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490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docx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秋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学案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点 拨

(一)教材第68页“探索”

1.从事例中可以看出:

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提示:

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而言,这个地区的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构成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材第68页“学习指南”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3.热量、水分。

水分、温度。

4.某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有类似的规律。

但在干旱地区,由于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三)教材第69页“思考”

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栖息的动物减少,甚至灭绝;水旱灾害频发;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河流对土壤的冲蚀加剧,河流的含沙量增加。

(四)教材第72页“思考”

不是。

位于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下的大陆西岸降水很少,终年干燥。

(五)教材第72~73页“案例研究”

1.

(1)南北两坡自然带分布的相同点:

南北两坡自然带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2)南北两坡自然带分布的不同点:

南坡植被复杂,北坡植被简单;南北两坡基带不同。

原因是南坡与北坡纬度位置不同,相对高度不同;还与南坡为阳坡、迎风坡有关。

2.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类型、更替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六)教材第73页“复习题”

1.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如:

气候与水文:

丰富的降水使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河流径流量大。

气候与生物: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典型植被常绿阔叶林。

气候与土壤:

热量、降水丰富,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所以自然土壤的肥力偏低。

2.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其中纬度地带性是热量或纬度差异,经度地带性是水分或海陆位置差异,垂直地带性是水热或海拔高度差异。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提示人们开发资源时要适度,否则会引起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治理环境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示人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植被破坏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D.围湖造田

解析:

根据甲引起的各种问题,可以推断甲是植被破坏;气候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河流径流量变率减小;人口增加,与河流径流量变率增大、土壤肥力下降无因果关系;围湖造田,与土壤肥力下降无关。

答案:

A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B.整体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

解析:

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即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答案:

B

古诗云: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描述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A

4.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解析:

塞北和江南的差异主要体现南北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差异,即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是以热量条件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为基础而形成的。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从甲到丙距离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植被由森林到草原再变为荒漠。

甲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为温带草原带,丙为温带荒漠带。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

A

6.自然带的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随纬度而变化

解析:

中纬度沿海地区为森林,内陆地区水分少形成草原荒漠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

B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第7题。

7.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类型最丰富的位于(  )

A.aB.bC.cD.d

解析:

垂直自然带类型的多少,与海拔高度有关,与山脉所在的纬度有关。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类型越多。

四座山峰的山顶都是永久冰雪带,海拔差异不大,a山脉的山麓地带是热带雨林植被,b的山麓地带是亚热带植被,c的山麓地带是温带植被,d的山麓地带是寒带植被,所以a的自然带最多。

答案:

A

8.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各题。

甲   乙    丙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A 

(2)D (3)秦岭

(4)①南坡为阳坡;②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③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

(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加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偏少,形成疏林草原带。

[能力提升]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0题。

9.该地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反映一个自然要素破坏会影响其他要素,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

A

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一旦下暴雨,地表径流就会迅速变大,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

C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序号②~③~荒漠所代表的地域分异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解析:

从图中水热状况推断六种植被类型分别为:

①为热带雨林,②热带季雨林,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⑤为亚寒带针叶林,②~③~荒漠体现植被东西方向变化,显示水分逐渐减少,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南极洲纬度高,终年气温低,为冰雪覆盖的大陆,不会出现图示的水热条件,没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D正确。

答案:

D

12.造成地表植被按序号①~②~⑤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高度差异D.坡向差异

解析:

①~②~⑤体现植被南北方向变化,变化最明显的是热量,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海陆位置对水分影响大;海拔及坡向体现的是植被垂直方向变化。

答案:

A

13.撒哈拉荒漠与塔克拉玛干荒漠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太阳辐射、下垫面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地形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

解析:

撒哈拉荒漠位于非洲北回归线附近,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而成荒漠,属大气环流影响;塔克拉玛干荒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因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形成荒漠属海陆位置影响,结合选项B正确。

答案:

B

14.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土壤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

(2)题,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