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903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语文卷总分值150分,总答题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与“答题卷”,其中“试题卷”19页,“答题卷”

8页。

3、请将你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相应的空格中。

4、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5、答题一律用蓝色、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否则无效。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其运用。

(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迸裂(bèng)对峙(shì)诘问(jié)追溯(sù)

B.匀称(chèng)游弋(yì)龟裂(jūn)散佚(yì)

C.诓骗(kuāng)绾结(wăn)相形见绌(chù)

D.惘然(măng)伫立(zhù)岿然不动(ku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罹难修葺丘壑重峦叠障

B.学藉贮藏肆虐根深蒂固

C.荒谬捆缚惩戒辨伪去妄

D.湮没安祥揩油高官厚禄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筑是艺术,是的音乐,又是简洁的诗。

从寺庙可以读出佛教,从道观可以老子的声音,银行大楼的坚固正透出它的隐忧,茅草屋的却映衬着主人的高洁志趣。

任何建筑,不管设计者和建造者是否,其实都在表达一个思想。

A.凝聚抒情教条倾听质朴自愿

B.凝固哲理信条聆听简朴自觉

C.凝重散文信念细听淳朴意愿

D.凝练山水信仰谛听简陋意愿

4.填入下面句子中空缺处的最恰当的诗句是()。

“”,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

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

我亦茫然。

A.春色恼人眠不得B.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C.流水落花春去也D.试问闲愁有几许

5.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中外大学论坛上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要培养‘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学生。

对这句话中所体现的教育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要培养基础扎实的学生。

B.要培养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

C.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宽泛些。

D.大学的分科不能太细,专业性不能太强。

6.下面是全国大专辩论会上的一段辩词。

正方的辩题是“科学研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反方的辩题是“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

从双方的辩词中可以看出:

正方三辩略胜一筹,反方二辩的辩词中有较明显的漏洞,辩词不够严密的句子是()。

正方三辩:

诺贝尔奖得主费里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学生要学会解答问题,而作为一名研究工作者要学会提出问题。

请问对方辩友你对此有何看法?

反方二辩:

这是在特定环境下说出的特定的话语。

这位费里只是

a

想表扬一下提出问题的创新精神。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b

解决问题更加有创新精神。

c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爱因斯坦还告诉我们:

提出问题包含了创新意识,科学批判精神是科学进步的真正标志。

请问对方辩友你对此有何看法?

(时间到)

7.请选择默其中的6句。

(6分)

(1)疏影横斜水清浅,。

(2)纸上得来终觉浅,。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5),各领风骚数百年。

(6),必先利其器。

(7)机关算尽太聪明,。

(8)苟利国家生死以,。

(9)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10)达则兼济天下,。

二、古诗文阅读。

(26分)

(一)(14分)

听蕉记

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声不忒①,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

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

蕉雨固相能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磨而成声。

声与耳又能相入也。

迨若匝匝嚓嚓,剥剥滂滂,索索沥沥,床床浪浪②,如僧讽堂③,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④,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所得动静之机者欤。

[注释]

1忒(tè):

差错。

2“匝匝”句:

皆为象声词,模拟雨打芭蕉的种种声音。

3讽堂:

诵经于佛堂。

4骧(xiāng):

腾跃。

1.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4分)

(1)声假雨也:

(2)迨若匝匝嚓嚓:

(3)得而象之:

(4)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蕉雨固相能也。

(2)于是乎所得动静之机者欤。

3.沈周是明代的一位丹青高手,善画芭蕉,不仅用目视之,且以耳谛听之,用心求思之,

写成了这篇既有音乐之美又有理趣之美的小品文。

请说说本文的理趣之美体现在哪两方

面?

(4分)

(1)

(2)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帝不以臣卑鄙(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深入不毛(4)庶竭驽钝

2.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意  B.先帝不以臣卑鄙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恐付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上文“由是感激”的“是”指代什么?

请翻译那句话。

(4分)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2分)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三、现代诗阅读。

(10分)

——在巴黎动物园

[奥地利]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1.诗中带点处“一个伟大的意志”具体指什么?

(2分)

2.请理解诗中划线句的含义(2分)

3.“四肢紧张的静寂”一句写出豹子特殊的情态,这一情态流露出豹子怎样的心理?

(2分)

4.诗中刻画了怎样的豹子形象?

