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592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docx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2012——2013

(2)学期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

 

题目:

庐山的云雾

专业:

小学教育语文与英语方向

班级:

小学教育语文与英语方向2011班

学生姓名:

杨来冰

学生学号:

201114402160

任课教师:

苏峻

完成时间:

2013.6.27

 

目录

1、《庐山的云雾》的内容点教学目标表设计……………………….…………………….P3

2、《庐山的云雾》的一般教学目标设计…………………….…………………….P7

3、《庐山的云雾》的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依据…………………….…………………….P7

4、《庐山的云雾》的教学过程设计………………………………………….P8

 

附件:

1.教材《庐山的云雾》封面P14

2.教材《庐山的云雾》单元页P15

3.教材《庐山的云雾》版权页P16

4.教材《庐山的云雾》全文P17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庐山的云雾

学生懂得自己掌握阅读技巧能力对阅读文章的重要性

学生懂得掌握总分结构对写作能力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确定使用写作结构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学生确定阅读技巧对自己阅读起重要作用。

老师提问:

文章描写庐山的云雾这一课的结构重要吗?

(总分结构)

老师提出疑问:

课文描写庐山云雾的细节重要吗?

重要性检查

自我系统

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文章技巧能力上能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让学生说说自己使用总分结构能力上能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相信自己在使用总分结构式时能有一定水平的提高。

学生相信自己在阅读文章技巧的能力上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能用3~5句话说出文章结构及运用的好处。

学生能用3~5句话描写庐山的云雾的样子。

效能

检查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阅读文章能力上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能描述自己使用总分结构能力的情感关联。

学生明确自己在使用总分结构式时的感觉,分析产生感觉的原因。

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文章的技巧上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在学习总分结构式觉得轻松愉快。

在学习庐山的云雾时,询问学生对庐山的云雾有什么样的感觉。

情绪反应检查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提高阅读文章能力的动机水平。

学生能描述自己提高使用总分结构能力的动机水平。

学生能确定自己提高使用总分结构的能力。

学生确定自己在提高阅读写景文章能力方面的动机水平。

学生能主动加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推敲结构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己加深对细节理解的动机,并主动分析确认。

动机

检查

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语句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在对比中体会不同文体结构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能运用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文。

明确怎样做才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1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描写方法。

2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学生要确立一下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4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目标

设定

元认知

调换表示云雾形态词的位置。

把课文的写作顺序调换,学生进行感受异同点。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加深对总分结构的理解。

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写作手法,加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

进一步感受作者在庐山的感受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学生仿照课文,练习画或写自己见过的云雾,捉住重点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的细节。

过程

监控

确定在写作用词上的困惑及原因。

确定学生对写作技巧的困惑及造成原因。

在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个问题。

确定在写作手法上的困惑及原因。

明确对课文中庐山云雾的特点的不明白之处。

老师询问学生对课文的不明白之处及导致原因。

清晰度监控

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用词精准符合总分结构的文章。

能说出总分结构好分总结构的不同。

确定所写文章符合总分结构,并发表见解和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对比,分解文章结构,知道哪部分是总写,哪部分是分写。

通过学习对云雾的描写方法,确定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可以性,并举例说明。

通过比较句子的不同,确定学生自己所认为对的内容是正确的,并发表见解和依据。

准确度监控

学生明确第三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明确同什么方法找出中心句和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生能肯定庐山的云雾变化快。

肯定文章的优美性。

出示句式:

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学生仿写云雾。

学生默读,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决策

知识

应用(认知系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手法进行理解。

小组合作讨论。

通过多读几次这些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妙。

比较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优美性。

小组合作讨论。

对学生进行提问:

假如把云变化的姿态换另一种说法,给人的效果怎么样?

问题

解决

学生划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的词语或语句(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把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缩写,比较缩句与原句的差别。

用一些表示变化快的词来代替,感受文章结构的紧凑感。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云雾的样子,与课文进行比较。

实验

小组比赛回答问题。

同学互相分享自己学习的过程。

抽同学回答自己找的结果。

抽同学探感受。

抽小组代表讲解。

抽同学说对文章细节的分析和感受。

调查

描述写诗和写现代文以及阅读方面过程的异同。

出示描写庐山的诗句,学生描述阅读课文与阅读古诗的相似与不同。

学生能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让学生思考:

作者把云雾都比成了什么?

