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56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7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docx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競爭形勢二、竞争形势

三、銷售管道三、销售管道

四、進口及貿易法規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况: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胁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

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价:

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

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

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

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0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

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未来5年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

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针织服装,江苏金坛的服装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绒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镇的童装、枫桥的衬衫、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福建省晋江、石狮的休闲服,广东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江西共青的羽绒服这等等。

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

 

  在先后6批133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试点地区中,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镇),其中福建省8个,江苏省8个,浙江省6个,广东省5个,山东省河北省各2个,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服装生产越来越向产业集群集中,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

产业集群的发展变迁影响着产业区域和产品布局,影响着产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同时,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和加速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步伐。

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

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有些集群是企业或手工业者在多年中逐渐密集而自发形成;一些是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而发展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这类集群内企业的更迭速度较快。

也有部分属企业领导型集群和混合型集群。

这些集群通常是当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发展壮大后,带动更多企业创业而形成的。

由于有占绝对领导地位的成熟企业的示范和带领,这类集群通常发展较为成熟,集群内企业较为固定、数量不甚巨大,集群内竞争合作秩序较强。

 

  (3)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几个省。

  (4)多数集群处于形成期或成长期,少数集群步入成熟期。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仍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

这个时期集群内企业较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多为利用一定规模的上游市场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统一专业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利用集群规模效应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

集群内部竟合机制不甚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并趋于价格竞争模式。

协调、稳步、持续发展是多数集群面临的现实课题。

 

  (5)集群内大企业地位彰显统计表明,服装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仅占产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5.37%,而工业总产值则占到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67.41%,销售收入占61.69%,利润总额占70.24%,平均职工人数占56.87%,产量占产业集群总产量的50%。

仅占1/4的企业,用一半多的职工,创造出70%以上的利润,足见规模以上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产业集群平均水平,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有众多的服装产业集群,集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

目前我国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仍然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多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竞争群体。

在这一时期,产业集群肩负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的发展课题比较突出。

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政府作用

  政府在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能够通过行政手段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引导集群和企业向良性方向发展、维护产业安全等等。

然而政府的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动要领要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可能反而成为阻碍集群发展的障碍。

服装产业集群政府在集群发展初期注重招商引资的短期效应,而对集群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使得集群内部管理缺乏系统性,对如何优化集群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缺乏战略考虑;当产业集群逐步发展成熟以后,政府依然充当地方产业保护伞,对地方经济的过多干预导致区域产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下降,内部的自觉协调机制难以建立和运行的倾向应加以重视和反思,以充分体现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政府应鼓励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使区域行业组织成为促进集群发展的骨干力量。

2、专业市场作用

  目前,半数以上的服装产业集群依靠当地或毗邻地区专业市场而产生和运行,这种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甚至能够成为一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和壮大的主要动因之一。

但市场也是双刃剑,长期过分依赖市场交易,往往使企业形成惰性,不愿意、不敢或没有能力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自我封闭,致使企业对外部的信息、知识等获取能力下降。

对有形市场的依赖性越强,企业对无形市场的适应性就越差,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下降。

另外,过度依赖同一个市场,创新极易传播和被仿制,致使创新效益下降,从而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愿,导致这个集群的创新能力下降。

市场应依照所服务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阶段不断升级创新,增强市场对品牌和企业的“造血功能”。

3、集群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一部分服装产业集群,特别是在自发条件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不论从规模、生产和管理能力、企业运作模式、主打产品品种等方面来说都十分类似。

这些集群借助当地专业市场以及集群规模效应在国内迅速打响知名度,一时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不难发现,很多这样风光一时的集群和专业市场在短暂的辉煌后就开始走向萎靡。

根本原因就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下,这些集群由于缺乏创新而逐渐丧失了生命力。

  由于集群间企业的相似性,往往导致企业与企业间、产品与产品间陷于简单模仿复制怪圈中——通过统一的市场进行同类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不付出创新成本而单纯依靠模仿的企业往往在价格上更具优势,或能够提供市场质量略微低下但价格极为优惠的产品,从而占据了市场销售优势,这种模仿跟进者胜出的结局扰乱了创新秩序,打击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使得创新成为一个极为渐进的过程,导致集群知识流缺失、新产品缺失、集群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环节,直至逐渐丧失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企业引进的植根性问题

