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666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 数学 三年级 上 教案 1.docx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教案1

数学教案

 

年级:

三年级

姓名:

王琼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第一课:

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

P2--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

口算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开火车)

3×5=4×8=7×6=36-17=80-43=

9×3=8×5=37-15=8+15=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6+5-18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

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

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

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

3×4+6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

3×4+6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

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

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

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

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

(板书)

解法一:

3×4+6解法二:

6+3×4

=12+6=6+12

=18(元)=18(元)答:

该付18元。

三、尝试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1、提问:

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3×4=12(元)20-12=8(元)答:

应找回8元。

b.20-3×4

=20-12

=8(元)答:

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

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4、认识:

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

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四、巩固练习:

1、P3“结合主题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2、试一试第1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讨论先算什么,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3、试一试第2题学生板演并订正。

五、拓展练习:

1、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讨论,写出算式并把现算什么标记出来。

第二问根据题目创设的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2、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根据题目意思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六、总结强调:

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3×4+6解法二:

6+3×4

=12+6=6+12

=18(元)=18(元)

答:

该付18元。

 

第二课:

买文具

教学内容:

P5~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8÷736÷624÷881÷915÷3

2、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问题: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

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18÷3=6(元),6+4=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18÷3+4

=6+4

=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

18÷3+4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

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

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

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习

P6“试一试”。

1、提示:

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习: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6+4=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答:

笑笑一共需要10元。

 

第三课:

过河

教学内容:

P8~10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

“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

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

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

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

”,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

54÷(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

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

(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读作:

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

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课题:

练习一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

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画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

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

(注意:

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完成习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要解答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完成习题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18>126>4

答: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答:

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

每瓶便宜1元。

6、完成习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要解答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2)提问:

为什么要用小括号?

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

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

“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

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课题:

看一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让学生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那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观察讲台体验: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只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语言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观察。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前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

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好,全体起立!

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口令: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节奏越来越快。

)师:

通过刚才的游戏,看出同学们反应得真快。

下面我们再做个小游戏“猜一猜”,考考同学们的眼力。

教师先后出示一张大象和学生的背面照,学生情绪高涨,进行判断,教师再出示两幅侧面照,一部分学生已猜出,此时教师又出示两幅正面照,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

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

正面看得清。

生2:

从后面看不好辨认。

师:

是同一个物体,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生:

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

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

答得真棒!

掌声鼓励。

师:

我们站得位置不同,看到的每幅图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看一看

(一)

二、探讨新知

1、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笑笑,淘气和妙想观察长方体的场景,与此场景相似的,教师展示给同学们一个长方体的百宝箱。

(1)谁能说说百宝箱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

百宝箱是长方体的。

(2)仔细观察,说说在你的角度观察到的箱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生1:

我观察到的是两个长方形的面,一个面上写着“百”字,另一个面上写着“箱”字。

生2:

我观察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的面,一个面上写着“百”字。

生3:

我观察到的是两个长方形的面,一个面上写着“宝”字,另一个面上写着“百”字。

(3)(师转换纸箱角度)现在你看到的和刚刚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

不一样。

(4)为什么同一个箱子,这边的同学和那边的同学见到的形状不同,刚才你见到的和现在见到的形状也不同呢?

生1:

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

生2:

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不错,正是因为同学们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以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板书: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生齐读)完成书上情境图中的连一连。

2、说说生活里你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形状不同的例子。

3、拿出你们小组准备的小箱子,仔细听观察要求,明确要求后再开始观察。

(小组活动)

观察要求:

(1)在你的角度仔细观察,看一看你最多能看到箱子的几个面。

(2)先看一看再想一想,然后再转换角度看一看。

(3)得出结论小组交流。

生: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箱子,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箱子的三个面。

师补全板书:

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教师小结:

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朝上的这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叫做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长方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是人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转换角度这面又叫上面,这面又叫正面,这面又叫侧面了。

4、多媒体出示课本上妙想、笑笑、奇思、淘气观察小熊的情境图,与此景相类似,教师拿出一个小熊让4名同学们来观察。

(1)教师找同学说出这4名同学分别坐在小熊的哪一面。

(2)对照着多媒体图片上的4幅图,让这4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那一幅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和思考过程。

2、四人小组观察学具

师:

能够认清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后,大家想不想也像淘气那样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呢?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观察自己的书本、文具盒、橡皮擦、书包等,告诉同组的人你看到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

换一下位置,看到的会一样吗?

生:

汇报观察所得。

3、自由观察教室里实物。

师:

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的表现都很出色。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活动去观察我们教室里的其它物体,试着说在不同的角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

活动后汇报所得。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过得开心吗?