诗人借“豹子”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分)

 

四、现代文阅读。

(30分)

(一)(11分)

①每个人的内部都具有相当大的潜能。

爱迪生曾经说:

“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会使我们大吃一惊。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相当科学的问题:

“你一生有没有使自己惊奇过?

②有一次,我读到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说的是战争期间的一名海兵的事。

这位脑筋清楚,思路条理分明的人,使得他身边的人无不感到惊奇,毫无疑问,他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使他自己惊奇不已。

③现在我们来说这段故事。

在二战期间,一艘美国的驱逐舰停泊在某国的港湾,那天晚上万里无云,明月高照,一片宁静。

一名士兵例行巡视全舰,突然停步站立不动,他看到一个乌黑的大东西在不远的水上浮动着。

他惊骇地看出那是一枚触发水雷,可能是从一处雷区脱离出来的。

正随着退潮慢慢向着舰身中央漂来。

抓起舰内通讯电话机,他通知了值日官,而值日官马上快步跑来。

他们也很快通知了舰长,并且发出全舰戒备号令,全舰立时行动起来。

官兵都愕然地注视那枚慢慢漂近的水雷,大家都了解眼前的情况,灾难即将来临。

军官立即提出各种办法。

他们该起锚走吗?

不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动引擎使水雷漂离开?

不行,因为螺旋桨转动只会使水雷更快地漂向舰身;以枪炮引发水雷?

也不行,因为那枚水雷太接近舰里面的弹药库。

那么该怎么办呢?

放下一只小艇,用一根长竿将水雷携走?

这也不行,因为那是一枚触发水雷,同时没有时间去抓下水雷的雷管。

悲剧似乎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了。

突然,一名水兵想出了比所有的军官所能想到的更好的办法。

“把消防水管拿来。

”他大喊着。

大家立即明白了这个办法有道理。

他们向舰艇和水雷之间的海上喷水,制造一条水流,把水雷带向远方,然后再用舰炮引炸了水雷。

④这位水兵真是了不起。

他当然不凡——但是他却只是凡人。

不过他却具有在危机状况下冷静思考的能力。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都有这种天赋的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或危机影响到你的状况,只要你认为你行,你就能够处理和解决这些困难或危机。

对你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想法就能发挥出积极心智的力量,并且因而产生有效的行动。

⑤你有没有听过一只鹰自以为是鸡的寓言?

⑥寓言说,一天,一个喜欢冒险的男孩爬到父亲养鸡场附近的一座山上去,发现了一个鹰巢。

他从巢里拿出一个鹰蛋,带回养鸡场,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一起,让一只母鸡来孵。

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

小鹰和小鸡一起长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小鸡外还会是什么。

起初它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的生活。

⑦但是,当他逐渐长大的时候,她内心里就有一种奇特不安的感觉。

它不时想:

“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鸡!

”只是它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直到有一天,一只了不起的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小鹰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一股奇特的新力量,感觉胸膛里心正猛烈地跳着。

我要飞上青天,栖息在山岩之中。

⑧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里有着飞的力量和天性。

它展开双翅,飞升到一座矮山的顶上。

极为兴奋之下,它再飞到更高的山顶上,最后冲上了青天,到了高山的顶峰,它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自我。

⑨当然会有人说,那不过是则很好的寓言而已。

我既非鸡,也非鹰。

我只是一个人,而且是平凡的人。

因此,我从来不期望过自己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来。

或许这正是问题的所在——你从来没有期望自己能够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这是实情,而且这是严重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只把自己钉在我们自我期望的范围内。

⑩换句话说,让挑战提高你的战斗精神。

你没有充足的战斗精神,你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

因此你要能发扬战斗精神,敢于挑战自我,不断引发你的内部潜能和力量,终有一天你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吴光远)

1.请从文中找出一个短语或句子,更换或删除个别的词作为文章的标题。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

2.为什么说“一名海军水兵”的故事是极富戏剧性的?

(2分)

3.对寓言的寓意可作不同的解读,最符合本文文意的寓意是什么?

另外请你再写出一种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6分)

(二)(19分)

快速阅读下面一组探讨共同问题的文章(《中国需要“现代派”》、《“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需要冷静地思考》),完成文后问题。

[文章一]

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冯骥才

李陀:

你好!

