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51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原生动物病.docx

第九章原生动物病

第九章原生动物病

1、什么是原虫病?

由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2、原虫特征:

a、单细胞生物,形态结构简单

b、个体小,肉眼不容易观察

c、具有一般动物的机能:

1运动:

靠鞭毛、纤毛、足

2营养方式:

吞食(比如靠胞口胞咽:

吞食——纤毛虫,靠肉足:

肉足虫);渗透作用(比如椎

体虫、孢子虫、鞭毛虫)

3消化:

靠食物泡

d、生殖方式:

1有性生殖:

同配;异配

2无性生殖:

分裂:

纵分裂、横分裂;出芽

3、危害:

a、寄生广泛:

1可寄生于各种鱼类

2无论什么鱼(种类、年龄、性别、季节、地点如何)总会发现有原虫

b、危害性:

少量寄生,无多大危害;严重感染,引起大量死亡,尤其是鱼苗鱼种

4、原虫病的类型:

主要分为五大类

a、鞭毛虫病:

椎体虫,隐鞭虫,鱼波豆虫,六鞭毛虫

b、孢子虫病:

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单极虫

c、纤毛虫病

d、吸管虫病

e、肉足虫病

第一节鞭毛虫病引起的鱼病

主要特征:

a、具有1~2根以上的鞭毛做为运动胞器;b、纵分裂繁殖;c、只有一个核;d、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一.椎体虫病

1、病原:

椎体虫属(Trypanosoma)的一些种类

1)常见种类

i.青鱼椎体虫(T.mylopharyngodoni)

ii.鲩椎体虫(T.ctenopharyngodoni)

iii.鲢椎体虫(T.hypophthalmichthi)

iv.鳙椎体虫(T.aristichthysi)

2)外部形态:

i.外形像带鱼,体狭长叶形

ii.具有一根鞭毛,从虫体后部的基部向前伸出,游离于前端,与体部形成波动膜

iii.有一个胞核,一个动核

3)寄生部位:

鱼的循环系统

4)繁殖方式:

纵二分裂法

2、症状和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时候,引起贫血鱼体虚弱。

3、流行情况:

a、淡水鱼,无论是野鱼还是家鱼都可被感染

b、流行季节:

6~8月份

c、感染途径:

通过中间寄主——水蛭传播

4、防治方法:

a、杀灭水蛭:

盐水、硫酸铜浸洗盐水:

2.5%30~60分钟;硫酸铜:

8ppm15分钟

b、石灰清塘

c、杀椎体虫(对氨苯基肿酸钠)喂鱼,有疗效,但这种化合物有毒少用

二.隐鞭虫病

1.病原:

隐鞭虫属(Cryptobia)

主要有多种:

鳃隐鞭虫(C.brachialio);颤隐鞭虫(C.agitata)

外部形态:

形状

动核形状

生毛体位置

寄主

鳃隐鞭虫

柳叶形

卵圆形

前端

草鱼

颤动隐鞭虫

近三角形

长棒形

体前端1/3处

鲤鱼鲫鱼鳊鱼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

1)后鞭毛插入鳃小片上皮,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

2)能产生凝血酶,使得微血管阻塞,血流减慢,影响氧气交换,大量寄生时候,导致病鱼死亡

3、流行情况:

1)寄生广泛,无严格选择性,可寄生于各种淡水鱼

鳃隐鞭虫仅仅危害草鱼,使得当年草鱼死亡。

鲢鱼,鳙鱼有天然免疫力。

即使大量感染也不会发病,起到保虫寄主的角色。

2)流行季节:

5~9月份

4、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8ppm硫酸铜浸洗20~30分钟,或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试剂(5:

2)浸洗

2)鱼病流行季节,在食场上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剂挂袋

3)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试剂遍洒

4)1/500甲醛溶液浸洗2分钟

三.鱼波豆虫病

1、病原:

漂游鱼波豆虫(Ichthyobodonecator)

1)外部形态:

