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691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docx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

09小学教育

学号:

090703043

姓名:

张炳林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

摘要: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还有些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正内涵。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实施生命道德观教育的内容和对策。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关键字:

大学生;生命观;生命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更应该懂得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

同时大学阶段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青年风华正茂,一方面处于不断探索、追问、求知之中,另一方面,又处于压力、忧患、竞争之下。

这个时候,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将对他们之后的人生之路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或漠视自己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引起了社会、高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关注,从而使得对大学生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一、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

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

”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

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

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

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

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

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

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二、 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一) 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关系可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

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即使生活中出现挫折,也多能正确对待,积极调适,一般不会采取过激行为。

反之,家庭成员关系淡薄的学生,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渴望水平和教育方式也对他们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水平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他们懦弱、依赖、自我中心等性格,从而增加了他们遭遇挫折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过分重视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尤其缺乏引导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甚至对于有关生命的基本常识也缺乏教授。

同时,教育过多关注升学、考试、分数等,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们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导致学生无暇去思考与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更享受不到生命带给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三) 社会环境因素 

  在我国,近年来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对自杀行为的细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学生。

一些大学生在重视自身生存权利和利益的同时,也将放弃生命视作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有处理自己生命的权利,表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珍惜和呵护。

社会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氛围,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观,成为形成某种生命意识的基础。

 

(四) 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影响作用。

在许多大学生看来,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困境、失败总是消极、不受欢迎、令人恐惧、没有价值的,是挫折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痛苦和阻碍。

因此,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差异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前途的信心,从而影响他们健康生命观的建立。

三、 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道德教育的起点。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的追求生命的意义。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划上句号。

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但许多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所以,他们经常抱怨“累”、“没意思”,存在消极、懈怠心理。

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依据一个个排除,要让大学生体认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 生命挫折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的挫折教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中挫折的辩证认识能力,使大学生明白,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充满着坎坷、曲折和挫折,同时,挫折教育还培养学生接受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即人在苦难中更能超乎寻常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尊严和力量,并激发自己潜在的活力,唤醒个体的崇高感,激励个体的人格尊严与价值。

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可实际上,大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已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 生命责任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是属于自我的,也是属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在生命的进程中,时时处处响彻着一种深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强音:

生命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的或后天萌发的责任。

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

因此,那种对生命漠视甚至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高度的期许,但在大学里,他们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辈。

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员,由此,从巅峰到低谷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另外,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为生命的价值只有赚了大钱才算得以实现。

这是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

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应当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只不过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大学生既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四) 生命死亡教育 

  要正确的对待生命,生命道德教育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生存意识中是不会想到死亡的,没有死亡意识也就体会不到生命的短暂,意识不到生命的珍贵,因此,也就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没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由于没有生命死亡的紧迫感,就会感觉到现实的人生平淡、无奇甚至乏味,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生命的死亡意识。

 

四、 实施生命道德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在我国内地刚刚起步,其途径与方法尚处在尝试之中。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发“思政课”教学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

从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也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违法犯罪,如马加爵凶残地伤害四位同窗好友,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碍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思政课”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

在“哲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有这样一个理念,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顺应时代,有时代精神。

在“伦理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导向,即人是有追求的,仅仅遵守法律的公民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不是一个好公民;大学生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必须要有道德精神,这样才会使人生体现出卓越与崇高。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应有这样一个基本标准,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可能犯错误,对历史人物要有客观的评价;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不犯错误。

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应贯穿这样一条红线,即要使生命有意义与价值,必须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不管别国多么富强,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能丢;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丝毫不关心、不关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

(二)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亦即提高生命的质量。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为审美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情感活动。

以下从德育的角度谈谈如何通过美育来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1.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

”要成为审美的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不仅能对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还能提高判断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生命价值观的能力。

如何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这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德育教师应善于挖掘大学教材中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努力做到: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获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疑惑的“重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2.用美的环境熏陶人,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美学家高乐泰指出:

“审美享受不是非生产性的开支,而是一种看不见人类进步的阶梯。

”审美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有美的环境。

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心临其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3.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引导学生参与生命美育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生命美育”这一新概念。

即强调在美育中凸显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涵,由此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之美的觉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

人的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能够感知对象、传递感情,进行想象和理解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

其次,审美活动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

一个对生命失去信心的人,不会主动去追求美,更不会主动去创造美。

正因为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由审美体验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审美享受是对生命的愉悦、对生命的享受。

审美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生命美育,只不过是我们以往忽略了生命教育才没有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

对于大学生,我们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

这种教育与其说是美育,不如说是生命美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

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能真正体会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

而对于一个缺乏感受性的麻木者来说,再美好的生活也是味同嚼蜡。

生命情感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

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发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宽容、奉献、富于爱心等美好品质;与之相反,消极的生命情感则会使人变得沉闷、丧失意志、孤僻、极端、自私冷漠。

可见,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

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

  1.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2.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才会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

  3.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4.带领学生参观监狱,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犯人失去自由后的痛苦,或把在监的犯罪分子请进学校,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

  5.要求学生参加亲友的追悼会,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等。

  6.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7.组织学生郊游,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

  8.组织学生观看枪决死刑犯的纪录片,通过死亡人的表情、动作、声音,来观察他们对生命的留恋,体验生命的可贵。

  9.请有过自杀、轻生念头但成为成功人士的人来学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10.学校出资举办学子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创业的实践中磨炼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不够尊重和敬畏的,对待生命的行为是草率和轻贱的。

对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作出积极对策与思考。

现在最有效的对策之一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

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主要目的,一是帮助我们的大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做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二是引导大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责任意识,陶冶健全人格,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得到生命的真谛。

 

  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的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分面的合力。

 

  对于大学生所处的高校而言,应该转变德育观念,确立生命道德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生命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除了注重以“两课”教学为主要渠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外,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感情。

家庭应该为孩子营造一种乐观积极、尊重互助的和谐氛围。

这会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这种欢乐幸福的体会能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灿烂,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

我们的社会应为生命道德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营造对学生乃至全社会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不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受、成长。

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自己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之外的波澜壮阔的人类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

 

  生命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成效要多管齐下,除了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学校教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外,还须大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努力提高本身的道德素质、生命意识、心理素质、责任意识等等,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生命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世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

  [1] 路晓军.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9). 

  [2] 章文丽.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J].史教资料,2005,(4). 

  [3] 赵倩.大学生的生命观问题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4] 庄和美.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06,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