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978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3第三单元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儿童生活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4篇课文。

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有联系生活谈体会的,比如,《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有通过比较,谈自己想法的,比如,《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

为什么?

”教学中要重视这些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课文中,《曹

冲称象》的课后题,在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借助关键词句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讲这个故事;《--封信》要求学生把第二封信的内容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课后题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3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

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

教材用指导语加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提示了写话最基本的要求:

“写在方格纸上”“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

起始阶段的写话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

对学生写话的内容不作过多要求,能写几句就写。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曹冲称象

2

1.认识本单元55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用指定的词语写句子。

4.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讲讲故事。

5.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玲玲的画

2

一封信

2

妈妈睡了

2

口语

交际

做手工

1

1.能按照顺序说话,把主要意思说清楚。

2.继续培养学生专心听、静心听的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主要信息。

 

语文

园地三

识字加油站

 

3

1.认识11个生字,了解词组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同音字。

3.学习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4.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

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要求。

5.学习制作积累卡,交流课内外积累的词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6.背诵积累古诗《小儿垂钓》。

7.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字词句运用

写话

展示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合计

12

4曹冲称象

教材解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

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全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第一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大象的来历。

第二自然段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暗示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有一定难度。

第三自然段讲有官员想出造大秤的方法,但根本行不通。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了称象的方法,分3个步骤:

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课文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清楚明白。

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曹冲的方法果然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课文配有l幅插图,是曹冲在岸上指挥,人们按照他的方法,把大象赶上船,在船舷上画线的场景。

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l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称”和“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木旁,学生容易混淆误读。

学习“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的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印象,巩固读音;学习“秤”的时候,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练习“秤”的发音。

“杆”的发音也要注意,在这里读“ɡǎn”。

“曹”是姓氏,可以在揭示课题时,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曹”字。

先请学生想一想:

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小伙伴;接着,介绍曹操和曹冲两个人物,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

“重”和“量”是一组字形相近的生字,两个字中都有“里”字的字形。

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2.写字。

本课要书写10个生字。

以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共7个。

“站”的立字旁和“船”的舟字旁中提的书写要特别注意。

上下结构的“然”字,四点底不容易写好,请学生认真观察四点底中每一点的位置、大小和方向。

半包围结构的“底”字,特别要注意里面部分不能写得太小,斜钩要拉长一些,写得舒展。

在书写本课生字时,要注意提示学生容易遗漏的笔画,比如,“然”的右上有一点,“底”的最后一点不能忘写。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气。

读曹冲说的话,要读得自信,胸有成竹。

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本课还要注意读好关键词,注意它们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如“直、才、果然”。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好句子。

比如,“曹操听了直摇头”中的“直”字,可以换成“不住地、不停地”,体会曹操对大官们提出的办法很不满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满意的语气。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重音可以在“才”字上,略带惊讶、夸赞的语气。

“他叫人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中的“果然”,表示事情结果果真如曹冲所料,语气要读得肯定,带着对曹冲佩服的语气。

二,理解运用。

本课围绕“称象”的问题展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

官员们的方法为什么不好?

曹冲的方法为什么好?

课文理解的重点是曹冲称象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可以请学生读读这一段,圈画交流: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

给予学生提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

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

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

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这种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之后,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曹冲称象的办法。

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或者有一定重量的东西)、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方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最后请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借助关键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在说话的过程中,提示学生用好“先、再、然后’’等词语,让表达更有序。

结合课后第一题,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之后,可以请学生把官员想出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作比较,讨论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

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呢?

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这足以说明曹冲才智过人。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可以分成两部分完成。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圈画官员提出的称象办法和不足,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官员提出的称象办法不好。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之后,展开讨论,让学生重点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课后第三题,理解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可以先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再讨论用上这些词语的好处。

为什么要用“才’’呢?

为了突出表现出曹冲的年纪小。

课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直、果然”。

让学生去掉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比读一读,体会用上这些词后意思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用“才、到底”说句子。

5玲玲的画

教材解析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

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了,玲玲着急地哭了。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这篇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

第一至四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玲玲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她看着自己的作品,非常得意。

可就在得意之时,她不小心把画弄脏了。

因为来不及重新画一张,所以又着急又伤心,哭了起来。

第五至八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玲玲在爸爸的指点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起来更好了。

玲玲满意地笑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写了爸爸告诉玲玲做人做事的道理: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全文由玲玲和爸爸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话,能感受到爸爸的和蔼可亲。

在结尾读到爸爸说的话时,觉得自然贴切,没有说教之感。

教学目标

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评、奖”等l0个字,会写“评奖、时间”等4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教学建议

一、识手写字

1.识字。

在生字读音方面,这一课要注意后鼻音的生字较多,容易前后鼻音混淆的是“玲、

评、另、并”,可以归类进行认读,加强对读音的纠正和记忆。

另有两个生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幅”是第二声,读“fú”;“叭”要读“bā”,教师要帮助学生正音。

