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773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docx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博文收藏

2014-08-231035

5d56b7b40102uz3h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

如“祖父”、“形容”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

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

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

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

词类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2.动词活用

    ①活用作名词。

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例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公子怪之(怪以……为可怪)。

    3.形容词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与少(少数人)乐乐,与众(多数人)乐乐,孰乐?

”“兼采百花之长(长处)而去其短(短处)。

”“与苍梧太守有旧(旧交)。

    ②活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③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特点与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相同。

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荣汝身使你荣耀)。

    ④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我妻之美我者(美我认为我美);成以其小,劣之(劣之认为它很差);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

    4.数词活用

    ①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②活用为形容词。

如用心一也(一专一)。

    【高考金题】

    (全国新课标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

”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GksT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

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答案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

”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

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

何灌说“那就是我啊。

”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

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

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

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

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

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

”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

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

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

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

”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

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

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

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

”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

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

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全国大纲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延,延请。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

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

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

”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

”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

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专项训练

(一)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二)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

此指郡太守。

②海濒海边。

③圣化皇帝的教化。

④潢池即池塘。

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

⑤钩镰刀。

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11犊         12课

    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三)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

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

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

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

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

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

夫胡为而察之?

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