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位置、形态)

匹配

分析(认知系统)

学生知道庐山的云雾是一篇什么类别的文章。

(写景)

学生能明确文章各段在课文中属于什么关系。

(总分)

分类

变换课文中云变化样子的顺序,体会其不合理性。

学生反复朗读,明确课文描写云雾样子的词的位置不能改变。

学生能从云雾的形态变化解释云雾特点的合理性。

学生能够解释云雾在不同位置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的合理性。

(从笼罩、缠绕、弥漫、遮挡这些词中评析)

差错

分析

学生从句子中分析句子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造句。

学生能知道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云雾写得这么生动、形象呢。

(打比方)

学生能回答出第二自然段把云雾写得怎么样。

(生动形象)

概括

学生认定文章中的写作顺序不能改变。

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打比方、排比等并理解运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优美性。

学生体会庐山的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确定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在结构上都是总分结构。

认定

老师读第二段总述句,学生读分述句,体会总分关系,思考第二段中庐山云雾特点。

学生明白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写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

学生能够在书本上用曲线画出哪些语句具体描写的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哪些词语或语句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通过读课文了解第二段中庐山云雾的特点。

(千姿百态)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思考该段的结构。

(总分)

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并能说出第二段中不同位置云雾的样子。

整合

理解(认知系统)

用概括的示意图表示出第二段云雾特点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图。

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结构并懂得用结构图表示出来。

学生能在课本上圈出表示庐山云雾特点的词语。

用概括的示意图表示出各段云雾特点和变化样子之间的关系图。

学生能够在标题下面写出表示课文第二段结构的短语。

学生能在黑板的左边上画出云的样子,在云上写出标题并在黑板的右边按课文顺序写出不同位置描绘云雾的样子的词语。

象征

小组讨论,明确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和理解词语的。

下次遇到类似的字时也能用这种方法进行生字学习和词语理解。

学生能够对重要词语进行合理造句。

理解本课生字词和重要词语“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云遮雾罩”、“流连忘返”的意思。

学生能辨别字体的结构,标出部首偏旁。

通过组词辨别形近字。

学习本课生字词,在下节课出示生字词时,能读准字音,组词造句。

再认

信息提取(认知系统)

大组进行识字游戏比赛,对生字的识记再一次提出该注意的地方。

根据趣味游戏识字法,学生不仅对生字词进行回忆还和同学分享还如何识记的方法和该注意的地方。

学生能根据自己印象中的云雾画一幅简笔画并解释说明。

学生能不看课本说出云雾变化的样子。

学生能够感受到云雾是变化的。

学生能够回忆起自己游览过的云雾弥漫的名山或云雾弥漫的图片等

回忆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生字词,再分段指名读,纠错正音。

逐段认读生字词,并引导上下文初步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和同桌讨论,解决生字词。

在生字本上对字词造句。

学生能默写本课生字词,运用重要词语进行造句,了解课文内容。

执行

过程

技能

过程

技能

构想

细节

内容水平

知识

一般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重要词汇“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云遮雾罩”、“流连忘返”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4仿照课文,练习画或写自己见过的云雾。

5抓住描绘庐山云雾特点的中心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6读懂段的内容,划出优美的句子,分析动人的原因,体会作者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师生讨论总结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朗读体会云雾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理论依据

1.根据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中三大知识领域:

信息、心智程序、心理动作程序和三大系统的六大水平:

认知系统(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元认知系统、自我系统之间进行互动来教学

2.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我国提出的三维目标。

课堂与内容:

第14课庐山的云雾

教授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80分钟

教科书:

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考评

教学程序

教学时间

教学活动

资源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5分钟

1.教师个别提问:

同学们去过哪些风景区,感受是怎么样的。

引出教师要带学生在书上游览庐山。

2.板书课题:

庐山的云雾

1.学生分享自己去旅游的经历。

2.全班齐读课题两次。

多媒体展示云遮雾罩庐山的图片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

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圈出不懂的生字词,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

作者来到了

描写了表达了他

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课生字词:

景、秀、尤、幻、增、填、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

学习重要词语“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云遮雾罩”、“流连忘返”的意思

再认(认知系统中的信息提取)

讲授法、

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能读出生字词:

景、秀、尤、幻、增、填、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

三、教学生字

25分钟

1.老师复习汉字的书写规则: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中间后两边 、点在上边或左上,先输入;点在右上或字里,后输入。

两面包围结构:

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

三面包围结构:

缺口朝上,先里后外;缺口朝下,先外后里;缺口朝右,先外后里。

全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2.教师与学生一起书写生字词,理清笔顺与结构,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罩。

