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172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docx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管理

目前,我国农作物栽培方式总分大田和保护地两类;种植作物种类分大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化树、防护林树和经济林树(果树等);保护地又分温室经济作物(瓜、果、菜、花卉等)、大拱棚经济作物、小弓棚和地膜覆盖经济作物。

此书先介绍保护地经济作物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规程。

该技术是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独家研发的科研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究单位,并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在全国公开提供推广的技术模式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使用。

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模式

当前各地普遍采用模式有,内置式、外置式和内外结合式三类。

1、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有行下内置式;行间内置式;树下内置式;追施内置式四种方式。

一般行下内置式是在作物定植或播种前操作的一种方式。

即先建反应堆,作物定植或播种在反应堆上面,然后打孔即可。

行间内置式是在作物定植或播种后操作的一种方式。

即先定植或播种作物,后再两行之间开沟建反应堆,打孔即可。

追施式内置式就是将秸秆粉碎,按菌种与疫苗比例1:

1,兑麦麸或谷糠加水搅拌均匀,挖坑,放料,盖土,打孔即可。

树下内置式建造就是围绕树干周围起土,露出毛细根,撒疫苗,放秸秆,撒菌种,盖土,浇水,打孔即可。

2、外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有标准外置式和简易外置式两种。

标准外置式建造是在温室大棚一头挖沟,用砖、水泥、沙子砌垒储气池,通气道,交换机底盘,用水泥杆作棚材,用竹片作隔离层,然后摆放秸秆,撒菌种,淋水浇湿,盖膜安机抽气即可。

简易外置式建造用厚农膜代替砖、水泥、沙子,用塑料管代替通气道施工即可。

3、内外置结合式秸秆生物反应堆以上三种技术模式均应配合使用植物疫苗,方能取得最好效果。

即使应用反应堆的条件尚不具备,也可单独使用疫苗处理土壤,接种作物,防治病害的发生。

二.内置式反应堆建造要求和筹备

1、更新观念,走近科学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告诉人们: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不论是科学依据,还是实践工艺操作与管理,都有本质的区别。

要想用好此技术,首先更新观念,走进科学,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操作,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初步应用该技术的农民朋友,往往用老习惯、老方法思考、推理和猜测新技术,就会增加了学科学、用技术的难度,致使一项很好的技术,很难一步应用到位,大大阻碍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历经三十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是完善成熟的技术工艺。

为了农民少走弯路多收益,希望广大读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气候特点,力所能及的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2、温室大棚设施特点

冬暖式温室大棚具有墙体宽,下座深,农膜厚,覆盖物多,封闭严,基础牢固,保温效果好,抗低温及抗风灾能力强等优点。

同时普遍存在一次性建造成本高,占地多;透光差,地温上升慢;鸡粪、猪粪、化肥、农药用量大,通风不良,湿度大,线虫基数高,传播速度快,病害严重,重茬障碍突出;CO2亏缺等不足。

如何发挥反应堆技术优势,克服设施带来的不足?

3、内置反应堆使用注意事项

(1)非草食动物粪便须经疫苗处理检测化验知道:

鸡、猪、人非草食动物粪便中,含有很多不易发现的线虫和线虫卵,这些粪便施进温室大棚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当年有明显增产效果,二年增产不显著,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增产效果越来越差;二是各种病害当年很少,随着种植年限延长病害越来越多恶性循环,农民把这种现象叫“连作障碍”。

其表现为植物死苗、死棵、根部长瘤(根癌)等症状,对施用非草食动物粪便的温室大棚土壤取样测定,100克土中线虫数量比对照棚高出十倍,重复施入粪便两年以上线虫数量猛增几十倍,轻者严重减产,重者无法种植。

研究证实:

非草食动物(鸡、猪、人等)粪便必须经过植物疫苗处理,才能用于蔬菜、果树、花生等作物上。

直接利用的作物品种只有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植物上,才不传播线虫和病害,因为禾本科植物根系代谢产生一种禾本素,能抑制、杀死线虫。

(2)不用化肥,少用或不用农药研究证实: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秸秆中植物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被转化释放出来,种类齐全,比例适中,无需另加化肥补充。

如果增施化肥,一会降低反应堆效果,二会使土壤板结,三会加速线虫和病害泛滥。

技术熟练者可不用农药,初次使用者可节省农药90%以上。

(3)正确选择生产资料经检测化验牛粪、羊粪等草食动物圈肥和饼肥中没有线虫,配合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无重茬障碍现象发生,随着种植年限延长,作物生长明显变好,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尤其是不经发酵的草食动物粪便采用反应堆技术效果更佳。

