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020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某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1综合说明

1.1绪言

**镇双**村扬水灌区位于市区南部,涉及原高**湾村和原沟湾村,后移民搬迁,两村合并为双**村。

**镇双**村扬水灌区自建成以来,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渠、林、路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农、林、牧综合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灌区经济效益显著。

但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两处小扬水泵站自建成30多年以来,机电设备和水利工程设施一直没有经过大修和更新改造,致使工程老化失修,机电设备技术性能恶化,上水能力下降,耗能增加,导致灌区水利用率和单方水产出率低下,运行成本高,严重影响了灌区的经济发展。

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市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根据《关于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农民自愿申请建设为前提,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补充灌溉设施建设为主,选择**市区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为**镇双**村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市水务局委托我院编制<<**市区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区基本情况

1.2.1自然概况

1.2.1.1地理位置

**镇双**村扬水灌区地处**市南部,灌区地形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

项目区已开垦灌溉土地8800亩,是**重要的扬水灌区。

1.2.1.2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暧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的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148.9㎜,且分布不均匀,季节分配性强,全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月。

年平均气温10.6℃,相对湿度53%,年均日照达2936小时,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536.3mm。

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无霜期242天。

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148.9㎜,且分布不均匀,季节分配性强,全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

作物生育期降水量180mm。

1.2.1.3工程地质

灌区地形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地下水埋深在1.5-3.0之间。

项目区地层岩性比较简单,主要以全新统冲积相(Q4a1)、冲湖积相地层(Q4la1)组成,全新统冲积相(Q4a1)主要分布于灌区表层,厚度2-6m,岩性为砂壤土、砂壤土,下部为部积卵砾石层;全新统湖冲积相(Q4la1)岩性为砂壤土、砂壤土,下层粉细砂组成,局部夹粉质粘土层,上层壤土、砂壤土层度为2-10m。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Ⅷ度,地震动峰加速值0.20g

主要建筑物地质条件良好,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1.2.2社会经济

项目区涉及双**村3个队,408户,2095人,总劳动力1257人,灌溉面积0.88万亩。

2011年粮食总产为1257吨,人均占有粮食为600千克,2011年农业总产值733.3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

1.2.3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少且埋深在70m以下,难以开采利用,现状灌区灌溉面积0.88万亩,主要依靠东干区扬水灌溉。

1.2.4扬水工程现状

**双**村扬水泵站共有2座泵站组成,工程于上世纪70年代建成,其中双**村汉渠扬水泵站总装机165kw/3台,总扬程8m,设计流量1.04m3/s。

双**村沟湾扬水泵站总装机110kw/2台,总扬程8m,设计流量0.56m3/s。

双**村汉渠扬水泵站扬水渠道总长3.4km,配套建筑物44座,其中:

斗农口34座、节制闸6座、生产桥4座。

双**村沟湾扬水泵站扬水渠道总长1.85km,配套建筑物35座,其中:

斗农口18座、渡槽3座、生产桥12座、节制闸2座。

有10kv输电线路250m,250KVA变压器2台(其中一台租借)。

扬水泵站由于运行三十多年以来,一直未得到维修及其更新改造,致使水泵破损严重、电力设施损坏、丢失,使水泵性能下降。

管理不善,私自违规组装机泵,危及管理运行人员的生命安全。

扬水渠道现状统计见下表。

**双**村扬水渠道情况表

渠道名称

桩号

上口宽(m)

渠深(m)

比降

边坡

各类建筑物

汉渠扬水渠

0+000-1+050

2.7

1.3

1/1500

1:

1

44座

1+050-2+550

3.2

1.3

1/3700

1:

1

2+550-3+400

2.6

1.0

1/600

1:

1

沟湾扬水渠

0+000-0+850

1.8

0.7

1/1500

1:

1

35座

0+850-1+850

1.8

0.5

1/1800

1:

1

 

1.3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1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备老化,上水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灌区的需水要求

**镇双**村扬水泵站自1975年运行至今31年来,机电设备一直没有大修改造,工程老化失修,机电设备技术性能恶化,提水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灌区的需水要求。

泵站机泵和电气设备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老产品,效率低,能耗高,若不进行更新改造难以继续使用。

