸道进入体内,造成组织缺氧,窒息、昏迷和死亡。

CO在空气中的浓度

吸入时间和中毒症状

50ppmm

无危险

200ppmm

吸入2-3小时,轻微头痛

400ppmm

吸入1-2小时,开始前额痛

800ppmm

吸入45分钟,头晕恶心,痉挛吸入2小时,失去知觉

1600ppmm

吸入20分钟,头痛恶心,痉挛吸入2小时,死亡

6400ppmm

吸入1-3分钟,头痛头晕吸入10-15分钟,死亡

12800ppmm

吸入1-3分钟即死亡

(四)造成煤气中毒的原因

1、设备泄漏煤气时未及时发现或已发现而未及时处理。

2、缺乏煤气安全知识,在超过一氧化碳国家卫生标准(一氧化碳国家卫生标准为160ppm)区域内不采取防护措施,不戴防毒面具工作。

3、在煤气设备附近休息、睡觉。

4、煤气放散时不注意空气流向或设备内残留煤气处理不净,没有执行严格检查制度。

5、煤气窜到蒸汽及水管内,引起中毒。

6、煤气区域不设警示装置,误入险区。

7、管网系统压力波动大,煤气压力超过水封要求,造成水封被压穿,煤气泄漏。

8、检测仪失灵,数据不准,配带的防毒面具发生故障造成中毒。

9、由于煤气设备操作失误,现场防护措施不当造成煤气中毒。

10、由于阴雨、雾天煤气不易扩散,使人不知不觉造成煤气中毒。

11、贸然进入煤气地区内的、未经检查确认的明暗沟及隧道。

12、煤气地区互保联保、互相监防不落实。

13、煤气管网V型水封亏水,补水管水量不足,泄水不严密或未卡盲板。

(五)如何预防煤气中毒

1、严格执行煤气安全操作规程和《首钢迁钢公司煤气安全防护管理办法》规定。

2、从事煤气作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煤气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合格,否则不能上岗工作。

3、在煤气设备上抽、卡盲板,动炎检修,必须到公司生产处煤气防护站办理申请手续,煤气防护人员要到现场监护,否则不能工作。

4、煤气设备、管道打开入孔时要侧开身子,防止煤气中毒。

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必须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合格后方可入内。

5、对煤气设备,特别是室内煤气设备,应有定期检查泄漏制度,发现泄露要及时处理。

6、对新建、扩建、改建或大修后的煤气设备在投产前,必须进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可投产。

试验期间为2小时,室内、外煤气设备泄漏率小于等于2﹪.

7、发现煤气泄漏或带煤气作业时,必须配带防毒面具。

8、严禁在煤气地区停留、睡觉或取暖。

9、煤气防护站防护人员要定期对煤气岗位进行一氧化碳分析测定,发现超标及时督促处理。

10、蒸汽管道不能与煤气管道长期联通,防止煤气倒窜造成煤气中毒,水管应装逆止阀,以防断水时倒窜煤气。

11、煤气地区应挂明显的安全警示牌,以防误入造成煤气中毒。

12、煤气排水器应定期检查溢流情况。

冬季要伴随蒸汽保温,避免因亏水、煤气压力超过水封的安全要求,造成水封被压穿。

13、在煤气放散过程中,放散上风侧20米,下封侧40米,禁止有人,并设有警示线,防止误入。

14、在一氧化碳超标的煤气地区工作,要采取临时措施,加强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稀释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15、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低于160ppm时,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对一氧化碳作业时间规定:

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60ppm可工作15-25分钟。

一氧化碳浓度达到80ppm可工作30分钟。

一氧化碳浓度达到40ppm可工作60分钟。

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4ppm可连续工作。

16、在生产、操作、施工环境恶劣(一氧化碳浓度超过160ppm的固定区域)的情况下工作,宜采用通风或配带防毒面具的措施。

在发生中毒事故抢救或检查时应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在煤气设备(管网)因煤气而严重超标,严禁不采取措施冒险抢救或进入泄漏地区。

