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103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docx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深圳图书馆

2015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推荐说明

深圳,是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

据2014年11月首度发布的《2014年度深圳阅读指数报告》统计,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每周图书阅读率为63.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在今年3月揭晓的由百万市民“点赞”选出的“深圳十大文明行为”中,“爱读书”更是众望所归的高票当选。

深圳图书馆是城市“全民阅读”的重要承载。

2013年11月,深圳图书馆创设“南书房”服务区以倡导经典阅读,尤其关注家庭阅读。

2014年初,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与深圳图书馆联合策划启动了“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推荐项目,并于2014年“4·23世界读书日”发布了《2014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旨在向广大读者推荐适合当今中国家庭阅读与收藏的经典著作。

这份书目拟于每年“世界读书日”发布30种,预计10年可达到一般家庭经典书架的基本容量。

首期书目发布一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反响。

2015年书目推荐评选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由长期致力于文献学、阅读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主持编制,并经2015年4月3日专家论证会审议确定。

参加论证会的专家有: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刘洪辉,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吴晞,深圳阅读联合会会长尹昌龙,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深圳资深媒体人王绍培等。

围绕该书目,深圳图书馆将依托《行走南书房》公益阅读杂志开展经典品读,邀请著名学者做客“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系列主题讲座,举办沙龙、朗诵会、读剧、征文、图书展等系列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推动经典阅读与体验。

古今经典图书灿若繁星,一份年度30种的书目自难穷尽。

本书目依照推荐宗旨,所持选书原则如下:

一、推荐书目是中国大陆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出版物。

二、立足“家庭”亲子阅读需求,关注读物的可读性,部分入选典籍为选本或译注本。

三、经典图书需要时间淘洗和沉淀,入选图书侧重于历久弥新之作。

四、以文、史、哲经典图书为主,兼顾社会科学、科学普及读物。

五、为便阅读,推荐书目多为通行版本。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不管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中国家庭藏书、读书的传统还应持续下去。

愿这份书目能为家庭经典阅读提供参考。

2015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

1、春秋左传注

(春秋)左丘明(前502~前422)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版,杨伯峻(1909~1992)编著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著《左传》共三十五卷,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该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其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记述了这一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以及天道、鬼神、占卜、占梦之事等,不仅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传世后,注释者极多。

今人杨伯峻集中外研究《左传》的成果,并参照甲骨文、金文的考古资料编撰而成的《春秋左传注》是一部较好的注本。

名家推介:

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2、孟子译注

(战国)孟子(前372~前289)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12年5月版,杨伯峻(1909~1992)译注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著作,有七篇十四卷传世,相传由孟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该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如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等思想观点。

《孟子》雄辩滔滔,逻辑严密,且行文气势磅礴,雄健优美,极富感染力。

它作为“四书”之一,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译注》对《孟子》详加注释并作了全译,是孟子思想的入门读本。

书末还附有《孟子词典》,与《译注》相辅相成,可做索引。

名家推介:

《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

——(汉)赵歧《孟子题辞》

举中国之百亿万群书,莫如《孟子》矣。

传孔子《春秋》之奥说,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隶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莫如孟子矣!

探冥冥之本原于天生之性,许其为善而超擢之;著灵明之魂于万物皆备之身,信其诚有而自乐之;秩天爵于人人自有而贵显之,以普救生人神明于昏浊污蔽之中,莫如孟子矣。

——康有为《孟子微·自序二》

3、庄子

(战国)庄周(约前369~前286)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方勇译注

庄子,名周,诏号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又称《南华真经》,道家经典之一,由庄周及其后学所著,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

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此推荐版本以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清人郭靖藩《庄子集释》为底本,文字准确可靠,注释精要易解,译文流畅优雅,是正确解读《庄子》的一本入门参考书。

名家推介: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

——郭沫若《鲁迅与庄子》

4、楚辞选

(战国)屈原(前340~前228)、(战国)宋玉(生卒年不详)等

推荐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马茂元(1918~1989)选注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宋玉,战国晚期楚国人,相传为屈原的弟子。

