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5943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docx

会考专题安徽省地理

会考专题   安徽省地理 

                          编写:

熊德胜地理工作室

                            审核:

辉文文化文科研究室

█专题目标

1.根据实例、资料,分析、评价安徽省的地理概况及特征。

2.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安徽省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3.根据资料和有关数据说明安徽省在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联系中国地理有关知识分析安徽省的区域特点及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知识网络

一.位置、行政区划和人口

1.安徽省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东部

(1)从纬度上看,安徽省地处     半球     纬度地区。

(2)从海陆位置看,安徽省属于     省份,与长江三角洲相接,距海     。

2.行政区划

安徽省简称皖。

全省划分为     个省辖市。

通常称          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为      ,

            为皖南。

省会     。

3.人口大省

(1)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     。

20世纪70年代实行           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人口基数     ,每年净增人口仍然     ,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2)人口密度远     全国平均水平

                                 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     

(3)全国劳务     大省

(4)少数民族     ,人口数量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     ;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     ;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     。

二.自然条件

1.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的地形

       北部为A             ;

       中部为B             和C             ;

       南部为D             和E             。

   全省最高峰:

a黄山主峰             。

2.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

   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为:

四季分明,    明显,温和     ,

夏雨集中。

(1)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

     淮河以北为       (温度带)       (干湿地区)地区

     淮河以南为       (温度带)       (干湿地区)地区

(2)降水分布特点:

南   北   ,山地    ,平原和丘陵地区    。

(3)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其中         尤为突出。

3.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三大流域  

         ①       横贯安徽北部

        ②       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南部的③           ,属钱塘江水系

(2)安徽省最大湖泊④         ,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

4.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

 

(1)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              、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      分布。

  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繁多。

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经济林。

(2)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        ,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     。

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三.经济发展

1.农业大省

形成了淮北的     、长江流域的     和     、淮北和沿江的     、            和          

的林、茶等优势产业带

2.矿产开发

      五大优势矿产 :

             煤炭:

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       。

             铁矿:

分布遍及全省,以     、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

              铜矿:

主要分布在沿江的     、池州、怀宁、庐江等地

              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

3.工业

  

(1)以     和     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

                “钢城”     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2)冶金工业     

               有“古铜都”之称的     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

  (3)汽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成了     、     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4)家用电器工业闻名全国,     、     、芜湖是全省重要的家用电器工业中心。

 (5)高新技术产业:

建成了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交通运输

 

(1)铁路:

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

           主要铁路  

 南北向:

①       、②       -阜淮线-③       -④       、合九(九江)线

 东西向:

⑤       、宁(南京)西(西安)线、宁铜(铜陵)线、铜九(九江)线

 

(2)公路运输:

是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

     已形成以       为总枢纽,以       、       、       、       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3)内河航运:

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      、      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4)民用航空:

       、       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

5.城市格局   “一点两线”

    

(1)以a      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

   

(2)以b        、c       、d       、e        (简称宜)为重点的皖江沿线

“马芜铜宜”城市群

     (3)以f        、g        、h        为重点的淮河流域“两淮一蚌”城市群

四.文化与旅游

1.地域文化

   影响深远的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派等。

2.丰富的旅游资源

(1)长江以南

五大名山   A       :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B      :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齐云山:

道教名山

                清凉峰、牯牛降:

生物资源丰富,风景优美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桃花源里的人家”、

“中国画里的乡村”

歙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新安江、C      以及众多的洞穴等

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

(2)长江以北 

                D      、E      、巢湖、花亭湖

                大别山区的五大水库和F      

                寿县、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革命纪念地

【答案】

一.1.

(1)北 中低 

(2)内陆 不远 

2.17 淮河以北 皖中 长江以南 合肥

3.

(1)增加 计划生育 大 很多 

(2)高于 高 较低 (3)输出(4)多 少 (5)加快 加快 

改善

二.1.A淮北平原 B大别山区 C江淮丘陵 D长江沿岸平原 E皖南山区 a莲花峰

2.季风 湿润 

(1)暖温带 半湿润 亚热带 湿润 

(2)多 少多少 (3)淮河流域

3.

