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01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docx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

数学家的风采——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2004年12月3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

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生平经历】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简称陈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继承人”。

  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

“陈省身是世界上领先的数学家……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生前逸事】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

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

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

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

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

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

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

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

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

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

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

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

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

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

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

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

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

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

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

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

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

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

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

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

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陈省身猜想】

近30年中,陈省身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穿梭往返于大洋两岸,为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尽心竭力,培养出一大批数学精英。

他还把自己最出色的学生,如陈永川、张伟平召唤回国,回到母校,成为中国数学界最杰出的新生力量。

南开大学为陈省身盖了一幢别致的二层楼房,题名“宁园”。

供他和夫人回国时居住。

从此“宁园”便成了他们在中国的家。

一进入宁园,“几何之家”四个大字就映入眼帘,告诉人们这里住的是位数学大师。

陈省身自己痴心做数学,他更关心要让中国成为数学大国。

他一再论证,21世纪中国建成数学大国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中国人的数学才能无需讨论;因为数学是一门十分活跃的学问,而且很个人化,对于中国人非常合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讲坛上响亮地提出:

“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

”从此,“21世纪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这个“陈省身猜想”便在数学界广为流传。

1998年他再次捐出100万美元建立“陈省身基金”,供南开数学所这个中国数学基地发展使用。

【杨振宁的诗】

国际数学界,有一首广泛传颂的诗: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

 

这首诗是1975年杨振宁写给陈省身的。

最后一句“欧高黎嘉陈”中,杨振宁把陈省身和数学史上的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和嘉当并列,称为数学史上的第五人。

 

数学家的风采——苏步青

苏步青(1902.9.23-2003.3.17),浙江省人。

著名数学家。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

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

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60多篇科学论文。

2003年3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

平阳县

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等专著10部。

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就】

  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这一重大突破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K展空间”的专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在国际数学界有不可争辩的地位。

青年时期的苏步青,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数学明星”、后来他对射影微分几何、射影曲线概论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又被国际公认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著有论文150余篇。

撰有《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

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他的不少成果已被许多国家的数学家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他们的专著。

  苏步青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光辉的思想,而且热爱教育,登台授课60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宽厚仁慈的胸怀包容着他的学生,苦心孤诣的钻研精神激励着他的学生。

他归纳出三条培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

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军。

苏步青是我国教育界的泰斗,更不愧为一代数学宗师。

  1931年苏步青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

由于资料、书籍少得可怜,苏步青教授再次远涉重洋,不分昼夜地翻译、抄回了46篇论文,约20多万字。

他和陈建功教授带领他们的弟子到山洞里研究数学。

正是在这时他点燃了那块神圣高原上的星星之火,于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陈景润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贡献,才有了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一枚枚金牌。

为了纪念苏步青在数学领域和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由复旦大学等单位发起,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自述】

  我生长在浙江平阳一个偏僻的山材,父亲靠种地为生,童年时代放牛喂猪,干过割草等农活。

1911年,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带我到100多里外的平阳县第一小学当了插班生。

1914年我以优秀成绩,考进旧四年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19年7月,我刚满17岁,就在中学校长洪先生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

经过一个月的日语补习,我于1920年2月参加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到该校电机系学习。

”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大地震,我从灾难中逃生,衣物、书籍、笔记尽付一炬、第二年3月我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就去报考日本的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以两门课均满分的成绩,名列90名考生第一,被录取为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的中国留学生。

  1931年初,因我与陈建功先生有约在先:

学成后一起到浙江大学去,花上20年时间,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水准,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怀念,终于回到阔别12年的故土,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

当时,国内教学的条件很差,工资都发不出。

我在代理校长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

我和陈建功先生开创数学讨论班,用严格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学生,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西迁贵州,我们被迫在山洞里还为学生举办讨论班。

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成了卓有成就的数学教授:

张素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正国,杭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吴祖基,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

熊全治,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教授。

1942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连声称赞道:

“你们这里是东方剑桥”。

  就在艰苦的岁月里,我还是抓紧时间,写作、整理研究成果,在射影微分几何学方面,我用富有几何意味的构图来建立一般射影曲线的基本理论。

1945年版的《射影曲线槪论》一书,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综合报告。

我还研究了许多重要类型的曲面和共轭网,得出内容丰富的几何构图。

特别在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图(T4)方面,我研究了周期为4拉普拉斯序列。

我研究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情况,要求它们的对角线构成一个可分层偶。

这种序列在闰际上被称为“苏链”。

1946年出版的专著《射影曲面概论》,是这方面的总结。

1976年美国数学代表团访华团在总结中指出,在浙江大学曾建立了“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

  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数学大家布拉须盖是我的导师洼田先生留学德国时的同学,早在1934年我发表了创造性的“构造性微分几何”之后,就对在汉堡留学的中国学生曾炯说过:

“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1956年,我获得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嘉奖我在“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奖励我多年来在“一般量度空间几何学”和“射影空问曲线微分几何学”上的成果,“K展空间”是40年代新出现的一个研究方向,第一个研究它的是美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道梧拉斯,抗战胜利前夕,我从一卷显微镜胶片中了解到这一新成就,立即全力以赴投入广义空间的探索,1945年我发表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发展了“K展空间”的理论。

1952年,因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我被调到复旦大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应用外微分形式法于高维射影空间的共轭网理论,得出一系列新颖而深入的成果,已总结成专著《射影共轭网概论》。

1978年以后,我又把代数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首创性地引入计算几何学科,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应用,我和刘鼎元教授合写的专著《计算几何》,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故事】  

故事一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

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

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末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将儿子的名字由原来的“尚龙”改为了“步青”,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

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

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

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

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

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

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

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

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作为父亲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故事二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

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

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

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

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

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

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

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

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

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

“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

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

他疼得直打滚。

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

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

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

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

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

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

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

“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

”又说:

“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

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

”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己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

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三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来了一位刚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说:

“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

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

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

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

“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

”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

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

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

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

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

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

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好的浙大去。

苏步青说:

“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

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走上工作岗位后,苏步青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了令世人叹服的光辉业绩,除做研究生时发现的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被学术界誉称为“苏锥面”外,后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就,特别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个伴随二次曲面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苏的二次曲面”。

他还证明了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造(T4),被世界学术界誉称为“苏(步青)链”。

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须凯称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欧美、日本的数学家称他和同事们为“浙大学派”。

的确,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

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潜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

  故事四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

在这国难当头,举校西迁时,苏步青接到一封加急电报:

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苏步青夫妇去日本仙台见最后一面。

苏步青把电报交给妻子说:

“……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苏步青妻子苏松本说:

“我跟着你走。

”但因妻子刚分娩不久,不能随行内迁,苏步青把妻子送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桢校长特批一笔路费,才将妻子和女儿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的生活极其艰苦,大学教授靠工资也难以糊口。

苏步青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菜馆蔬菜馆供应不上,就从苏步青菜地里要去几筐花菜。

还有一天傍晚,竺校长来到他住的破庙前,看见苏步青正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烧饭。

细心的竺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地瓜干,就问苏步青。

苏步青解释说:

“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来买米也不够吃。

地瓜干蘸盐巴,我们已吃了几个月了。

”竺可桢惊愕了。

于是,他特许苏步青两个读中学的儿子,破例吃在中学、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难每况愈下,苏步青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

苏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苏婴之冢”几个字。

然而,生活上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和科研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

苏步青也是带着困难走上讲台的。

当他回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就会议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补丁,还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线”!

晚上,苏步青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一书。

 

  故事五

  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曾因奇异点生愁,

  如今老去申江日,

  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步青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

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

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

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

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

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

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

  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