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050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板块串讲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Word版含答案

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一、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3大线索

(一)列强侵华——

阶段

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及附件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

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关税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2)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输出为主)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商船沿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军费800万两白银;开放南京等十二口通商

(2)影响: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1)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影响: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

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2)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  )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解析:

选C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据材料“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可知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但清朝并没有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有绝对化倾向,故D项错误。

2.威海战役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

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

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跻夫实效?

”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  )

A.当时清朝军纪松弛

B.当时清朝吏治腐败

C.当时清朝教育落后

D.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解析:

选C 材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教育落后,故C项正确;A、B、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排除。

(二)抗争探索——

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

(1)起因:

①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

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

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19世纪末期

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斗争:

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

“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革命失败: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考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考试,1000名考生800人中榜。

此科举考试(  )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

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

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解析:

选D “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考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考试,1000名考生800人中榜”,如此高的录取率,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说: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不是妥协,而是在民元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

”这说明(  )

A.民主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B.民主发展需要政权保障

C.政府“规范”过于理想化

D.民主实践事关政权兴亡

解析:

选D 材料不是在讲民主理念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在于突出民主的发展失败是因为缺少了政权的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与政府规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而是在民元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可知民主实践关乎政权兴亡,故D项正确。

(三)民族复兴——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共创立时期

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开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高潮: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4年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5)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全民族抗战时期

全民族抗战

(1)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1945年,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

(4)1948~1949年1月,三大战役战略总决战完成

(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1.1927年11月初,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狠批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应予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这次会议(  )

A.是王明“左”倾错误理论突出例证

B.力图压制工农运动避免国共新冲突

C.直接促发了毛泽东创立苏维埃政权

D.反映当时党中央缺乏灵活务实方针

解析:

选D “1927年11月初,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狠批毛泽东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是‘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是‘单纯的军事投机’,应予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可见当时中央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没有根据国情的需求调整政策,故D项正确。

2.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解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因小败而丧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国共的共识

C.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D.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

解析:

选D 国共两党都认识到抗战的持久性,都认识到抗战的胜利需要农村和人民的力量,故D项正确。

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2大线索

(一)欧风美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期

自然经济解体

(1)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9世纪60~90年代

1.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内容:

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3)影响:

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背景: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内容:

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

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背景: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间资本总额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三年间增加了一倍多,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20世纪初期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原因:

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帝国主义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20世纪

二三十

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

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0世纪

4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萎缩

(1)原因: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许多企业毁于战争中

(2)概况:

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商品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说明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所以只能借助外国的名号,故D项正确。

2.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

这(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解析:

选C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开始于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错误;1912年到1936年,我国的轻工业产品进口量下降,重工业产品尤其是机器进口上升,说明了我国轻工业产品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重工业生产也迅速发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代化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业布局的改变,故D项错误。

(二)碰撞交融——

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60~90年代 

交通业的起步

(1)轮船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立轮船招商局

(2)铁路交通: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0世纪初及民国时期

交通业的发展

(1)轮船运输:

民国以后,逐渐发展,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2)铁路交通:

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公路交通: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4)航空运输: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

现代化交通业的出现

(1)轮船运输: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

(2)公路交通:

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铁路交通:

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4)航空运输: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3.近现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后期

大众传媒的出现

报刊业:

维新运动时期,形成国人办报的高潮

20世纪初

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电影业:

《定军山》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渔光曲》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国

成立后

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1)报刊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与其他类型报刊并存,种类多,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2)电影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和革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业: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4)互联网:

1994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1.《上海洋场竹枝词》称:

“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解析:

选C 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2.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下列对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

女性理想

的爱人

忠实的

爱情

健全的

体魄

革命的

精神

不慕虚荣

和时尚

丰富的

学识

人格

高尚

节俭的

习惯

百分比

66%

50%

33%

50%

100%

66%

50%

男性理想

的爱人

爱情

忠诚

健美的

体格

性情

温和

无攀登虚

荣习气

相当的

学识

文学艺

术修养

自立的

技能

百分比

62.5%

75%

75%

62.5%

75%

50%

62.5%

A.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攀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解析:

选A 女性择偶标准中“革命的精神”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革命激情高涨,故A项正确;非战争年代“体格健康”也是择偶的重要标准,故B项错误;男性对女性要求不爱慕虚荣不等同于坚守质朴的传统,故C项错误;对爱情的忠贞是当时人们追求的婚姻的状态,而非婚姻自由的表现,故D项错误。

三、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2大线索

(一)西学东渐——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代表:

林则徐、魏源

(3)影响:

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9世纪60~90年代

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1)背景:

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

(3)作为:

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4)影响: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年代

维新思潮——倡导君主立宪

(1)背景:

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

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影响:

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

民主与科学

(1)背景:

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

(3)主张: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1)背景:

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

李大钊

(3)影响:

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

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  )

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  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

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

解析:

选B 从林则徐的奏折内容可知,林则徐是从传统军事战略的角度推断英国因国小,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但没有看到英国此时已是工业资本主义强国,国力强大,侵略中国是满足其商品输出的要求。

这说明当时的林则徐思维固化没有看清本质,故B项正确。

2.1905年后,中国报刊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

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

“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

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

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可知,这是近代国民意识的表现,故B项正确。

(二)三民主义——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旧三民主义

(1)内容:

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评价:

①性质: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0世纪20年代

新三民主义

(1)内容: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成为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1.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

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解析:

选D 孙中山把西方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融合,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阐述了孙中山用传统儒家思想来解释西方政治学说,未涉及寻求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可知孙中山用儒家思想解释博爱,是对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故D项正确。

2.1924年1月,孙中山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