  “招商引资”往往是一个集群形成初期政府作的最大量工作之一。

然而对这些外来资本的服务和这些资本的植根性问题却关注不够。

政府的业绩也往往与资金的引进挂钩,而资金的流失却被忽视。

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企业的植根关系重大,一些企业认为转移生产基地往往给企业带来“不安全感”,不能确信将要前往的地区是否能够兑现招商时的优惠承诺、政策是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当地各类行政和非行政部门是否存在“欺生”现象等等,而制约了优质资产的流入。

一些已经流入集群的企业由于入驻后屡遭“刁难”而被迫“出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5、集群内部有机性问题

  形成初期的集群,企业之间缺乏关联,企业与企业老死不相往来,有的甚至发生抢客户、挖人才、抄新款、恶意压价等恶性竞争,使得整个集群质量下降、价格下降、信息封闭、创新积极性下降。

  很多集群内部中介组织缺失,缺少了中介桥梁,集群中的企业、市场、服务机构等如同一盘散沙,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无法有效地与外界广泛沟通。

削弱了集群的规模优势。

6、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目前,多数产业集群已经开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但多数平台仅仅限于市场建设和网站建设,一些产业集群也建立了检测机构,还有一些开展了对外宣传工作。

但作为公共服务,这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应在适当时期投入建设那些能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如:

集中排污、第三方物流系统、融资业务、道路交通完善等,要为企业提供职工的岗位培训、还要对外宣传区域品牌。

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性能集群的对公共平台建设不同,各个集群要明确当前发展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公关服务建设。

7、产业链建设

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

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

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

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2007年,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变化奠定基础。

1、用先进技术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迫于劳动力紧缺危机,借助于人民币升值换汇的优势,新一轮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之风在服装行业悄然兴起。

科技贡献的作用在本轮产业升级中彰显出来。

成熟的中国服装企业在技术改造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买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工序和工艺进行优化配置的设计者,往往是企业对设备或软件制造商提出要求进行定制采购。

提高劳动生产率;化解劳工荒问题;解决熟练技工紧缺问题;解决制造过程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这次技术改造的主要目的。

吊挂生产线、电脑缝制设备、电脑控制专业工艺设备、产品信息条码分拣设备、后整理设备、产品检验检测设备等都成为被引进的热门。

   2、内陆省份为梯度转移夯实基础。

   梯度转移绝不能一蹴而就,大规模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

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内陆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

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各个内陆省市吸引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手段。

内陆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在优化。

辽宁、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成立协会。

四川、陕西等协会组织也比较活跃。

内陆省份的服装产业逐步提升,为承接梯度转移进一步夯实基础。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

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而“洗牌”的孪生姐妹“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

2007年,中国服装市场必然好戏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1、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市场重新“洗牌”而来的品牌和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

主要体现为品牌在市场中的横向细分,即同一品种或相同档次产品层中通过“产品风格”和“消费群”进行的横向再细分。

市场被拉平,占据各个市场位置的品牌个数将被摊薄。

可以看出,新一轮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最终的目标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差异化”之剑在这一时期格外锐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场研发的盲从行为,在这个市场机遇和挑战面前都将十分危险。

随着国际品牌加入竞争队伍,细分也成为了民族品牌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的运动装市场、时尚休闲装市场的竞争态势就已明显体现出“洗牌”和市场细分的迹象。

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

2、加工商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耐克首创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中国服装行业大行其道,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加速了“职业经销商”行业的诞生和成长,从而加速了加工商与经销商的分化。

“轻资产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品牌在短期内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而对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的外包则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以个体经营者为主的经销商队伍中,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营销公司”已经浮出水面。

   国际品牌运营商也将陆续登陆中国,不论是品牌化运作还是资本化运作,都将为中国服装市场注入国际化经营的新鲜理念。

   随着市场细分对海外品牌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内品牌对国际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专业的品牌和产品进口商团队也将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雄厚财力和丰富外贸经验的专业外贸公司,在国际品牌引进方面将成为一支主力。

3、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7年,外销型企业进军国内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鉴于土地、人力资源成本一再攀升;原料、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难以消化;外贸加工费日益透明;国际竞争国迅速成长等原因,常规产品的出口越来越无利可图,加上对出口退税下调的顾虑,外贸加工型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纷纷把目标指向国内市场。

随着GDP快速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等,目前国内服装市场呈现增值增量的成长,物价指数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贸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导致品牌个数急剧增多,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品牌更迭速度也将加快。

另外,海外品牌也将成为新进的强有力的竞争者。

2005-2006年,海外品牌进驻中国服装市场的步伐加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案例,激发了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拓展期待。

经销商、进口商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为海外品牌进军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国际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出口,“资源”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

