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1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docx

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

编制说明

设计处理水量为:

50t/d,处理后水质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中的二级排放限值要求。

 

其主要设计参数:

设计规模:

50t/d

运行费用:

元/t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1

1.1.项目简介1

1.2.技术单位简介1

第二章设计原则和依据3

2.1.设计范围3

2.2.设计原则3

2.3.设计依据3

第三章设计水量水质5

3.1.设计水量5

3.2.设计水质5

第四章工艺设计6

4.1.处理工艺比较6

4.2.处理工艺确定9

4.3.工艺流程介绍9

4.4.各处理单元设计参数11

第五章电气设计13

5.1.设计范围13

5.2.用电负荷13

5.3.自控系统13

第六章投资估算15

第七章技术经济分析17

7.1.技术分析17

7.2.运行费用分析17

7.3.环境效益分析17

第八章售后服务与承诺18

8.1.设备、系统保修18

8.2.技术支持18

第九章污水处理工程实施进度表19

第十章附图20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项目简介

北京进军世间美食有限责任公司是专门从事中餐工业化科研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在北京顺义区李遂工业生态科技园投资1亿元,建立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高科技食品和农副产品原料综合加工企业,其中包括中餐生产、米面食品、生切菜、畜禽产品、烹饪、酱卤肉制品、罐头食品、冷链快餐、速冻食品等加工生产的多项功能,是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高科技领域内的革命性实践。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泥砂、蔬菜叶子、肉类清洗时掉落的杂质等等。

为了保护周边的环境,北京进军世间美食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对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受北京进军世间美食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公司根据其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情况,经过现场实际考察,本着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工程投资最低化、运行成本合理性的原则,编制本设计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1)处理能力:

50t/d;

第二章《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二级排放标准设计原则和依据

2.1.设计范围

工程内容包括对污水处理站内污水处理构筑物和必要的附属构筑物进行工艺、土建、电气、仪表和自控系统的设计。

1)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方案设计;

2)本项目所采用的主要污水处理设备的型号、规格及效能等;

3)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

4)对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初步计算及方案设计,包括主体构筑物以及必要的附属构筑物;

5)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

6)与本工程配套的内部电气配电的设计;

2.2.设计原则

在出水水质满足《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二级排放标准前提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遵循如下原则:

1)采用高效节能、操作简单的污水处理工艺,尽量减少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

2)选用质量可靠、维修简便、能耗低的机电设备;

3)坚持综合利用、清污分流、合理确定设计规模,确保达标排放;

4)平面布置力求布局合理、紧凑、工艺流程顺畅、环境布局优美;

5)污水处理设施做到卫生安全、无扰民危害及有效控制二次污染。

2.3.设计依据

1)

2)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建设项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2月)

3)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依据

《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19872001年版)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J22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修订版)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第三章设计水量水质

3.1.设计水量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本系统设计规模为:

50t/d。

3.2.设计水质

1)进水水质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同类工程污水水质情况,设计进水水质如表1所示:

表1设计进水水质指标单位:

SS

≤220

≤25

3

6~9

2)排放标准

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307-2005)中二级排放限值标准,具体水质指标如表2所示:

表2设计出水水质标准单位:

≤15

0.5

6~9

 

第四章工艺设计

本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将采用以生化法为主的处理工艺,其主体工艺为“H/O接触氧化+砂虑生态池”系统,为减少占地面积,本工程主要采用地埋式建设。

4.1.处理工艺比较

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特点与人们的生活规律密切相关,因此污水首先要排入调节池进行水量调节和水质均和。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对污染源的分析,污水中含有漂浮物与较大颗粒悬浮物,因此,在污水进入调节池之前采用格栅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单的物理处理,从而去除这部分污染物,以防止其堵塞工艺管道和在后续处理构筑物进行沉积,保证系统的畅通,减轻日常清理工作量,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

生活污水B/C(可生化性)一般在0.5左右,可生物降解性能好,故本工程拟采用生化法作为主体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外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生化处理工艺主要有传统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A/O法、H/O法、CASS工艺和AB法等。

下面针对以上几种生化处理工艺在本项目中的适用性进行详细阐述。

传统活性污泥法:

