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年五年级上册.docx
《1011年五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1年五年级上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1年五年级上册
音乐备课
(五年级上册)
王帅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等。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教学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中川江号子的风格。
课时设置
五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学唱歌曲《拉萨谣》,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
课时目标
1、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2、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初听歌曲,请生谈谈听后感受。
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
3、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领会西部的风土人情。
领读节奏有难度的地方。
4、再听歌曲,分辨歌曲的演唱顺序。
5、跟琴学唱歌词,师指导唱不好的地方。
6、引导学生再次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意图:
对家乡的喜爱是发自肺腑的,因此带着这份喜爱去演唱歌曲,情绪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
7、师介绍歌曲作者及歌曲风格。
8、跟伴奏唱,指导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歌曲。
9、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型:
活动
课时内容
1、复习歌曲《拉萨谣》。
2、“走进西藏”音乐会。
课时目标
1、表现有关西藏的音乐作品
2、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3、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跟录音唱《拉萨谣》。
2、师指出不足,有感情的跟伴奏唱一遍。
3、学生表演唱《拉萨谣》。
4、“走进西藏”音乐会
5、介绍两种最流行的歌舞形式:
一是锅庄,一是弦子。
(教学意图: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藏族最流行的歌舞形式)
6、欣赏藏族歌曲及舞蹈
7、分小组表演藏族歌曲。
在学生的表演中应加进去藏族简单的舞蹈形式。
8、小结: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课时目标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初听乐曲,引导生思考乐曲情绪,为乐曲命名。
(教学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
)
(二)分辨乐曲音乐特点
1、听乐曲的三、四主题,请生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2、师介绍苗、彝族音乐特点。
3、听第四主题,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结构
1、听引子部分
(1)用什么乐器领奏?
模仿了什么声音?
联想表现了什么情景?
2、听第一部分
(1)分辨三个乐段。
(2)跟师唱旋律A.
3、欣赏第二部分
(1)对比第一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景?
(2)跟师唱主旋律。
4、欣赏第三部分与尾声
此部分又出现了哪段旋律?
5、完整欣赏全曲,为课本上出示的谱例片段排序。
6、师总结介绍乐曲的出处。
(四)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课时目标
1、能用自豪的表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
节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三峡
师介绍三峡及劳动号子。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风格。
2、跟录音拍击歌曲节奏,师指导。
(教学意图:
通过拍击节奏对歌曲有更深的了解,对学习歌曲起到主要作用。
)
3、学生听琴学唱歌曲,在唱这首歌时应注意用什么情绪唱?
4、生有感情的演唱。
5、请生为这首歌曲划分领唱与齐唱。
6、学生分领唱与齐唱的形式演唱。
(三)展示有关三峡的知识
1、师简介三峡工程。
2、师生交流有关三峡的古诗和歌曲。
3、最后有感情的唱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四)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用口风琴吹奏《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课时目标
1、学习口风琴G调演奏指法。
2、学会吹奏《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准备:
口风琴
教学过程
1、讲授G大调的基本知识。
2、指导学生练习G调指法。
3、跟师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歌谱。
(教学意图:
吹奏口风琴对曲谱及节奏的掌握非常重要)
4、师指导生分句吹奏歌谱。
5、生自由练习。
6、生一起吹奏部分曲谱,师指导吹得不好的地方,重点练习。
7、请一部分生吹奏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相互交换。
8、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绿色畅想
教学内容
唱歌《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
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
