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565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D

【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

“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

“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答案】C

【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B. “清明时节,烟雨迷茫,杏花掩映,我们可以和多情的花草在一起,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就这样栉风沐雨,尽情享受这份闲适。

”这句话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是正确的。

C.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耄耋——百岁。

D. “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

”这句话属于条件复句。

【答案】D

【解析】【分析】A“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诗经》属于“五经”。

B栉风沐雨: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此处使用属于望文生义。

故使用不正确。

C“耄耋——百岁”不正确。

耄耋是八九十岁。

D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成语和复句的辨析。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成语类型和复句类型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答案】C

【解析】【分析】A.有误,“古稀”指七十岁;

B.有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正确;

D.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故选:

C。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的是(   )

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 “河北”,古时指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这个词可算是古今异义。

D. “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多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为。

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

【答案】A

【解析】【分析】A.错误,“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故答案为:

A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C.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

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手中骗来芭蕉扇。

牛魔王知道真相后,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沙僧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 除夕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夜,又叫“团圆夜”,有吃团圆饭、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有贴春联、拜年、吃元宵等习俗。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

C“变成沙僧的样子”错。

原著是牛魔王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吃元宵的习俗一般出现在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被称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另一个节日——元宵节。

吃元宵是这一天最重要的内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代称男子二十岁;“而立”代称三十岁;“不惑”代称四十岁;“天命”代称五十岁;“耳顺”代称六十岁。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 “达于汉阴”中“汉阴”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贵姓”属于敬称,“家父”属于谦称。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与“六艺”中的“射”含义不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

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 《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是“详细”之意。

D. 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与《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都是疾走、快走的意思。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辞。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敬辞谦辞。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词语意义和文化常识,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和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比照辨析正误。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

例如“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代指“月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代指“史册”。

C. 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节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书中运用对比和讽刺手法,刻画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同时也刻画了极富个性特征的市侩小人胡屠户。

D.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

B.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它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进行刻画。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莫泊桑,这篇小说以主人公“我”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D.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

“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

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

苏轼、陆游、辛弃疾。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平时对课文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

A.错误。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答案】B

【解析】【分析】错误项分析: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此处“对自己的谦称”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主要题型有古代称谓、宗法、历法、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我们学过他的《背影》。

C. 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D. “角声满天秋色里”“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角”“载”都是古代的军中用品。

【答案】C

【解析】【分析】“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错。

贴对联时,传统习惯一般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B. 庠序:

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

商叫序,周代叫庠。

C. 河,古代多指黄河。

江,古代多指长江。

D. 萧墙: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错误,古代的地方学校。

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

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17.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关雎》选自《诗经·秦风》。

B.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我们学过他的《钱塘湖春行》。

C.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

“铭”是一种文体,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A.有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故答案为:

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一走就是数千年,骨髓里的烙印根深dì①      圈。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爆竹声声,烟花朵朵,yáoyè②      成连绵不断的画幅。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摩肩接踵,翘首以盼,一路都是风尘仆仆的脚步。

   在农历己亥新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为亲朋好友送上最美的祝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dì________   ②________yáoyè

(2)划线字“翘”的正确读音是(  )

A.qiáo

B.qiào

(3)“己亥”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B.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C.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苏轼《水调歌头》)

D.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案】

(1)蒂;摇曳

(2)A

(3)C

【解析】【分析】

(1)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

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本题要注意“蒂”和“曳”的字形。

(2)文本中加点字“翘”的正确读音是qiáo,举起,抬起,向上:

~首。

~望。

读qiào的意思是一头向上仰起:

~尾巴。

(3)C项中的“丙辰”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ABD三项是用皇帝或皇帝年号来纪年的。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蒂;摇曳;⑵A;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仔细体会形近字、音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⑵本题考查的是汉字字音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易读错的基础字,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中出现的基本的文化常识。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

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

“寸”的小篆字形为“

”,“

”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

至于“尺”字,《说文解字》里说,“十寸为尺。

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尺”的小篆字形为“

”,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ā)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对“寸”和“尺”两字的解说有什么作用?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

请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答案】

(1)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2)不一样。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

【解析】【分析】

(1)阅读材料一,由“例如”可知,“寸”和“尺”是作者举的例子,所以可以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入手分析,作用是: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的“近取诸身”,据此即可解答。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尺的实际长度越来越长。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文章,《隆中对》是《三国志》中的文章,因为战国和三国“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

故答案为:

⑴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⑵不一样。

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

【点评】⑴考生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内容和中心。

联系上下文内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

⑵考生遇到文段中的图表时一定要进行分析,根据图表给与的提示进行比照,就能够发现问题,归纳结论。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答案】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表述不正确。

“白露”后还有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所以“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错误。

且“大寒和小寒”应该改为“小寒和大寒”。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多方面的能力:

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正确使用标点符合的能力。

平时学习时要熟练记忆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常识,掌握常用修辞手法及标点符合的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