我急急渴渴地要告诉你,我像喝了一大杯通化葡萄酒那样,刚刚读过高行健的小册子《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如果你还没看到,就请赶紧去找行健要一本看。

我听说这是一本畅销书。

在目前现代小说这块园地里还很少有人涉足的情况下,好像在空旷寂寞的天空,忽然放上去一只漂漂亮亮的风筝,多么叫人高兴!

当前流行世界的现代文学思潮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不是低能儿黔驴技穷而寻奇作怪,不是赶时髦,不是百慕大三角,而是当代世界文坛必然出现的文学现象。

尤其当这种思潮也出现在我们的文坛时,不必吃惊,不必恐慌,不必动气,也不必争相模仿。

它不过像自然科学中的仿生学那样,属于独自一个门类。

对于它,可以兴趣十足地去研究,也可以置若罔闻,决不会影响吃饭、睡觉、开会和看戏。

而最近两三年我们文坛涌起的这股现代文学思潮,已经成了各种目光汇聚的焦点。

在它受到赞成或反对的同时,也受到注意。

有人视之为西方腐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人担心我国文学的民族性因此受到冲击而面临“洋化”之危,有人则认为此种文学不能为中国大众所接受而把它当作异端……这些问题,行健在他的小册子里都作了具体而翔实的正面回答。

在此,我只想对你谈些由此而引出的我个人的想法——

一、现代世界文学中,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本世纪初崛起的“现代派”。

文学中的“现代派”和音乐绘画中的“现代派”一样,是历史的反映和文化的产物。

就如同恐龙时代不会出现人;人是宇宙在无头无尾的时间里,经历无数年头才渐渐演变而成的。

文学中各种现象的产生也同此理。

任何事物出现都有环境因素,天才也是因运而生的。

这方面,行健在他的小册子“小说的演变”一节中也有很好的论述。

本世纪来,社会发展,科学倡达,工业革命,生活内容的变化,影响到人们的意识、思维、审美以及生存方式,也自然影响到文学艺术中来。

而最本质的则是影响到对文学艺术本身的理解。

不同时代对文学艺术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在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之前,人们大都把小说和故事归为一体;而当代某些人就不满足这种上世纪所流行的有头有尾、中间有起伏高潮的小说写法了。

他们认为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并非如此;人的大脑活动方式是流动的、跳跃的、纷杂而不连贯的作家应当遵循人的正常思维方式来写作。

当代的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人都这样尝试做了。

于是人们称他们为“现代派”。

这一改革实际上是文学上的一场革命。

尽管现在人们还在讨论他们的得失。

从表面上看,小说的形式变化最大。

在文学艺术中,人们是通过形式来接受内容的。

因此有人称之为“形式主义”。

而形式变化只是表象,变化的本质是对文学概念本质的新理解。

单就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说,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欣赏价值的,即在我们确认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同时,形式美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于个别艺术门类,比如书法,像是一种纯抽象的以形式表现为内容的古老艺术门类。

再有,艺术门类也从来没有定型化。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时代的审美感融进旧形式中去。

敏感的艺术家就提前创造出新的形式,注入时代精神,改变人们的欣赏习惯。

这种类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感是十分有趣的东西,它并不单明显地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甚至表现在人们制作的各种应用物品的样式上。

大如房屋、家具、服装,小至茶具、灯罩和衣扣上。

大褂虽然穿着舒服,现在连相声演员也很少穿了。

单说近三十年汽车的外形就有很大的变化:

五十年代的流线型汽车是最富有魅力的,到了六十年代,宇宙飞船出现,不知为什么,人们都公认那种车尾巴呈双翼形翘起来的汽车最具有时代感;而今,最新式的汽车外形则倾向于又扁又长。

文学艺术家们则对形式最敏感不过了。

他们既有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形式的创造者。

必然要对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

为什么现代派文学艺术出现不久,就在世界广泛的地区受到承认,并得到各地不同的发挥?