4、原材物料用量及筹备建造反应堆之前需要做好秸秆、菌种、疫苗、圈肥、饼肥等物料的筹备,以免耽误农时。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每亩温室大棚使用6000千克牛、羊粪,300千克—500千克饼肥(菜籽饼、棉饼、茶子饼、油渣等),3000千克—4000千克秸秆,疫苗4千克—5千克,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植物疫苗用量也有区别,菌种8千克—10千克,不同秸秆用量,菌种用量不同,一般菌种与秸秆用量比为1:

300—400。

牛羊粪多而秸秆少的地方,可用牛羊粪加倍量替代秸秆;秸秆多而牛羊粪少的地方,可用增加秸秆量1000千克—2000千克。

5、备齐操作工具根据自己经济状况,选择购置农具的种类,以便提高劳动效率。

一般需要准备铁锨4把、铁耙一个、镢头2把,铲子3把、打孔器4把、小型耕作机(或开沟机)一台、三轮推车一辆、水泵一台,水桶4个、水袋一条等,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可购买开沟机,一台棚内开沟机售价一般在4000~4500元。

三.内置式反应堆建造工艺

应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其操作步骤为土壤处理,棚体空间处理,原材物料处理,疫苗接种,土地耕作,开沟,放秸秆,撒菌种,覆土,浇水,整垄,打孔,定植等工序。

1、植物疫苗接种程序

(1)压青晒垡无论新棚或旧棚,种植前50天内均要进行地面压青灭茬,整平地面,翻耕晒垡。

将一些生长的杂草或前茬作物割倒,随之翻耕掩埋,然后整平地面,晒垡歇地。

(2)土壤处理第一为了提高反应堆的效果,首先进行土壤处理。

建造反应堆前15天—30天,按大棚每间的宽度(一般3米—3.6米)与长度,四周打埂作畦,畦埂高20~25厘米,然后整平畦面。

第二为了提高植物疫苗的活性和效果,在做完畦垄后,要连续大水漫灌两次,水量以不流出畦埂为准,一般水深15厘米——20厘米,第一次大浇完后,接着再浇第二水。

灌溉主要作用:

其一、大水压盐,降低大棚土壤盐离子浓度,预防因肥料过多,盐分过高导致疫苗和菌种失活;其二、通过大水漫灌使盐分压到土壤深层,解决土壤板结,促进根生长;其三、大水将土壤中的线虫、病菌浮出地面,以便接种疫苗,直接将其杀死。

(3)高温闷棚浇完第二水立即将大棚全部封闭,高温闷棚七天。

闷棚一是为了杀死地面以上棚体空间部分病菌和线虫;二是为了增加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浇水效果。

(4)降温接种经过七天闷棚后,要拉开棚上风口和揭开棚前农膜,通风降温3—5天,可以进棚操作,整平畦面,进行第一次植物疫苗接种。

将每亩三分之二疫苗用量经活化发酵处理后,均匀撒施于每畦上,并随即进行翻耕耙平。

将剩余三分之一疫苗留做内置反应堆建造时使用。

(5)植物疫苗用量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密度、不同重茬次数,植物苗用量也不同。

大棚经济作物每亩用量:

瓜类、蔬菜5—6千克;果树类4—5千克;草莓6—8千克;人参、三七8—10千克;土豆6—8千克;花卉8—10千克等。

大田作物每亩用量:

烟草7—8千克;大蒜7—8千克;牛蒡10千克;茶树5—6千克;玉米、小麦、水稻10千克;棉花6—8千克。

(6)植物疫苗配方与处理大棚配方:

按1千克疫苗兑掺麦麸20千克(谷糠、稻糠等),饼肥(豆饼、菜籽饼、棉饼等)20千克,秸秆粉(玉米秸、稻草、麦秸、豆秸等)60千克,加水160千克,五种物料掺合拌匀,堆积四小时后即可撒施,如当天用不完及时摊开,厚度10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最好随撒施疫苗随翻耕土地;大田配方:

小麦、玉米、水稻每亩按10千克疫苗兑掺45千克麦麸(或等量谷糠、饼肥,或20千克秸秆粉),加水45千克,将物料与水拌合掺匀,堆积四小后即可撒施,当天用不完可摊开降温,厚度10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为撒施均匀可掺入一定量的大田细土。

以上两种配方可根据当地原料情况选择使用。

第一次普施接种后,大棚土壤处理的时间不少于15天,大田土壤处理时间不少于5天,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