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
对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歌词有较深理解,演唱时声情并茂,二声部整齐谐和。
教学难点
合奏《森林狂想曲》主题。
课时设置
五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相关磁带、口风琴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平事业和绿色事业。
2、初步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3、能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的节奏。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讲述地球村的含义,倡导同学们保护环境。
2、初听歌曲,请生感受歌曲情绪。
3、再听歌曲,请生分辨两个乐段。
(教学意图:
通过聆听辨别歌曲的曲式结构,聆听—探索---发现)
4、跟师口风琴学唱第一乐段歌词,注意强弱拍。
5、学习合唱部分。
两声部分开教学。
6、师生集体讨论,为歌曲标注颜色的部分加上固定节奏。
7、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歌曲《绿色的歌谣》。
课时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
2、能用口风琴吹奏“mi”“fa”“sol”三个音。
教学方法:
听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绿色的歌谣》。
(1)初听乐曲,感受歌曲情绪。
(2)熟读歌词,师生讨论歌词的含义。
(3)跟录音学唱歌曲,师指导唱不好的地方。
(4)师讲述第一乐段中休止符的用法,请生回答课本中第一个问题。
(5)随师口风琴唱第一乐段,注意体会休止符的用法。
请生回答课本中第二个问题。
(教学意图:
通过实践找到答案)
3、在口风琴上吹出“mi”“fa”“sol”三个音。
4、小结: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用口风吹奏《绿色的歌谣》
课时目标
1、学习口风琴F大调的演奏指法。
2、学会吹奏《绿色的歌谣》。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2、讲授F大调的基本知识。
3、指导生练习F大调指法。
4、跟师唱《绿色的歌谣》歌谱。
5、师指导生分句吹奏歌谱。
6、生自由练习。
7、生一起吹奏,师指导吹得不好的地方,重点练习。
8、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课时目标
1、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
2、复习用口风琴吹奏“mi”“fa”“sol”三个音。
教学方法:
听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演唱《绿色的歌谣》,注意情绪。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1、师介绍歌曲,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2、熟悉A、B、C各乐段的旋律,引导学生发现各个乐段上下两个乐句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
3、再听乐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听出来的三个乐段。
4、再听乐曲,完成课本上第一、二个练习。
5、师用口风琴吹奏,请生为乐曲添加音效。
6、复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三)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型:
复习课
课时内容
1、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
2、学习用口风琴吹奏《森林狂想曲》。
课时目标
1、提高《手拉手,地球村》《绿色的歌谣》的演唱质量。
2、能初步学会吹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醒学生注意演唱质量。
2、复习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3、复习歌曲《绿色的歌谣》。
4、吹奏《森林狂想曲》。
(1)带领学生学习吹奏A段旋律。
(2)带领学生学习吹奏B段旋律。
(3)带领学生学习吹奏A段第二声部旋律。
(4)带领学生学习吹奏B段第二声部旋律。
(5)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先合奏A段,再合奏B段。
(6)按谱面要求A、B、A合奏。
(7)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
教学内容
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
唱歌《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草原各民族和音乐的感情,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
初步认知“草原音调”(主要指蒙古族的);自己组织班级音乐会。
教学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进一步熟悉1=G的五线谱音位。
课时设置
五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相关磁带、口风琴、大草原的图片
第一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天堂》、读谱练习《草原上》。
课时目标
1、欣赏歌曲《天堂》,初步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
2、较为顺利地进行视谱演唱《草原上》。
教学方法:
听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天堂》
1、导入。
2、初听,请生说说听后感受。
3、复听几遍,请生分辨歌曲两个部分。
4、再听一边,请生小声跟唱,感受歌曲。
(二)读谱练习《草原上》
1、师介绍歌曲《草原上》的音乐特点。
2、跟师口风琴唱ladoremisollado7个音。
3、师生共同讨论为括号处加上合适的音符。
4、生视谱随口风琴学唱歌曲。
(教学意图:
锻炼学生的识谱能力。
)
5、生独立唱歌词,请生课外续编第二段歌词。