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课题:

看一看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多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多个物体组合的形状。

难点:

体验从侧面看组合物体时,被遮挡的情况下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5分)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站在不同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找同学到前面演示,其他同学说一说她看到的是物体的哪个面?

学生思考并复习。

关注学生能否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

二、探究新知(30分)

情境一,出示情境图。

1.下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小朋友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桌子上的牙膏盒和茶杯的,他们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3.引导学生观察奇思和淘气的相对位置,以及他们两个看到物体的位置关系。

4.讨论淘气和奇思看到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第三单元加与减

课题: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及进行简单的估算,说出估算的方法。

2、结合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结合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

(一堆书)

师:

这是什么,(书),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就举行为贫困地区儿童的捐书活动,这是我们学校四、五、六年级同学捐的课外书,你知道有多少本吗?

(学生说)大家都说不出来吧,老师也估不出来,想知道大概有几本吗?

那怎么办?

蓝老师有办法啊?

我去大队部去找一个人!

2、看看、说说:

找出数学信息

结果啊,姜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东西,(课件出示)出示统计表:

航埠小学四、五、六年级捐书活动情况统计)。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看看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3、提出问题

师:

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又该怎样列式?

(同桌互相先说说)反馈:

直接说出问题并同时列式,其它小朋友可要注意听了,如果回答对了,请你用掌声鼓励一下好吗?

4、分类引出新问题

师:

现在小朋友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也列了一些式子,观察这些式子,哪些式子的计算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我们还没学过?

师:

哦,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说法吗?

那这些学过的算式你们都会做了吗?

真的?

好,那我们选取其中一个加法来算一下。

算之前,老师要问一下,两个三位数相加,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反馈:

反馈,拿一个小朋友的展示一下。

好,看来二个三位数相加,小朋友们真得会了,那我们就把它也擦了,剩下的这是三个数……(连加)

三、解决问题

1、估算:

师:

老师记性不好,谁还记得这个式子是根据哪个问题列出来的吗?

板书问题:

四、五、六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

刚才一大堆书我们大家都估不出大概有多少,因为信息不够,现在,老师给了我们这张统计表,我们能不能估一下这三个年级一共大约捐了这么多的书吗?

可能估的结果会有:

100+100+90=290

100+100+100=300

110+100+90=300

120+100+100=320

反馈:

注意学生的讲法,并提问:

根据刚才小朋友们的估算,你觉得哪些结果是少估的,哪些结果是多估的呢?

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

我们知道,正确的结果肯定比290大,比……小,也就是在290到320之间。

2、我们刚才估算了它的大概结果,那我们把它结果大概估出来有什么用呢?

(有时,不要求准确结果的,我们也可以估一个大概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的过程,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

3、算一算:

(学生独立演算)

但是,我们学校最终要把这些书捐到灾区去,那得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可不能是一笔糊涂帐是不是。

师:

那你有办法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哦,这么多小朋友都会啊,那让我们在草稿本上试着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

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尝试情况,对有特点的进行收集)

如果已经有同学尝试算完了一种方法:

试试你还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3、四人小组交流:

请把你的方法在四人小组中介绍一下,来看看你组里的同学的方法跟你想的一样吗?

你能看懂他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

并在其中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4、全班汇报:

第一种:

两个数相加

方法1、118+104+95118222

=222+95+104+95

=317(本)222317

师:

根据题目的意思,118加104表示是四、五年级共捐书多少,再加95就表示……(请学生回答),你的方法和这个一样吗?

这种计算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吗?

看来,有时旧知识可用来解决新问题的是吗?

方法2、118

+104

222

+95

317

师:

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以前学过的吗?

如果让它和刚才的那种方法比较一下,你觉得你的这处方法怎么样?

方法3、118

104

+95

317

师:

和这个小朋友一样做法的举手,这种方法你以前学过了吗?

哦,没学过也能想得到啊,还敢试一下,真了不起,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的这种尝试精神。

但是,你怎么会想到有这种方法来计算呢?

(两个数相加可以放一起,三个数也可以放一起的)

还有其它不同的做法吗?

方法4、

100+100+100=300

18+4-5=17

300+17=317

师:

你是怎么想的?

哦,小朋友们,把118看成100,你想到了什么?

(估算)对,这其实是对估算的一种精确化,是一种口算的方法。

先把这些数看成整十,整百地相加,然后把少估的加上去,多估的减去。

它在计算时,能使数字变简单方便容易记忆。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板演的算式,听,说计算的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刻体会计算的方法。

5、对比估值与计算结果观察,写答语

师:

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317本,我们还要在横式写出答案,让我们和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是不是在我们的估算范围之内?

那你觉得我们前面的估算有没有价值?

(一种初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师:

由此,我们对估算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估算可以初步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师:

到现在为止,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