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33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docx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

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物分子或结构的骨架,叙述错误的是

A.碳链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B.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碱基对排列在内侧构成DNA分子骨架

D.微管和微丝等蛋白质纤维构成细胞骨架

【答案】C

【解析】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A正确;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错误;微管和微丝等蛋白质纤维构成细胞骨架,D正确。

2.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B.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

C.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

D.水解过程改变了胰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B

【解析】

无活性胰蛋白酶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的,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无活性胰蛋白酶原在人小肠肠腔内被激活成胰蛋白酶的,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水解酶破坏了胰蛋白酶原的部分肽键等化学键,C正确;水解过程改变了胰蛋白酶原的结构,进而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D正确。

3.下图为细胞内某些蛋白质的加工、分拣和运输过程,M6P受体与溶酶体水解酶的定位有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水解酶需要高尔基体的分拣和运输

B.M6P受体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在内质网内积累

C.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的协调统一

D.若水解酶磷酸化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吞物质的蓄积

【答案】B

【解析】

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水解酶都不属于胞内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都需要经过内质网的加工以及高尔基体的分拣和运输,A正确;M6P受体与溶酶体水解酶的定位有关,且溶酶体来自于高尔基体,因此M6P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导致M6P受体不能正常合成,则会导致溶酶体水解酶在高尔基体积累,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及功能上的协调统一,C正确;据图分析,若水解酶磷酸化过程受阻,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吞物质的蓄积,D正确。

4.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和ATP合成酶重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

D.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对ATP的合成无影响

【答案】D

【解析】

据图甲分析,H+跨膜运输需要细菌紫膜质(一种膜蛋白)的协助,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方式,A正确;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而是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确;根据图丙分析,ATP合成酶能够催化ATP的合成,且能够H+将运出细胞,C正确;图丙中H+是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的,因此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影响ATP的合成,D错误。

5.下图为酶促反应曲线,Km表示反应速率为1/2Vmax时的底物浓度。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B.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m值增大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Vmax降低

D.非竞争性抑制剂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答案】A

【解析】

据图分析,Km值越小,达到1/2Vmax需要的底物浓度越低,说明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A错误;加入竞争性抑制剂,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减少,则Km值增大,B正确;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导致Vmax降低,C正确;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D正确。

6.下图为胚胎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物体内M细胞一般不会回到B细胞时的状态

B.调节蛋白的不同组合诱导了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化过程

C.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受调节蛋白的影响

D.G与H之间的遗传物质组成的差异一定小于G与K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形分析,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F细胞,F细胞增殖分化形成M细胞,而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生物体内M细胞一般不会回到B细胞时的状态,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不同的诱导蛋白组合诱导后形成了不同的细胞,B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受调节蛋白的影响,C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后形成的各种细胞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D错误。

7.控制玉米植株颜色的基因G(紫色)和g(绿色)位于6号染色体上。

经X射线照射的纯种紫株玉米与绿株玉米杂交,F1出现极少数绿株。

为确定绿株的出现是由于G基因突变还是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可行的研究方法是

A.用该绿株与纯合紫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B.用该绿株与杂合紫株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C.选择该绿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对染色体观察分析

D.提取该绿株的DNA,根据PCR能否扩增出g基因进行判断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绿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G基因突变产生的,也可能是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基因型分别是gg和g0。

若用该绿株与纯合紫株杂交,无论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后代都是紫色,无法判断,A错误;若用该绿株与杂合紫株杂交,后代都是紫色:

绿色=1:

1,无法判断,B错误;选择该绿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对染色体观察,可以通过染色体是否缺失进行判断,C正确;两种绿色植株都含有g基因,无法判断,D错误。

8.相对野生型红眼果蝇而言,白眼、朱红眼、樱桃色眼均为隐性突变性状,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

为判断三种影响眼色的突变是否为染色体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一:

白眼♀蝇×樱桃色眼♂蝇→樱桃色眼♀蝇:

白眼♂蝇=1:

1

实验二:

白眼♀蝇×朱红眼♂蝇→红眼♀蝇:

白眼♂蝇=1:

1

A.白眼与樱桃色眼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

B.由实验一可知樱桃色眼对白眼为隐性

C.控制四种眼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眼色基因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分析实验一,白眼♀蝇×樱桃色眼♂蝇,后代雌性与父本相同,雄性与母本相同,说明白眼和樱桃色眼受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樱桃色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A正确、B错误;分析实验二,白眼♀蝇×朱红眼♂蝇,后代雌性都表现为红眼,雄性与母本相同,说明白眼和朱红眼受X染色体上的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朱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且携带者表现为红眼,因此控制四种眼色的基因不可能互为等位基因,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9.1958年,Meselson和Stahl用稳定同位素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研究大肠杆菌DNA的复制。

