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438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概况

项目单位名称:

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

企业性质:

国营牧场。

发展历程:

贝力克牧场始建于1956年,原是锡林郭勒盟食品公司的肉羊养殖基地,是以牧为主,农牧、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牧)一体化经营的大型综合国有农牧企业。

牧场下设两个分场:

一分场白音哈达分场,二分场都兰敖包分场。

工业项目有饲料、屠宰等利用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

还有位生产服务的农机修造厂等企业。

卫生文教、科技服务、商业网点设施齐全,全场现有人口920人。

牧场境内锡多铁路双线贯通,207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

2010年牧业年度牲畜4.9万头(只),人均收入10500元。

4.2财务状况

贝力克牧场注册资本金800万元,总资产额为1612万元,负债328万元,资产负债率20.35%,农牧业总产值达到400万元左右。

年度牲畜饲养规模5万头(只),其中母畜比例达到63.2%,良种率达到78%,年均出栏率50%,商品率44%。

现有高产饲料基地3200亩,围栏草场16.3万亩。

1.1.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法人,男、汉族、1974年3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

1991年11月-1994年12月,在辽宁服役。

1995年2月-1998年6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园林处工作;

1998年6月-2008月9月,在锡林浩特市白银库伦牧场工作;

2008年9月至今任贝力克牧场场长。

杨海同志无破产、银行欠资或其他有关影响社会诚信问题。

1.2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地点: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

1.2.2产品方案及规模

育肥出栏3000头肉牛。

主要建设育肥棚8000m2,畜圈12000m2,饲草料加工车间150m2,兽医室50m2,病牛隔离室200m2,干草储草棚400m2,;饲料库500m2,青贮窖3000m3,高产饲草料地750亩;购置粪便自卸车3台,饲草料加工设备1套,防疫设备器械1套,小型拖拉机6套,青贮收割机1台等。

1.2.3品种、技术、设备方案

肉牛品种选择杂种牛。

主要技术及来源的可靠性、可得性:

对15月-18月龄的架子牛,经过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后,利用精料型的日粮(以精料为主,搭配少量的秸秆、青草或青贮饲料),进行100天左右的短期强度育肥,不仅肉牛体重增加,而且肌肉内和肌肉间的脂肪量也增加,使肉的大理石纹明显,肉的品质如嫩度、多汁性及香味等也有所改善。

主要设备。

粪便自卸车,HKJ32D饲料机组,9QL-2.1型青贮饲料收获机。

1.2.4土建工程

项目实施主要依靠育肥棚圈,起到冬季保暖、夏季遮凉的效果。

育肥棚为砖木结构,毛石地基。

棚前建有畜圈,棚圈比例1:

1.5,育肥棚总面积为8000m2,畜圈12000m2。

饲草料加工车间、兽医室等。

采用砖木结构,毛石地基,共200平米。

1.2.5建设期限

2011年一年

1.2.6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投资结构。

项目总投资8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00.00万元、建设期利息0万元、流动资金100.00万元。

建设投资包括工程费用576.50万元、设备购置84.5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1.00万元和预备费用28.00万元。

资金来源。

申请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资金200.0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600.00万元。

1.2.7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1710.00万元,净利润123.22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7.60%,财务内部收益率24.36%(税前)、18.48%(税后),财务净现值648.67万元(税前)、411.09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4.93年(税前)、5.92年(税后)。

生态效益。

本项目利用贝力克牧场天然草原优势,由牧户进行肉牛繁育,由牧场育肥场进行舍饲集中育肥,与传统畜牧业相比,会减少放牧,减轻对草地的放牧压力,减少因践踏给草场带来的破坏,有利于禁牧休牧的实施,促使草地生态环境逐步得到自然修复,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

社会效益。

本项目采取牧户繁育,育肥基地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通过牧场+牧户经营模式,统一进行标准化肉牛育肥,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实现依靠科技、进行集约化经营。

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肉牛的个体产值,提高养殖效益,实现畜牧业依靠科技、进行集约化经营,促进当地养殖结构和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增加了牧户的收入。

该项目以牧场+农户的模式,形成产业链,增强了企业的带动能力,提高了牧户的组织化程度。

项目实施后,不但可以增加项目区牧户的生产效益,其产业化适应性还可辐射全盟的肉牛主产区,壮大了畜牧业主导产业,通过育肥出栏,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1号)文件;

1.3.3《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0〕1号;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业法》;

1.3.5《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

1.5.6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关于2011年农牧业产业化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

1.3.7《中共锡盟委、锡盟行署关于增加农牧民收入若干措施意见》(锡党发[2004]3号);

