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056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docx

教材精析精解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

1.天朝的崩溃与文明的拐点

教材链接

涉及模块

模块内容

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导学指南】

1840年,英国政府正式发动侵华战争。

对中国来说,它是一块界碑,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火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此后,无论是中国政府、百姓还是中国社会,日渐被卷入到深刻而又痛苦的转型之中。

对世界来说,它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天朝上国的光环日渐远去。

学习本专题,我们应当:

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材料选读】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整个社会已养成了饮茶的习惯,甚至于走在大街上的乞丐都要想方设法讨碗茶喝呢!

——《王室无心插柳,茶在英国“遍地开花”》,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年8月15日

在1400年至1800年这四百年中,全球贸易活动以白银资本的流动为标志,形成了美洲白银流入欧洲,流入欧洲的白银总量中近50%又通过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进行交换后流向亚洲。

……据统计,美洲仅在17世纪和18世纪就生产了白银37000吨和75000吨,这两个世纪中有81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运往欧洲的白银又有39000吨被运往亚洲,其中绝大多数又流入了中国。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在1800到1810年间,英国销往中国的鸦片达4500箱,1820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为5959箱,1835─1836年为30202箱,1838─1839年达40200箱。

……从1827年起,中国贸易转向了持续的负增长,巨额的银子流出中国。

从1828年到1836年,从中国流出了三千八百万元的白银。

……中国当时流通铜币与银币。

19世纪初,一千文铜钱依法应兑换白银一两;但到1838年,大约1650文铜钱换白银一两。

——朱宁《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

材料解读第一则材料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一种饮食习惯。

第二则材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中的白银流动情况。

第三则材料描述了英国对华的鸦片贸易对两国产生的影响。

阅读本材料可知:

1.鸦片战争前英国的日常生活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

2.15~19世纪初,欧洲社会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需求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区域中心之一。

3.英国对中国输入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至18世纪中后期,英国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需求量非常大,并成为它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此时的中国,在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和对外的闭关锁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英国生产的工业品需求有限,从而使大量的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把鸦片这种毒品输入中国,白银则从中国大量回流到英国。

其结果,一方面,英国一举扭转了对中国贸易的入超状况;一方面,引发了中国国内的大量问题,如材料中所描述的“铜币与银币”兑换比例的变化使老百姓的负担大增,进而威胁到清朝统治的稳定。

这样,清政府展开了禁烟运动,英国又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公开庇护走私商人,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

鸦片战争作为中华文明的拐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时有呈现,如本段材料所呈现的,从社会生活和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探寻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考查点。

(2010年高考·四川卷)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的准备情况

虎门是广州的门户,……虎门防御体系原有6座炮台,共151门火炮。

但是,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广州。

为了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皇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到任后详细考察了虎门的地理形势,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

……战前,关天培多次操练演习。

——任世江《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探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6期

1839年9月1日,林则徐在上书道光帝分析“边衅”不会到来的原因时曾说: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840年2月20日,英国首相巴麦尊正式委派义律及其堂兄懿律全权领导这次远征。

他们受命要为商馆被围事索取“赔偿”;为鸦片损失获得赔款;索还所有行商的债务;撤销公行;赔偿整个远征行动的花费;要求割让一岛屿以保证英商的安全。

为了迫使中国人答应所有这些要求,中国各主要港口应予封锁,占领杭州湾外宁波附近的舟山作为保证。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解读第一则材料介绍了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的地方政府精心备战的情形。

第二则材料是清朝官员对当时的英国军队的了解程度。

第三则材料描述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战略目标。

阅读本材料可知:

1.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在禁烟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曾做过较为细致的准备。

2.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等原因,清政府包括较为关心外界事物的林则徐等人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知之甚少,甚至有许多荒谬的认识。

3.英国发动战争之前有精心准备,战争的进程与结果也是按此展开的。

上述“虎门备战”的情形表明,从“为了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皇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来看,面对英国政府和商人的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尽管不能说是精心准备,但绝不是一开始就卖国。

