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工程术语及相关概念解析.docx
《金保工程术语及相关概念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保工程术语及相关概念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保工程术语及相关概念解析
金保工程术语及相关概念解析
说明
《金保工程术语及相关概念解析》包括与劳动保障信息化相关的规划术语和技术术语,共128条,其目的是使参与金保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在概念理解上达成共识,在文件起草和对外宣传上统一口径。
这一文件是我中心几个处共同努力的成果,经过了几轮的讨论和修改。
但由于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现稿尚有不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读者有任何想法、提议或是商榷的内容,欢迎联系我们(社保处84201276)。
本文件的概念将根据信息化进展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以便及时反映最新思想。
劳动保障部信息中心
二○○三年十月十七日
1.电子政务与金保工程
1.1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络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中,“电子”是手段,“政务”是核心。
电子政务建设应以数据获取、共享和整合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基础。
1.1.1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的关系
政府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全局过程,其内涵从办公自动化扩展到电子政务,并还将不断扩展。
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信息化某一阶段的具体实现,建设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府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举措。
1.1.2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关系
办公自动化强调的是政府内部在各类政务工作处理方面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以大幅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办公自动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条件之一。
电子政务不仅强调政府的内部办公要实现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信息的集成,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1.1.3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的关系
政府上网的目的是即时发布和更新政府信息,利用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与外界交流,服务于社会公众。
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政府的服务手段之一。
电子政务离不开政府上网,政府上网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电子政务所涉及的范畴,除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事项外,还包括不同政府部门间和部门内部的交流和信息传递。
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化应用程度的要求远比政府上网所实现的信息化程度要高得多。
1.1.4电子政务网络
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
1.1.5政务内网
政务内网是电子政务网络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联接国务院办公厅内部、国务院各部门、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并与党委、人大、政协等系统建立联接的办公网。
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以及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
1.1.6政务外网
政务外网是电子政务网络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1.1.7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
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于2001年底启动。
目的是在国内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全面铺开之前,通过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可推广的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试点单位之一,试点项目为政务内网应用、网上公共就业服务应用系统。
1.2金保工程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金保工程是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有如下含义:
一个工程,即覆盖全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两大系统,即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三层结构,即市、省、中央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四项功能,即支持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
1.2.1金保工程与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关系
金保工程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既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办公网、业务专网和公众服务网的建设,其中,业务专网是金保工程建设的主体。