首先将大肠杆菌放入以15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多代,然后转入以14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

提取不同代数大肠杆菌的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下图所示(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24,4.1世代时,较深的DNA条带平均密度是1.710)。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B.条带密度越来越小的原因是15N在逐渐衰变

C.1.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17

D.4.1世代时,两个DNA条带的含量比值大于7:

1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条带密度越来越小的原因是15N的比例在逐渐降低,B错误;已知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是1.724,4.1世代时,较深的DNA条带平均密度是1.710,因此1.0世代时,DNA条带的平均密度=(1.710+1.724)÷2=1.717,C正确;4.0世代时,两个DNA条带的含量比值=(24+1-2):

2=15:

1,因此4.1世代时,两个DNA条带的含量比值大于7:

1,D正确。

10.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

结合下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A.大肠杆菌b过程可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

B.HIV遗传信息的流向包括d、a、b、c路径

C.b、e过程的原料均为核糖核苷酸

D.c过程中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b表示转录,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其细胞中的转录过程可以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A正确;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的流向包括d逆转录、aDNA复制、b转录、c翻译,B正确;b表示转录、e表示RNA的复制,两个过程的产物都是RNA,因此需要的原料都是核糖核苷酸,C正确;c表示翻译,该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11.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发生基因重组

B.相对于DNA病毒,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可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自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相对于DNA病毒,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如倒位,C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12.植物化学性防卫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如下表所示。

相关分析:

次序

植物反应

动物反应

1

毒素1合成与积累

所有物种回避

2

毒素1继续合成

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

3

在有限的捕食压力下存活

毒素1成为适应物种的觅食诱食剂

4

——

大多数物种适应,引起觅食压力

5

毒素2合成与积累

所有物种回避

6

继续合成毒素1和毒素2

少数物种适应,大多数物种回避

A.动物的取食诱导植物产生了合成毒素的性状

B.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

C.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

D.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

【答案】A

【解析】

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毒素是植物细胞本来就产生的,不是动物的取食诱导产生的,动物对植物产生的毒素产生了适应性,A错误;由于毒素会引起动物觅食压力,因此植物的区域分布对植食性动物的分布有影响,B正确;不适应毒素的动物被淘汰,则适应毒素的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改变,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动物对植物产生的毒素不断的产生适应性,因此合成更有效的新型毒素是植物进化的方向之一,D正确。

13.下列有关实验中酒精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鉴定脂肪实验中,使用酒精是为了改变细胞膜的透性

B.光合色素提取实验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

C.DNA的粗提取过程中,冷酒精的作用是析出DNA

D.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中,常用酒精对操作者双手消毒

【答案】A

【解析】

鉴定脂肪实验中,使用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A错误;光合色素提取实验过程中,酒精(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溶解色素,B正确;DNA的粗提取过程中,冷酒精的作用是析出DNA,C正确;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中,常用酒精对操作者双手消毒,D正确。

14.将豌豆幼苗去除顶芽,然后涂抹生长素(IAA),一段时间后检测植株赤霉素(GA1),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不能推测出

A.豌豆顶芽可能合成一定量IAA

B.IAA能恢复去顶对GA1的影响

C.IAA可能促进了赤霉素的合成

D.IAA与GA1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与完整植株相比,去顶的植株赤霉素(GA1)含量降低,而去顶后涂抹生长素(IAA)植株赤霉素(GA1)含量升高,说明豌豆顶芽可能合成一定量IA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IAA能恢复去顶对GA1的影响,且可能促进了赤霉素的合成,BC正确;该实验只能体现生长素对赤霉素合成的影响,都是不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D错误。

15.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

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

C.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D.参与该过程的神经元均兴奋

【答案】D

【解析】

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是经过反射弧完成的,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正确;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参与缩手反射的传出神经元并没有兴奋,D错误。

16.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B.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

C.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只能运输到特定的靶细胞,B错误;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D正确。

17.研究者以北美东部25个不同大小的湖泊为调查对象,统计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食物网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及生态系统单位体积的生产力(同化有机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湖泊体积越大,单位体积生产力越高

B.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无关

C.较高单位体积生产力支持更多营养级

D.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中型湖泊的生产力最高,A错误;已知生态系统最大营养级位置表示食物网中食物链长度的平均值,据图分析可知,湖泊体积越大,最大营养级位置越大,说明食物链的长短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呈正相关,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大型湖泊的营养级最多,而单位体积生产力并不是最高,C错误;根据图形分析可知,不同的湖泊中最大营养级位置不同,说明最大营养级位置主要取决于湖泊体积,D正确。

18.下图表示某草原在围栏封育与自由放牧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在某一调查时刻植被的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围栏内外地上生物量在2015年差异显著