6、用口风琴学习演奏《草原上》。
(三)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课时目标
1、学会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引导学生热爱草原、关注草原、爱护草原。
教学方法:
节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初听歌曲,请生说说夏牧场的美丽画面。
3、再听歌曲,请生轻生哼唱。
4、师讲授歌曲音乐特点为音域适中。
5、师分句教唱歌谱,请生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
6、随口风琴完整唱一遍歌谱。
7、生随口风琴唱歌词。
师补充解释“阿肯”的含义。
8、跟录音唱歌词,师指导唱不好的地方。
9、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歌曲。
(教学意图:
深入体会歌曲的情绪)
10、师生共同设计歌曲的演唱方式,感受歌曲。
11、小结: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用口风琴吹奏《美丽的夏牧场》。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熟练口风琴G大调的指法。
2、学会用口风琴吹奏《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二)用口风琴吹奏《美丽的夏牧场》
1、复习吹奏G大调指法。
2、齐唱一遍《美丽的夏牧场》歌谱,师指导。
(教学意图:
吹奏口风琴最基本的就是要唱熟曲谱。
)
3、师分句教授《美丽的夏牧场》的吹奏指法。
4、生自由练习。
5、生一起吹奏,师指导吹不好的地方。
6、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牧民的一天》。
课时目标
1、复习吹熟《美丽的夏牧场》。
2、积极参与为《牧民的一天》各段命名的活动。
3、能专心欣赏合唱歌曲,从中受到启发改善自己的歌声。
教学方法:
听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美丽的夏牧场》
1、跟录音唱一遍歌曲。
2、生自由练习用口风琴吹奏歌曲。
(教学意图:
既复习了曲谱,又联系了口风琴)
3、集体吹一遍,师指导。
(二)欣赏《牧民的一天》
1、师简介乐曲。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提示学生注意各段落的分段和衔接。
3、师用口风琴吹奏课本上三个乐段,请生分辨记忆。
4、再听一遍乐曲,完成课本上第一个练习题。
5、分段欣赏,请生描述各段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6、完成课本上练习题二。
(三)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型:
复习
课时内容
“美丽的草原”班级音乐会。
课时目标
1、概括复习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更多地接触有关草原的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教学过程
1、复习欣赏《天堂》,感受歌曲情绪。
2、集体用口风琴吹奏《草原上》。
3、欣赏《牧民的一天》,联想乐曲表现的情景。
4、跟录音唱《美丽的夏牧场》,注意歌曲情绪。
5、用口风琴集体吹奏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6、补充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意图:
拓展知识面)
7、小结:
教后反思
]
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
教学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大家一起来》
活动《稍息立正站好》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通过唱歌、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了解实际的多元文化,丰富音乐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
在活动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流行音乐中明快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课前对资料的收集,了解当今比较流行的世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2、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特点,创编韵律操。
课时设置
四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第九周二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大河之舞》。
课时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感受踢踏舞热烈的节奏和气势宏大的场面。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踢踏舞。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3、教师介绍爱尔兰及大河之舞。
4、教授《大河之舞》的主要节奏型。
|×0|×0|×0|×0|
|××|××|××|××|
|××××|××××|××××|××××|
(教学意图:
充分感受踢踏舞的节奏)
5、再听乐曲,师指导生加上拍手伴奏。
6、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7、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第十周一课时)
课型:
活动
课时内容:
活动《稍息立正站好》
课时目标:
通过欣赏、模唱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跟着录音学会歌曲。
在音乐的伴奏下,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会一段韵律操,培养学生协调的运动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是哪部动画片的插曲?
叫什么名字?
2、请生讲动画片中自己最喜欢的片段。
3、再听一遍,你喜欢歌曲的什么?
