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335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

第2课《格律诗八首》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

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练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蕴呢?

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学习《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

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4.品味赏析。

(1)出使人是谁?

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

出使的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去遥远的西北边塞。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经过询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上空。

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5.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

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三、学习《登高》。

1.作者与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先祖是晋名将杜预。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1400多首。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一直帮助他的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时年58岁。

2.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3.品味赏析。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写作特色。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大家讨论。

分析:

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

全诗八句都有对仗。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读者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

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四、学习《无题》。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聪颖,16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

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有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爱情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1)开头两句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

“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指机会难得;别难,指不忍分离。

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又表明相会无期。

虽然相会无期,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

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著与追求。

(3)诗中哪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

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变化,写尽了殷切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4)最后两句借助神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助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相照应。

虽然明说欲凭青鸟遥寄相思之意,其实蕴涵的意味却是青鸟难觅,锦书难托,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更加深加重加浓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开元年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3.品味赏析。

4.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这两句诗在后世被广为传诵,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全诗主旨句应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

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做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至于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俱寂”的幻觉。

况且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

4.小结。

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成熟了,文人们写这类诗,往往有所寄托,且喜欢把山水与佛道结合在一起,从中得到一些慰藉,一些宣泄。

《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三、学习《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

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

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

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

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

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

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

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

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3.整体感知。

首联: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庭院。

颔联: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颈联: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尾联: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4.品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的故事,也是由这两句来的。

这两句粗看有些无法理解,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晚上,难道诗人连夜晚住在池边树上的小鸟都能看见吗?

是不是矛盾呢?

不!

这正是诗人构思巧妙、用心良苦之处。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晚上,一位老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池边树上的小鸟,作者就是抓住了这转瞬即逝的现象刻画了周围环境的幽静。

5.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然而贾岛的苦吟,实际上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如果写一首诗意境不佳,味同嚼蜡,叫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

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来。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泊秦淮》。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26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除在地方上做过10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任过监察御史、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2.研读赏析。

研读“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

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

(3)“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

(4)“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5)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研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同学们看注解,明确“商女”的意思。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2)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3)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的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4)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5)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

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学习《登飞来峰》。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

被列宁誉为“1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3.整体感知。

“飞来山上千寻塔”,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紧承首句而来,听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

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一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看上去很浅显,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四、学习《己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学。

文章博奥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著有《龚自珍全集》。

2.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己亥年(1839)。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3.整体感知。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离开京城即是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中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为辞官的自己,花比为百姓与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品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为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

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5.小结。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诗人心迹昭然,短短28个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包涵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远出“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二、学习《登高》。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

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3.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点名读、听朗读带。

要求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

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

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

  4.品评赏析。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

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登台?

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往往是全家人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并登台。

而此时的杜甫已是“百年”(即老年),并且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是多么深厚的愁苦。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

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忧伤,怎么了却、怎么排解?

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5.小结。

  这是一首很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