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343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docx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附件三:

当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李培林

20世纪90年代对德国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1990年10月3日,经原东德人民议院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原西德),合并为统一的德国,德国因此进一步奠定了它作为欧洲第一大强国的地位,德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德国统一后,从原西德地区向原东德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到1995年已调拨8250亿马克,并通过托管局对原东德的大约14000家企业进行了私有化。

与此同时,原东德地区在经历了1992-1994年的较快增长时期以后,开始经济滑坡并转向低速,经济增长速度按1991年可比价格计算,从1994年的10.0%、1995年的5.4%下降到1996年的2.0%,1997年仍为2.0%,尚未完结体制转轨又不得不面对产业结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德国原来发达的制造业和高人工成本的福利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经济在1-2%的低速增长和失业率在10%左右的居高不下,使社会生活受到影响,整个德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

一、德国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的变化

德国现拥有居民8180万人(其中720万外国人),原西德地区占德国现人口的80%以上,土地面积的70%,19个3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16个在原西德地区。

全部人口中,有1/3的人口(约2600万人)生活在84个10万居民以上的大城市里,绝大多数(4070万人)生活在2000支10万人口的小城镇里,只有730万人在2000人以下的居民点生活。

到199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410亿马克,其中原西德地区31433亿马克,原东德地区3977亿马克。

按1991年可比价格计算,德国国内生产总值1994年增长2.9%,1995年增长1.9%,1996年增长1.4%,1997年增长2.2%。

从产业结构上看,德国与一般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占到比重仍然较高,1991-1995年,在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保持在1.5%,工业的比重从39.0%下降到35.5%,服务业的比重从59.5%上升到63.0%。

在此期间,原东德地区与原西德地区相比,前者的原来的农业比重更高一些,而且由于统一后对生产领域投入的加大,还出现了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下降的趋势,1991-1995年原东德地区的农业比重从3.3%下降到2.6%,工业比重从36.0%上升到39.0%,而服务业的比重从60.7%下降到58.4%;此间原西德地区的农业比重从1.3%微升到1.4%,工业比重从39.2%下降到35.1%,服务业比重从59.5%上升到63.5%。

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原西德地区近几十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非常之大的,实际上直到1970年,西德的工业产值比重还占50%左右。

1970-1996年,在原西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从1.7%下降到1.4%,工业的比重从49.2下降到35.5%,服务业的比重从49.1%上升到63.1%(参见表1)。

表1原西德地区1960-199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

========================================================================

年份GDP(亿马克)农业%工业%服务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015,4321.749.249.1

198020,1801.544.554.0

199025,2041.539.758.8

199126,4761.339.259.5

199326,4451.535.762.8

199527,5011.435.56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GDP是按1991年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EconomicIndicatorsGermany1995/96,Munchen:

ifoInstitut,1995,TableA3.

在这种变化中,一些产业部门快速增长的同时,另一些产业部门衰落了。

1960-1995年,在增加值总额中,西德地区年增长率最高的是办公机械用品和数据处理设备的制造(+10.1%),塑料产品的制造(+7.4%),保险业(+6.2%),其他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5.8%),航空和航天制造业(5.8%);而年下降率最高的是家庭雇佣业(-3.9%),煤炭开采业(-3.3%),皮革和皮革产品制造业(-3.0%),造船业(0.9%),其他矿产业(0.8%)。

技术的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已经愈来愈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而也成为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生产领域,产品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在我们调查访问的德国西门子公司,1980-1996年,在公司的销售总额中,10年产龄以上的产品所占的比重从22%下降到7%,6-10年产龄的产品从30%下降到19%,而5年以下产龄的新型产品所占的比重从48%上升到74%,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市场竞争的激烈使企业更加注重对研究和技术的投入,1996年西门子公司的37.9万员工中,从事研究开发(R&D)人员就有4.46万人,占11.8%。

另据西门子公司提供的资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家电子工程公司,研究开发的支出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平均在6%左右,西门子公司1996年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总额的比重是7.7%,排在世界10大电子工程公司的第2位(参见表2)。

研究和开发之间的过程的大大缩短也使企业和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学和研究机构愈来愈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部门,即知识经济的产业部门。

表21996财税年世界10大电子工程公司的研发(R&D)投入单位:

十亿马克

===========================================================================

研发总额研发投入比重销售总额电子产品销售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8.67.8%110.499.4

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7.66.5%116.169.7

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7.37.7%94.280.1

日本三菱公司(Matsushita)6.16.0%100.245.0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5.34.7%----

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4.86.5%73.751.6

日本电气公司(NEC)4.66.9%65.962.2

日本索尼公司(Sony)3.95.5%70.417.6

荷兰菲利普公司(Philips)3.45.6%60.427.2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3.43.0%111.32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研发投入比重是指占销售总额的比重,根据各公司年度报告测算,1美元=1.43马克,100

日圆=1.53马克,由于各公司对研发的统计范围不尽一致,所以只有部分可比性。

资料来源:

SiemensAG,ZUSW.

