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182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docx

最新资料高考语文论述类选择题实战练习及答案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汇编练习

——昭通市优异中学语文教研组徐浦编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散文不能没有文化担当

任 蒙

当下的文化散文不仅要从文化形态上反省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而且要从文化本源上复原千年回响的人文精神,引导新的人格理想重建;要站在古老的城楼高处去体验先人苦难而悲壮的生命状态,去体验一代代先人漫长的无奈与渴望,去作思想者的抒情与言说,去完成对历史的思辨。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年代,一批作家以散文步入历史领域,把笔触探向遥远的古老时空,探向历史深处,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思辨,从而把历史话题引入了变革时代的思想沙龙,为散文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动力,并且以它理性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散文艺术领域。

文化散文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异军突起,是时代因素使然,它已经完成了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创造的艺术进程,促成了一个颇具新意的散文时代。

我不大主张将散文分为山水散文、亲情散文、智性散文等等。

至于文化散文普遍被称为学者散文或学术散文,也不一定很准确,无论怎样“定位”,它根本上还是文学品质,最主要的价值要素也不在其学术深度,而在思辨的深度,在于它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真切审视,在于它对现实的思考。

对文化散文的作者来说,“先器识而后辞章”应该是座右铭。

回顾文化散文的成败得失,要想它今后仍然保持一定的繁荣,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必须坚持文化散文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指向,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诉求,以更加独到的历史书写,展示其鲜明的文学个性,唤起文化觉醒,表现出散文应有的文化担当。

历史学界的考古,主要目的在于实物发掘,文化散文的“考古”,则注重的是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发掘。

这种发掘,需要深厚凝重的理性思考,也需要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更需要作者具备坚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立场。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可再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但这种悠久历史也可能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沟谷和文化包袱。

稍加回望就能够发现,中华民族过去五千年的脚步基本上是在一个迂回的轨道上走过来的,多少代先人以数不清的生命为代价,为后世创造了有趣味或没有趣味的往事,演绎了有文字或没有文字的历史,尽管他们无法超越各自生活的遥远时空。

因而,当我们返回到这片土地上演绎历史的一个个故事现场,往往感到看得很清晰却又无法靠近,有几分神奇,也有几分美妙,但更多的往往是迷茫、遗憾和痛苦,全然没有古装戏里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故事的那种大结局的鼓锣欢喜,也全然没有某些高人心态中的疯狂剥夺者和辛勤劳动者谁都可敬可爱的那种“博大胸怀”。

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散文最需要的也正是一种冷峻、理性和批判意识。

历史是既往的生活,是凝固了的社会、事件、生命和声音,具有高度的固定性,不可更易,更不可逆转。

即便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一千种不同的记述,无论它出自于恶意还是善意,我们也要努力剥去层层或褒或贬的涂抹。

文化散文的介入,就是力求以文学方式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读,就是要立足人性的视角,坚定地面向社会人生,以冷隽的眼光和理性思维去反思几千年的历史辉煌和历史苦难,去发掘我们伟大民族的前人用艰辛的步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精神信息,去展示文化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同时要体现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体现出这块深厚的文化土壤赋予我们的文化情怀,体现出对优秀文化精神的捍卫与继承,通过探寻历史前贤的生命历程,去追寻人生应有的壮美与崇高;通过展示文化先哲所创造的精神遗产,去感悟古老文化的辉煌与博大,去领略古代文明透射的精神强光,从而使我们保持一种文化敬畏,更加敬奉真理,更加敬奉正义,更加敬奉创造与崇高。

还有,文化散文的文学使命,不但要求我们在书写时坚定地拒绝油滑、世故和肉麻,而且要远离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在“故纸堆”旁高扬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理性,努力保持与社会和时代共进,以实现散文的文化担当。

(原载:

《文艺报》2010年07月07日)

1.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对“文化散文”内涵的理解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最主要的价值要素在于它的思辩深度,即它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真切审视,对现实的思考。

B、文化散文既要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时代诉求;也要唤起文化觉醒,注重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挖掘,

C、文化散文在新时期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创造的艺术进程,它的异军突起,是时代因素使然。

D、文化散文要立足人性的视角,坚定地面向社会人生,冷静地反思历史,发掘民族精神,展示文化力量和生命力量。

2.下列各项表述,不属于对文化散文的“文学使命”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写作要坚定地拒绝油滑、世故和肉麻。

B、文化散文写作要远离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

C、文化散文要高扬现代意识和精神的理性,与社会和时代共进。

D、文化散文要展示其鲜明的文学个性,精心锤炼辞章之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要从文化形态上反省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文化本源上复原人文精神,引导新的人格理想的重建。

B、新旧世纪之交,一批散文家以散文步入历史领域,把历史话题引入变革时代的思想沙龙,开拓了散文艺术的发展新空间。

C、文化散文最需要的是一种冷峻、理性和批判意识,要以以文学方式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读。

D、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就是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诉求,坚定地面向当下的社会人生和现实苦难。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可从文中找到论述“文化散文”的语段,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论述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解释不正确,该项是对文化散文成因的解说,不是对其内涵的解释。

所以选C。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可将选项带入原文,与文中对文化散文的“文学使命”进行对比做出取舍。

D项表述不正确,原文对文化散文的文学使命的表述主要集中在结尾一段,该项所述与题干要求无关;且文化散文应该将“先器识而后辞章”作为座右铭。

所以选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根据文中论述内容分析推断的能力。

D项把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仅仅理解为“坚定地面向当下的社会人生和现实苦难”,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不符合原文所述。