17、V型水封与隔断装置并用可靠的切断煤气的手段,不准单独将V型水封做为可靠切断。

封V型水封,要达到补水量充足,必须保持高水位溢流,泄水管不准漏水,水封要设专人检查监护,防止水封亏水。

(六)抢救知识

1、发生煤气中毒后,救护人员应采取救护措施,立即将中毒者移到危险区域外的上风的新鲜空气处。

防止在抢救过程中扩大中毒事故。

2、对发生煤气中毒的区域,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他人误入煤气地区。

3、发生煤气中毒后要立即打电话通知厂调度和生产处煤气防护站,将中毒的人数、时间、地点、中毒程度汇报清楚。

4、在煤气防护站人员未到前,要将岗位用的氧气呼吸器的氧气瓶卸下,缓慢打开开关对在中毒者口腔、鼻孔部位吸氧,无氧气条件下事以启用现场风源。

5、抢救时要将有阻碍中毒者呼吸的衣扣、腰带、鞋扣解开,使中毒者放松,对中毒者起到缓解作用。

6、抢救时要将中毒者双肩垫高15厘米,四肢伸开,以尽量后仰,面部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畅通。

7、冬季要保持中毒者的体温,适当盖上被子,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法。

8、在中毒者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使用佩戴式的氧气自主呼吸,并调整好进气量,观察中毒者,使用强制呼吸,在不停止输氧的情况下送医院抢救。

9、给中毒者输氧时,消除中毒者口中异物,强制呼吸成人12-16次/分钟,儿童30次/分钟,要随时检查中毒者的脉搏跳动、呼吸、瞳孔等,确认中毒者是真死还是假死。

10、对中毒者输氧1至2瓶氧气时,仍无好转,要及时交给医生处理,防止因中毒引起其它症状的发生。

(七)主要存在岗位

1、炼钢:

一次风机系统、煤气回收系统。

炼钢10.2米以上各层平台、中间包和铁水包烘烤器、炼钢E列19米排水槽、连铸切割系统。

2、炼钢:

热风炉、高炉看水、高炉炉前、制氧加热炉、高炉铸铁机、高炉值班室、铸铁机烤罐、炉前除尘、高炉上料、高炉喷烟。

3、动力:

焦炉煤气加压站、高炉煤气洗涤、煤气柜内。

4、电力:

锅炉区域。

5、套筒区域。

各管道经过区域及各煤气排水器水封区域。

 

二、粉尘

(一)理化性能

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粒子

(二)危害

如果职工的作业场所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那么职工吸进肺部的粉尘量就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引起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发生尘肺病。

(三)影响尘肺发病的因素有哪些?

尘肺病人从接尘到发病一般有10年左右,时间长的15-20年才发病,短的1-2年,甚至半年就能发病。

尘肺病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粉尘的粒径大小和吸入量。

另外,劳动强度的大小、个人身体状况和个人防护好坏对尘肺的发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尘肺病有哪些症状?

因人的肺脏的代谢功能很强,故尘肺病人的早期症状是不太明显的。

由定期检查所发现的早期尘肺病人,往往没有任何自觉的症状,即使病情已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仍可保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

随着病情的发展,自觉症状越趋明显。

常见的症状是气短、胸闷、胸痛、咳嗽。

晚期尘肺和伴有并发症的病人,往往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体力衰弱、盗汗、心悸等症状。

(五)防尘措施的“八字”方针是什么?

“八字”方针是我国在粉尘治理过程中多年摸索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水、风、密、革、护、管、查、宣,成为综合防尘“八字”方针。

水即湿式作业,它适合于亲水性粉尘

风即通风除尘

密即密闭尘源,以达到控制尘源的目的

革即技术革新。

改革产尘工艺为无尘或少尘工艺

护即个人防护

管即对接尘设施维护管理

查即对接尘人员定期体检,对产尘点定期检测

宣即宣传教育,使接尘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六)主要存在岗位

1、炼钢:

炼钢倒罐站、中间包包翻包区、二次除尘、合金库、散料间、皮带上料系统。

2、炼铁:

高炉上料、原料运料、制粉喷煤、制料天车、制粉司磨、原料除尘、炉前除尘。

3、各部上料皮带除尘系统等岗位。

 

三、高温

(一)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1、高温对人体的体温可产生影响,当生产环境过高、温度又大时,人体的体温增高,此时易发生中暑。