在劳动保障领域,劳动保障部的办公网属于政务内网的基本范畴;劳动保障系统的业务专网属于政务外网范畴;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公众服务网提供劳动保障公共服务。
1.2.2金保工程的建设原则
金保工程的建设原则包括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一体化;资源数据库主要建在地级以上城市;经济性;适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
1.2.3一体化
一体化是金保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纵向上,一体化是指全国、省、市三级系统之间要从全国的大局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下级系统要在满足上级系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延伸。
如金保工程的系统设计既要确保全国系统和网络的有效实现,又要兼顾地方的特殊需求,既要考虑长远发展要求,又要便于分步实施。
横向上,一体化是指各业务系统之间要统一规划,协同发展,相互呼应,并遵循相同的信息标准,各业务系统需共享的基本信息要一致。
如劳动力市场系统和社会保险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要考虑共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需求,两大系统分别从不同具体部门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
1.2.4统一标准
统一标准是金保工程的建设原则之一。
从内容上包括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
技术标准包括网络(如IP、域名、接口等)、数据(如结构通则、库表结构、指标体系等)、应用、安全、社会保障卡、指纹标准等;业务规范包括各类业务的处理模式、业务工作流程等。
从层次上包括国家标准、行业(部)标准、地方标准,要优先执行上级标准,下级标准可在上级标准基础上扩充。
1.2.5纵向建设、横向对接
纵向建设、横向对接是金保工程的建设原则之一。
纵向建设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纵向形成部、省、市三级节点构成的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网络,确保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横向对接是劳动保障部门与地税、财政、卫生、民政、银行、邮局等其他相关部门在各级节点横向完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1.2.6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网络
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网络是以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公共通信网络平台为基础,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局域网为主体,以网络应用为核心,多种通信方式并存,跨平台、支持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是金保工程的建设内容。
从功能上,包括办公网、业务专网、公众服务网。
1.2.7金保工程中的办公网
金保工程中的办公网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支撑公文流转、内部办公的网络,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
其中,劳动保障部的办公网属于政务内网范畴,与业务专网之间物理隔离。
其余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办公网独立建立。
1.2.8金保工程中的业务专网
金保工程中的业务专网依托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公共通信网络平台,纵向包括联接中央、省两级节点的全国广域主干网,联接省、市两级节点的省级广域主干网,联接市级节点及市内各业务经办部门、终端延伸到街道(社区)各经办网点的市域网;横向以各级节点为中心,向外辐射,联接财政、地税、民政等相关政府部门和医院、药店、银行、邮局等相关单位的网络,用于传送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信息,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性服务业务。
业务专网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属于政务外网范畴,与公众服务网之间逻辑隔离,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重点。
1.2.9金保工程中的公众服务网
金保工程中的公众服务网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政府网站,面向公众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业务查询和网上办事(包括招聘求职、参保登记、申报服务等)的外部网络,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
2.数据系统
2.1数据分布策略
数据分布策略是指不同应用系统数据的物理位置、相互关系和如何共享,要符合“在单一系统中定义和处理,在其他多个系统中共享引用”的原则。
金保工程的数据分布按照中央、省、市三级、生产、交换、宏观决策三区、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
2.2数据平台(DataPlatform)
数据平台以数据集中式服务器为载体,建立统一标准,整合不同部门异构分散的数据信息,把不同描述的数据联系在一起,从而充分吸收海量数据,承载多项业务,实现不同部门的数据共享,提供丰富数据的访问、分发、分析和展现能力。
以基础数据平台为背景框架建立各类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在地理位置上避免了各自为政的易错位性,确保信息记载与描述的准确、一致。
金保工程要求在各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平台,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对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必要业务信息的统一管理。