所以选D。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大脑对语言的驾驭至少通过两个中枢:

一个是语言运动中枢,能指挥发音器官说出不同的语句;另一个是语言理解(阅读)中心,能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以及阅读并理解书面语言。

这两方面构成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它必然与遗传和基因有关。

人类第一个“语言基因”是英国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的安东尼。

摩纳哥和西蒙·费希尔研究小组发现的,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01年10月4日的《自然》杂志上,这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基因就是“叉头框P2基因”(FOXP2)。

FOXP2基因是在一个被称为“KE家族”的人群中发现的。

这个家族三代人有24名成员,但是其中一半人无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因此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

而且他们也存在阅读理解障碍,表现为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很难理解别人说的话和进行阅读。

研究人员先对KE家族成员进行大脑图像扫描,发现其中有语言障碍的人在大脑分管语言的“基底神经节”部位出现异常,而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经节表达和产生功能的。

这个中枢控制人的口舌运动和发音说话,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的大脑皮质中这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1998年,研究人员又发现,一名与KE家族无亲缘关系的被称为“CS”的男孩也出现了与KE家族语言障碍者相同的症状。

对这些患者的基因测序发现,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CS儿童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的基底节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早发现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认为,人类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并非只有一个FOXP2基因起作用,类似FOXP2这样与人类语言能力相关的基因可能还有10到1000个之多。

例如,最新发现,有两个基因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这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必须的。

这两个基因分别叫做“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

据研究,这两种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前者约6000年前出现,后者则出现于约3.7万年前,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或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研究人员推测,由于这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化,才让人类产生了较大的脑容量,并获得了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人类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声调语言,另一类为非声调语言。

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

非声调语言是指语音声调在高低不同时,只表示语气,而不会影响语义。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丹·戴迪休和罗伯特·莱德对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而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戴迪休和莱德是在分析了近1000种基因和26项语言特征后得出这一结论的。

他们认为,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

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非音调语言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的结论。

以中国为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体系,而中文这种声调语言,与现代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非声调语言相比,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摘编自2012年8月张田勘《中国新闻周刊·追寻人类共同的“母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脑至少通过语言运动中枢和语言理解(阅读)中心驾驭语言,这两方面也是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

B.“叉头框P2基因”(F0XP2)是最早在“KE家族”的人群中发现的人类第一个“语言基因”。

C.通过对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CS"男孩的研究发现,他们的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D.“KE家族”中那些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的人,也同时存在诸如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等阅读理解障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B.最早发现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还认为有10到1000个之多的基因与人类的语言能力相关。

C.“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D.通过研究还发现,“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和“微脑症基因”可以让人类获得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汉语就属于声调语言。

B.非音调语言未必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声调语言也有自己的进化优势,汉语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就是明证。

C.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D.研究人员对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可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偷换概念。

原文是“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的基底节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

所以选C。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判断。

B选项表述绝对化。

原文说“可能还有10到1000个之多”;C选项选择变兼备。

原文说“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或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D选项曲解文意。

原文说“研究人员推测”。

故选A。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可将选项带入原文,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做出判断取舍。

D项,表述不正确,原文的“前者”是指“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

所以选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文。

完成第1~3题。

长期以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

这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利弊。

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而教育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

但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育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

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须掌握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

《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

“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根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审查批准。

“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及评估体系。

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定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英国中小学在历史上也没有统一课程,都是由地方自行设置,而且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

1988年颁行的《教育改革议案》则一改过去的做法,授权教育科学部长制定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长又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各科教育大纲,使得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趋于统一,但各学校仍可以自行决定开设一部分课程。

对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编制的教学大纲。

大纲中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大纲,搞好教学,还印发了一些非指令性的参考资料。

而与此同时,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则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限逐渐收缩,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越越多的课程决定权。

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国家层面管理课程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标准。

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而是“最小限度的控制”,是一种必须达到的保底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很大一部分空间留给了地方政府和学校。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于“课程管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B.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并非专门为该国的课程管理而规定,但此规定为各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美国教育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

C.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

D.近年,一些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权限逐渐收缩,地方政府和学校得到了越越多的决定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80年代以,美国开始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迈进,具体标志是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

B.英国的中小学在历史上没有统一课程,课程都由地方自行设置,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所以1988年以后才一改过去的做法。

C.美国以立法的方式,把课程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家控制,“州标准”由各州完成:

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D.英国的“教学大纲”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课程管理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因为前者容易导致“统得过死”,后者容易导致“放得过开”,两者均有弊端。

B.从近年来课程管理的共通性和趋向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做法比较一致,而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做法则较为相似。

C.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在“集权”和“分权”上各有偏向;近30年来,则呈现两相融合的趋势,这对发展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件好事。

D.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虽然收缩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权限,存在“统得过死”的弊端,但是为了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1.A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A偷换概念:

原文为“不利于”提高,而非“无法”提高。

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B强加因果:

参照原文第一段,英国政府“一改过去的做法”的做法,应该是“两厢融合”的需要,而并不是因为“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D根据最后一段:

“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正是“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所以“存在统得过死的弊端”的说法无根据。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9分,第小题3分)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

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

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

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

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写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

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

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

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

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讲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有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鼓励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答案】

1.C2.C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A项属于强加因果,文中没有依据说明“……弊端直接催生”;B项“非结构化、数据量打、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是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比较具有的特点;D项“大数据教育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错,原文中为“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C项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A选项可再文中第三段第一句中找到依据;B选项在第一段倒数第二句;D选项在第一段第二句有提及。

而C选项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