犁形或者卵形,侧腹面微弯曲,有一条达体长2/3纵口沟,生毛体在口沟的前端,从两个基粒长出两根后鞭毛,并插入寄主的皮肤和鳃组织。

2)内部构造:

一个圆形胞核,许多食物粒和一个伸缩泡。

和红血球区别:

虫体外形大小和红血球相似,红血球的核极密,看不到染色丝核染色质粒。

3)繁殖方式:

纵分裂法

2、症状和病理变化:

1)后鞭毛插入上皮细胞,引起鳃组织分泌粘液造成呼吸困难

2)皮肤和鳃的细胞穿透而死亡,破坏的地方被细菌和水霉感染

3)鲤鱼严重感染时候,出现皮肤充血,磷下积水,形成竖鳞症状

3、危害:

寄生范围:

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鲮鱼等

鱼苗放养后3~4天后,如出现病原就会引起病鱼并开始大量死亡

春花鱼种阶段:

a、经过越冬后抵抗力下降;b、水温回升,虫体大量繁殖

引起鱼种死亡

二龄以上鱼,不会导致死亡,但影响发育

4、流行情况和感染途径:

防治最适合温度为12~20℃,流行季节在冬末到初夏

1)可形成胞囊(在不良环境下),随水流带到其他水体,环境适合时候大量繁殖。

2)直接接触感染鱼体注意:

6~7小时找不到寄主就会死亡

5、防治方法:

见书

1)同隐鞭毛虫

2)1/2000~1/4000甲醛溶液浸泡15分钟,或2~3%含盐溶液浸洗10~20分钟

四.六鞭毛虫病

1、病原:

六鞭毛虫属(Hexamita)

常见种类

形态

表面结构

寄生部位

中华六鞭毛虫

卵形

无粗纹结构

肠胆膀胱(四大家鱼等)

鲴六鞭毛虫

狭长形

倾斜排列的粗纹

肠胆膀胱(银鲴,细鳞斜颌鲴等)

1)外部形态:

i.具有8根鞭毛,其中6根向前,2根向后

ii.具有2个“八”字型的短棒胞核

2、生活史

此虫寄生在鱼的肠中,营养体进行纵分裂,在环境不良情况下,形成卵形圆形的胞囊,后随粪便从肠中排出到水体,寄主吞食胞囊而感染。

3、症状和病理变化:

单独没有致病作用,当鱼患肠炎或者其他疾病,六鞭毛虫起到帮凶作用,损伤鱼的肠道

4、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一年四季,海水淡水鱼,冷水性温水性鱼都有发现

5、防治方法:

生石灰清塘,杀灭胞囊

第三节孢子虫病

特征:

1)没有运动胞器

2)生活史比其他原生动物复杂,有两种生殖方法:

即无性阶段的裂殖生殖和有性阶段的孢子生殖

寄生淡水鱼类的孢子虫类,在原生动物中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寄生虫,在我国淡水鱼类中寄生的孢子虫有四大类:

球虫,粘孢子虫,微孢子虫和单孢子虫。

其中以球虫和粘孢子虫对鱼类的危害最大,所以我们只介绍球虫和粘孢子虫

一、球虫病(也称为艾美虫病)

我国淡水鱼类已经查明的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青鱼艾美虫和住肠艾美虫

1、病原:

发育过程中形成卵囊,卵囊一般球形或者椭圆形,外包一层厚而透明的卵囊膜,成熟的卵囊内有四个孢子,成熟的孢子成卵形,外面包一层孢子膜;每个孢子里面有多个孢子体,互相颠倒排列,孢子体呈香蕉形,一端宽而圆,一端狭长而尖细,每个孢子体有一个圆形的胞核,位于较宽的部位,两个孢子体之间有一个孢子残余体,卵囊有卵囊残余体

2.生活史:

艾美虫的生活史在同一个寄主的体内进行和完成,没有中间寄主,主要经过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

无性世代即裂殖生殖:

艾美虫感染是成熟的卵囊,随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混入鱼的饲料种或落入池底,为另外一寄主吞食后即进入消化道。

孢子体从孢子内出来后,离开卵囊进入肠腔。

随着侵入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发育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裂殖体。