2、就业结构的变化

在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似的变化。

1960-1996年,在就业人员中,原西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3.7%下降到2.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48.0%下降到34.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8.4%上升到62.5%;从行业上来看,就业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农业,制造业(从36.9%下降到26.7%),其他服务业(从7.6%上升到19.8%),以及国家公共机构(从8.1%上升到14.9%,参见表3)。

1970-1995年,在原西德地区的国内就业人员中,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部门是:

医疗和健康服务(年均增长4.8%),其他服务企业(+3.8%),教育科学出版和文化服务(+3.6%),煤气供应(+2.5%),其他交通业(+2.5%);年平均下降率最高的是:

皮革和皮革产品制造业(年平均下降5.7%),纺织工业(-4.9%),制衣业(-4.6%),钢铁工业(-4.2%),造船业(-3.9%)。

表31969-1996年原西德地区及1996年德国的就业结构%

========================================================================

就业分类196019701980199019961996德国1996原东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业人口(万人)260626562698284928193447638

第一产业13.78.55.23.42.72.83.7

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48.048.943.439.934.834.634.6

能源水、矿产2.92.11.81.71.41.41.9

制造业36.938.133.731.526.724.816.7

建筑业8.28.77.96.76.68.416.0

第三产业38.442.551.456.662.562.661.9

商业交通通讯18.317.918.618.619.018.817.8

金融保险1.52.22.83.13.33.01.6

其他服务业7.68.811.915.419.819.917.3

国家公共机构8.111.214.615.114.920.615.5

私人家庭和组织2.92.43.54.55.55.4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原表中能源、水供应和矿业业归在第一产业,这里根据可比的定义,将其归入第二产业,并

对数据作了相应调整,有时相加数不精确等于和数是计算舍入的原因。

资料来源:

ZahlenzurWirtschaftlichenEntwicklungder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1997,Institutder

DeustchenWirtschaftKoln,Table15.

就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总量来说,德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强国,但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来看,德国是发达国家中工业比重最高和服务业比重较低的国家,这是德国的一个特点,它在机械制造方面的能力可能是全世界最强的。

据慕尼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以及人员介绍,德国最近正在把工业中的一些服务业划出来归入第三产业,这样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统计上会更高一些,但这反映的并不是真实的变化。

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德国联邦劳动局研究所对就业人员素质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结果,劳动力就业市场对具有大学教育人员的需求比重1960年是4%,1990年是12%,到2010年是17%,对中专、职业学校及高中教育程度人员的需求比重1960年是50%,1990年是68%,2010年是73%,而对初中以下教育程度人员的需求比重愈来愈少,1960年是46%,1990年是20%,到2010年将只有10%。

3、职业分层结构变化

从职业分层上来看,变化最大的趋势是就业人员中工人和家庭成员帮工的比重大量减少,而一般职员的比重大量增加,企业经理、行政主管和高级职业人员的比重也有较大上升。

1960-1995年,原西德地区的就业人口中,自我雇佣者和家庭成员帮工的比重分别从12.6%和9.9%下降到9.7%和1.6%,工人的比重从50.2%大幅度下降到34.6%,而公务员和职员的比重分别从4.7%和22.6%上升到7.7%和46.4%。

原东德地区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到1995年,其工人的比重仍比原西德地区高近8个百分点(参见表4)。

以上的这种变化趋势既反映了就业人员整体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必然结果。

各国对职工中白领和蓝领的定义有很大不同,美国对白领的定义更宽泛一些,通常把监工和一些技术工人也都划为白领,而在德国,一般把职员以外的所有工人通称为蓝领。

如在我们所调查访问的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集团公司(Daimler-Benz),据该公司提供的资料,1996年该集团公司共有员工29万人,其中在德国的员工有22.3万人,在国外的员工有6.7万人。

在这29万人当中,白领的高级职员和一般职员占40.7%,蓝领工人占55.7%,学徒工占3.6%。

表41960-1996年德国职业分层结构的变化%

========================================================================

原西德原东德德国

职业分层196019701980199019951992199519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业人口(万人)2619.42634.32687.52933.42924.4684.6680.434,421

其中:

自我雇佣者12.610.78.68.89.75.77.1{10.6

家庭成员帮工9.96.83.52.01.60.20.3}

公务员4.75.58.48.27.71.62.87.3

职员22.629.637.243.346.449.847.5{82.1

工人50.247.442.337.734.642.742.3}

总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其中非全日工--8.711.114.915.717.37.2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这里的职业分层数据是来自德国历年的1‰人口调查,其中的主管等高级职员包括了企业经理、

行政主管和职员人员。

资料来源:

同上表,Table16。

1996年的数据来自StatisticalYearbook1997fortheF.R.G.,pp104-105.