这大概是称它为“时代的产物”最好的例证和说明。

我们当然要看到现代派文学艺术所包含的某些不足取的东西。

比如西方社会症结在文艺中的反映,荒谬消沉的情绪,混乱的哲学观念,玩弄技巧的无聊做法,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以“没落颓废的艺术”一言以蔽之。

人类文化中,各社会、各地区、各民族有区别处,也有共同性;有的相互排斥,有的则应该相互吸收。

自古如此。

现代派文学也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文学研究项目之一了。

对待学术的正常态度是研究。

而不是研究之前先下结论,永远把自己封闭在自制的茧套里。

因此行健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十分值得重视。

尽管是“初探”。

无论何事,迈出头一步总是艰难和了不起的。

二、应该说明,现代并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

似乎它已成为当今外国文学的主流。

迄今它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占一个席位。

其他如现实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及其隶属各流派,皆各有各领地,各有各读者。

范围大小都有读者多少来决定。

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公平不过了,只有自愿,毫无强迫。

正如西方的画坛,决不是给抽象主义所统治,乐坛也不是“摇摆乐”或“嗳乐”的一统天下。

当然,现代派又是最惹目的一席地位。

由于它违反了人们长久以来惯常的欣赏方式,更由于人们对它还在争执不休。

争执的中心,总是注目的中心。

自从本世纪初现代派出现以来,它一直没在自己的席位上坐稳。

原因有二:

一是人们接受一个新事物总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二是现代文学艺术始终没有定型,现代社会发展快速,总有新的潮头涌起。

但毕竟有这样一个事实:

人们承认它的存在了,每位现代派作家身后都有不少追随者,一大批读者对它喜爱如狂。

如果我们把这些读者看成无知而寻求刺激的傻瓜就完全错了。

晚清期间,有人看见“洋火”(火柴),大惊失色,拔腿就跑的蠢事再不该做。

现代派已经确立,就像当年被贬斥为“印象派”的画家“莫奈、凡·高、德加、雷诺阿、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如今无人再说他们胡作非为,他们的作品在各国的博物馆里,也像伦勃朗、米叶、鲁本斯、达维特、提香和戈雅等人的作品一样受到珍视。

取得历史的承认之前,先要接受历史的检验。

历史的检验便是公众的目光和时间的丝缕编织起来成的大筛子。

你比我更清楚:

现代派不是一个单独的流派。

它是从古典主义脱颖而出的一股现代文学思潮,其中各派各系,如同网状支流,多不可数。

而现代派一词,则是对这股分支多股、流向一致的先代文学思潮的广义概括。

人们都在自己寻找最便当、最得力、最好驾驭,同时最有个性的表现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试验性。

有的现代派作家用各种文字夹杂写作,旨在表达人们在文化上的联系,有的似阐发梦幻,表现比现实更丰富的境界,有的则将神话作为哲学观的解释,如是等等,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有人从现实主义跳入现代派,也有人——像阿拉贡那样在“超现实主义”中洗个澡又跳回早期现实主义营垒中去。

有人试图把现代派某些手法和现实主义方法结合使用,在此之外,依然有大批作家遵循现实主义的方法写作。

作家主要受读者承认,文坛企图冷淡某位作家也做不到。

如果一位作家被寂寞了,原因主要在于他的作品;或是质量下降,江郎才尽;或是思想僵滞,艺术上拿不出新东西来。

当然也有的作家死后才得到承认。

那需要在艺术上的真知灼见,坚韧的自信心和不求闻达的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这可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

你瞧,我扯远了。

言归正传——

三、在八十年代初,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伟大历史转折中,政治清明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空前活跃。

有人称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此话十分有理。

这是一次非人为的运动,惟其如此,才具有真正的生动性。

群众的思想犹如江海翻腾,形成社会巨大能源。

这一运动,直接而有力地影响了文学。

题材内容的广泛深刻开掘,必然使作家感觉到原有的形式带来某种束缚。

新一代读者有自己的思想特征、兴趣特征和爱好特征,在加上生活面貌、节奏和方式的变化,审美感的改变,经济对外开放政策引起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好奇等等,都促使文学变化,新潮的出现。

至于我们的作家吸收国外现代文学的某些新手法毫不足怪,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早给我们做过范例。

这不过又是一次“历史的必然”呢!

有人说,某某作家是“现代派”。

“现代派”并非洪水猛兽,何以惧之?

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代派”?