数据平台的有效利用,需要有足够的持续、稳定、必需的数据可供存放和利用,需要有明确、有效的应用模式和工作流。
2.3数据中心(DataCenter)
从数据分布角度,数据中心是以为劳动保障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为目的,提供劳动保障数据的构建、保存、更新、集成、分发与共享,以及提供存证、容灾、备份等信息服务的基础环境,实现数据的集中存放和应用的集中处理。
从内容上,数据中心涉及业务资源数据库、交换资源数据库和宏观决策库;从功能上,分为生产区、交换区和决策区;从层次上,分为中央、省、市三级数据中心,且在各级只建一个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可以包括几阶段:
①地点集中:
对数据中心的地点进行合并,即减少运行服务器的物理地点的数量;②物理整合:
将很多服务器放在一个数据中心;③数据整合:
对数据进行移植和集成,充分发挥存储器的效率;④应用整合:
打破“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应用”的模式,取消或合并一些应用,削减服务器数目,使同一服务器内部运行混合应用负载和多个应用负载。
2.3.1中央数据中心
中央数据中心是在劳动保障部设立的,用于存放和保管由各省级数据中心上报的数据合并而成的全国数据,并由此支持统计分析、业务监测、决策支持和跨省信息交换、信息查询、业务协办的数据中心,包括中央级交换资源数据库和宏观决策数据库。
2.3.2省级数据中心
省级数据中心是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用于存放和保管由各市级数据中心上报的数据合并而成的全省数据,以及省直接经办的业务数据,并由此支持统计分析、业务监测、决策支持和跨市信息交换、信息查询、业务协办的数据中心,包括省本级业务资源数据库、省级交换资源数据库、省级宏观决策数据库。
2.3.3市级数据中心
市级数据中心是在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用于存放和保管全市数据,并由此支持业务经办、统计分析、决策支持和部门间信息交换、信息查询的数据中心,包括市级业务资源数据库、市级交换资源数据库、市级宏观决策数据库。
2.3.4生产区
生产区是数据分布策略中,用于直接支持业务经办的工作区,主体建设在数据中心中,包括业务资源数据库、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硬件设备等。
另外,区县的工作库也属于生产区(但不属于数据中心)。
2.3.5交换区
交换区是数据分布策略中,用于支持本级的业务、纵向和横向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工作区,建设在数据中心中,包括交换资源数据库、交换区应用软件和相关硬件设备等。
2.3.6决策区
决策区是数据分布策略中,用于支持业务数据宏观决策的工作区,建设在数据中心中,包括宏观决策数据库、宏观决策方法库、宏观决策模型库、统计分析软件和相关硬件设备等。
2.3.7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设在劳动保障部,负责对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监测,通过采集、处理、存储市级数据中心、省级监测中心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发布全国劳动力市场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
负责国家级信息网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负责全国网技术规划、指导。
负责劳动力市场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的管理维护。
负责组织推荐应用软件系统。
中国劳动力市场监测中心和中央数据中心统一建设。
2.3.8省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省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设立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省内各地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监测,通过采集、处理、存储市级数据中心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发布全省劳动力市场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并进行有关指导,同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上报全国劳动力市场监测中心。
负责省网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负责省网技术规划、指导。
省级劳动力市场监测中心和省级数据中心统一建设。
2.4资源数据库
资源数据库是指可资利用的按部统一标准建立的劳动保障原始信息数据库,是数据存放、管理和处理、交换和共享的集散地。
内容上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前台登记所产生的微观信息,以参保人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为单位的统计报表超级汇总和抽样调查原始数据。
类别上包括业务资源数据库和交换资源数据库,前者在生产区支持业务经办,后者在交换区支持数据纵向和横向交换,前者的数据是源,后者的数据是经业务资源数据库提取或转换而来。
资源数据库主要建在地级以上城市。
2.4.1资源数据库的作用
资源数据库有三个方向的应用,①本地:
支持本地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②横向:
支持跨地区的业务处理和公共服务;③纵向:
支持中央和省的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
资源数据库具备六大用途,即本地经办、本地服务、本地决策、跨地区经办、跨地区服务和宏观决策。
2.4.2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原则是统一标准、全覆盖。
统一标准,是指业务资源数据库结构和交换资源数据库结构要按照全国统一标准设计。
均要遵守的标准,如《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LB501-2002)》等各类信息分类标准;业务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如《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业务部分(LB101—2000)》等;交换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如《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基本项目数据库结构》(劳社厅函〔2003〕73号)、《综合月报技术标准(职业介绍部分)》(劳社信息函〔1999〕19号)、《失业人员综合月报技术要求》(劳社培就司函〔2002〕36号)等。