从“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来看,清政府的将领为了保家卫国、抵御英国即将发起的侵略战争,正如茅海建先生在《虎门之战研究》中指出的:

“毫无疑问,关天培等人已经竭尽了他们的全部的智力、能力和权力。

”只是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等因素的影响,包括林则徐等人在内,这些准备工作并不是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的,主要还是仿明朝抗击倭寇等方式在进行,而当已经经过工业化洗礼后西方军队来到时,这些准备工作显得是多么得无奈。

对于鸦片战争中的清政府的表现,以前的历史观念过于强调其腐朽和卖国。

本则材料,我们应本着历史研究的态度、而不是戴着固定的某一史观来解读它。

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近年来的高考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材料三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对比

中国

英国

步枪

兵丁鸟枪,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无定期更换制度,一支鸟枪使用几十年极为平常

伯克式枪,射程200米、射速2-3发/分钟;布伦士威克式枪,射程300米、射速3-4发/分钟;有定期更换制度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固定在海岸不能左右转动、射程近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固定在船舷两侧能上下左右转动、射程远

火药

硝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

标准火药配方(硝78%、硫8%、碳14%)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战争开始后,英国的策略是明确的:

绕过广州向北行进,占领舟山岛,然后驶向天津附近的北河口,递送巴麦尊致清帝的照会。

……中国人只是坚守沿岸固定的要塞阵地,炮火固定在朝向敌人从正面发动主攻的方向。

但是英军在海军炮火支援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以经过训练的、准确的密集队形从侧翼攻击,以便夺取炮台或者突破敌方阵地。

……长江战役从1842年5月持续到8月20日,它以一面倒的形势在全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那里的数百万人以其肥沃的土地供养这这个帝国最富裕的学术精华阶层)……7月20日,长江的险要重地和满洲防军驻地镇江也被攻占。

运河因此被封锁,帝国被切成两半……。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解读第一则材料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部分武器装备数据的直观对比。

第二则材料描述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策略及其实施情况。

阅读本材料可知:

1.鸦片战争时期,就军事装备而言,清军仍然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英军则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2.英国政府的策略与清政府的预期有很大不同。

3.英军的军事战术是经过了近代战争(在欧洲发生的)检验了的、行之有效的,而清军却迟迟找不到破解的办法。

通过表格可以设想一下:

多少支清军使用的枪方能抵得上一支英军使用的枪?

如果把这些枪改换成持枪的士兵,可以再试想一下,多少名清朝士兵方能抵得上一名英国士兵?

更何况清军士兵在当时尚未能全数配备鸟枪、仍有一部分使用刀矛弓箭(就全国范围而言,当时的鸟枪手与刀矛弓箭手的比例大约是5:

5)。

而就战略而言,英国如材料中所述非常明确,清政府如教材中所述不断在“剿”“抚”之间徘徊;就战术而言,英军的海军攻击正面、陆军抄袭侧后的战法,贯穿整个鸦片战争始终,可清军居然始终没有意识到、也始终没有找到应对的策略。

当英军经过如材料中提到的长江战役而占领了江浙地区后,清政府丧失了对其生存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财经重地,也由此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从历史的事件本身、而不是观念出发,对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的解释会更有说服力。

清政府和英国之间在战前预测、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尽管清政府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将士们也进行了英勇地抵抗,但是战争的结局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材料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

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

……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

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解读第一则材料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的一个缩影。

第二则材料是《望厦条约》关于“修约”的规定。

第三则材料描述了英法美三国要求“修约”的目的和原因。

阅读本材料可知:

1.与鸦片战争前比,战后英国对华贸易没有达到英国政府和商人的预期目标。

2.英法美根据“条约制度”要求修约。

3.英法美想在中国谋取更大的利益。

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了,但由于长期的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华贸易并没有预期中的大幅增加。