1.3.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版)。

1.4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规划,该项目在优质肉牛育肥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牧户繁育、牧场组织育肥的生产模式,建立了牧场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可以很好的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本项目是可行的。

第一,该项目选题,符合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对当地及周边地区肉牛的产业化经营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饲养技术和建设方案合理,设备选型先进。

通过牧场进行育肥肉牛带动,增强贝力克牧场牧户的养牛积极性,引导牧户科学养殖,进行产业化经营,其运行模式切实可行。

第三,对架子牛进行标准化育肥出栏,项目产品在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潜力巨大。

有效增加了畜牧业产值,增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通过牧场育肥场组织生产,使牧户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第五,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本项目各项财务指标均能满足要求,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18.48%(税后);财务净现值(FNPL贴现率为8%)411.09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Pt)5.92年(税后)。

抗风险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项目产品质量,在项目实施中,选择优质肉牛品种,利用现代科技,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管理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查分析,加强培训,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牧场+牧户的产业化形式,推广肉牛育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同时有利于顺利实施休牧,遏制退化、沙化,恢复草原生态平衡。

将对畜牧业产业化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项目立项条件充分,建议有关部门应予尽快立项。

第二章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多锡林浩特市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少数民族地区。

总人口16.96万人,由蒙、汉、回、满、达斡尔等17个民族组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4.75亿元。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6.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2.4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8.3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34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5:

66:

29。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达170.00亿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3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43元。

2.2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2.2.1养牛业发展现状。

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深入推进“两转双赢”,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好专业化规模化,培育优势特色养殖带。

按照“两区一带”产业布局,发展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着力培育肉羊、肉牛产业等草原特色产业体系,以专业化养殖为突破口,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畜牧业发展成效明显。

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110多万头只,其中大畜9万多头。

市委、市政府为加快“两转双赢”的步伐,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将牛的改良、育肥以及精深加工统筹规划、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提高养牛业的综合效益。

在肉牛繁育方面继续采取引进、冷配、扩繁等综合措施,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今年建设肉牛养殖专业嘎查7个、专业户100家,大畜以10%的速度逐年递增。

为加快“以土换良”步伐,锡林浩特市突出抓好黄牛改良和良种牛引进工作,对牧民引进西门塔尔牛给予财政补助。

2010年,完成黄牛改良配种2.94万头,引进西门塔尔牛3129头;发展西门塔尔牛核心群10个。

目前累计冷配肉牛5.7万头,引进西门塔尔牛2.2万头,培育核心群32群。

2010年在现有的4处(天罡、奈伦、和顺源、毛登)工厂化肉牛繁育场的基础上,新建福华、鑫泰、敖特尔3处工厂化肉牛繁育场,累计达到7处,年育肥规模达到1.5万头。

利用天然草场优势,开展家庭式育肥,放牧加补饲的短期育肥。

同时鼓励畜牧业资源丰富的嘎查、分场,采取分户养殖、育肥和规模化集中育肥相结合的办法,建设肉牛育肥家庭牧场或规模化育肥场。

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养殖结构,使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方面转变,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

为带动优质肉牛养殖,贝力克牧场提出了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通过自身优势建立一个大型高标准育肥基地,对牧民繁育的优质肉牛进行强度育肥出栏。

为与牧民建立紧密联系,同时还在生产上引导牧民进行标准化饲养。

项目建设积极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是积极探索畜牧业产业化模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效形式。

项目实施将大力推进科学养殖,实现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促进广大牧民持续提高收入,企业增加效益。

项目的实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改变经营方式的具体举措。

2.2.2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锡林浩特市近年来加大草原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年打贮草约1.6亿公斤,围栏草场、打草场面积已分别达到1320万亩、74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36%。

利用中低产田改造,建成高产饲料地10万亩。

畜棚面累计积达到53万平方米;畜圈面积累计达到136万平方米。

畜均贮草、棚圈占有面积都有较大提高。

为提高肉牛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牛业的综合效益,锡林浩特市屠宰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共有家畜屠宰加工企业102户,其中牛羊定点屠宰企业49户,较大型的有内蒙古小肥羊肉业公司、锡林郭勒草原伊盛肉业公司、锡林郭勒肉食品有限公司等。

年加工能力达到380万羊单位,形成“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较为完整的畜产品加工体系,一批肉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认证。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项目建设符合地区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

近年来,锡盟党委、行署提出了“两转双赢”战略,锡林浩特市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实施肉牛育肥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是依据锡盟和锡林浩特市肉牛生产规划,依托该地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牧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