(2)设备陈旧,能耗高,运行费用高,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负担

**镇双**村扬水泵站现有5台水泵,仅更换过1台水泵及电机,目前其它水泵扬水效率低下,运行成本高。

钢爬管锈蚀严重,出水闸阀由于运行时间长,磨损严重,密封圈脱落,漏水严重,维修成本逐年上升,增加地方和农民负担。

(3)渠道淤积严重,浪费水资源

扬水泵站进水前池冲刷严重,影响提水性能,并存在安全隐患。

扬水渠道十几年前经过砌护改造,但是设计不合理,造成淤积严重,淌水困难,影响灌溉正常运行,加上砼板破损脱落,渗漏增大,灌水成本增高,阻碍灌区的经济发展。

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扬水工程更新改造是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上水能力,满足灌区需水的需要。

**镇双**村扬水泵站自1975年运行至今31年来,一直未进行大的更新改造,各类设备老化,锈蚀、隐患比比皆是。

因此,为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上水能力,满足灌区需水的需要,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增加泵站运行可靠性、安全性已迫在眉睫。

(2)扬水工程更新改造是更新陈旧设备,降低能耗,减少运行费用,减轻地方和农民负担的需要。

随着扬水电价的不断上涨,供水成本逐年增加,而地方财政不予补贴,给扬水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泵站设备更新及渠道节水改造,可以节能降耗、节约水资源、减少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减轻地方财政和扬水灌区农民的负担。

因此,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输水渠道进行节水改造对提高扬水利用率,切实发挥扬水工程效益至关重要。

(3)扬水工程更新改造是减少渠道渗漏,节约水资源的需要

扬水工程更新改造可以促进节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节水、减负、增收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扬水工程的更新改造是灌区农民的迫切要求

目前**镇双**村扬水渠道稍段有1500亩左右的土地,由于扬水线路过长,渠道淤积严重,造成灌水困难,增加了扬水成本,当地群众强烈请求从双**沟湾扬水渠道稍段新建二级扬水泵站,解决灌水困难问题。

1.4灌溉设计保证率及设计灌水率

**镇双**村扬水泵站改造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设计灌水率q=0.7m3/s.万亩。

1.5工程任务及主要工程量

**镇双**村扬水泵站建设内容包括:

更新配套机泵及电气设备8台(套),翻建改造扬水渠道4.2km,配套斗渠1.92km,改造各类渠系建筑物60座。

工程工程共需土方1.79万m3(填方0.89万m3),砌石296.7m3,砼987m3,钢材13.2T。

1.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50.38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145.15万元,其它费用投资5.23万元。

其中:

申请中央财政补助45万元,申请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45万元,**市财政及地方农民自筹60.38万元。

1.7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

1.7.1社会效益

**市区**镇双**村扬水更新改造工程的实施,将为**扬水灌区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水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扬水灌区宜农荒地、加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进程提供有利保证,从而有利促进**灌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项目建成后,将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有效降低扬水工程运行成本,减少农民负担,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1.7.2经济评价

项目实施后将显著提高扬水工程效率,改善灌溉面积0.88万亩,提高灌水保证率。

项目完成后,年增加灌溉效益24.24万元。

项目完成后,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2.82%,经济净现值(ENPV)为11.38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EBCP)为1.04。

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1.7.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新破坏因素,而是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通过工程改造必将显著提高灌区供水保证率,改善地下水水质和水环境,增大林木覆盖率,改善小气候,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发挥显著作用。

1.8建设管理及建后运行管理

1.8.1工程管理

工程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招标投标制。

工程建设前,由市水务局负责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招投标、工程实施、质量检查、参与工程验收等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工程资金的筹措,监督工程资金的使用。

为做好项目区工程的管理,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将项目工程分类编号,建立档案,移交给工程所在用水者协会或管理委员会管理。

1.8.2管理办法

**市**镇双**村扬水更新改造工程实行分级负责制。

即:

渠道及附属建筑物、泵站由渠系用水者协会负责日常工作;支渠所属斗渠成立用水小组,由用水户选举1名组长,负责本斗渠及附属建筑物的日常灌溉管理和维护。

协会和用水组组长必须做好工程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修,并根据协会章程向用水户公布。

