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150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docx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源学和日常生活层面“教育”的含义,了解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教育含义的界定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教育的内涵。

理解教育过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掌握教育三种形态的发展历史、含义及其关系。

掌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了解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三要素;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四节,教学重点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

全章教学时间为4课时。

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1课时,第四节自学讨论1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一词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

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的转变过程;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还有一类是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

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也就是作为过程的教育。

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对于专门的社会教育事业来说却还远远不够,所以,研究教育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把对“教育”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对它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也就是上升为概念的水平。

(二)“教育”词源学的考察

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法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德语中是erziehung,三者都源于拉丁语educare,原意为引出、导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教、育两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是这两个字在当时不见得就是一个有着确定思想的词。

实际上在20世纪以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大都使用的是“教”和“学”这两个字。

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使用的更多。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是集中体现在人们关于“学”的论述上。

在甲午战争之后,由日文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的活动和理论就称之为“教育”和“教育学”。

直到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了“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特有的内涵。

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他的著作《教育的语言》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纯粹的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语言的三个方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

1、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定义列举:

在教育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原因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

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往往是勉为其难的。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具体如何表述,则可因人而异。

我们有必要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2、本书对教育的界定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3)教育能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事实上,教育者的定义来源与对教育的定义,二者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下的教育者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者都有多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时代的发展、教育内部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决定的,所以,现代教育的教育者从素质上看,应该是方位的,是“通识”教育者:

(二)学习者

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

这里之所以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

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地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并由教育者施加于教育对象身心的某种事情。

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个方面没有成熟的人。

(三)教育影响

指教育影响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

不同的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了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三、教育的形态

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

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指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由专门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进步。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家庭教育: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承担了大量的教育任务。

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也是传统意义上家庭的一种重要功能。

如: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且以家学为专业。

从国外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自古就有。

比如奴隶社会时期的雅典城邦国家,岁以前的儿童受家庭教育。

在普及公共教育以前,西方整个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早期,有钱人的子女都是在家庭里接受家庭教育。

这种状况一直到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开始颁布义务教育法,从初等教育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才像家庭的经济功能一样开始衰弱,让位于公共的学校教育。

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学校和社会所无法取代的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它自身的优越性,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有比较充裕和稳定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等。

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能成为一种主导的现代教育形态。

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们对学校的批评也从没有中断过。

他们的批评告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

3、社会教育是指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应该说它是在这三种教育形态中产生最早的教育形式。

原始社会教育无独立形态,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后来虽然有了学校教育,但社会教育依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延续和补充,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化多样的途径,经济有效的手段而别具特色与成果。

它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且更加潜移默化,随时随地,因此,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略)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大约有四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神话起源说

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认为: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归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起源说

持这种观点的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动物界也存在;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和改善、发展;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这种观点把动物的本能和人类的社会性活动混淆,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但它作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神话说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三)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四)劳动起源说

也叫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知道下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为: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样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中。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劳动产品极为贫乏,除了维持氏族成员最低的生活需要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在劳动中只能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共同生活,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与剥削。

在此条件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教师;教育对象具有广泛的平等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教育内容是传授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意识;教育手段是口耳相传与实际模仿。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无独立形态(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2)教育形式简单,内容贫乏(经验型的);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这种结合简单、机械、原始;

(4)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

2、古代学校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底下;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农业(牧业)经济为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贫乏;政治制度以寡头制和集权制为主,以“君权神授”为理论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文化资源为少数上层社会人士享有,主要知识形态为神秘的宗教知识和古典人文知识。

综上,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2)教育具有非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

(4)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6)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7)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3、、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范围扩大;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追平教育平等;

(4)拥有前所未有的教育手段;

(5)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6)教育不断变革;

(7)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8)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9)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10)教育的终身化。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时间大体是欧洲从奴隶社会到文艺复兴前,约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17世纪;我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约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由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教育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作出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存在于一些思想家的哲学、宗教、伦理学思想中,与之混为一谈。

这种研究很不完整,所以说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这些教育思想反映在古代一部分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总结概括了当时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