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用“朝贡体制”(即材料中所谓的“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来对待英国等西方国家。

英法美则依据西方自17世纪以来的“条约制度”的传统,通过国际商谈解决经济等纠纷,据《望厦条约》的相关规定,提出了修约的主张,被清政府拒绝。

随着新的矛盾产生,英法等国利用种种借口,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从“朝贡体制”和“条约制度”的角度来看待两次鸦片战争,是现在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在高考备考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某种程度上说,两次鸦片战争也是以中国为中心“朝贡体制”和西方近代逐渐形成的“条约制度”这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冲突。

材料五拜上帝教

拜上帝会,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从农民革命的要求出发,模拟基督教形式,与冯云山、洪仁玕在家乡花县创立拜上帝会。

1845年到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

与此同时,洪秀全回花县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革命文献,号召人民信仰皇上帝,击灭“阎罗妖”(指清朝封建统治),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

1847年洪秀全到紫荆山,同冯云山制订拜上帝会的各种仪式及《十款天条》,作为会员守则。

拜上帝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同封建势力展开斗争。

1850年7月洪秀全动员会众赴金田集合。

次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

太平军在占领区域内建立了礼拜堂,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辞海》(1989年版)

利之操纵,尽归外洋,中国所产的茶丝为二大宗,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如值银一百两,仅出五、六十两。

——欧阳昱《见闻琐录》

……洪秀全和冯云山废寝忘食地参详基督教小册子,但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许多概念。

……洪秀全根据“摩西十诫”编写了十款天条:

(1)崇拜皇上帝;

(2)不好拜邪神;(3)不好妄题皇上帝之名;(4)每周礼拜颂赞皇上帝恩德;(5)孝顺父母;(6)不好杀人害人;(7)不好奸邪淫乱;(8)不好偷窃劫抢;(9)不好讲谎话;(10)不好起贪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解读第一则材料是关于拜上帝教的简介。

第二则材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变化的一个缩影。

第三则材料是拜上帝教的会员守则《十款天条》的内容。

阅读本材料可知: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正逐渐发生重大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凄苦。

3.拜上帝教是有纲领的农民革命组织。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经济逐步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外商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加上五口通商后,运输路线的改变,造成了大量的运输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纷纷破产,失业大军日见增加。

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洪秀全把他所了解的基督教教义,结合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提出一个具有战斗色彩的、中国化的拜上帝教,强调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并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阎罗妖”,号召人们起而攻之。

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拜上帝教提高了太平天国领袖的权威,成为团结广大教众的重要精神凝聚力。

但是洪秀全在利用它进行反清的同时,也把皇权主义、伦理纲常的内容塞进了拜上帝教,使它为建立和巩固洪氏王朝、维护其等级秩序服务,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某种程度上说,拜上帝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洪秀全等人把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可以在鸦片战争后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来解读拜上帝教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影响。

(2010年高考·山东卷)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答案A

【图片解析】

图片一马戛尔尼使华与一场“聋子”间的对话

 

1793年马葛尔尼(即马戛尔尼)来华时乘坐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

……携带了凝聚着当时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结晶的礼品:

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先进武器……。

乾隆在热河接见马葛尔尼时发生了礼仪之争:

清政府要求马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葛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

双方僵持不下,最终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以英国使团行单腿下跪之礼草草收场。

——佩雷菲特《停止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图片解读这是一场聋子间的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英国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之后当时已是西方的第一强国,“携带了凝聚着当时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结晶的礼品”。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急于向外扩张,以寻求原料与市场,自然觊觎这块远东的沃土。

由此它派团访华,希望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并进而建立经常的外交关系;而中国却一直是东方的第一大国,虽然鼎盛时期已过,但仍统治着疆域辽阔的领土,周围许多国家对这强大的邻邦还得俯首称臣。