“楚辞”是由楚国的诗人在吸收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上古神话传说融合而成的一种新体诗,大多“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命名为《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诗经》和《楚辞》分别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常并称为“风骚”。

后世众多的诗歌流派,追本溯源,“莫不同风骚”。

马茂元选注的《楚辞选》选有22篇屈原的作品及5篇宋玉等人的作品,时限上起战国后期,下迄西汉初年。

名家推介: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絮,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5、说文解字

(汉)许慎(约58~约147)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13年7月版,(宋)徐铉(916~991)校定

许慎,字叔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

他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成书于100年至121年。

许慎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1篇,全书共15篇。

该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还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被后世学者奉为文字训诂学的巨著。

成书之后,经数百年辗转传写,以致违失本真。

北宋初年,徐铉等人受诏校定《说文解字》,除纠正脱误外,亦略有增改,后付国子监雕板,使此书得以流传下来,世称“大徐本”。

名家推介:

所赖以考见六书之源者,独有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

——(清)钱大昕《说文解字·跋》

六书之学说,当自《说文解字》始。

——胡朴安《中国文学史》

6、乐府诗选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12年9月版,余冠英(1906~1995)选注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作乐谱的机构,名为“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诗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其语言朴实自然,文字生动活泼,叙事深刻详尽,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到了唐代,虽其乐谱已失传,但形式沿用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余冠英选注的《乐府诗选》收录现存从汉到南北朝的乐府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56首、南朝乐府民歌31首、北朝乐府民歌16首,并附录汉至隋歌谣33首。

该版本网罗宏富、资料翔实、校勘细致,展示了历代乐府诗的完整风貌和流变轨迹,是研究乐府诗的重要参考书。

名家推介:

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

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

后世言诗,断自两汉,宜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

——(清)刘熙载《艺概》

7、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刘义庆(403~444)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南朝梁)刘孝标(462~521)注、余嘉锡(1884~1955)笺疏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所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先生谓之“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南朝宋时期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目录学家、语言学家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对《世说新语》原作和刘孝标注所述的人物事迹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以广异闻;对事乖情理的,则有所评论,以明是非。

名家推介: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世说新语》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类相从,事起东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每个故事落墨不多,或优美,或洒脱,或惊心,或动魄,都是很有味道的。

——李敖《中国名著精华全集》

8、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1019~1086)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07年1月版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耗费19年时间主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协修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

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周威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的历史。

此书结构宏伟、文字晓畅,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

史学上,此书有《考异》、《目录》各30卷,体例完善,是编年体史家之典范;政治上,此书有着从历史中为君主治国安邦提供经验之目的,是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因而自成书以来一直为历代帝王将相所看重,是史书成为政治家的参考书的最突出代表。

名家推介: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元)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一》

9、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1130~1200)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发扬了北宋二程等人的思想,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部儒学经典合编加注,形成了《四书章句集注》。

全书分《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朱熹认为读“四书”必须“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他写作此书的主旨是以理学注“四书”、以“四书”论理学,借助儒学经典来阐发自己的理学体系,如“理本气末”的本体论、“革欲复理”的人性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等。

《四书章句集注》所设计的这一套精致完备的意识形态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名家推介:

四书结集于程朱,自朱子以来八百年,四书成为中国社会之人人必读书,其地位实已越出在五经之上。

而读四书,则必兼读朱子之《论》、《孟》集注与《学》、《庸》章句,已定为元、明、清三代朝廷之功令。

——钱穆《朱子学提纲》

中国思想家中,对社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不过三五人,朱熹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起决定性的作用。

——任继愈《四书集注序》

10、西厢记

(元)王实甫(生卒年不详,一说1260~1336)

推荐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张燕瑾校注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杂剧作家,著有杂剧十余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

剧本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限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来展开情节,描写了多情才子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自由恋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历经坎坷,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文辞典雅清丽,读来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它不仅是一部生命力强大的戏剧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名家推介: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自从有此天地,他中间便定然有此妙文。

