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306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原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原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原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原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理复习题.docx

《原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理复习题.docx

原理复习题

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C

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哲学队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B(普遍)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那就是普遍适用)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辩证性C.科学性D.实践性

9.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客观规律性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D.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12.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

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1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4.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B.人的主观想象C.客观世界D.落后的思想意识

1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意志主义观点

17.一元论哲学认为(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运动的D.世界是统一的

18.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二元论

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静止孤立的观点)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人的意识在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补充:

没有运动的物质”就是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念。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身是绝对静止的,不变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依据科学事实否认这种观点,它认为物质的基本属性就是运动,因而不可能有绝对静止的物质,物质都是运动的。

“没有物质的运动”是指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虽然承认运动,但是认为运动是“心”的运动(理念或观念中的运动),而不是物质的运动,这样就产生了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

因而辩证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所以运动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不可能有运动;意识中的观念运动是对物质运动的反映。

 

21.牛顿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C.生产劳动D.气候变化

2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实践的C.相互联系的D.发展变化的

25.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不为主观所控制)”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2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

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

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动、变化

和发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这句诗说明了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B.事物场所的变更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D.周而复始的循环

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矛盾的存在对立统一,事物才会发展)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3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片面的观点)。

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3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33.没有大,就无所谓小;没有高,就无所谓低;没有长,就无所谓短。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3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补充: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35.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质和量相互制约关系的原理(追求质急于即过,量的积累打好基础,即不及)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3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39.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C.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补充: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和曲折性统一的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一是“循环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发展的前进性;一种是“直线论”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

我们在实践中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循环论,在实践中要做到把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的乐观精神结合起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40.假象是指

A.正面的直接的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41.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

A.相互决定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局部与整体的关系D.对立统一的关系

42.立足于必然,又不忽视偶然性,这是

A.相对主义的态度B.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C.机械唯物主义的态度D.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

4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在现实中不能实现)D.微小的可能性

补充:

抽象的可能性又称“虚假的可能性”或“形式的可能

性”。

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尚不具备必要的条

件,因而在目前是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44.或然率是(概率)

A.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对事物发展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D.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45.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

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离不开物质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和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自发自为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4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4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

49.我们观察到桃子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桃子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5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实践和理论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有源才有流)D.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补充: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它们都来自实践。

所以说:

一切自知都是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

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所获得的认识

间接经验:

通过书本或他人那里所获得的认识

拿把刀,插自己一下,感觉到那种痛,这就是你的经验了,直接经验,以后,你看电视或是别人拿刀插自己,你会感觉到有点痛的感觉的话,就是间接经验!

51.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觉到知觉B.从概念到判断C.从实践到认识D.从认识到实践

5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5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先验论和经验论B.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C.唯理论(只有理性认识)和经验论(只有感性认识)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补充:

唯理论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经验论普遍认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5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55.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补充: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

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5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B.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C.是否被群众所接受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58.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补充: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59.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6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随着时间,以前的真理现在不是被推翻,即只是相对于某一段时间是真理)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客观性

6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6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6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问题D.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65.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6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6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的社会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68.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劳动者B.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

6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科学技术D.生产劳动

7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的生产方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商品的交换方式

7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B.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C.生产的社会化程度D.经济的开放程度

7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阶级斗争的发展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D.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的历史

74.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宗教的变迁史D.国家的演变史

7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自然科学、哲学、艺术

补充: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比如:

科学技术就是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7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是

A.它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B.它有历史继承性C.它与经济发展有不平衡性D.它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同步性

77.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

这说明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78.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社会中现存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7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B.党的思想路线决定的C.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D.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80.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

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补充: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81.国家的起源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规定的契约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8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83.阶级的实质是

A.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D.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

84.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D.人们取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85.国家的政体是指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行使国家权力的指导思想

8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的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D.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

87.社会基本矛盾是

A.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B.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8.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A.劳动生产率B.科学与技术C.生产劳动者D.社会生产力

89.社会改革是

A.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与革新B.对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变革C.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D.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90.下列社会发展的各个系列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91.“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A.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9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宿命论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93.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无产阶级革命B.科学技术的发展C.党的教育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94.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B.社会秩序的稳定C.民主法制的健全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社会制度性质

9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基础是

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私有制D.公有制

97.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98.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B.价格C.价值D.交换价值

99.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

10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与价值总量)

A.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B.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D.商品的效用决定

10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102.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以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103.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04.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0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D.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