国际产业资源存在于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包括了人、财、物、无形资产等各个领域。

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一把钥匙。

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中国籍服装跨国集团的形成创造出无限可能。

1、“走出去战略”分层次实施,内涵充实。

   2005年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被提上议事日程。

行业经过两年对“走出去”的探究摸索和深思熟虑,不同的企业已经开始制定不同模式的“走出去”战术部署。

“走出去战略”将为“品牌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和“采购走出去”等不同模式。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规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区设厂。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热点,企业也明显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攻势。

近几年,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实现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国家、澳、新、俄等国的品牌专卖销售。

2007年,实现自有原创品牌出口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市场区域会越来越广,并能期待在欧美等服装发达市场打开销路的成功案例。

   “采购走出去”是中国服装产业的新成长点。

“采购走出去”是以跨国采购集团的形式,一只手承接国际市场订单;一只手控制订单流向和产品出口,成为国际流通环节中的一环。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市场产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上占据的层次,改善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利润格局;另一方面,握住渠道掌控权,转变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2、“调低出口退税”影响和造成行业短期危机。

   尽管上一轮的出口退税下调未涉及服装产品,但仍存在下调的可能。

经测算,通常类服装产品出口退税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

一旦出口退税调整势必造成一定的动荡,特别是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议价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危机。

出口退税下调,从长期来看,能够优化产业的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短期内,企业和行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3、出口快速增长潜伏危机。

   2007年是中欧备忘录的终年,欧盟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乃至对全球的出口动向。

尽管受到欧盟、美国配额限制,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依然超过了2003年,创造了历史新高。

欧盟业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国2007年设限期满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国也在紧密观察中欧动向。

欧美业界的反倾销呼声从未间断过,2006年,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

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不仅是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更是美国对未来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一次尝试和预演。

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必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另外,技术壁垒也同样不容忽视,欧盟相继颁布相关法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

2006年美国对产自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召回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以“安全性”名义对产自我国的童装、婴儿服装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频繁。

2007年是我国处理纺织品服装贸易国际关系的关键一年,任何出口非理性增长都将置我国于一个十分不利的地位。

政府、行业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在法律法规的大框架下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行自律,行成政府制法执法、行业监督、企业守法的良好。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008年将是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一年。

首先从全球看,美、日、欧今年的经济发展,可能是一个向下的走势。

这对于纺织行业将会带来压力,今年纺织行业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和贸易摩擦的可能。

加上中欧、中美协议结束以后,带来的美、日、欧市场环境的改变。

 

2、国内环境

第二就是今年所面对的国内贸易环境。

各项成本实际上是显著上升了。

对纺织行业来讲,不希望人民币汇率有大幅度的升值。

但是,恐怕今年升值是个趋势。

为什么呢?

因为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压力依然很大。

去年全国的贸易顺差是2622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再包括要素成本的价格上升,对纺织行业的压力将相当大。

 

2008年是我国提出5年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第3年。

纺织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四个要点需注意:

一是要结合各行业自身特点,依照节能减排的考核标准,认真做好清洁生产的审核、审计,找出自身的差距,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是要高度重视高能耗问题。

纺织行业是高能耗产业,耗电、耗汽、耗水都比较严重。

企业应通过系统的节能改造,采用新型低能耗机械等手段解决自身的节能工作。

另外,纺织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单是要达标,更应在经过废水处理后,重新投入到生产中循环利用,这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

三是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实现产值能耗降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要动员纺织行业全体职工都来参与节能减排的全民行动。

通过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节能、节水、节电等工作,共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即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正因为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国家在发行国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还在不断增加。

仅2007年一年国家财政就拿出70亿作为节能奖励资金,每节约一吨标准煤,国家奖励200元到250元。

在今年,污染治理工程也将有财政资金的补助,纺织行业应当抓住这次机会,积极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3、外贸政策

第三个就是外贸政策。

外贸政策的调整会对纺织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纺织行业调整的压力明显增大。

根据调研,承担贸易政策调整的压力和代价,主要是中小企业。

因此,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讲,抓住创新这个核心,练好内功,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美国大选对于中国的经济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美国经济大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反思美国现在要不要全球化,贸易自由化。

正在竞选总统的希拉里是非常拥护这个经济学家的说法的。

那么言外之意,我们要当心,如果希拉里上台,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否抬头?

新总统有新的政策,在贸易自由化的态度上,美国一贯是双重标准,他强的他就强调自由化,他弱的他就强调保护2008年,在证券市场相对波动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