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089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期末整理 辽大.docx

马哲期末整理辽大

绪论(教学重点3个)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3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

c)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d)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章(教学重点13个)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p28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p32

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p32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及其特点p40~41

联系时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务联系的普遍性有三个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事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6.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42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各个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小酒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p44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四五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5~46

(1)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同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事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意义:

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让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p46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变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是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证其积极因素。

12.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p56~57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58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成人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第二章(教学重点6个)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6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而那时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70~71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收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不会完成。

因为无知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辨证关系p74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互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这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5.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p76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会笑。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实践之所以能够最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重点7个)

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p95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p95~97

(1)含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98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咋还能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色还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色还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103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成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6.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13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30~131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题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题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第四章(教学重点13个)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实现途径p141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一是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的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有一个重要方式,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

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p14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的关系p145

1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消极后果p147~149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消极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老的那个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p154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p158

(1)根据: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2)意义: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1)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3)相对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

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9.资本积累的含义、源泉及历史趋势p162p164

(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0.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p165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1.资本周转的含义,以及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p165

(1)含义:

资本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周转。

(2)影响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又很多,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实践,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3.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p175~176

第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战胜封建社会,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种种不公,有更多社会政治自由,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和人类进步。

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发展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对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

1.资本主义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是相对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维护资产阶级。

第五章(教学重点11个)

1.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p183

(1)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打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p183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3.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统治的p185(第五章)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金融寡头的全面统治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1.在经济领域,金融寡头实行全面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