文学改革和社会改革不同,尽管文学上也有保守和革新之分,但如果今天的作家去写“章回体”也无须反对,搞现代派也不会都赞成。

它和二十年代剪辫子那种社会改革大不一样。

作家对写法,读者对作品,都是自由选择。

只要东西写得好,有一定范围的读者群,就可在文坛驻足。

文坛可大可小,来者不拒,没有围栅,没有限额,没有固定座位,可以容量无限。

对待文学艺术是需要相当达观的。

我所说,我们需要“现代派”,是指社会和时代需要;所谓“现代派”,是指地道的中国现代派,而不是全盘西化、毫无自己创建的现代派。

浅显解释,这个现代派是广义的。

即具有革新精神的现代文学。

中国的现代派的范围和含义,便与西方现代派的内容和标准不大一样。

而实际上,我们许多作家已经和正在做各种可贵的探索。

远远不止于所谓的“意识流”的那一种了。

如今我们的文学与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显然已经大不一样了。

即使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也有一大步的深入。

至于对一些现代手法的运用,更是异军突起。

对此生机勃勃的局面,我们当然应当高兴——哪怕我们并不都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于当前文坛出现的新现象,在理论上似乎研究得还不够。

不知由于畏难?

还是没有摆脱多年来在创作中寻找符合形势需要的作品写文章那种老一套的做法?

高行健的小册子是有实在意义的。

它的本身,就是当前我国新文学潮流的反映。

作者对这股潮流推波助澜的主观意图也十分明显。

因此他的写法很适合中国读者阅读,没有卖弄他的知识而故作高深,以“独家新闻”吓唬人,竭力深入浅出,写得照样很有才气。

我是很佩服的!

博知是他的基础,普及是他的目标,做得真好!

无疑这小册子,对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会发生作用,对启迪文学青年和引导读者兴趣也会发生作用。

我扯了这么多,肯定使你厌烦了。

我没有你那种创造性的大脑,随时都能飞出一个叫人惊奇而又信服的见解来。

可能由于我们还年轻,对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没有兴趣。

文学艺术最忌重复,忌学舌,忌仿造。

作家的工作和思想家很相象,都应该是寻求、是发现、是创造,由无到有。

所以作品的第一要求是新!

因此我总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想法。

我是个精神食欲很强的人。

没有新东西刺激我,我就要枯竭。

新生活、新思想、新艺术,都要!

往往你能给我一些。

这也是我给你写信的原因之一。

我就此暂停,你就此开始吧!

骥才

1982年3月32日

[文章二]

“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

李陀

心武:

记得我们曾议论说,如果大冯看到了高行健的《现代小说初探》这本小册子,不定会多高兴!

果不其然。

你刚去川,他就给我来信,而且信中只谈一件事,就是《初探》这本小册子。

现在我把他的信转给你看看。

我爱读大冯的信。

每读他的信,我差不多总有那样一种冲动,就是放下他的信以后应该马上去做点什么事,不然心中就总有些愧。

这封信尤如此。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初探》这本小册子算不算得上是一篇“奇文”?

我说不准。

但它在北京的许多朋友中流传的时候,恐怕大家的兴奋心情中确有“奇文共欣赏”的意思。

但我常常想,这种心理还有它不自然、不正常的一面。

因为许多人的兴奋和喜悦不仅是由于《初探》是一本读起来饶有兴味、引人奇思遐想的好书,而且还由于它是一本谈小说技巧的书。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见过别的类似这样专门研究小说技巧的书?

(当然我是指在我们国内)也许是我读书少,反正我没见过。

至少自建国以来,我们文学界始终没有形成一种分析、研究、探索艺术技巧的风气。

应该公正地说,这几年来情况略有好转,文艺批评当中对作品进行具体地艺术分析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

但是,这种研究和分析往往是附丽于对作品的主题、人物的评价之后。

当然也有了一点专门研究某作家或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探索的文章,如对王蒙。

可是这样的文章少而又少。

何况这样的文章也不是专门研究小说技巧的。

记得我在几次会议上都呼吁过,我们能不能在这么多讨论文艺问题的会议中,每十次中有一次专门来研究、探讨一下艺术问题,特别是艺术技巧问题?

其实不只我,别人也这么再三建议过,像林斤澜。

可是都如泥牛入海。

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

我们是个十多亿(最近在进行人口普查,不知结果如何,也许超过十二亿了)人口的大国。

在这十多亿人当中究竟在各种刊物、报纸上发表多少小说?

没有确切的统计。

如果统计出来一定很惊人,那数字会当然地使我们算做是一个文学大国。

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大国中居然至今没有形成研究文学技巧的风气,居然至今不把文学技巧当做一门重要的、专门的学问,居然至今还没有出几本(其实起码也应该几十几本)探讨文学技巧的专著,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因此,当我看到大冯把行健的小册子比做空旷寂寞的天空中忽然出现的一只漂亮的风筝时,我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以及他这比喻后面的丰富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