3.教师邀请学生提出在书写时该注意的地方以及到黑板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

1.学生朗读汉字书写规则并点出自己不会的生字词。

2.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的方法,纠正读音并组词造句。

3.学生互相提出在书写字体时该注意的地方。

4.学生主动在黑板展示书写成果,其余同学在习字本上描红、抄写生字。

多媒体演示生字词与词语花篮。

回忆(认知系统中的信息提取)

练习法、

看拼音写词语。

lúshānyóuqípùbù

(庐山)(尤其)(瀑布)

lǒngzhàobiànhuàwúchánɡ

(笼罩)(变化无常)

sìhūtiānmùzēngtiān

(似乎)(天幕)(增添)

mímànqiānzībǎitài

(弥漫)(千姿百态)

二、写出下列各字的部首。

系(糸)罩(罒)幻(幺)

姿(女)尤(尢)

3、给生字宝宝组个家。

尤尤其幻变幻漫弥漫

龙恐龙幼幼小慢慢慢

茫茫然返返还姿姿态

芒芒果反反正资资本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执行(认知系统中的信息提取)

谈话法

填上合适的词语。

(变化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

(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的感觉

(巨大)的天幕

(随风飘荡)的轻烟

(四蹄生风)的白马

四、创设情境,再读课文

5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庐山。

2.教师邀请学生分段朗读,出示问题:

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展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图片。

第二课时(40分钟)

一、谈话导入

3分钟

1.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庐山,庐山的什么深深地吸引了呢呢?

2.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这么奇丽的云雾你们想不想细细去欣赏欣赏呢?

1.回答:

庐山的云雾

2.回答:

多媒体展示出课题:

庐山的云雾

通过读课文了解第二自然段庐山云雾的特点,找出该段的中心句,思考该段的结构。

整合(认知系统中的理解)

读书指导法

阅读第二段完成练习。

(1)“千姿百态”的意思是形容形状非常多。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总领全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

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1.女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同学划出首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多媒体展示第二自然段

 

思考:

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不同位置云雾有何不同。

在黑板上写出云雾位置、姿态和中心句之间的关系图。

象征(认知系统中的理解)

本段把云雾分别比喻成了白绒帽、玉带、大海和天幕。

2.教师询问学生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不同位置云雾有何不同。

2.学生按课文顺序个别读:

山头的云雾(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巨大的天幕)

3.课文中出现了四种不同形态的云雾,小组合作,把四个形态在课本上圈出来。

老师邀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写。

3.学生小组合作圈出云雾的四种形态,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作品。

学生能找出云雾在不同位置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匹配(认知系统中的分析)

按课文填空

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A的D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B的一条条E。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F;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C。

A山顶上B山腰间C巨大的天幕D白色绒帽E玉带F茫茫的大海

4.教师和学生从位置和云的形态来评价。

教师强调第一个位置云雾想绒帽的原因,理解笼罩;第二个位置,用缠绕(运用动作进行理解)解释一条条玉带,询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云雾比作玉带;第三个位置,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大海PPT出示大海的图片,询问学生大海给他们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海,画出书上表达大海的词(茫茫)揭示庐山的云雾像大海那样广阔;第四个位置,教师让学生解释“天幕”。

4.学生和老师从位置和云的形态一起评小组成果。

讲到第二个位置时:

学生回答出云的白和飘逸即可;第三位置:

回答合理即可,例如一望无际;第四位置:

回答出从天上垂到地下即可。

学生能够解释云雾在不同位置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的合理性。

(从笼罩、缠绕、弥漫、遮挡这些词中评析)

差错分析(认知系统中的分析)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云雾的?

从山顶到山谷.

5.老师出示问题: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云雾的?

知道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按顺序写。

5.学生回答:

从山顶到山谷

学生划出第二段中优美的句子,分析动人的原因,体会作者描写方法。

概括(认知系统中的分析)

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

神奇美不胜收.比喻.

6.教师询问学生:

千姿百态的云雾给他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这么生动形象,并解释这样使用修辞的好处。

6.学生回答:

美丽、神奇、美不胜收……比喻即可

学生认定作者对庐山云雾的感觉是欣赏、喜爱。

认定(认知系统中的分析

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庐山云雾的欣赏、喜爱。

7.教师小结这一段并知道朗读:

用欣赏、喜爱的语气再来读一次。

7.学生用欣赏、喜爱的语气,有感情再读这一段。

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决策(认知系统中的知识应用)

读书指导法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1分钟

多媒体展示第三自然段

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分析第三自然段中所描述的云雾的特点,感受文章用词的精妙。

(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问题解决(认知系统中的知识应用)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这段描写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瞬息万变

1.教师提出问题:

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来。

2.教师邀请学生解释:

瞬息万变。

1.男生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同学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划出: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2.学生个别回答:

变化多而且快。

用一些表示变化快的词来代替,感受文章结构的紧凑感。

实验(认知系统中的知识应用)

圈出表示云雾变化快的词语,如果把圈出的字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为什么?