(1)①淮河②长江③新安江

(2)④巢湖

4.

(1)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垂直 

(2)棕壤 红壤

三.1.小麦 水稻 油菜 棉花 皖南山区 大别山区

2.两淮地区 马鞍山 铜陵

3.

(1)淮南 淮北 

(2)马鞍山 铜陵 (3)合肥 芜湖 (4)合肥 滁州

4.

(1)①京沪线  ②京九线  ③淮南线 ④皖赣线 ⑤陇海线 

(2)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安庆 (3)芜湖 蚌埠 (4)合肥 黄山

5.

(1)a合肥 

(2)b马鞍山 c芜湖 d铜陵 e安庆 (3)f淮南 g淮北 h蚌埠

四.2.

(1)A黄山 B九华山 C太平湖 

(2)D天柱山 E琅琊山 F天堂寨

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

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现辖宣州、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区,并代管宁国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2000年设立地级宣城市后,县级宁国市由省直辖,委托宣城市代管。

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

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

“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宣城物产丰饶。

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

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区划人口

经过2001-20XX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7镇、103乡、6个办事处)调整为现在的1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

20XX年4月11日、12日,宁国市所辖天湖镇改设天湖街道办事处,并委托宣州区代为管理,同时撤销汪溪镇设立汪溪街道办事处;28日设立竹峰街道办事处。

宣州区(14镇、5乡、7办事处)

水阳镇、狸桥镇、杨柳镇、孙埠镇、洪村镇、沈村镇、向阳镇、溪口镇、周王镇、古泉镇、水东镇、新田镇、

文昌镇、寒亭镇;黄渡乡、养贤乡、五星乡、朱桥乡、金坝乡;双桥办、鳌峰办、西林办、澄江办、济川办、

飞彩办、敬亭山办。

郎溪县(8镇、4乡)

建平镇、毕桥镇、涛城镇、南丰镇、十字镇、梅渚镇、东夏镇、新发镇;飞里乡、凌笪乡、姚村乡、幸福乡

广德县(6镇、10乡)

桃州镇、邱村镇、誓节镇、新杭镇、流洞镇、柏垫镇;卢村乡、花鼓乡、月湾乡、下寺乡、赵村乡、祠山岗乡

、东亭乡、凤桥乡、杨滩乡、四合乡。

泾县(11镇、10乡)

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蔡村镇、云岭镇、黄村镇、桃花潭镇、晏公镇、丁家桥镇、章渡镇、琴溪镇;西阳

乡、汀溪乡、苏红乡、中村乡、北贡乡、包合乡、厚岸乡、昌桥乡、童疃乡、孤峰乡

宁国市(8镇、6乡(含民族乡)、6办)

仙霞镇、中溪镇、宁墩镇、梅林镇、港口镇、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青龙乡、方塘乡、

竹峰乡、万家乡、南极乡、云梯畲族乡;西津办、南山办、河沥溪办、竹峰办、汪溪办、天湖办(委托宣州区代管)

绩溪县(7镇、4乡)

华阳镇、金沙镇、杨溪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临溪镇;家朋乡、板桥头乡、瀛洲乡、荆洲乡

旌德县(5镇、5乡)

旌阳镇、蔡家桥镇、三溪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乡、兴隆乡、孙村乡、云乐乡、版书乡

[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4‰,上升0.65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历史沿革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跨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

东北至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为安徽省的东南门户。

区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

宣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阳郡郡治就设在宛陵(今宣州区)。

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

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

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直至清末。

民国期间,宣城先后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

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

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

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宣城市,20XX年二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

秦初正式置县。

西汉改称宛陵,隋初更名为宣城。

伺候,虽王朝更迭,名称再未更易。

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路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

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

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

解放初期,宣城县设7个区和23个乡(镇)。

1950年3月,将原7个区改划16个区,设立257个村(街);1952年7月并村划乡,将257个村(街)划并为190个乡和11个镇。

1958年10月,实行乡、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废区改设14个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个人民公社和6个镇;1969年初将全县55个社镇合并为34个社镇。