协会人员和用水组组长必须巡堤护水,保证渠道安全通水。

1.8.3运行管理

协会对各用水户的灌溉面积进行核实,与用水户共同确认后,签署灌溉面积登记卡,并在每年灌溉前,与用水户核实灌溉面积变化情况,并在登记卡上记录。

按照“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原则,保证灌区上下游均衡受益,建立“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多方监督”的监督制约机制。

水管单位及渠系用水者协会要及时向用水户公布灌溉面积、用水量、水价和水费,自觉接受镇、村组织和农民的监督,杜绝用水和收费中的不正之,对水票外任何以水费名言的收费,农民有权拒交,并可向上级部门或水管单位举报、查处。

项目区内全面实行“量水到斗口、核算到亩、按方收费”。

收费方式按照“一价制”水价标准实行“一费开票到户”

工程竣工后,对新建工程全面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落实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积极推行农村水费改革,按照自治区农村水费改革指导委员会和**市区水费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量水到口,“一票到户”,一价到田,逐步探索推行“终端水价”。

1.9结论

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方案实际,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市区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镇双**村扬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的建设符合《关于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立项条件;项目是实施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对加快建设**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2基本情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镇双**村项目地处**市南部,灌区地形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

项目区已开垦灌溉土地8800亩,是**镇重要的扬水灌区。

2.1.2气象、水文

灌区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暧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的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148.9㎜,且分布不均匀,季节分配性强,全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月。

年平均气温10.6℃,相对湿度53%,年均日照达2936小时,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536.3mm。

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无霜期242天。

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148.9㎜,且分布不均匀,季节分配性强,全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

作物生育期降水量180mm。

2.1.3工程地质

灌区地形主要由黄河两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地下水埋深在1.5-3.0之间。

项目区地层岩性比较简单,主要以全新统冲积相(Q4a1)、冲湖积相地层(Q4la1)组成,全新统冲积相(Q4a1)主要分布于灌区表层,厚度2-6m,岩性为砂壤土、砂壤土,下部为部积卵砾石层;全新统湖冲积相(Q4la1)岩性为砂壤土、砂壤土,下层粉细砂组成,局部夹粉质粘土层,上层壤土、砂壤土层度为2-10m。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Ⅷ度,地震动峰加速值0.20g

主要建筑物地质条件良好,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土地及人口

项目区涉及双**村3个队,408户,2095人,总劳动力1257人,灌溉面积0.88万亩。

2011年粮食总产为1257吨,人均占有粮食为600千克,2011年农业总产值733.3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

2.2.2灌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工程区接近**公路主干道,同时**公路可延伸到达,施工运料和器材运输非常方便。

项目区内部村队硬化路及一些简易道路可作为施工道路与泵站和干渠相通,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项目区供电设施完备齐全,电力资源充沛,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施工条件和能源保障。

项目区排灌系统基本完善。

近年来,通过乡村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形成良好的条田格局及灌区排灌系统。

2.2.3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状况

灌区属于**市区主要农作物区,该渠控灌区域内人均占有耕地4.2亩,灌区内农民除农业生产外,还从事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灌区内主要粮食作物除水稻与旱作套种外,近年来,进一步实验和推广了经济果林种植,大面积种植苹果等经济果林,并向外地出口。

2.3天然建筑材料

本项目工程用砂可取自候家湾砂料场;石子取自黄河滩地的水洗河卵石;片石取自青铜峡臭泉沟石料场,开采条件较好;水泥均采用自治区级水泥厂(青铜峡水泥厂)生产的“青铜峡”牌普通硅酸盐水泥。

