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489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

①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

①积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

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2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

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一、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

法家思想

2、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

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皇帝独尊:

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皇帝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朝议制度

积极:

集思广益,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局限:

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朝议没有最终决策权.

 

3、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①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郡:

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

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郡、县长官全部都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乡、里、亭: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文化专制主义,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第3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评价

①三省分工,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②各部门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

3、北宋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

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

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④影响: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导致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秦:

郡、县二级制

2)、汉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

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

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3)、隋唐:

道、州、县

4)、北宋:

“路”、州、县

5)、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6)、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

7)、清朝:

省、道、府、县

8).现代: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县(市)三级

2、边疆地区的管辖(以清朝为例)

(1)基本奠定近代中国版图

(2)一些成功经验

①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②设置专门机构:

理藩院(地位、职权)

③重视边区交通与军事防卫:

④改进制度:

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改变割剧纷争,促进经济交流,

促进民族融合,利于国家统一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

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受其禄。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代: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有监御史。

2、汉代:

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唐代: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

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清代:

都察院已经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评价积极:

在加强政府对官吏监督、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

专制制度本质决定(?

)皇权凌驾于监察体制之上,实际效能有限

 

▲总结: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汉朝

(巩固)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刺史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道、州、县

御史台

 

科举制

北宋

(加强)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路”、州、县

元朝

(发展)

①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明朝

(强化)

①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明成祖:

设内阁

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

都察院

清朝

(顶峰并走向衰落)

①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省、道、府、县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确保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通过中央行政机构的不断调整,来加强对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010年高考真题:

 

知识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题眼:

“家国一体”

考点:

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

A.

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

分封制。

分析:

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

(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知识点: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C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分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知识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D.唐朝

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8.(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

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

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

D。

9.(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C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

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1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C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3.(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1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6.(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2题)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

1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解析】D本题为选修模块内容。

注意时间信息“清朝”。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

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选修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较小。

18.(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