2、高温作业人的排汗量增加,可造成人体严重脱水并损失大量氯化钠(人体的一种盐),引起水盐平衡失调,可引起、人体循环衰竭和热痉挛,并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3、在高温下体力劳动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长时,可使体温过度升高,血压下降,而不能继续工作。

4、高温作业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还可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的注意力下降,动作的准确性和反应性降低。

5、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作业发生的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它与生产环境的气温有密切关系,当生产环境的气温超过34度时就可能发生中暑,中暑多发病急,如不及时救治也可发生生命危险。

(二)防护措施

1、发生中暑的病人应迅速转移至通风良好的阴凉环境里休息,给予含盐的饮料,重病人迅速送医院治疗。

2、对生产环境的热源进行隔离,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中暑。

3、定期参加健康检查及加强新工人就业前的检查。

4、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参加高温作业应穿戴好防护用品。

5、参加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盐,每日饮水不少于3升。

加强营养,多吃肉及豆类制品、糖、蔬菜、水果等食品。

(三)主要存在区域

1、炼钢厂房区域内;

2、炼铁:

高炉区域、热风炉区域、水冲渣区域;

3、电力:

锅炉汽机

4、套筒窑:

白灰窑系统等区域

四、盐酸--HCL

(一)理化性能和用途

透明或微黄色冒烟液体,蒸汽有强烈刺激味。

沸点:

110℃,蒸汽密度:

1.3,易溶于水,用于油井活化剂、矿石还原剂、食品处理剂、清洁剂、锅炉除垢剂及化学中间体。

(二)毒性

对皮肤和粘膜有较大刺激腐蚀作用。

最高允许浓度:

15mg/每立方米。

(10.2ppm)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蒸汽和烟雾能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导致咳嗽、鼻和牙龈出血,严重暴露能腐蚀鼻、严重灼伤和失明。

皮肤接触:

浓盐液(大于38﹪)导致严重灼伤。

口服:

口腔、胃和食道会严重灼伤,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虚脱并可能死亡。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蒸气能腐蚀牙齿,使鼻和牙龈出血,产生持续性支气管炎。

皮肤长期接触稀溶液会发炎。

(五)火灾和爆炸

不燃烧。

用喷水来冷却容器有助于防止爆裂和减少蒸汽。

(六)化学反应性

与强碱类(如氢氧化钠)起激烈反应,与硫化物、磷化物、氰化物、乙酯基化合物、氟化物、硅化物和碳化物起反应而释放出易燃和有毒的气体,与氧化剂(如过氧化物)能起激烈反应。

(七)人身防护

吸入:

如蒸气或烟雾浓度超过暴露限值应戴防毒面具。

皮肤:

需穿戴好防护用品,溅到皮肤上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眼睛:

如需要应戴用面罩

(八)急救

吸入:

脱离盐酸产生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如患者呼吸停止立即开始人工呼吸,避免口对口接触。

眼睛接触:

使眼脸张开,用生理盐水或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至少20分钟。

皮肤接触:

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受污染的衣服。

口服:

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如可能给患者饮水约250毫升,如呕吐自然发生,应使患者身体前倾,重复给水。

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将盐酸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放置于有通风的阴凉地方,远离禁忌物和工作场所。

存放地方应有防酸地板和良好的排水设施。

配置溶液时应缓慢地将酸倒入水中以防溅出和起沸。

(十)安全和处理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应避免泄漏,使用合适的盐酸吸着物来抑制溢泄,用苏打粉或石灰中和残剩物质,处置废料可在指定地点深埋。

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使用“腐蚀性物品”)标志

(十一)主要存在岗位

各化验室等岗位。

 

五、硫酸-H2SO4

(一)理化性能

无色油状腐蚀性液体,有强烈吸湿性。

密度:

1.8,溶点:

10.4℃,沸点:

280℃,蒸汽密度:

3.4,极易溶于水。

(二)毒性

属中等毒类。

对皮肤和粘膜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最高容许浓度:

2mg/每立方米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吸入高浓度酸雾能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严甚至肺水肿。

眼睛接触:

溅入硫酸后引起睑结膜炎及水肿。

角膜浑浊以至穿孔。

皮肤接触:

局部刺痛,皮肤由潮红转为暗褐色。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硫酸雾者,可有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等症状。

