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438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docx

中外传记选读第二课

第二课 鲁迅: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论真性情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

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

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

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

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

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

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

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足以称为美好。

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人不仅仅属于时代。

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

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

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微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赏读:

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

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

醴(lǐ):

甜酒。

2.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赏读:

礼节重在相互往来。

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尚:

重在。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赏读: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腐:

腐臭。

户枢(shū):

门的转轴。

蠹(dù):

蛀蚀。

4.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赏读:

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

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

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一、审美视窗

文坛巨匠——鲁迅

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可……

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

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

“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您,做到了。

人们看到了“新文学”中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燃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

您也曾“彷徨”过。

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啜泣;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黯然神伤……

虽有“彷徨”,但您从未放弃过。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您就是真的猛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任何困难在您面前都会被熔化。

您虽然已经逝去,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薪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一代代人不断前进!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一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于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及抗争的过程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署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7月16日,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只身东渡日本。

在日本写出了散文《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牛车上》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等作品。

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

鲁迅先生10月9日就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

因之前的通信来往,1934年11月30日,在上海,鲁迅先生在一家咖啡店里会见了萧军、萧红,从此,鲁迅先生和萧军、萧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和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

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

在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

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

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以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写出二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可谓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咳嗽(  ) 

(2)衣裳(  )  (3)揩拭(  )

(4)浑浊(  )(5)水门汀(  )(6)舀子(  )

(7)荸荠(  )(8)间断(  )(9)弄堂(  )

(10)嘈杂(  )(11)担搁(  )(12)苋菜(  )

(13)混浊(  )(14)削皮(  )(15)校样(  )

(16)踌躇(  )(17)祈祷(  )(18)茎叶(  )

(19)勉强(  )(20)门闩(  )(21)呻吟(  )

(22)豌豆(  )(23)瞿秋白(  )(24)抹煞(  )

答案 

(1)késou 

(2)yīshɑnɡ (3)kāi (4)hún

(5)tīnɡ (6)yǎozi (7)bíqí (8)jiàn (9)lònɡ

(10)cáozá (11)dānɡe (12)xiàncài (13)hùn (14)xiāo (15)jiào (16)chóuchú (17)qídǎo

(18)jīnɡ (19)qiǎnɡ (20)shuān (21)shēnyín

(22)wān (23)qú (24)shā

2.辨形组词

(1)

      

(2)

(3)

(4)

答案 

(1)辨别 辩论 辫子 

(2)漂亮 飘动 缥缈 (3)饺子 绞尽脑汁 (4)咳嗽 漱口

3.近义词辨析

(1)特别·尤其

两者都是副词,都含有比较意味,都有强调作用。

“特别”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是”的前面。

用处较广,不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还可以指“与众不同,不普通”。

“尤其”,用处较窄,一般只限用于“就其中之一加以强调”,并在强调中包含着比较,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步。

用于后一个比较项目上,语气比“特别”重。

例句:

①鲁迅先生家里生客人很少,几乎没有,________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

②胶皮底鞋夏天________热,冬天又凉又湿,鲁迅先生的身体不算好,大家都提议把这鞋子换掉。

答案 ①尤其 ②特别

(2)踌躇·迟疑

两者同为动词。

指拿不定主意。

“踌躇”指犹豫。

着重指行动,是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

多用于书面语体。

“迟疑”从时间角度说,是指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

例句:

①我________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②他________片刻,才接着说下去。

答案 ①踌躇 ②迟疑

4.词语解释

(1)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搭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入为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敬而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书刊报纸等印刷品印刷前供校对用的样张。

(2)指式样时兴的;时髦。

(3)为了想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

(4)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

(5)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

一、文本助读

整体感知

作者以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形象。

一位在国人眼中的文学战士卸下了他的严肃与锐气,却以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慈祥的师长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染我们,用他宽广仁厚的心胸感动我们,用他严于律己的品质熏陶我们。

文脉梳理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二、小组合作

1.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对他人尤其是青年后辈的关心与奉献精神。

结合课文,谈谈鲁迅对待青年朋友的关心和教导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对待敌人不同,对待青年,鲁迅的态度是和蔼的,如课文中所写的偶尔和萧红等青年朋友开玩笑,嘱咐许广平为青年付车费;对青年非常热心,在茶馆中和青年一谈就是一两个钟头,经常与青年书信交流、看稿子,即使对青年人写的信太草非常厌恶,但还是一丝不苟地仔细阅读;严厉中仍然带着慈爱。

鲁迅在病中,感觉到时日不多,会教导前来请教的青年:

“你们自己学着做,若没有我呢!

”这一切足以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本色。

2.既然本文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地写许广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许广平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宽容等品质。

在整篇文章里,很多地方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沫。

特别是在鲁迅病重后,许广平无微不至的照顾: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着楼梯上了楼。

”诸多细节感人至深。

因此,与其说鲁迅与许广平是一对恩爱夫妻,更愿称他们为一对志同道合、彼此激励的战友!