不知何人做得出,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若定要说是一个人做出来,圣叹便说此一人便是天地现身。

——(清)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

11、传习录注疏

(明)王阳明(1472~1529)

推荐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邓艾民(1920~1984)注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人称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

《传习录》是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

凡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中卷有八篇书信及两篇短文,回答了相关问难及质疑,谈论了王学的宗旨与根本内容,阐发了他的教育思想;下卷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邓艾民所注《传习录注疏》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中互有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观察与考辨,还将视野扩展到了阳明后学,从而“立体”的展示了阳明学的思想展开进程。

名家推介: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

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

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粱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12、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1640~1715)

推荐版本:

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一生精力所聚”之书。

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共40余万字。

该书以搜集到的民间传闻和故事为主要素材,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借描述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来展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它博采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之精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代表着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老舍曾赞其“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名家推介:

《聊斋》之妙,同于化工赋物,人各面目,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

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

不似他手,黄茅白苇,令人一览而尽。

——(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聊斋志异》虽如亦当代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歇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3、呐喊

鲁迅(1881~1936)

推荐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有《狂人日记》、《孔乙已》、《药》、《阿Q正传》等14篇小说。

这些作品写作于1918年至1922年,取名《呐喊》,意在借此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在艺术上,《呐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而《阿Q正传》以其塑造的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的“阿Q”形象,不仅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使鲁迅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名家推介:

至于这五年来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时间过近,我们不便一一的下评判,……但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

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

《呐喊》是最近数年来中国文坛上少见之作。

那样的讥诮而沉挚,那样的描写深刻,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

——郑振铎《论〈呐喊〉》

14、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1893~1988)

推荐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他的成名作,亦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该书从哲学本体论入手,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按照“意欲”的不同,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

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

认为中国文化将继西方文化之后得以复兴。

书中抨击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主张,维护并全新地解释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不排斥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主张将两者结合建立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新文化。

该书初版于1921年,在当时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一反众议、独树一帜,被誉为“震古烁今之著作”。

后经多次重版,并被译为十余种文字。

名家推介:

梁漱溟先生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因为,无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他所讲的问题,是当时一部分人的心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当时一般人心中的问题。

——冯友兰《哲学回忆录》

在当时大家热烈批评中西文化的大潮流中,比较有系统,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言,代表儒家,代表东方文化说话的,要推梁漱溟先生在1921年所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

15、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1895~1990)

推荐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涂又光(1927~2012)译

冯友兰,字芝生,思想家、哲学家。

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

其中,《中国哲学简史》由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期间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

1948年,此书英文版一面世,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多种语言译本相继问世。

该书共20万字,篇幅有限却壮志凌云,不仅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还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是史与思的结晶。

此书语言流畅,堪为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

所荐涂又光译本是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版本。

名家推介:

如果说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李慎之《怀念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哲学史著作。

……把史论结合得那么紧密,把中国哲学史讲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清晰,而且贯穿着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到现在还无人能及。

——张世英

16、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1900~1972)等

推荐版本:

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9月版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面向青少年读者的经典历史读物,“五千年”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拟定了该书的整体提纲和书名,并编写了东汉以前的篇目。

后林汉达在“文革”中含冤去世,作家曹余章续完了他未竟的部分,并对其遗稿作了整理和补充。

作者选择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展现出来,让青少年在倾听历史回声中真正理解历史,并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该书通俗易懂、脉络清晰,1979年一问世即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多年来销量累计达几百万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最新版的《上下五千年》延续了老版以故事讲历史的经典形式,按时间顺序编排了370多个历史故事,并增补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

名家推介:

《上下五千年》不但能使青少年增长历史知识,而且从中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许力以《上下五千年》

这套书立论正确,材料丰富,通俗而又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熔思想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炉。

它是对读者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填补了上海出版界的一个空白。

——龚心瀚《〈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编辑回顾》

17、美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