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异邦只能岁岁来朝、俯首称臣。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一概不知,而为自己处于“盛世”沾沾自喜,他们认为英国是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

图片二林则徐

 

位于纽约中国城的林则徐雕像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

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

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

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魏源,字默深)。

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图片解读据曾在欧洲漫游过两年多的王韬记载,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里,就展出的“林则徐夫妇”蜡像(可惜没有找到图片)。

林则徐开创了近代中国的许多第一:

世界禁毒第一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翻译西方报刊第一人等。

也因此,美国林则徐基金会1997年在纽约树了林则徐铜像。

鸦片战争的事实,来自西洋的“夷”人,改变了一部分中国人传统的夷狄观。

在中世纪和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

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有了初步的交汇。

可惜当时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并未觉醒,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尽快跟上世界潮流的机遇。

图片三圆明园

左图是清人手绘的圆明园风景图,右图是后世人绘制的圆明园复原图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

……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维克多•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图片解读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8—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

同治年间,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图片四太平天国钱币

图片解读在太平天国政权刚刚建立时,仍在使用清朝的银钱,后始铸“天国通宝”钱,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后建立了币制,规定凡铸币一律使用“圣宝”二字,这样与清朝的钱区别开来。

币制规定钱文为“太平天国圣宝”等字,没有面值,只有大、小论其值。

太平天国钱币材多种,主要为铜铁,也有金银,但很罕见。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其钱币遭受了清政府的大量销毁和破坏,导致存世数量甚少。

太平天国钱币主要流通地为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尤其是以太平天国活动的中心区域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为多,而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则很少发现。

在文字上,太平天国钱币流行宋体、楷书和隐起文。

另外,“国”字中间从“王”而非从“玉”,钱称“圣宝”不称“通宝”,钱文直读而且都有背文等,都是太平天国钱币的特征。

图片五天王府

 

图片解读太平天国天王府,又称南京汉王府和南京总统府。

位于南京城东长江路292号。

1853年3月,太平军攻破南京,将南京改为天京,并定都于此,在此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行署扩建为天王府。

今天的总统府大厅就是当年天王府正殿金龙殿的遗址。

当年的金龙殿,重檐圆顶,栋梁涂以赤金,绘有龙凤图案,四壁还画有龙、虎、狮、象等图案,可谓金碧辉煌,所以又称“龙凤殿”。

1864年7月,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天京,大肆抢掠,并烧毁了天王府,现在只存有位于长江路292号的原天王府西花园及大殿、暖阁、穿堂等遗迹。

1912年,天王府成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

后来的张勋、孙传芳等都在此建立过自己的都督府。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天王府又成了国民政府的所在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在此成立了伪国民政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又还都南京,将原来的“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改国民政府主席为总统,因此又称为总统府。

【人物春秋】

曾国藩

曾国藩(1824~1872年),清末湘军首领。

字涤生。

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

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革命,以礼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

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革命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

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

1855年初在湖口被太平军打败,退守南昌。

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件,乘隙恢复力量。

1858年11月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六千人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

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

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

主张“借洋兵助剿”,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法人德克碑的“常捷军”夹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

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

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

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调任两江总督。

不久病死。

有《曾文正公全集》。

——《辞海(1989年版)》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计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爱民歌》曾国藩作于咸丰8年(1858年)

人物解读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本身置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苛求于古人;同时,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历史人物来说,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是在所难免的,应该客观、实事求是的进行表述,不能讳莫如深。

仅从军事角度上看,曾国藩,这位不读兵书的统帅,因其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功,成为近代中国军事改革的先驱,其治军方略成为自蔡锷的革命军、蒋介石的国军、甚至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的重要教材。

蔡锷曾亲手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将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兵的语录汇集起来,逐条加以评点,作为军事将领的教科书。

而蒋介石奉曾国藩为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参习不停。

至于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和曾国藩的治军有着直接的联系。

【思维训练】

1.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