其胞核经过多次分裂产生大量子核,每个子核被一团细胞质包围,发育成为新月状的裂殖子。

当寄主细胞被破坏时候,裂殖子被释放到肠腔,又重新感染一个新的细胞,重复上述的发育过程。

由于这种的过程多次重复,使得寄主“自体感染”体内的寄生虫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引起寄主组织破坏,严重的可导致寄主死亡。

有性世代:

①配子生殖过程:

虫体经过n次裂殖生殖之后开始有性过程,裂殖子种,有些重新进入上皮细胞后,产生性的分化,一部分裂殖子形成大配子母细胞,再发育为大配子;另外一部分裂殖子形成小配子母细胞,其胞核经过n次分裂形成许多细小而具有双鞭毛的小配子,小配子从细胞内出来进入肠腔,借鞭毛运动,找寻大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并分泌一层透明膜,包围合子形成卵囊。

②孢子形成:

卵囊合子经过2次分裂,形成四个胞核,细胞质也分裂为四个原生质团,每个原生质团含有一个胞核,继而形成孢子母细胞,并分泌一层薄膜把自体包围,发育成为四个孢子,每个孢子粒再分裂一次,最后形成两个孢子,一个卵囊内有8个孢子体。

参加形成孢子或者孢子体的原生质团,即通常成为卵囊残余体核孢子残余体。

3.症状:

核病理变化

少量感染,不会显示什么病状,严重感染艾美虫的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膨大,肠道前端肠壁上面,有许多白色小结节的病灶,像开花一样,肠道特别粗大,比正常粗2~3倍,这些小结节就是由艾美虫的卵囊积累而成,严重时候肠壁溃疡穿孔,有时在肠外壁也可以形成结节状病灶,病情严重时候,艾美虫可侵袭蔓延到肝,胃,胆囊,膀胱心脏等处

4.流行情况:

地理分布:

国内凡饲养青鱼的地区都有这种病的存在,但是其中能造成严重的流行病而引起大量死亡的只有青鱼艾美虫和住肠艾美虫,在鲢鱼鳙鱼,草鱼等鱼虽有发现,但不会致病,主要危害青鱼,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

流行季节:

江浙地区为4~7月尤其是5~6月为主要流行期。

适宜水温24~30℃

5.感染途径:

此病是通过直接感染,成熟的卵囊同病鱼的粪便一起排入水中,被另外的鱼吞食,就被感染,卵囊还可随水流用具或者其他媒介物带到另外一个水体,使得病蔓延传播。

6.防治方法:

a、用生石灰清塘,杀灭虫卵

b、二龄青鱼塘隔年轮养,以二龄草鱼改二龄青鱼可预防此病

c、每50公斤鱼用硫磺粉50g,或者碘1.2g配成碘液,拌在饲料内投喂,每次连续投药饵4天。

投喂方法:

先用扫了面粉(10公斤饲料拌半斤面粉)加热调制成浆糊,然后将每天用的硫磺粉或者碘调在浆糊中,再与饲料搅拌均匀投喂。

二、粘孢子虫病:

碘泡虫病:

碘泡虫属(Myxobolus)引起的,包括鲢鱼碘泡虫,野鲤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

粘体虫病:

粘体虫属(Myxosma)引起的,包括鲢粘体虫,中华粘体虫,脑粘体虫,变异粘体虫

单极虫病:

包括鲮鱼单极虫,鲫鱼单极虫

尾孢虫病:

尾孢虫属(Henneguya)引起的,包括徐家汇尾孢虫,中华尾孢虫

球孢虫病:

球孢虫病属(Sphaerospora)引起的,包括鳃丝球孢虫,黑龙江球孢虫

四极虫病:

四极虫病属(Chloromyxum)引起的,包括随圆四极虫

两极虫病:

两极虫病属(Myxidium)引起的,包括鲤鱼两极虫,多态两极虫

1)特点:

a、寄生在淡水鱼的有11属100多种

b、鱼体各部分都有可能被感染

c、形成白色胞囊

2)形态:

a、几丁质壳片(1~7块,不同种类不同)

b、内部有1~8个极囊

c、缝线——壳片相连接的线

缝脊—缝线粗厚而突起呈脊状的结构。

缝面(侧面)—具缝脊的一面。

壳面(正面)—无缝脊的一面。

3)感染途径:

以胞囊形式寄生

a、寄生在体表鳃胞囊成熟破裂到水中感染寄主

b、内脏器官通过排泄管分泌管输出

c、寄生在软骨神经系统,只有鱼体死亡腐烂后释放

4)生活史:

(碘泡虫属)实际上与艾美虫一样的生活史

a、裂殖生殖阶段

孢子中两个单倍体核结合——合核(离开孢子,进入寄主细胞,分裂)——裂殖体——多核体

b、大小配子形成结合阶段

多核体中的单个核(减数分裂)——大单倍体核或小单倍体核——结合为合子

c、孢子生殖

合子(分裂)——产胞体(营养核,生殖核)。

营养核分裂一次,留在周缘位置不参加孢子形成

生殖核分裂3次成为8个核(由4个核分裂一次形成,4核中2个核形成孢壳,1个核形成2个极囊核,1个核形成2个胞质核。

12个细胞形成2个孢子区别于艾美虫

1、碘泡虫病

碘泡虫属(Myxobolus):

鲢鱼碘泡虫,野鲤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

主要特征:

具有嗜碘泡

1)鲢鱼碘泡虫(MyxobolusdrjaginiAchmerov1954)——鲢鳙疯狂病。

杭州大学生物系吴宝华(1975,1979)作了详细的研究报告

a、症状和病理变化

a)寄生部位:

主要是白鲢鱼苗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

但有时候我们野可以在内脏其他器官中找到孢子是转移而来的

b)体形变化:

消瘦,头大尾小,脊柱向背部弯曲,尾部上翘,病原体侵袭脊髓部分遭受破坏而引起

c)内部器官变化:

病鱼不摄食,肠道内无食物,肝脏等均萎缩,有的腹腔严重积水

d)引起异常:

i.急性型:

在神经系统感觉起光部位,病原体处于生长发育繁殖期,严重破坏神经感觉器官,病鱼表现为疯狂病。

ii.慢性型:

无疯狂病症状,但游动缓慢

①病鱼能够产生抗病力

②病原体在不流动的孢子期

e)肌肉暗淡无光泽,肉味不鲜而腥臭重,营养价值低

b、流行情况:

a)病鱼一斤左右死亡率最高,主要病区在大水面——水库湖泊等

b)生活周期4个月左右(水温16~30℃)鱼苗阶段就被感染,所以第一代鲢碘泡虫孢子在9月份形成。

c、感染途径:

a)病鱼尸体腐烂后,大量孢子落入水中,沉积水底淤泥中形成胞囊,次年春天传播。

b)神经感觉系统受到破坏,孢子可通过淋巴管微血管带到各个器官,各内脏器官都能找到部分可从肛门,排泄孔,皮肤进入水体而感染。

d、防治措施:

a)病鱼必须即使捞出,避免死后感染其他健康鱼体

b)死鱼必须深埋,如放在岸边腐烂后孢子可随水流回到养鱼水体中

c)生石灰清塘,250公斤/亩,干塘法

d)控制水源,健康鱼池水源独立,不能和病鱼塘水源相通

e)鱼种放养前采用500ppm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

2)饼形碘泡虫:

a、症状和病理变化:

主要寄生在草鱼鱼种的肠道内,泡囊充塞于粘膜下层,肠粘膜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肠道由于虫体胞囊形成变粗大,腹部膨大不摄食。

b、流行情况:

主要流行在南方——两广福建;季节:

5~7月份,死亡率80~90%

c、防治方法:

同鲢碘泡虫

3)野鲤碘泡虫:

主要寄生在鲤鱼鲫鱼鲮鱼等各种淡水鱼体表,鳃鳍等组织,影响鱼的经济价值,同时大量寄生影响鱼的生长,防治措施同鲢碘泡虫

4)鲢旋缝虫

属碘泡虫科

特点:

a、缝脊粗而特别隆起,作波浪状扭曲

b、极囊两个

c、有一个嗜碘泡

症状:

寄生部位:

体表各部以及肾;大小不一的胞囊,鱼瘦眼突,缓慢死亡

2、粘体虫病:

粘体虫属(Myxosoma)的一些种类,已报道十种左右。

主要特征:

无嗜碘泡

种类:

种类

寄主和寄生部位

症状

鲢粘体虫

鲢鱼肠道

造成损害,但是没有大量死亡

中华粘体虫

鲤鱼肠以及其他内脏器官

造成损害,但是没有大量死亡

变异粘体虫

鲢鱼鳙鱼体表鳃肠性腺

对亲鱼危害较大,影响性腺发育,严重时候不能产卵

脑粘体虫

鲑鱼等

引起晕眩病,病鱼脊柱弯曲,头颅变形,幼鱼失去对色素的控制

3、单极虫病

单极虫属(Thelohanellus)的鲫单极虫,鲮单极虫,鳅单极虫。

1)病原的特征:

a、只有一个极囊较大

b、具有嗜碘泡

c、有的种类周围有一无色透明的孢膜

2)症状和病理变化

鲫单极虫,鲮单极虫都寄生在体内外,形成白色蜡黄色胞囊。

体外:

可寄生鳞囊内——竖鳞

体内:

肠壁,肠道膨胀,肠道可被堵塞

鳅单极虫:

寄生在尾鳍鼻腔内,使得组织被破坏坏死脱落

3)流行情况:

分布在全国各个养殖场,流行季节:

5~8月

4、尾孢虫病:

尾胞虫病(Henneguga)的中华尾孢虫(H.sinensis)徐家汇尾孢虫(H.zikawiensisSikama)

主要特征:

具有嗜碘泡;孢壳尾状,分叉或不分叉

种类

壳面皱纹

寄主

寄生部位

流行季节地点

中华尾孢虫

斑鲤,乌鳢

每个器官

南方一年四季

徐家汇尾孢虫

具有网状皱纹

鲫鱼

鳃肠心脏

南方一年四季

5、鲢旋缝虫

孢子的特征与碘泡虫相似,有嗜碘泡,不过极囊大,并只有一个。

症状及病理变化

鲮单极虫和鲫单极虫分别在鲤鱼鲫鱼体内外常见,能形成白色和蜡黄色的肉眼可见的胞囊。

鲮单极虫在鳞片下形成块状胞囊,小的0.2~1.5mm,大的达到1.5~3cm,鳞片竖起,侵袭鲤鱼肠内壁的鲮单极虫,形成无数像石榴子大小的胞囊,使得肠道堵塞而死,侵袭体表的鲮鱼单极虫,一般虽然不致鱼死亡,但是胞囊多的时候几乎覆盖鱼体全部,失去商品价值。

流行情况:

鲮单极虫,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现,分布较广,季节5~8月。

50年代,我国的养鱼地区。

孢子虫病并不突出,60年代以来,危害鱼类发生各种疾病的报道陆续多了起来。

目前有几种疾病危害严重:

如草鱼饼碘泡虫,白鲢疯狂病等。

就目前情况所知,几乎每一种野生鱼类或者饲养鱼类都有粘孢子虫的寄生,少的一、二种,多的好几种,甚至同一条鱼的同一组织上含有几种孢子虫并存。

有些种类对寄主的选择不严格,而另外一些不仅仅只有固定寄主,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寄生部位。

有些种类感染情况随着寄主的年龄而差异,寄生鲮鱼的野鲤碘泡虫在夏花阶段体表的胞囊较为突出,而隔年春花鱼种就不是很明显而寄生体内的胞囊危害十分大。

有的粘孢子虫只有在一定的生长阶段产生危害,过了这个阶段其致病能力就下降,如饼形碘泡虫只危害已经培育20天左右的夏花草鱼,以后随着鱼体长大就不会发病死亡。

常见种类:

1、尾孢病:

尾孢虫的构造与碘泡虫相同,不同的是孢壳延伸成尾状,分叉寄生在鲤鱼鳃,胆,心脏,肠道,胞囊白色。

2、球孢虫病:

a、鳃丝球孢虫;b、黑龙江球孢虫

球孢虫壳外观都是圆球形,未成熟的孢子周围有一层透明薄膜。

极囊2各,壳外观只能见到一个极核,无嗜碘泡。

寄生在鲤鱼草鱼青鱼的鳃丝上,在鳃组织内部形成胞囊,呈现弥撒状分布。

3、四极虫病,椭圆四极虫

极囊有四个在前端,寄生在青草鲤鲫鲢鳙鳊等各种年龄鱼的胆囊里

4、两极虫病(鲤鱼两极虫)

极囊在两极,壳面有条纹6~8条,胞质只有2个胚核。

鲤两极虫寄生在鲤鱼的膀胱肾等,多态两极虫寄生在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鳊鱼的胆囊内。

三、微孢子虫病

寄生在节肢动物和鱼类细胞的微小寄生虫,寄生鱼类的微孢子虫约有40种,寄生部位在鱼的各个组织器官。

常见种类:

1、微粒子虫:

1个母孢子1个孢子

2、格留虫:

1个母孢子2个孢子

3、特汉虫:

1个母孢子8个孢子

4、匹里虫:

1个母孢子16个以上孢子

格留病:

1、肠格留病:

寄生在青鱼肠等部位,能形成乳白色的胞囊,极囊占孢子长1/2或者1/2以上,胞质呈有一圆形的胞核和一卵形的液泡

2、赫氏格留病:

极囊一个,占孢子长的三分之一,寄生在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等鱼的肾脏,生殖腺,脂肪组织鳃和皮肤

匹里虫病:

长丝匹里克虫

有大小两种类型,a、大孢子b、小孢子。

特点:

极囊大,卵形,寄生在海淡水鱼类鳃皮肤,肌肉,性腺等部位。

四、单孢子虫病:

孢子结构简单,没有极囊和极丝,我国淡水鱼类已经发现的只有肤孢子属的肤孢子虫

a、鲈肤孢子虫b、广东肤孢虫c、野鲤肤孢虫

肤胞虫孢子圆球形,孢子外面有一层透明膜,孢子内偏中心位置有一大面折光的折光体,有一个胞核,中央有一个大而着色的核内体,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内含物。

此病常在鳃体表上形成灰白色香肠形带形和线形的胞囊,组织被破坏,甚至充血,发炎,腐烂。

患肤胞虫病的鲤鱼

a、身体前半段腹面观

b、胸鳍部位放大观

2、尾氏明钦虫,有益,寄生在牡蛎。

3、尾单孢虫:

寄生在多种复殖吸虫的囊蚴内,囊蚴再寄生在虾蟹内,是一种超寄生。

五、簇虫病

1、病原:

线簇虫和头叶簇虫属

1)线簇虫属

锡纳洛阿线簇虫,寄生在对虾的消化道。

——滑行体:

离开寄主的肠壁细胞在消化道内进行滑动动作的营养体。

——并子体:

一个虫体的前节前端连接在另外一个虫体的后节后端,并且融合在一起(所以一般的簇虫看不到前节)。

生活史:

滑行体(被包在一个包囊内)——配子母细胞(多次分裂)——许多裸孢子(成熟后,随着粪便排入水中,终末寄主软体动物的鳃消化道上皮)——配子——合子——孢子(排入水中被中间寄主(对虾)吞食——孢子体从孢子中逸出——对虾消化道上皮细胞——营养体。

2)头叶簇虫

对虾头叶簇虫

无先节,前节:

15~40个叶状突起(固着用)陪簇虫前节无叶状固着器。

流行情况和症状:

主要中国对虾,感染率(90%以上)感染强度(几百个)。

直肠前部呈现白色膨大,内有许多白色小棒状营养体以及滑行体,体表无明显异常,生长不受影响。

防治:

因为危害不大,防治没有研究

第四节由纤毛虫引起的鱼病以及防治

特点:

1、行动细胞器为纤毛

2、每个个体有核多种,大核,小核

3、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

纵分裂(缘毛亚纲:

如车轮虫,杯体虫)横分裂;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

4、传播方式:

考胞囊或者直接接触传播

一、半眉虫病:

我国发现两种:

巨口半眉虫,圆形半眉虫

1、病源:

1)巨口半眉虫(Hemiophrysmacrostomachen1955)

以胞囊形式寄生在鳃和体表,胞囊是由寄生虫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虫体像梭子形,身体纤毛,右面长有等长纤毛,左面裸露;口沟:

约是体长的3/4;核:

大核2个,上下排列;小核球形,位于两个大核之间;伸缩泡8~15个,食物粒粗细不一。

2)圆形半眉虫(Hemiophrysdesciformischen1956)

胞囊寄生在鳃上,皮肤比较少看到,虫体卵形,前端有一束像牛角状的纤毛束,纤毛右面长有等长纤毛而左面裸露;纤毛线作同心圆排列;胞口不明显,只在适当的位置时候才能辨认出来;核:

大核2个,小核1个,伸缩泡3~4个

2、症状和病理变化:

常常以胞囊形式寄生在鳃体表,在病灶处不断转动,剥取寄主的组织为营养,对寄主组织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3、流行情况

国内各地都有分布,除了圆形半眉虫对寄主有选择性外(主要侵袭鲢鱼鳙鱼)巨口半眉虫的寄主相当广泛,多种淡水鱼均能被感染,繁殖温度28~32℃,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大量寄生)。

脱离鱼体在水中活1~2天。

4、防治方法:

同鳃隐鞭虫

二、纤毛虫病

在原生动物中,作为一个单细胞的结构,以纤毛虫最为复杂

特征:

1)身体有许多纤毛作为游动的胞器

2)有大核,小核两种,有比较明显的胞口,还有口围,胞咽等细胞器

3)繁殖:

有性生殖通常成为接合生殖;无性生殖纵分裂其余都是横分裂

传播方式:

生活史有营养器和胞囊期,但是只有需要一个寄主,靠胞囊或者直接接触传播

小瓜虫病(又名白点病)

1、病源:

小瓜虫属的一种多子小瓜虫

它是一种身体较大的纤毛虫,在生活史中明显地分为幼虫期,成虫期,包囊期。

幼虫期:

幼虫身体如扁的鞋底状,前端尖,后端圆,中部有一些凹陷,最前端有一个锥形的突起成为“钻孔器”,身体后端有一更粗长的尾毛;内部构造:

在身体的前半部分,有一个大的伸缩泡,有一个大核,圆形或者卵形,小核球形,位置不固定,全身长着长短一致的纤毛;随着幼虫的发育,身体逐渐变圆,成为成虫体长:

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

成虫期:

成虫是球形或者近似球形,长0.3~0.8mm,宽0.35~0.5mm,是大型的原虫,虫体分布短小均匀的纤毛,接近前端的腹面有一个胞口,成6字形。

围口纤毛以逆时针的方向,向胞口内部旋入,直达胞咽;体中部有一个大核,呈香肠状或者马蹄状,小核球形。

成虫期小核等贴在大核上,一般不容易辨认,细胞质中有很多小的伸缩泡以及大量食物粒。

多子小瓜虫身体柔软可塑,当它钻入鱼的皮肤或者鳃组织的时候,往往随空隙而把身体延长或者变成不规则形,游动时候,幼虫比成虫活泼,成虫在水里一般是横缓慢的转动前进。

(1)、生活史:

a、营养体时期:

幼体钻进鱼的皮肤或者鳃组织后,在上皮组织之间不停地来回转动,吸收寄主地营养而生长,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逐渐把身体包围在病灶里,形成一个白色的囊泡,虫体在囊泡中不断成长为成虫,并进行几次分裂繁殖,囊泡里成长的成虫,受自己内部的或者外部的刺激而冲出囊泡,在水里只有游动相当长的时间后即可静止下来停在池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