其他材料均可采购于附近市场。

2.4水利工程现状

2.4.1存在的问题

**镇双**村扬水泵站自1975年运行至今31年来,机电设备一直没有大修改造,工程老化失修,机电设备技术性能恶化,提水能力下降,泵站机泵和电气设备多数是上世纪70年代老产品,效率低,能耗高,不能满足灌区的需水要求。

**镇双**村扬水泵站现有5台水泵,仅更换过1台水泵及电机,钢爬管锈蚀严重,出水闸阀由于运行时间长,磨损严重,密封圈脱落,漏水严重,维修成本逐年上升,增加地方和农民负担。

扬水泵站进水前池冲刷严重,影响提水性能,并存在安全隐患。

扬水渠道十几年前经过砌护改造,但是设计不合理,造成淤积严重,淌水困难,影响灌溉正常运行。

加上砼板破损脱落,渗漏增大,灌水成本增高,阻碍灌区的经济发展。

2.4.2工程现状

**双**村扬水泵站共有2座泵站组成,工程于上世纪70年代建成,其中双**村汉渠扬水泵站总装机165kw/3台,总扬程8m,设计流量1.04m3/s。

双**村沟湾扬水泵站总装机110kw/2台,总扬程8m,设计流量0.56m3/s。

双**村汉渠扬水泵站扬水渠道总长3.4km,配套建筑物44座,其中:

斗农口34座、节制闸6座、生产桥4座。

双**村沟湾扬水泵站扬水渠道总长1.85km,配套建筑物35座,其中:

斗农口18座、渡槽3座、生产桥12座、节制闸2座。

有10kv输电线路250m,250KVA变压器2台(其中一台租借)。

扬水泵站由于运行三十多年以来,一直未得到维修及其更新改造,致使水泵破损严重,电机、电力设施损坏、丢失,使水泵性能下降。

管理不善,私自违规组装机泵,危及管理运行人员的生命安全。

扬水渠道现状统计见下表。

**双**村扬水渠道情况表

渠道名称

桩号

上口宽(m)

渠深(m)

比降

边坡

各类建筑物

汉渠扬水渠

0+000-1+050

2.7

1.3

1/1500

1:

1

44座

1+050-2+550

3.2

1.3

1/3700

1:

1

2+550-3+400

2.6

1.0

1/600

1:

1

沟湾扬水渠

0+000-0+850

1.8

0.7

1/1500

1:

1

35座

0+850-1+850

1.8

0.5

1/1800

1:

1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扬水工程更新改造是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上水能力,满足灌区需水的需要。

**双**村扬水泵站自1975年运行至今31年来,一直未进行大的更新改造,各类设备老化,锈蚀、隐患比比皆是。

因此,为保证机电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上水能力,满足灌区需水的需要,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增加泵站运行可靠性、安全性已迫在眉睫。

(2)扬水工程更新改造是更新陈旧设备,降低能耗,减少运行费用,减轻地方和农民负担的需要。

随着扬水电价的不断上涨,供水成本逐年增加,而地方财政无力补贴,给扬水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泵站设备更新及渠道节水改造,可以节能降耗、节约水资源、减少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减轻地方财政和扬水灌区农民的负担。

因此,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输水渠道进行节水改造对提高扬水利用率,切实发挥扬水工程效益至关重要。

(3)扬水工程更新改造是减少渠道渗漏,节约水资源的需要

扬水工程更新改造可以促进节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节水、减负、增收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扬水工程的更新改造是灌区农民的迫切要求

目前**镇双**村扬水灌区仍然有1500亩左右的土地灌水困难,由于扬水线路过长,增加扬水成本,强烈请求从双**沟湾扬水渠道稍段新建二级扬水泵站,解决灌水困难问题。

 

4.灌溉设计保证率及灌溉制度

4.1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按作物生育期内设计需不量得到充分满足的年份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确定。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结合项目区地处干旱缺水地区,以旱作为主,兼种水稻、稻旱轮作等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取75%,以此作为灌区灌溉设计标准。

设计典型年按日历年的降水保证率,选取与设计灌溉保证率相同的最不利年份作为典型年,根据**市气象局1956-1994年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经计算,对应于设计保证率P=75%的年降雨量为190mm,相应的年份为1975年和1970年,年降雨量为188.6mm和195.2mm,其中1975年的降雨的灌水分配过程最为不利,故选该年为设计典型年,其年内降水量分配情况见下表。