精神的相互慰藉与理解包容中更能展现鲁迅平和执着的一面。

他们二人犹如在烈火中沐浴的凤凰,用坚毅和隐忍完成最后的人生涅槃!

这恐怕也是萧红的回忆录的独到之处。

三、师生探究

1.阅读课文,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

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2)作者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触,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的非常人性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的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友谊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笑声的感染,居然也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在听到她的感叹后,“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何其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氛围啊!

作者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考点链接  “把握传主事迹与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这一题型往往从两个角度设题:

概括传主事迹和分析传主形象。

有时又把这两个角度融合在一道题当中,所以对这一种题型,需要注意:

1.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请概括。

(2)×××的性格特点怎样?

用哪些事件来表现的?

(3)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2.明确解题思路

(1)先梳理出文中主要事件,从事件中来概括传主主要事迹,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2)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3)还要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这篇回忆录中写的都是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琐事,虽表面杂乱,却给人浑然一体之感。

请阅读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二:

首先,作者在处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琐事这些材料时,看似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实则是作者有心去写一个平常的有丰富人情味的人间鲁迅,所以选材特别注意生活细节,处处留心是作者成功的一点。

其次,是作者同鲁迅独特的师友关系,作者始终带着一种崇敬而又亲切的眼光来看待鲁迅的日常生活,文笔散漫却又处处显露这种深情。

所以作者往往能做到小中见大,正如同原文中许广平所说: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于平凡中见深刻,恰如鲁迅名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所蕴涵的深刻含意。

一、文本审美

1.丰富的细节描写

本文记叙了鲁迅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基本上概括了鲁迅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所如饭桌、卧室、客厅、门口、路上、公园、茶馆、影院等,相关的人物如妻子、儿子、亲人、仆人、朋友、青年学生、医生等,相关生活如衣着、烟酒、交友待客、闲居谈笑、深夜工作、夫妻情深、父子天伦等。

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充分地展现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触,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2.行文中情感贯穿,文字跳跃

作品中的材料互不关联,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因为萧红对鲁迅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渗透其中,这是一篇非常感性的文章。

作品中所涉及的鲁迅的生活琐事,随心写出,无严格的逻辑顺序。

而且,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使文字跃动,这就在限定的篇幅中增加了意蕴厚度。

3.使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

本文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述角度。

这种叙述角度给本文带来了真实性和亲切感。

在文中,叙述者不再君临一切,而是与读者处在一种平等的对话地位,在真诚亲切的娓娓而谈中使读者产生一种艺术的共鸣和认同,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增强。

二、写作迁移

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请你选择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写一段文字。

30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又到了8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

妹妹把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

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

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

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月底借钱总是难的,何况是我们这样穷的人家。

我们觉得一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

太阳落下去了,昏黄的灯光照出我和妹妹失望的面容。

父亲做好了饭,给我们放好碗筷,喊我们,我和妹妹一声不吭。

父亲无可奈何地坐下来一个人吃,他甚至喝了一点酒,那是烧菜用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几口,父亲就醉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

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父亲别喝了。

父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一饮而尽,泪水扑簌簌掉在碗里。

父亲开始说话,一句接一句,不停地说,说了一个来小时。

他把手伸进裤兜,掏出瘪瘪的破钱包,摸出几张钱,“啪”的一声很响地打在桌上,大声说:

“钱,拿去报名!

”我和妹妹想笑却笑不出来,泪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父亲是怎么解决学费的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后来才知那天父亲去镇上卖了血。

血水远比酒浓,那次醉酒可能是父亲一生最后一次醉酒……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弄堂(nònɡ)      门闩(shuān)

瞿秋白(qú)踌躇(chóuchú)

B.削皮(xiāo)勉强(qiánɡ)

咳嗽(késou)水门汀(tīnɡ)

C.豌豆(wān)混浊(hùn)

间断(jiàn)苋菜(xiàncài)

D.茎叶(jīnɡ)揩拭(kāi)

校样(xiào)嘈杂(cáozá)

答案 C

解析 A项“弄”读lònɡ。

B项“强”读qiǎnɡ。

D项“校”读ji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做人  搭讪  鏖战  刊物

B.酒蛊  笃实  阖家  藤椅

C.油腻  影碟  调羹  抹杀

D.爱戴  花雕  翔实  孺子

答案 B

解析 蛊—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B.若遇此等人,应敬而远之,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C.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D.鲁迅先生总是向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展开毫不妥协的进攻,对进步青年却总是给予春风化雨般的教诲。

答案 C

解析 无所不为:

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贬义词。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他,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儿。

C.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

D.许先生想请一个北方厨子,鲁迅先生以为开销太大,请不得的,男佣人,至少要十五元钱左右的工钱。

答案 D

解析 “至少”与“左右”相矛盾,“至少”后面跟确数,而“左右”表约数。

5.阅读下面的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①鲁迅先生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

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

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注重积累材料。

(2)积累要长期坚持。

(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1)问,要求归纳三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