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曝气池。

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与从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混合后进入曝气池,在曝气池中活性污泥首先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而后菌胶团中的微生物在曝气作用下对其进行降解,随后曝气池中的泥水混合液自流进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污水进入后期处理构筑物,活性污泥部分回流至曝气池以补充其中污泥的流失,另一部分活性污泥作为剩余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一般,二沉池内的活性污泥以进水量的25~50%返回曝气池(即污泥回流比为25~50%)。

活性污泥法常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达85%以上。

但这种方法抗冲击负荷能力差,对水质变化敏感;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大,增加后期污泥处理的成本;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多,容易产生污泥膨胀、上浮等现象;池体占地面积大,土建投资高,且不适合地埋式建设。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

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厌氧层、兼氧层、好氧层、附着水层和运动水层。

生物膜法工艺原理:

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中的有机物,在好氧层由好氧微生物将其分解为CO2和H2O,并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厌氧层中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把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生物膜法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高,运行费用省;对水量、水质和水温波动适应性强,产生的污泥量较少(为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3/4),而且避免了污泥膨胀现象的发生。

但是其占地面积大,构筑物建设投资高,且不适合于地埋式建设。

A/O法:

A/O法也被称为厌氧—好氧工艺,即在常规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前增加一段厌氧生物处理过程。

其中A为厌氧段,主要用于脱氮,O为好氧段,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A/O工艺原理:

在O段,好氧微生物以氧为电子受体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硝化菌和亚硝化菌在一定碱度条件下,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把氨氮转化为硝态氮。

大量硝态氮通过内回流作用回流至A段,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反硝化菌以污水中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使硝态氮波还原为无污染的氮气,逸入大气从而达到最终脱氮的自的。

硝化反应:

NH4++2O2→NO3-+2H++H2O

反硝化反应:

6NO3-+5CH3OH(有机物)→5CO2↑+7H2O+6OH-+3N2↑

A/O工艺克服了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膨胀、污泥上浮、占地面积大等缺点,且适合于地埋式建设,对污水中总氮排放有严格要求的项目常采用此工艺。

H/O法:

H/O法也被称为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即在常规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前增加水解酸化生物处理阶段。

与A/O工艺相比省去了后端硝化混合液的回流,脱氮效果较A/O工艺差,适用于污水中氨氮浓度不高的项目。

H/O工艺原理:

厌氧反应一般经历水解、酸化和产甲烷三个阶段,而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把厌氧过程控制在水解或酸化阶段称为水解酸化,从原理上看水解酸化是厌氧反应的不完全过程,

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H段进行水解酸化,把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同时也将有机物中的部分有机氮(如蛋白质)转化为氨氮,因此H段对氨氮没有去除效果。

在O段好氧微生物在氧的作用下把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CO2和H2O,硝化菌以氧为电子受体,把氨氮氧化为硝态氮。

与活性污泥法相比,H/O工艺克服了污泥膨胀、污泥上浮、占地面积大等缺点,且适合于地埋式建设,对污水中总氮排放要求不严格或污水中总氮浓度低的的项目可采用此处理工艺。

CASS工艺:

CASS又称为循环式活性污泥系统,是在SB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工艺,即在SBR池内进水端加设了一个生物选择区,实现了连续进水,间歇排水。

生物选择区的主要目的是选择出适应强、更有针对性的微生物菌群,其容积约占整个池容的10%。

CASS工艺原理:

在生物选择区内,微生物通过酶的快速转移机理迅速吸附污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基质快速积累过程,随后在主反应区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过程。

CASS工艺集反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污染物的降解在时间上是一个推流过程,而微生物则处于好氧、缺氧、厌氧周期性变化之中,从而达到对污染物去除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CASS工艺抗冲击负荷大,对进水水质、水量、PH和有毒有害物质有较好的缓冲作用;生物选择区抑制了丝状菌的生长,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整个工艺的曝气、沉淀、排水等过程在同一池子内周期循环运行,省去了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但是,CASS工艺设备闲置时间较长,池容利用率低,占地面积大,不适宜地埋式建设。

AB法:

AB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

AB工艺原理:

AB工艺由快速吸附降解A段和延时氧化B段组成,污水首先进入A段,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对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分解,而后污水进入B段,在B段硝化菌对其中的氨氮进行充分的硝化。

AB工艺特点:

a.对预处理要求较低,不设初沉池;b.A段和B段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回流系统,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A段,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