4、跟录音学唱歌曲第二段。
5、跟老师学习韵律操。
(教学意图:
让活动课活起来。
)
6、分小组表演:
一组同学演唱,一组同学表演。
相互换位表演。
7、小结: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第十周二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大家一起来》
课时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大家一起来》,感受歌曲的动感节奏。
在上一课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创编一段韵律操,为下一课时的热舞活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3、再听歌曲,跟录音学唱歌曲。
4、提示学生为歌曲划分乐段,引导学生发现各部分间情绪、节奏的联系。
(教学意图:
节奏的练习。
)
5、师生讨论为歌曲各乐段设计动作。
6、跟音乐做动作,表现歌曲。
7、小结: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第十一周一课时)
课型:
复习
课时内容:
复习、活动——《欢快的舞步》。
课时目标: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组织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教学方法:
活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集体感受《大河之舞》,请生加上简单的动作及节奏伴奏。
2、学生分组表演《稍息立正站好》,师生集体评价。
3、学生分组表演《大家一起来》,师生集体评价。
4、请生表演自己喜欢的一段舞蹈,师生给予评价。
(教学意图:
学生自由创新)
5、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教学目标
这是以欣赏为专题的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运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peiy和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课时设置
四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第十一周二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
课时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复习已有的乐器知识,对乐曲中的所有人物和动物进行介绍。
为整首作品进行欣赏前的铺垫。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西洋乐器的种类,举例两种乐器。
2、导入课题。
3、师介绍故事概括。
(教学意图:
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4、人物介绍
(1)彼得
请生分辨描写彼得的音乐,说明原因。
(2)老爷爷
听描写老爷爷的音乐片段,说明音乐特点。
(3)动物
听描写小鸟、鸭子、猫、狼的音乐片段,分辨演奏的乐器及描述的对象,说明原因。
5、小结。
下节课分段欣赏。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第十二周一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再次欣赏《彼得与狼》。
课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段欣赏《彼得与狼》。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
作品中每个人物或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学意图:
复习上节课内容,加深对乐器的了解)
2、分段欣赏。
(1)片段一:
彼得出场。
提醒生体会彼得此时的心情。
(2)片段二:
小鸟出场。
他们在做什么?
(3)片段三:
鸭子出场。
主要描写谁?
他们在干什么?
请生说明理由。
(4)片段四:
猫出场。
猫怎样出现的?
为什么?
(5)片段五:
老爷爷出场。
感受描写老爷爷的音乐特点。
(6)片段六:
狼出场。
感受描写狼的音乐特点。
(7)片段七:
动物们的反应。
提醒生聆听每个动物的反应,及结果。
(8)片段八:
智斗。
请生联想音乐描述了什么内容。
(9)片段九:
放绳。
如何听出描述放绳的?
(10)片段十:
捉狼。
感受紧张的气氛。
(11)片段十一:
猎人出场。
如何听出是猎人出场?
3、小结。
4、下课。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第十二周二课时)
课型:
欣赏
课时内容
继续欣赏《彼得与狼》。
课时目标
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能够真正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完整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2、师生共同总结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狼——圆号——穷凶急恶的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教学意图:
深一步了解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
3、引导学生发现故事蕴含的意义。
4、布置下节课内容。
5、下课。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第十三周一课时)
课型:
活动
课时内容
活动《彼得与狼》。
课时目标
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
教学方法:
活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选出各个人物和动物的扮演者,再找出几个同学分别解说不同的片段。
2、师做简单的辅导。
3、随音乐完整表演。
4、师生共同评价。
5、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解说奖……
(教学意图:
通过评价给予鼓励。
)
6、小结。
教后反思
课后生成:
第六单元爱满人间
教学内容
唱歌《爱在人间》、《爱的奉献》、《感恩的心》
欣赏《欢乐颂》、《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演唱几首爱心题材的歌曲,启迪学生理解“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没好的人间”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关心和谐社会的建设。
能划分歌曲的段落;继续培养合唱能力和演奏能力。
教学重点
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育爱心,并通过歌声、舞步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演唱合唱歌曲时音高准确、声部谐和。
课时设置
六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口风琴
第一课时
(第十三周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内容
学唱歌曲《爱的人间》。
课时目标
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爱的人间》。
教学方法:
学唱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介绍歌曲及作者谷建芬。
(教学意图:
认识作曲者谷建芬。
)
3、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请学生为歌曲分段,说明原因。
(2)跟录音学唱一遍,请学生注意节奏有难度的地方。
(2)重点教唱最后一拍是十六分音符进入的节奏唱法。
(3)跟录音唱一遍,师指导唱不好的地方,重点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
(4)跟伴奏唱一遍,提示学生注意情绪。
4、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第十四周一课时)
课型:
综合
课时内容
欣赏并学唱歌曲《感恩的心》。
课时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亲情、友情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情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方法:
欣赏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介绍歌曲《感恩的心》。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3、师讲授这首歌曲的寓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