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原文那句好,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云变化迅速且多。

3.教师提出问题:

圈出表示瞬息万变的词语。

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紧凑性表达的精妙。

1.学生在课本上快速圈出:

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明明是……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学生能说出对文章细节的分析理解。

调查(认知系统中的知识应用)

本段分别把云雾比做什么?

为什么这么写?

把云雾比作轻烟,写出云雾的飘渺;把云雾比作九天银河,从“一泻千里”写出云雾的速度快、范围广;把云雾比作白马,写出云雾的洁白;把云雾比作漂浮的冰山,写出云雾的飘渺与洁白。

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把云雾比作轻烟,提出云雾的飘渺;把云雾比作九天银河,强调“一泻千里”提出云雾的速度快、范围广;把云雾比作白马,提出云雾的洁白;把云雾比作漂浮的冰山,提出云雾的飘渺与洁白。

5.教师小结这一段并知道朗读:

用赞叹的语气再来读一次。

5.学生用赞叹的语气齐读这一段。

学生能说出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是什么,理清总分关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设定

(元认知系统)

读书指导法

根据课文选择正确的答案(多选题)。

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是A、H,文章的结构是G,文章表达了作者B、F的思想感情。

A变化快B对庐山的赞叹C变化时间长D总分E分总F对庐山的热爱之情G总分总H形态多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7分钟

1.教师提问:

学生概括总结庐山云雾的特点?

想一想课文的结构是什么?

庐山就要登完了,作者想走吗?

学生个别回答答:

1.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总分总结构。

3.不想。

多媒体展示第四自然段

体会“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句子含义。

清晰度监控

(元认知系统)

说说“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这句话的含义。

庐山的云雾为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作者被这种美震撼了,都舍不得走了,表达了作者临走时对庐山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2.教师提问:

文章在最后一段用哪个词表达了作者深深沉浸在庐山不愿意离开的情感呢?

1.学生举手回答:

流连忘返。

学生能够确定文章表达的精妙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准确度监

(元认知系统)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庐山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3.教师总结:

庐山是这样美丽,以至于我们都不愿离开了,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3.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仿照课文,练习画或写自己见过的云雾,捉住重点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的细节。

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过程监控(元认知系统)

学生仿写云雾,可以想象中云雾的一些姿态、变化,也可以说说庐山的其他的景色,如瀑布、奇峰,或者抓住某一处的景点介绍介绍。

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

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4.教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云雾的一些姿态、变化,也可以说说庐山的其他的景色,如瀑布、奇峰,或者抓住某一处的景点介绍介绍。

4.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回答。

学生明白描写云雾细节和使用文章结构对文章的表达起重要作用。

重要性检查

(自我系统)

读书指导法

想一想,作者详细写云雾的样子重要吗?

为什么重要?

重要。

①这样子写能突出庐山云雾的特点:

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之情。

五、小结

3分钟

1.教师提出让学生能用3~5句话描写庐山的云雾的特点。

用3~5句话说出文章结构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好处。

1.学生:

庐山云雾的特点:

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文章结构:

总分总。

修辞手法:

比喻和排比。

好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庐山云雾的神奇。

2.多媒体再次播放优美音乐,展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图片。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庐山云雾的样子并说出作者写得这么好的原因。

效能检查

(自我系统)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你是不是也沉浸其中呢?

说说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好呢?

是。

认真的观察、想象、善于修辞

2.小结:

漫步庐山,你眼前飘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庐山的云雾如此千姿百态,正因为有了这云雾的缭绕,庐山才更显得神秘莫测。

庐山和云雾在我们心里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生动、灵动画面。

学生读了这篇课文能感到庐山云雾的神奇魅力,能感受到庐山的美。

情感反应检查

(自我系统)

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看看,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庐山虽然美,但是作者不想留在庐山。

(×)

2.作者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变万化,觉得庐山很神秘。

(√)

作者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庐山的,所以“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假。

(√)

收集关于庐山的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动机检查

(自我系统)

讨论法

写出两句关于庐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