全覆盖,是指业务资源数据库应包括全市参保人员、求职者、用人单位的数据。
方案一是在全市建立集中式数据库,方案二是将分散的区县数据定期备份到市数据中心。
在没有能力采用方案一时,可以采用方案二进行过渡。
2.4.3生产库
生产库是分布于生产区中的数据库,存放各类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信息,并随前台经办而实时调整,以支持本地的前台业务办理。
主体是业务资源数据库,另外还有工作库。
在层次上,生产库仅分布在支持业务经办的地区。
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生产库,省本级生产库(用于支持省直接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数据库)也属于此。
2.4.4业务资源数据库
业务资源数据库分布于生产区,是生产库的一种形式,存放包括当地全部参保人员(在职、离退休和失业人员)、求职者、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和基金信息等与前台业务办理相关的信息。
业务资源数据库的设立方式包括一主一辅两种方式:
原则上,地级以上城市应当建立全市集中式业务资源数据库;对于尚缺乏条件的地区(如网络没有实现实时联通的区县),可以采用辅助办法,即将数据定期集中到市数据中心,形成数据相对集中存放的模式。
2.4.5工作库
工作库是指尚未通过与市级数据库实时联网方式进行业务经办的区县独立建立的支持其业务经办的数据库。
2.4.6交换资源数据库(交换库)
交换库是分布于交换区的数据库,目前以交换资源数据库的形式体现,也可称为交换资源数据库。
其作用是对业务资源数据库中结果性数据的备份,同时支持本地的宏观决策(如数据分析),支持公共服务(如社区和社会公众查询),支持与本地其他部门的横向数据交换,支持上级的网络扫描。
目前设计的交换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宏观决策用数据库(包括养老保险宏观决策信息数据库、失业登记、领取失业金和参加失业保险人员数据库、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监测数据库等)、异地经办数据库(包括异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据库、在职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数据库、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数据库、异地职介数据库等)、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
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不同库中存储的数据范围、更新方式和存放期限有所不同。
交换库以集中式数据库方式设立。
从层次上分,分为市、省、中央三级。
中央级交换库包括:
跨省异地经办类的数据库、包含全国所有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在职、离退休和失业人员)原始结果性信息的宏观决策用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
省级交换库是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对省本级生产库进行综合、筛选和过滤,并与省辖各地市上报的市级交换库合并而形成;主要包括异地经办类的数据库、包含全省所有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在职、离退休和失业人员)原始结果性信息的宏观决策用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公共服务数据库;该数据库作为全省各市级交换库的汇总与备份,支持省内跨市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是异地领取养老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异地就医、异地招聘求职时的信息交换),与中央数据中心配合支持跨省的信息交换,与省级其他部门的横向数据交换,上级的网络扫描。
市级交换库是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对当地生产库进行综合和筛选,滤掉过程性数据,只包含结果性数据而形成,各类数据库组成与省级数据中心相对应。
作为对生产库结果性数据的备份,支持市内相关部门的横向数据交换,上级部门的网络扫描,本级部门的宏观分析、公共服务和基金监管。
2.4.7宏观决策用数据库
宏观决策用数据库是设立在交换区的,用于支持上级和本级宏观决策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交换库中的一种,分为市、省、中央三级,存储的是服务于宏观决策需求的劳动保障原始数据,数据覆盖范围分别为全市、全省、全国。
为实现宏观分析要求,全国统一设立城市、省级、中央交换资源库的基本项目,并统一编码(如已下发的全国养老保险宏观决策信息数据库的结构和指标体系)。
数据更新方式为每月全部覆盖更新,存储当月数据。
2.4.8异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据库
异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据库是设立在交换区的,集中管理本省行政区域内跨统筹地区领取养老金人员信息和全国范围内跨省领取养老金人员信息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交换库中的一种,分为市、省、中央三级,其功能主要是支持省内跨统筹地区、跨省范围内异地领取养老金相关信息(如人员的基本状况、支付标准、生存状况等)的交换,另外,在条件成熟时支持跨地区的协查、指纹比对、就医费用结算和基金清算。
该信息交换过程定期进行,相应的交换信息在交换区中长期保存,供查询、管理、统计和分析使用。
2.4.9在职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数据库
在职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数据库是设立在交换区的,用以支持在职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省内跨统筹地区转移或跨省转移时信息交换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交换库中的一种,分为市、省、中央三级。
其信息交换属一次性,在交换完成、进行相应的汇总统计并进入宏观决策数据库后,有关信息不在交换区中保留。
2.4.10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数据库