灌区设计典型年降水量P=75%)单位:

mm

项目

月份

全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多年平均降水量

0.8

0.2

3.6

11.9

12.2

10.60

48.9

14.6

29.5

39.2

11.8

5.3

188.6

≧5mm降水量

0

0

0

7.3

7

6.80

36.4

10.7

20.8

28.3

5.3

0

122.6

4.2灌溉制度设计

灌区种植农作物主要以麦套玉米、水稻、经果林为主。

其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种植品种、比例及项目区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农业技术等,分析作物生育期田间需水量、有效降雨、土壤水利用量后确定。

旱作物灌溉定额:

(1)作物需水量分析

作物需水量采用彭曼公式分析,并结合灌溉试验成果和丰产经验进行修正和调整。

旱作物需水量。

根据彭曼公式分析标准作物的田间需水量见下表。

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分析表

作物

生育阶段

参考作物腾发量

Kc

((

作物需水量

mm/亩

m3/亩

mm/亩

m3/亩

经果林

播种-成熟

845.0

565.6

0.56

475.3

317

小麦套玉米

播种-成熟

877.6

585.36

0.87

763.51

509.26

(2)灌溉定额分析

旱作物灌溉定额由播前用水与生育期灌溉用水组成。

作物生育期灌水定额:

灌区主要作物生育期的灌溉定额,根据作物需水量,按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内农田水量平衡原则分析确定。

M生=ET-P-(W0-W)-WK

式中:

M生:

作物生育期灌水定额;(m3/亩)

ET:

作物田间需水量(m3/亩)

P:

作物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m3/亩)

W0-W:

播种前、灌头水前计划湿润层深度内土壤储水量(m3/亩);

WK:

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3/亩)

主要作物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内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含水率指标见下表:

灌区土壤物理性状指标表

项目

单位

扬水灌区

备注

容重

t/m3

1.4

田间持水率

干土重%

18.5

根据设计典型年降水量资料计算不同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见下表:

灌区各种作物降水有效利用量表

作物

生育期利用降水时段

降水有效利用量

设计采用值

mm/亩

m3/亩

m3/亩

小麦套玉米

3-6月

120

80

80

经果林

4-10月

108

72

72

灌区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补给量分析:

灌区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分析表

作物

按潜水蒸发公式计算

其它灌区经验值

设计采用值

单位

(m3/亩)

(m3/亩)

(m3/亩)

麦套玉米

20-40

25-57

30

经果林

40-60

36-80

40

冬灌属播种前灌水,其作用是为来年土壤储备必要的水分,保证春季土壤墒情,以利适时下种,并满足作物生育前阶段的需水要求。

冬灌水定额按1.0m深度土壤自然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的需水量加20%确定,并保证不产生深层渗漏。

冬灌定额按1.0米土壤含水量确定,同时考虑群众实践经验综合分析确定为粮食:

100m3/亩;经济作物100m3/亩。

作物

田间需水量

有效降水量

土壤水利用量

地下水利用量

冬灌水量

计算灌溉定额

(ET)

(P)

扬水灌区

扬水灌区

扬水灌区

扬水灌区

麦套玉米

509.26

80

68

30

100

431.26

经果林

317

72

60

40

60

205

根据灌区多年来群众实践灌水经验:

①小麦套玉米灌溉制度

麦套玉米灌溉方式为:

一水、二水,小麦单独灌水,三水、四水,小麦玉米相重灌水,五水、六水玉米单独灌水。

根据区农技推广中心多年来对麦套玉米小畦灌溉节水示范试验研究观测的统计资料,确定麦套玉米灌溉制度为:

一水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时正值小麦分蘖期,及时灌好头水,形成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既使土壤溶液浓度加大,又使水溶性养分提早供给,达到以水促肥,满足小麦对水肥的需求,为穗多、穗大、粒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亩灌水量80m3;二水从5月中旬至5月下旬,这时小麦茎叶生长迅速,同时穗分化也继续进行。

亩灌水量60m3,可以促进小穗部正常发育,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三水从5月下旬开始,这时小麦进入抽穗开花期,同时玉米进入苗期,灌好三水不仅能保证小麦花受精结实,满足小麦灌浆对水分的需求,达到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的目的,在灌水的同时,可对玉米施足量氮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