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学具有以下特点:

1、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

2、未摆脱经验的描述,抽象概括的层次低。

二、教育学的创立

时间大体是:

欧洲的文艺复兴约17世纪---19世纪中叶,大约二百多年时间。

从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始,教育学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概括,从具体的比喻上升到科学的论证。

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了许多教育家和理论体系较完整而又有影响的教育论著,有代表性的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卢梭及其《爱弥尔》;洛克及其(教育漫话)等等。

在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资产阶级教育家虽然使教育学有了一定体系,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世界观的局限性,对于教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说明仍是不科学的。

(教育学是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教育学成为一门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著作;

2、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过度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上升到科学的论证;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

时间大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提供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且也对教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时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进行了尝试,编写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教育著作。

在这一阶段,其特点为: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论著。

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教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推动下,各国的教育实践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教育学科和生理、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反映在教育理论上也有较大发展。

此阶段教育学的发展特点是:

1、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高度结合;

2、重视教育实践的总结,理论研究以实践为依据;

3、重视和强调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略)

复习思考题:

1、教育是什么?

2、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你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的基本形态可以怎样划分?

4、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谈谈你对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理解。

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1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功能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主要回答“教育的作用”等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功能的含义;了解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的关系;掌握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即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怎样发挥的;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以上因素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育与个体、教育与社会这两个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认识到教育的重大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

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四节,全章教学时间为6课时。

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3课时,第四节自学。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对于教育功能的理解影响对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正确地理解教育功能有助于理解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存在的重要性,也有助于理解教育概念本身。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内部由诸多因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的内部结构;而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口等等相互作用又构成了教育的外部结构。

教育活动的存在对于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特别是现代社会,这种影响和作用日益加深。

教育的这种影响与作用就是教育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教育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的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上出现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有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一个国家通过它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控制教育,教育反过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对文化的继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往往又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反映出来。

教育还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总之,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二)从作用的方向来看,可以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正向功能:

(Eufunction)

这是从教育实际产生的作用和结果来划分的。

如果一种教育活动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个体发展的,它的作用是积极的和正面的,那就可以说这种教育的功能是正向功能。

其实这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并符合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规律。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教育是发挥着它的正向功能的。

2、负向功能:

(Dyfunction)

和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一样,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如果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消极地阻碍、压抑、损害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体身心的发展,就可以说它发挥了教育的消极效应或负向功能。

其实任何社会任何时期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都存在,只不过以哪重功能为主。

即使是今天的社会主义教育也如此。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的教育也不是无可挑剔的,就是说也不是没有一点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

(ManifestFunction)

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例如:

思想品德教育能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社会化,形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体系与思想体系;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体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等都是就显性功能。

2、隐性功能:

(Latentfunction)

指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四)多维度的符合分类

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即个体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既然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人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儿童时期,那么教育到底是从哪些方面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呢?

教育对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

人的思想观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受到意识支配的,意识是人独有的。

但是意识的结果并不是天生存在于个体的,它要通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反映客观事物而获得,是社会的产物。

个体意识必须反映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所以,个体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观念与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长期性,比起其他任何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更加具有自觉性,而其他社会影响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制约,与教育相比较可能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偶然性。

这就决定了教育在培养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教育总是要代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进行的,所以通过教育向学生传播的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念,就会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学生依照自己所掌握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言行,以便保证现存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在社会上生活,其行为要符合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

不同社会形态下,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只有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人类社会才能延续和发展,否则自行其事、随心所欲只有使得社会关系紧张与混乱,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也正是从这个目的出发,通过自身的活动使得个体特别是年轻一代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生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防止个体行为的偏差导致个体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或者使得社会生活失衡。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角色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对个体进行职业训练的职能,个体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以一定的职业为生。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个体要想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为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

通过教育是个体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个体了解自己并培养自己一定的爱好、兴趣、特长,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在这方面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个体彼此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彼此之间又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的一面构成了人的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对社会适应的表现;不同的一面则是人的个性的体现。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而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人作为客观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