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数据库是设立在交换区的,用于异地就医人员通过网络进行医疗费用的结算,集中管理异地就医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费用信息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交换库中的一种,分为市、省、中央三级。
该数据库中,属于长期居住异地的人员信息(异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长期派驻外地的在职人员)应长期保存在交换区;其他临时出差就医或申请异地转院就医的在职人员信息,一般属一次性交换,在交换完成、进行相应的汇总统计并进入宏观决策数据库后,有关信息不在交换区中保留。
2.4.11基金监管数据库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数据库设立在交换区,用于上级和本级基金监管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交换库中的一种,分为市、省、中央三级,存储的是全市、全省、全国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支出等数据。
具体包括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预算信息;收入支出户、财政专户、税务过渡户基金信息;金融部门社会保险费的代发结算信息;卫生部门的服务信息;与参保人员、参保单位、待遇享受人员有关的基金信息。
该数据库建设的主体是城市一级,并逐级采集、上传。
城市一级基金监管数据库的信息需要从被监督单位获取,包括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地税、银行、邮局、卫生、财政等外部单位。
上级基金监管数据库的信息主要从下级基金监管数据库获取,同时,也从同级财政部门获取有关基金信息。
基金监管数据库的使用对象主要为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监督机构。
2.4.12公共服务数据库
公共服务数据库是设立在交换区的,用于各类社会公众的查询和服务的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交换库中的一种,分为市、省、中央三级,存储的是法规政策等静态信息,与生产库直接相关的个人缴费、待遇和帐户等动态信息(其数据应随生产库及时更新),网上职介、网上参保和网上申报等服务信息(其数据应与生产库及时交换)。
2.4.13宏观决策数据库
宏观决策数据库是分布在决策区中,用于支持上级和本级宏观决策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集合,包括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也可简称统计库。
其数据来源包括从本级或下级交换库中抽样、提取、统计、汇总生成的原始数据和统计数据;从下级单位决策区宏观决策数据库中提取、汇总生成的统计数据;常规统计报表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从外单位(如财政、统计部门)获取的相关数据。
其数据组织形式可有效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将决策中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与时间有关的和不可修改的数据集合在一起。
从层次上,宏观决策数据库分为市、省、中央三级。
中央级宏观决策数据库包括由中央级交换库提取、汇总而生成的本级宏观决策用历史数据、对省级宏观决策数据库、省级交换库(或市级交换库)进行“网络扫描”而获取的统计数据、常规统计报表数据、针对中央级交换库的统计数据、抽样调查数据等,支持全国的数据分析。
省级宏观决策数据库包括由省级交换库经提取、汇总而生成的本级宏观决策用历史数据、对市级宏观决策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而获取的统计数据、常规统计报表、针对省级交换库的统计数据、抽样调查数据等,支持本省的数据分析和中央级的网络扫描。
市级宏观决策数据库包括市级交换库经提取、汇总而生成的本级宏观决策用历史数据、常规统计报表、针对市级交换库的统计数据、抽样调查数据等,支持本市的数据分析和上级的网络扫描。
2.4.14集中式数据库
集中式数据库是指数据集中存放和处理的数据库体系,终端不分担数据库的处理功能,在这种模式下,数据物理集中存放在主机上,由主机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整个数据库,用户可从终端上发出数据操作命令,经主机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处理后,再将所需数据送回终端。
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技术已成熟,数据共享能力、恢复能力较强,但所有数据库的操作均由主机管理,主机负荷较大。
金保工程要求建立集中式业务资源数据库,就是城市所有经办业务都通过这个统一的数据库完成,库中信息随前台经办而实时调整。
2.4.15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是指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的数据库体系,包括数据模式同构、不同构两种类型。
狭义上的分布式数据库一般均指数据模式同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场地(Site)或节点(Node)上数据库的逻辑集合,它是一组结构化的数据集合,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而物理上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节点上,具有分布性和逻辑协调性的特点。
分布性是指数据不是存放在单一场地为单个计算机配置的存储设备上,而是按全局需要将数据划分成一定结构的数据子集,分散地存储在各个场地(节点)上。
逻辑协调性是指各场地上的数据子集,相互间由严密的约束规则加以限定,而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
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属于数据模式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
2.4.16事务型数据库
事务型数据库存在于在业务系统中,着重于经办业务的日常运作,即支持由时间、人物、事项组成的各类事件的处理,具有个性、具体的特性。
其数据结构是非常标准和规范的,而且,还为大量的更新活动进行了优化。
事务处理也叫操作型处理,是对数据库联机的日常操作,通常是对一个或一组记录的查询和修改,主要为特定应用服务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