(五)火灾和爆炸

本品虽不燃,如遇金属能产生可燃性气体,与水混合会大量放热。

着火时可用干粉、泡沫灭火等方法。

(六)人身防护

硫酸雾浓度超过暴露极限值,应戴防酸型防毒口罩。

戴化学防溅眼镜。

戴橡胶手套,穿防酸工作服和胶靴。

(七)急救将患者移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冲洗20分钟以上。

清除污染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部位。

冲洗前,先用毛巾将积在体表的硫酸清除,水冲后可用4-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中和性冲洗。

(八)主要存在区域

各化验室等区域。

六、氢氧化钠-NaOH

(一)理化性质和用途

白色、无臭、不挥发的固体。

熔点318℃,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适宜于配制成溶液使用。

用来中和酸类、石油精炼、纸张制造、纺织生产、染料生产、涂料生产、清洁金属、清洁剂制造和食物添加剂。

(二)毒性

属于强碱。

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

0.5mg/每立方米。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由于腐蚀作用回对鼻、喉和肺产生刺激。

眼睛接触:

极严重的腐蚀作用。

造成严重的灼伤和深度溃疡、灼伤可能不会立即产生痛感,而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产生。

口服:

会产生严重疼痛,口喉和食道灼伤、呕吐、腹泻、虚脱而可能死亡。

(四)火灾和爆炸

不燃烧,不爆炸。

(五)化学反应

与强酸(如硫酸)产生强烈反应。

溶解于水时产生大量的热。

与许多有机化合物起爆炸性反应。

(六)人身防护

吸入:

如尘粒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值,应戴用合适的呼吸器。

皮肤:

需穿戴好防护用品,溅到皮肤上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眼睛:

采用有效安全措施防止溅入眼内。

(七)急救

吸入:

脱离氢氧化钠产生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

使用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流水冲洗患眼约30分钟,如需要可用中性的盐溶液重复冲洗。

皮肤接触:

防止接触。

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3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受污染的衣服。

口服:

用水充分的漱口,或给患者饮水约250毫升。

如呕吐自然发生,使患者身体前倾并重复给水。

注:

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八)储藏和运输

将氢氧化钠储藏于不漏水的镍合金容器内,放置于干净、阴凉的地方,与工作场所和禁忌物隔离。

储存地方应有单独的通风设备。

配置溶液时,应将固体缓慢地加入水中以防飞溅和起沸。

(九)安全和处理

应当有一个紧急处理方案。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

防护服装和呼吸器。

铲起干物用为再循环使用或予以处理。

用黄砂或泥土吸除溅出的溶液,中和残余物并用水冲洗场地。

废料可用焚化炉内烧掉。

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使用“腐蚀物品”标志)

(十)主要存在区域

各化验室等区域。

 

七、生产性噪音

一、概述

工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称生产噪声。

按噪声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空气动力(如空压机噪声)、机械(如球磨机噪声)和电磁(如发电机)等噪声;以噪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又可分为稳态和非稳态噪声。

二、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一)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较强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损,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

噪声对听力影响的程度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的时间有关

1、听力损伤:

工人在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出现耳鸣,重者有耳痛或耳聋,最初表现在高频听力下降,经休息听力可恢复正常。

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增加或是强度增高,听力下降更加明显,由可恢复变成不可恢复,自觉症状加重,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为时听力称为永久性阀位移。

2、职业性噪声聋:

在生产劳动中,因长时间接触较强的或一次接触强烈的生产性噪声而引起永久性阀位移。

(二)噪声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噪声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心情抑郁、反应迟钝、易激动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则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电图改变;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可导致胃炎和消化道溃疡。

三、防护措施

(一)、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

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把产生强烈噪声的工厂与居民区,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也可减少噪声的危害。

(二)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1、吸声:

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身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

2、消声:

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

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

3、隔声: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4、隔振:

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三)卫生保健措施

1、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

耳塞是最常见用的一种,隔离效果呆达30分贝左右。

2、对接触噪声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3、对参加噪声作业的职工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

4、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四、主要存在岗位

炼钢:

动力水泵房、合金上料系统;

炼铁:

高炉米前、炉前看水、喷煤、铸铁机、冲渣热风炉;

电力:

锅炉、汽机;

动力:

七千风机、集中空压机站、喷烟空压机站、联合泵站等岗位。

八、有机溶剂

一、概述

有机溶剂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在工业生产中,他们被用作原料、清洗剂及去脂剂等。

有机溶剂,按照其化学组成可分为烃类(如正已烷、苯、汽油等)卤代烃类(如三氯乙烯)、醇类(如甲醇)、酮类(如丙酮)、醚类(如乙醚)。

有机溶剂沸点低,在常温下容易挥发,这就决定了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吸入,它们进入血液中的能力取决于其脂溶性,具有较高脂溶性的溶剂易进入血液。

有机溶剂进入人体的另一途径是经皮肤,经常接触脂溶性的溶剂引起皮肤脱脂或刺激。

有些溶剂可透过皮肤屏障而被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对机体引起全身性毒性作用。

二、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一)神经毒性:

短时间接触高浓度的许多种溶剂引起麻醉作用。

主要表现为定向力障碍、眩晕、精神错乱、昏迷、麻痹惊厥等,大多数中毒者在脱离接触环境后可以迅速恢复健康。

(二)对粘膜的损害:

有机溶剂对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具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角化和易受感染。

(三)对肝、肾、肺及造血系统的损害:

有些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对神经系统、粘膜及皮肤这些共性效果之外,对肝、肾、肺及造血系统等也可产生毒性作用。

三、防护措施

(一)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如喷漆行业中改用无苯稀料:

用甲苯、二甲苯、汽油等毒性小的物质代替苯作为溶剂和稀释剂等。

(二)改革生产工艺:

使职工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机溶剂。

(三)通风排毒:

以局部机械通风为主,根据生产特点、操作方式设置各种通风排气柜,排出前应进行回收处理。

(四)加强个人防护:

使用活性炭防毒口罩或送风式面罩。

防护用品应经常维修。

(五)卫生保健设施: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定期对车间空气中有机溶剂的浓度进行检测。

 

九、电离辐射

一、概述

电离辐射包括:

X线、Y线、中子、电子束及各类放射性核素。

二、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一)急性放射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感染、出血或频繁呕吐、腹痛、严重腹泻、呈水样便等。

可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抽搐、躁动、休克等。

多因心血管功能紊乱、衰竭而死亡。

(二)慢性放射是长期受到超容许剂量照射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血倾向,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内分泌功能紊乱,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增高,眼晶体后囊皮质下混浊等。

三、防护措施

防止放射危害的根本方法是控制辐射源的质量,任何放射工作都应首先考虑在保证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源的用量。

防护工作一般分为内外防护两部分。

(一)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

1、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如熟练操作技术,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几个人轮流操作等。

2、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3、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屏蔽材料则需根据射线的种类和能量来决定,如X、Y射线可用铅、铁、混凝土等物质;β射线宜用铝和有机玻璃等。

(二)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

1、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

在污染源周围按单位类别要划出一定范围的防护监测区,作为定期监测环境污染的范围。

放射性工作场所,放射源以及盛放射性废物的容量等要加上明显的放射性标记,提醒人们注意。

对人员和物品出入放射性工作场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

2、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

采用通风过滤的方法,将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对放射性“三废”要按国家规定统一存放和处理。

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

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三)加强放射性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四、主要存在岗位

各高压变电告所、电缆隧道、高炉上料系统、发供电等。

 

十、氧气

一、物化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

液态时凝结成淡蓝色液体,相对密度1.33.熔点-218.4℃.沸点-183℃.临界温度-118.6℃.临界压力为5.11×106Pa。

蒸汽相对密度1.05。

化学性能活泼,可与绝大多数元素生成氧化物。

与可燃性气体(如氢、乙炔、甲烷等)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与氢气混合后燃烧火焰温度达2100-2500℃.微溶于水和醇。

二、危险特性:

氧气本身不燃,但能助燃。

与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与油脂接触则反应生热,此热蓄积到一定程度则可自燃。

氧气与乙炔等可燃气体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

液态氧和易燃物共储时,特别在高压下,有爆炸的危险。

液氧易被衣物、木材、纸张等吸收,见火即燃。

氧无腐蚀性,但有水分存在时会促进金属的腐蚀。

气体本身无毒。

健康成人吸入纯氧3小时一般认为无任何影响。

但吸入更长的时间或在202.65~303.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