在生字字形方面,这一课中很多生字偏旁和字义有关,如“玲、详、幅、评、叭、脏”,可以引导学生用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也可在识字中渗透一些汉字文化,如“玲”,王字旁表示“美好的事物”,“玲玲”是玉器敲击发出的声音。

在词义理解方面,要用适合低年级儿童认知的方式来教学。

如“端详”,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以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体会,再让学生说说“端详”的意思。

2.写字。

“候”字中间有一短竖,不要漏写;“及’’字的笔顺容易写错,起笔应该是撇;注意“报”字右半部分笔顺,第一笔是横折钩,可以让学生在书空之后再书写。

“拿、奖”是上下结构,笔画较多,上下两个部件写得扁一些。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情节简单,主题明确。

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心情的变化。

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要表现出玲玲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到“得意”的心情。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回顾生活中令人“得意”的事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读出“得意”的语气;读第四至六自然段,要表现出事情突发后玲玲紧张而着急的情形,可以抓住“叭的一声”,体会事情发生的出人意料;抓住“伤心地”一词,体会玲玲难过的心情;抓住“来不及”,让学生说说来不及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玲玲的着急。

读第八自然段,要表现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第九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要读出爸爸看到玲玲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高兴心情。

2.理解运用。

本课理解的难点是爸爸说的富含哲理的话,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理由。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聚焦到第八自然段中写到的“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一句。

课文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幅画:

一幅画着楼梯,楼梯上有污渍;一幅添上小狗,小狗趴在楼梯上。

让学生通过前后两幅图画的比较,感受“更好”在哪里,从而理解“肯动脑筋”的好处。

可以拓展阅读主题类似的故事,进一步体会爸爸说的这句话的道理。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让学生用上表现玲玲情绪变化的词语“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3个词语,并且关注相关的段落。

3个词语分别对应第一、四、八自然段。

再提问:

玲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找到玲玲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且试着把这些原因连起来讲一讲,就能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第二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事例,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印证爸爸说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8个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叭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候”5个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对玲玲动脑筋想出好办去感到欣赏。

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人,认识人物

1.教师导人:

学校要举行书画大奖赛了,有一位小姑娘去参加,她的名字叫“玲玲”。

谁来亲切地叫她一声?

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

“玲”字是形声字,右边命令的“令”表示读音,左边是个王字旁,表示意思。

王字旁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个王字旁,就是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的、美好的东西。

“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有关,一起来读课题。

形声字形旁表义,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学习“玲”的字形,理解“玲”的意思,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故事主人公玲玲的距离。

6一封信

教材解析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

题目是“一封信”,其实故事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

第一封信是露西独自写的,句句都是小姑娘的心里话:

因为爸爸不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有满腹的委屈想跟爸爸倾诉。

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

循循善诱的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在信中向爸爸报告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把这份快乐和爸爸分享。

两封信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同样真切地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期盼着爸爸的归来。

课文除了写两封信的内容,也对露西的日常生活做了描写。

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露西能帮助妈妈做家务,能想到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爸爸的想念j在第一封信写好后,自己也对诉苦的方式感觉不满意,愿意在妈妈的指导下重新写信。

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识记“封、削”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字,会写“出国、半年”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

3.学习边读边圈画的方法,梳理出第二封信的内容,体会信中表达的亲情。

4.通过前后信件内容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教学重点】比较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说说喜欢哪一封,并说明理由。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封、灯、冷”是带有韵母“enɡ”的后鼻音,可以通过读音归类的方式重点认读正音。

“朝、重、结”是多音字,“朝”的另一个读音“zhāo”出现在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中,“重”的另一个读音“zhònɡ”出现在本单元《曹冲称象》中,“结”的另一个读音“jiē”在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中学习过。

可以通过前后课文中词语对比认读的方式,在语境中理解意思,识记多音字。

教师也可以例举常用词语,加强多音字识记。

zhāo朝阳朝霞朝露朝气

cháo朝代朝廷朝向朝鲜

zhòng重要重量重点重音

chóng重复重新重生重播

jiē结果结实结巴结结巴巴

jié结果结网结束结尾

这一课形声字较多,如“削、锅、刮、期”等字,可以通过形声字构字规律进行识记,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曾在哪些生活场景中看到过这些字。

比如,在日历和课程表中都会有“期”字出现;“削”这个动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削铅笔”“削水果”等。

“鲜”和“修”这两个字是本课生字识记的难点。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修”字容易忽略中间一竖,要提醒学生注意,可组词“修改、修理”等识记。

2.写字。

本课要书写10个生字。

上下结构的字4个,“写、笔”上窄下宽,“今、支”中都有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左右结构的字44'-,要指导写好左右两边的穿插。

“笔”和“电”最后一笔是竖弯钩,这个笔画要重点练习:

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本课l0个字书写要点:

封9画,左右结构。

信9画,左右结构。

右边三横中,第一横最长,下面两横稍短。

“口”要写得扁一些。

今4画,上下结构。

写5画,上下结构。

支4画,上下结构。

圆10画,全包围结构。

珠10画,左右结构。

的撇要穿插到王字旁的提下面;竖是最长的笔画,写在竖中线右侧。

笔10画,上下结构。

灯6画,左右结构。

点、短撇、左边的点相对。

电5画,独体字。

竖要靠平,钩朝上。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本课对话较多,既要读出妈妈和露西说话的不同语气,又要注意读出前后两封信中露西的情感变化。

第一封信中,露西因为爸爸长时间不在家,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所以读出思念之情,甚至会有抱怨。

后来经过妈妈的引导,露西变得开心起来,急着告诉爸爸身边的好事情,语气变得平和,并饱含喜悦。

朗读第一封信的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说说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朗读第二封信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感悟。

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学生扮演露西。

教师以愉快的语气带动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出露西想到生活中好事情时的快乐心情。

在进行两封信的比较阅读时,可以出示句子“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和“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请学生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想想“同一件事,为什么露两的说法会不一样”,以此感受露西的心理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不同的语气。

也可以适时指导朗读的技巧,表现难过的时候可以把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一些;表现开心的时候语气要轻快一些。

2.理解运用。

本文前后写了两封信,学生不需要了解“信件”这一实用文体,教学重点是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自己喜欢哪一封信,理由是什么。

两封信内容的梳理提取,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信件的内容穿插在对话中,学生不易找全。

可以让学生先圈画标记相关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把两封信的内容摘录下来,由此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封信,理由是什么,和小组同学交流。

最后教师出示完整的信件内容,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封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

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第二封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

太阳闪闪发光。

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请您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

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学习第--封信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封信表面上写不开心的事情,实际上每一句话都写出了露西对爸爸的想念。

爸爸可以给一家人带来快乐,可以做家务维修工作,可以让家里热热闹闹。

爸爸不在家,是露西不开心的原因。

是不是爸爸不在身边,生活就真的不开心了吗?

在妈妈的引导下,露西发现,虽然爸爸不在,但生活一样美好:

小狗可爱活泼,台灯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周末还可以去看电影。

露西把生活中的快乐与爸爸分享,同时也表达对爸爸的思念。

两封信内容表述不同,表达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是理解的关键。

调整好情绪,乐观地看待生活,是本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数量词,比较贴近学生生活。

比如,“一封信、一支圆珠笔、一束鲜花”,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数量词说话。

3.课后练习。

课后第一题,旨在提升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

第七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写的是第二封信,一封信跨越了8个自然段,信的内容穿插在妈妈和露西的对话中,学生在阅读时会遗漏重要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边读边圈画的方式,帮助他们在文字中找全信的内容,再来回答问题。

课后第二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应加以肯定。

两封信都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当然,第二封信既表达了想念之情,又考虑到了爸爸看信后的心情。

露西和妈妈都不希望远在国外的爸爸太担心,为了让爸爸安心工作,才改变了说法,能够为爸爸着想,更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对待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只有乐观面对生活,每天才会有好心情。

三、实践活动

开一个班级小小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说说家的温暖”。

可以说说家人对我们的爱,也可以说说我们给家人送去的快乐。

 

7妈妈睡了

教材解析

《妈妈睡了》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

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的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本课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妈妈哄孩子午睡的场景,这是一幅我们常常能见到的画面:

妈妈哄着孩子,哄着哄着自己先睡着了。

对妈妈来说,这是辛劳地操持家务后难得的小憩,所以妈妈睡得沉沉的,睡得好熟,好香。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睡梦中妈妈的样子,用3个并列式的段落描写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

这三段中,有对妈妈熟睡样子的描写,“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有孩子看到妈妈熟睡样子的联想,“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还有孩子看到妈妈熟睡样子后内心的想法:

“她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使妈妈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人亲近。

课文在最后一段还穿插了场景描写:

“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这句话既表现妈妈睡得很熟,周围的一切都听不见了;又营造静谧美好的气氛,让人感受家的温馨。

插图画了妈妈哄孩子睡觉,孩子没睡,她自己先睡着了的场景:

妈妈睡得好熟,好香,就像文中描写的一样,眼睛紧闭,嘴角带着微笑,乌黑的头发粘在额头上,看上去美丽、温柔,却也显得劳累。

妈妈的一只手搭在孩子的肩上,好像睡梦中还想着要哄着孩子。

孩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静静地看着睡梦中的妈妈。

孩子不吵也不闹,就是想让妈妈能好好睡一觉,这是多么体贴妈妈的孩子呀1

教学目标

1.认识“哄、先”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8个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

的爱。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从读音方面来看,“粘”是多音字,读音为zhān和niá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