2、内置式反应堆秸秆、菌种及辅料用量

(1)行下内置式每亩秸秆用量3000~4000千克、菌种8~10千克、麦麸160~200千克、饼肥80~100千克;

(2)行间内置式每亩秸秆用量2500~3000千克、菌种7~8千克、麦麸140~160千克、饼肥70~80千克,在秸秆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生育期长的作物可适当增加秸秆,菌种、麦麸、饼肥用量;

(3)追施内置式每亩秸秆粉(或食用菌废料)用量900~1200千克、菌种3~4千克、麦麸60~80千克、玉米粉或饼肥80~100千克;

()树下内置式每亩秸秆用量2000~3000千克、菌种4~6千克、麦麸80~120千克、饼肥60~90千克;

(5)菌种处理方法使用前菌种必须进行处理。

按1千克菌种兑掺20千克麦麸,加水20~22千克(有饼肥可掺入10~20千克),将二者混合拌匀,堆积发酵4小时就可使用。

如当天使用不完,应摊放于室内或阴凉处,厚度8~10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一般应在2至3天内用完。

3.行下内置式反应堆建造工艺

(1)建造要求建造内置式反应堆基本按照四不宜原则进行,同时结合当地土壤、资源和气候特点,灵活掌握。

第一、开沟不宜过深(20厘米~30厘米),沙土、干旱地区取上限30厘米,黏土、多雨地区取下限20厘米;第二、秸秆、菌种量不宜过少(3000~5000千克秸秆),秸秆少的区域取下限,秸秆丰富区域取上限;第三、覆土不宜过厚20厘米—30厘米,沙土、干旱区域要厚,黏土多雨区域要薄;第四、打孔不宜过晚(浇水后及时打)。

(2)其工艺流程

①拌菌种开沟前按1千克菌种兑掺20千克麦麸(或谷糠、稻糠、棉籽壳等),加水20千克,使三者拌和均匀,堆积4小时后使用。

②开沟开沟前先确定种植行距,应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一般遵循大行要宽,小行要适中,株距适当缩小,种植密度适当降低的原则进行操作。

一般沟宽60~80厘米,沟深20~30厘米,两沟间隔100~120厘米,沟长度与行长相等,挖出土壤等量分放沟两边。

依次进行。

有条件的农户用开沟机开沟,质量高速度快,成本低,每亩开沟2~3个小时即可完成;人工开沟质量差,速度慢,成本高。

③铺放秸秆湿秸秆反应漫,干秸秆反应快,选择秸秆越干越好。

在沟内铺放秸秆(玉米秸、麦秸、稻草、棉花柴、杂草、树叶、食用菌下脚料等)的原则;两头要露出秸秆10厘米,以便进氧气,下部要放整秸秆(玉米秸、高粱秸、棉柴等),上部要放碎秸秆(例如,麦秸、稻草、玉米皮、杂草、树叶以及食用菌下脚料等),以便秸秆腐烂。

如果只有一种秸秆,也可直接使用。

将秸秆填满沟,铺完踏实后,秸秆厚度25厘米~30厘米。

④撒施菌种与覆土按一沟菌种用量,将拌好的菌种分别称出若干等份,每份一般湿重6千克~7千克,依次一沟放一份,进行处理后的菌种,均匀撒施秸秆上,一人撒菌种,一人跟随用锨轻拍一遍,使菌种与秸秆均匀接触,一人随即将沟两边的土回填于秸秆上,也可用开沟机覆土,效率更高,覆土一半时,撒一次疫苗,再覆剩余的一半,秸秆上土厚25~30厘米,浇水后土层厚20厘米—25厘米,最后将垄面整平。

⑤浇水为使菌种快速活化,覆完土后不要马上浇水,高温天气停3~4天浇水,低温天气停5—6天,开始第一次大水,水量以浇满沟,不流出水为宜,使秸秆充分湿透;间隔3~4天后适当整理一下地势高的地方,再浇第二水,二水要浇均匀。

晾晒几天后及时找平垄面,使秸秆上土层有20厘米—25厘米。

⑥打孔每一种植户打孔前,用12#钢筋制造长80~100厘米,顶端用长20厘米3分钢管焊接成“T”型打孔器,每亩大棚至少要造4把。

每人一把打孔器,在做好内置堆垄上中间及两边打三行孔,孔行距30厘米,孔距20厘米,打孔深度,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以利进氧气,促进秸秆发酵,一般打孔后10天定植效果好。