B.当年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是生物量

C.围栏封育更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有机物积累

D.过度放牧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柱状图分析可知,围栏内外地上生物量在2015年差异最显著,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植被地上生物量表示在某一调查时刻植被的干物质量,并不是当年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2014、2015年,围栏封育的柱状图比自由放牧高,说明围栏封育更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有机物积累,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度放牧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物量下降,D正确。

19.利用人胰岛B细胞构建cDNA文库,然后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从中筛选目的基因,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DNA文库的构建需要用到逆转录酶

B.图中的菌落是通过稀释涂布法获得的

C.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

D.从该文库中可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

【答案】D

【解析】

cDNA是利用提取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的,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菌落是通过稀释涂布法获得的,B正确;核酸分子杂交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胰岛B细胞中控制胰高血糖素的基因并没有表达,因此不能通过构建cDNA的方式获得胰高血糖素基因,D错误。

20.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获得完整幼苗。

下列对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花粉不含完整的基因组,不能培养成单倍体植株

B.选择植物幼嫩的部分作外植体,更易诱导脱分化

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不需添加有机碳源但需要光照

【答案】B

【解析】

植物的花粉不含完整的基因组,可以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A错误;选择植物幼嫩的部分作外植体,其分裂能力较强,更易诱导脱分化,B正确;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只进行了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不需添加蔗糖,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增施C02是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有人发现,随着增施C02时间的延长,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者以黄瓜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1)C02进入叶绿体,被位于___________的Rubisco酶催化,与__________化合物结合而被固定。

(2)由图可知,常温+C0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

此阶段,常温+C02组淀粉含量与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

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__________膜结构被破坏而影响光反应。

另一方面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_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进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3)由图可知,在增施C0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速率。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图中支持该假设的证据是__________。

(4)请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长时间增施C0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两项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

【答案】叶绿体基质C5相反类囊体酶提高(促进/加速)高温+C0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可溶性糖相反单独增施C02时间不宜超过30天增施CO2的同时合理补充氮肥;增施C02时适当提高温度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是否用二氧化碳处理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图1显示高温+C0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图2显示四种条件下淀粉的含量都先快速降低,然后不断升高,各个处理时间下,常温+C02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图3显示高温+C0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在叶绿体基质中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

(2)据图分析,图1中常温+C0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而图2中29天后,常温+C02组淀粉含量反而增加,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

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此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一方面会导致类囊体薄膜结构被破坏而影响光反应;另一方面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叶绿素、酶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进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3)根据图1可知,高温+C02组的净光合速率在36h前都是最高的,说明在增施C0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高温+C0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而可溶性糖相反,可能是因为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4)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长时间增施C0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的措施有:

单独增施C02时间不宜超过30天、增施CO2的同时合理补充氮肥;增施C02时适当提高温度。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的基本思维,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曲线图分析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22.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在植物叶片表皮。

脱落酸(ABA)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气孔的开放程度,机制如下图。

已知细胞质基质中Ca2+的浓度在20〜200mnol/L之间,液泡中及细胞外Ca2+的浓度通常高达lmmol/L。

(注:

每个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途径)

(1)由图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__________上的Ca2+通道,使Ca2+以__________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

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保卫细胞__________(填“吸水”或“失水”),气孔关闭。

(2)有人推测,ABA受体有胞内受体和细胞膜上受体两种,为探究ABA受体位置,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向培养液中添加同位素标记的ABA

向保卫细胞内直接注射足以引起

气孔关闭的一定浓度ABA

步骤三

检测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细胞膜表面放射性明显强于细胞内,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3)据实验一、二推测ABA受体只位于细胞膜上,但有人认为直接注入细胞的ABA可能被降解,导致气孔不关闭。

因此设计了两种防降解的“笼化ABA”,光解性“笼化ABA”能在紫外光作用下释放有活性的ABA,非光解性“笼化ABA”则不能。

实验三

Ⅰ组

Ⅱ组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将i________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将ii________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步骤三

用iii________照射保卫细胞30s

步骤四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综合实验一、二、三结果表明,ABA受体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在应答ABA反应时能产生一类磷脂一S1P(如图所示)。

为检验“S1P通过G蛋白起作用”的假设,用ABA处理拟南芥G蛋白缺失突变体保卫细胞,检测气孔开放程度的变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和修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和液泡膜协助扩散(易化扩散)失水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光解性“笼化ABA”非光解性“笼化ABA”紫外线细胞膜上和细胞内该实验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不应该用ABA,应该用S1P处理拟南芥保卫细胞。

第二,补充一组对正常拟南芥同样(用S1P处理)处理的对照实验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存在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前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同时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钾离子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中的钾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再通过离子通道运出细胞外,由于以上离子的运输都没有消耗能量,且需要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