4、德国的失业状况

德国在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产业的技术转型过程,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技术愈来愈成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

近几年来,一方面经济增长较慢,难以对就业增加吸纳力量,另一方面福利负担较重,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而普遍裁员,这样就使得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在经济转轨和1991-1995年间全面实行私有化的原东德地区,失业的情况就更为严重。

德国1984-1994年的年平均失业率为7.7%,1996年是10.3%,1997和1998年继续提高,在11%左右,而原东德地区1996年的失业率是15.7%,1997和1998年提高到18%左右,私有化期间有大量人员不得不提前退休(参见表5)。

在就业结构的变化当中,教育程度降低的和年龄较大的人员受到的失业打击更大,在全部失业人员中,初中教育水平以下的占46%,50岁以上的占21%,而且长期失业的人员较多,失业一年以上的占33%。

表51995-1998年德国的失业情况单位:

万人

========================================================================

1984-1994年平均19951996199719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国:

短工人数20281914

失业人数361397434426

失业率a7.7%9.4%10.3%11.3%11.1%

原西德地区

短工人数13211410

失业人数257280302289

失业率b8.3%9.0%9.8%9.3%

原东德地区

参加创造就业计划31282320

短工人数7754

失业人数105117132137

失业率b14.1%15.7%17.7%18.4%

提前退休人员371860

参加深入培训人员242319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表中失业率a是失业人数占国内(domestic)就业人数的比重,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失业

率b是失业人数占地区全部(national)就业人数的比重。

1997和1998年数据是预测数。

资料来源:

ifoInstitut,ifoDigest,3/1997,Vol.20,p.15.

二、德国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1、工资收入结构和变化

近几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增长较慢,1991-1996年,原西德地区工业工人的平均每小时毛工资从21.5马克增加到26.4马克,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3.7%,但若扣除生活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工资平均每年仅提高1%左右;在此期间,工商业职员的平均每月毛工资从4651马克增加到5481马克,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提高3.1%,若扣除生活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工资平均每年提高仅0.5%;工资提高较快的是原东德地区工商业的职员,其每月的平均毛工资从1991年的2081马克增加到3988马克。

当然,直到目前,原西德地区与原东德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工资水平的差距,1996年原东德地区工业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原西德地区同类工人的72%,原东德地区工商业职员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原西德地区同类职员的73%(参见表6)。

表61960-1996年德国工资收入的变化

========================================================================

年代工人平均指数实际工资指数职员平均指数实际工资指数

每小时毛工资(DM)1991=100每月毛工资(DM)1991=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西德

19602.6813.136.557214.741.0

19706.1129.664.1127130.265.4

198013.4163.484.8296565.086.9

199121.451001004651100100

199626.39118.7105.15481115.5102.3

原东德

199110.45----2081----

199618.92----39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表中的工人是指工业部门的工人,职员是指工商业的职员,实际工资指数是根据平均生活

消费价格指数计算。

资料来源:

ZahlenzurwirschaftlichenEntwicklungder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1997,Institut

derDeutschenWirtschaftKoln,Table52-53.

在德国统一的初期,大多数人都认为,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原东德地区就会达到与原西德地区同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仅一些著名的乐观派的政治家持这样的看法,多数的经济专家也这样认为。

本来,根据中间一再修改了的协议,到1997年要在全德国实现原东西德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统一,但实际上,在大多数产业部门,原东德地区的工资水平仍大大低于原西德地区,如果考虑到原西德地区相对来说较高的福利水平和较短的工作时间,那么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就更难以是短时间可以拉平的。

当然,原东德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原西德地区,差距在缩小,1990-1995年,原东德地区与原西德地区男性职工平均每小时工资的差距从16马克减少到10.8马克,女性职工平均每小时工资的差距从11.5马克减少到5.3马克。

但是,原东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由于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原西德地区的大量资本投入刺激了经济增长,工会与雇主的集体谈判也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原东德地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失业率的直线上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工资深入差距也扩大了。

1990-1995年,原东德地区10%最高工资收入阶层的工资比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的快,而平均工资水平又比10%最低工资收入阶层的工资增长的快。

分行业来看,德国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最高,不同行业按平均工资水平的高低排序在原西德地区和原东德地区是一样的,都是工业、保险业、金融机构、批发业、零售业,而且这种排序在1992-1994年期间没有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的是,在所有行业,原东德地区的工资水平都比原西德地区增长得快,如1992-1994年,原东德地区工业部门平均工资相当于原西德地区的比重从52%提高到65%,批发业从55%提高到65%,零售业从62%提高到76%,工艺业从62%提高到71%,金融业从60%提高到70%(参见表7)。

表71992-1994德国部分行业的工资收入状况

========================================================================

19921994

原西德原东德原西德原东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每周工作小时(小时)39.040.938.340.1

工业每小时毛工资(马克)22.6813.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