3.定植定植时一般不浇大水,只浇小水,一棵一碗水。

定植后随即再打一边孔,隔3~5天及时浇一次透水。

待能进地时抓紧打一遍孔,每次打孔要与上一次的孔错位,防止伤根。

应用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打孔使氧气进入地下,使CO2冒出地面,是管理内置式反应堆的主要增产措施,一般标准前期每月打孔1~2次,中后期3~4次

4、行间内置式反应堆建造工艺

(1)行间内置式反应堆概念一般是指在定植后的大行间(人行道上),挖土、放秸秆,撒菌种,盖土作业的方式,称之谓“行间内置式”。

此种方法优点:

一是充分利用农时和劳动力,缓冲性好。

当秸秆没有收获时,先播种或定植,等作物秸秆收获后再进行操作;二是挖土浅,盖土薄,用工少;三是透气好,腐烂速度快,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大;四是棚内湿度小,病害轻。

(2)建造时间采用行间内置式反应堆的操作时间,应掌握在定植后至大行封垄前进行,时间越早操作越方便。

(3)建造工艺从大行一头开始,离开苗15~20厘米,挖土深度15~20厘米,宽60~80厘米,所挖土壤先放一头,循环进行。

开沟后铺放秸秆20~25厘米厚,秸秆充足时可多放,沟两头露出秸秆10厘米。

沟长根据大棚的跨度而定,一般跨度为8米的大棚每沟用拌好的湿菌种6千克;沟长超过8米,可按增加一米长,多用1千克,菌种要均匀撒施秸秆上,并随撒菌种随用铁锨拍振,使菌种与秸秆密切接触,然后将土壤回填于秸秆上。

浇水注意不浇大行,只浇小行,通过小行的水渗入秸秆堆中。

行间内置式由于盖土薄,透气好早期少打孔。

后期用12#钢筋按30厘米一行,20厘米一个打孔,孔深度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5、追施内置式反应堆建造工艺

(1)追施式内置式反应堆概念把秸秆粉碎加水拌上菌种,想追施化肥一样,在大行的两边,刨坑放料,盖土打孔的方式,称之谓“追施式内置反应堆”。

该方式一般在苗期或后期使用。

优点:

一是碎料反应速度最快,供应C02及时,促进壮苗早发;二是补充后期原料不足,持续供应作物需求,防治作物早衰;三是提高增产幅度。

(2)建造工艺在大行两边,离开作物15~20厘米,每隔30厘米挖一穴,每穴放1.0千克湿料,随填料随盖土,追施完毕每穴打孔3~4个,七天就能看出明显效果,追施后7天后再浇水,一般作物在生育期追施2~3次。

6、树下内置式反应堆建造工艺

(1)树下内置式反应堆概念在果树、绿化树、防护林树等树种的下面,围绕树干四周全起土或部分起土,接种疫苗,铺放秸秆,撒菌种,回填土,浇水打孔的做法,称之谓“树下内置式”。

(2)建造工艺树下内置式操作有两个时期,一是落叶后至发芽前,称为非生长期;二是发芽后枝落叶前,称为生长期。

果树及其它树木非生长期操作方法:

首先用铁锨围绕树干四周全部起土,深度以露出毛细根为准,宽度从树干到树冠投影下方为准,挖完坑后先撒疫苗,后放秸秆,秸秆厚度以填满坑为宜,再撒菌种,随撒菌种随用铁锨拍振,然后回填土壤,填土后停2—3天,浇一次透水,间隔7天,再浇一次水,停3天就可进行第一次打孔,以后每月打一次即可。

多年实践证明:

非生长季节应用内置式效果最好。

密植果园做法与稀植果园和园林树不同,由于密植园株距太小,操作需要在树行的两边,分别起土,深度以露出毛根为宜,一边宽度60~80厘米,挖完土后,先撒施接种疫苗,随即铺放秸秆,秸秆厚度15~20厘米,再撒菌种随撒菌种随盖土,操作完后停3一4天,浇大水湿透秸秆,间隔10天后,再浇第二水,待能进地时进行打孔,每行打两行孔,以后每月打一次即可。

果树和其它树生长期操作方法,一般采用间隔半做法,即做一半,留一半,再做一半,其建造工艺同上。

四.外置式反应堆的建筑工艺及使用管理

1、应用方式的选择与备料

(1)标准外置式反应堆概念为了能一次建造数年使用,提高外置反应堆的效能,在有电力供应的地方最好采用此方式。

其程序:

挖沟-砌垒-水泥抹面打底-摆放水泥杆-固定竹坯,做隔离层。

(2)简易外置式反应堆只需挖沟,铺设厚农膜,摆放木棍、小水泥杆、竹坯或细竹杆做隔离层,砖、水泥砌垒通气道和交换机底座就可使用。

特点是投资小,建造快,但农膜易破损,反应液易渗漏,通气道易堵塞,使用期短,平均年成本高。

(3)秸秆、菌种和辅料的用量越冬茬作物每亩大棚第一次用秸秆1500千克、菌种3千克、麦麸60千克。

第二、三次秸秆2000~2500千克,菌种4~5千克,麦麸80~100千克,第四次秸秆1000千克,菌千克种2,麦麸40千克。

这种标准用量可增产50%以上。

2、标准外置式反应堆的建造工艺

(1)放线在大棚山墙的内侧,离开山墙80~100厘米,南北两头各留出80厘米,南北方向划一条长6~7米,宽120~150厘米的储气池灰线,接南北两头东西灰线的中间各划一个长50厘米,宽30厘米回气道灰线,再从储气池灰线中间向棚内划一条长150厘米,宽65厘米,通气道灰线。

(2)挖沟先挖出气道和回气道,出气道深50厘米,回气道深30厘米,最后挖储气池。

挖好后的规格出气道150×65厘米,回气道50厘米×30厘米,储气池长6~7米×口宽1.2~1.5米×深1.2米×底宽0.9~1.1米。

挖土分放四周。

(3)建出道和交换机底座内径尺寸要求长1.4米,宽0.4米,高0.4米。

用砖、水泥、沙子砌垒,水泥打底,抹壁。

硬化后出气道上盖一块长一米,宽一米的水泥板,末端0.4米×0.4米口上,建一个高40厘米,上口内径为40厘米的里圆外方的交换机底座。

建后将挖土分别盖于出气道上和交换机底座周围。

(4)建造回气道内径尺寸要求长0.5米,宽0.2米,高0.2米。

单砖水泥砌垒或用管材替代,建后也将挖土回填道上。

(5)建储气池内径尺寸要求长6~7米,深1.2~1.5米,上口宽1.2~1.5米,底宽0.9~1.1米。

先用爬砖、沙子和水泥砌垒沟四壁,沟上沿变为24砖封顶,硬化后水泥抹面。

最后用农膜铺底,膜上沙子,水泥打底,待底硬化后在沟上沿每隔24厘米横排一根水泥杆(20厘米宽,10厘米厚),在水泥杆上每隔5厘米纵向固定一根竹竿或竹坯,外置反应堆基础就建好了。

(6)上料接种外置堆上料一般在育苗或定植前3~5天,及时备好秸秆、麦麸和菌种,上料方法每铺放秸秆40~50厘米,撒一层菌种,连续铺放3至4层,上料撒完菌种后,堆上盖一层秸秆,上料后先不浇水盖膜,及时开机向堆中循环氧气,促进菌种萌发,经2~3天待菌种萌发粘住秸秆后,再淋水浇湿秸秆,水量以下部沟中有一半积水时停止淋水,盖膜保湿(盖膜不宜过严),第二天揭开膜,从堆下储气池中抽液往堆上循环(菌种在水中因缺氧会死亡),连续循环三天,如池中水不足还要额外加水;最后把储气池中反应液全部抽出浇地或兑三倍水喷施植株叶片,有显著增产作用。

(7)开机供气开机前2~3天不挂气带,以减少气带中的湿度,此后再连接挂上气袋。

外置反应堆进入正常使用管理,每隔6~7天向堆上补水一次。

实践证明,从作物出苗至收获,任何阶段使用外置式反应堆均有增产作用,用的越早增产幅度越大。

五.秸秆反应堆田间管理技术

根据多年应用经验,要发挥该技术最佳效果,需要围绕供给植物充足CO2,科学灌溉,提高光能利用三大主题施加管理措施。

1、内置式反应堆的使用与管理

(1)地膜覆盖为了保证内置反应堆通气性,地膜只盖小行,不盖大行。

覆膜时间在小行封行时进行。

方法是小行浇水沟上每隔60厘米,横放一个长8厘米的玉米秆,在秆上覆地膜,膜下浇水,以减少棚内湿度。

(2)用气打孔是内置式反应堆增产的关键措施,只有打孔CO2体才能从地下冒出地面被叶片吸收。

除定植前打孔外,以后每次浇水后都要打孔,前期每月打孔2~3次,中后期大量需要CO2时,每月打孔3~4次,打孔就能促进生长,增加产量。

(3)用水使用内置反应堆浇水注意:

一水要浇足,二水要浇匀,定植时浇小水(一棵一碗),定植后4~7天浇三水,三水要浇透。

从此以后,浇水次数比常规逐渐减少到1~2倍;深冬季节要晴天浇水,不能阴天浇水,每天中午10-14点浇水为宜,当天浇不完,第二天继续进行。

进入1~2月份开始断水,只浇外置反应堆的反应液补充水分,以免浇水降温等。

低温阶段是否浇水,经验以摘黄瓜有阻力时要浇水;三月初又恢复到比常规减少1~2倍,进入4月下旬与常规浇水相同。

(4)用光拉大行距,缩小株距,提高冬季光能利用。

冬天光照的特点:

光弱、时间短和光照射角小。

提高冬天光能利用,措施有三:

一是延长光照时间早拉晚盖草帘子;二是增加光强保持棚膜清洁,经常扫除棚膜上的灰尘,一个月用1:

100洗衣粉与水的混合液托擦棚膜上面少结灰尘,擦膜下少结露;三是拉大行距,缩小株距,增加棚内作物中下部的透光度,因为植株上部叶片不制造有机物,中下部叶片才制造有机物。

越冬茬作物一般行株距配置,大行不能少于100~150厘米,小行不能少于60~80厘米,株距缩短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密度比常规相等或略低。

西红柿、黄瓜、辣椒、甜瓜、茄子和西葫芦大行不少于120厘米,小行不少于60厘米,株距可比常规缩小20~30%;豆科植物(芸豆,豇豆)大行不少于150厘米,小行不少于50厘米,株距可比常规缩小20~30%。

2、外置式反应堆的使用与管理

外置式反应堆使用与管理,决定栽培作物产量的关键,正确进行管理和使用可概括为:

“三补和三用”。

(1)补水水是保证反应堆反应的正常反应的重要条件之一。

除建堆外,每隔6~7天向反应堆补一次水。

如不及时补水会降低反应堆的效能,致使反应堆中途停止。

(2)补气氧气是反应堆产生CO2的先决条件。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堆越来越实,通气状况越来越差,反应就越慢。

因此堆上盖膜不宜过严,靠山墙处留出10厘米宽的缝隙,每隔15~20天揭开盖膜,用木棍或者钢筋打孔通气,每平方米5~6个孔。

(3)补料外置反应堆一般使用50天左右,秸秆消耗在60%以上,应及时补充秸秆和菌种,补料前用直径10厘米尖头木棍打孔通气,再加秸秆和菌种,浇水湿透后盖膜。

第一次补秸秆1200~1500千克,菌种3~4千克,第二、三次秸秆2000~2500千克,菌种4~5千克,麦麸80~100千克,一般越冬茬作物补料3次。

(4)用气上料加水当天要开机,作物生长期内不分阴天、晴天,坚持白天开机不间断。

苗期每天开机5~6小时,开花期7~8小时,结果期每天10小时以上。

研究证实:

在充足CO2供应下,外置反应堆可增产50%以上。

尤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5点时不停机,增产幅度更大。

(5)用液为使反应液不占用储气池的空间,多存CO2,减少液体中酶、孢子活性降低。

每次补水池中下落的反应液应及时抽出使用,结合每次田间浇水冲施,或按1份液兑3份的水喷施植株和叶片,每月3~4次,增产明显,反应液中含有大量的CO2、矿质元素、抗病孢子,既能增加植物的营养,又可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试验证明反应液可增产20~25%。

(6)用渣秸秆在反应堆中转化成大量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矿质元素,除溶解于反应液中,也积留在陈渣中。

将外置反应堆清理出的陈渣,收集堆积起来,盖膜继续腐烂成粉状物,在下茬育苗、定植时作为基质配合疫苗穴施或普施,不仅替代了化肥,而且对苗期生长、防治病虫害有显著作用,试验证明:

用好反应堆陈渣,作物可增产15~20%。

3、与反应堆配套的管理措施

(1)更新施肥观念前面很多章节里,已经多次提到有关不施化肥的原因和依据。

这个问题不解决,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就很难应用到位,就会加大农民的投资成本,减少增产幅度。

根据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盐离子浓度升高,使疫苗、菌种失活;冲施肥会造成浇水增多,地下缺氧,地上湿度大,使病害漫延;叶面肥容易造成植物叶片畸形,吸收CO2的气孔,不能正常张开和关闭,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