1970年初又陆续恢复到49个社镇;1971年1月,将西河、和平、红杨、三元、新丰、赵桥、黄池、花桥等8个公社和西河镇、湾址镇划归芜湖县管辖。

1985年增设华阳乡,辖37个乡镇。

1987年8月,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辖37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撤销黄渡、团山、南渔三个乡,辖3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43个村民委员会,46个居民委会。

2000年,宣州区辖5个街道、16个镇、18个乡。

总人口822707人,各乡镇人口:

西林街道41076澄江街道30400鳌峰街道46451济川街道26204敬亭山街道5888向阳镇22717古泉镇27391寒亭镇21696文昌镇18298杨柳镇19718古溪镇17304新田镇19918双溪镇16039洪林镇26845沈村镇17884新河镇16482水阳镇23626水东镇30566孙埠镇36496周王镇20619狸桥镇15518夏渡乡19634金坝乡18284高桥乡16756华阳乡7333峄山乡18209杨林乡18416丁店乡20739建国乡15210棋盘乡14428五星乡22000朱桥乡25376养贤乡21826裘公乡20122杨泗乡13369雁翅乡26288卫东乡15634南湖乡16850咎村乡1109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

人)

2000年12月,撤市设区后,增设飞彩街道,全区辖16个镇,18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民委员会,57个居民委员会。

20XX年元月,实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3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撤并为19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减少到182个。

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区乡镇平均人口1.8万人调整为2.8万人,平均面积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

水阳镇调整前涉及裘公、杨泗、雁翅、水阳三乡一镇,调整后,水阳镇地域面积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

同属于金宝圩的三乡一镇合并为水阳镇。

卫东、南湖、昝村三个乡并入狸桥镇。

(其它乡镇调整情况资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桥、寒亭、文昌、周王、金坝、古泉、新田、水东等9个乡镇;鳌峰、西林、澄江、济川、敬亭山、飞彩6个街道办事处没有进行撤并;9个没有撤并的乡镇中,除水东外有8个乡镇总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个办事处总面积最多的西林办事处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飞彩办事处仅有7.92平方千米。

20XX年辖7个街道、19个乡镇。

20XX年,古溪镇更名为溪口镇。

自然环境

宣城市辖境在地质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地区。

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完整。

受地质构造控制,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

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错,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岗冲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汉,圩区一般高程为7—12米。

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属天目山山脉,西南部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部山区属九华山山脉。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凉峰1787.4米(位于绩溪县与歙县及浙江临安县交界处)。

境内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绩溪县有36%的流域面积属长江流域,64%的流域面积属钱塘江流域。

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资源丰富。

全市森林覆盖率55%,林业总面积44万多公顷,蓄积量1700多万立方米。

竹林面积9.3万多公顷,其中广德县4万公顷,毛竹蓄积量8000万株,居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誉;宁国市元竹、笋用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评为“中国元竹之乡”。

林产品有板栗、蜜枣、山核桃等,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中药材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吴芋(吴茱英)、宁前胡、宁贝母等。

珍稀野生动物有3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云豹、黑麂白鹳、丹顶鹤、白颈长尾雉等。

境内的扬子鳄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还有绩溪清凉峰和宁国板桥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凉峰保护区内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它珍稀动植物资源。

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树种30余种、动物13种。

板桥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天然甜储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动植物资源。

其中甜槠林是安徽最北一处、我国东部最北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贵;金钱松、香果树、杜仲等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在16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好,氧化钙含量大于50%的占95%以上。

均宜露采。

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宁国海螺山的石灰石。

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

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实现增加值122.31亿元,增长10.0%,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

其中,第一产业13.2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46.73亿元,增长9.2%。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

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9.0,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

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部分行业生产盈利能力减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偏低,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

宣城市雪灾直接损失超过1.5亿

全市受灾人口75.36万人,因灾伤病6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7922公顷,其中绝收93公顷;因灾倒房513间,其中民房104户220间,损坏房屋4969间;因灾转移安置人口723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568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9422万元.

宣州区受灾最重,受灾人口35.98万人,占人口的43%,直接经济损失5786万元.

大雪还会继续,灾情将/进一步发展聚焦宣城抗雪一线(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