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985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docx

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1年自考《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单选

  1.当个体活得最佳工作绩效时,应该处于()压力下

  A.高度压力

  B.轻度压力

  C.适度压力

  D.情景压力

  2.下列不属于控制压力后果的方法是()

  A.放松

  B.体育锻炼

  C.冥想

  D.时间管理

  3.下列属于工作层面压力源的是()

  A.工作负荷

  B.角色冲突

  C.角色模糊

  D.职业生涯发展

  4.下列属于生活层面压力源的是()

  A.住房

  B.人际关系

  C.工作条件

  D.角色冲突

  5.下列哪种人格特征的个体容易体验到较大的压力()

  A.高自我效能感

  B.内控型

  C.A型人格

  D.B型人格

  多选

  1.以下属于工作层面压力源的是()

  A.工作超负荷

  B.角色冲突

  C.工作条件

  D.工作的复杂性

  E.人际关系

  2.下列属于压力学说的是

  A.内部平衡说

  B.认知评价说

  C.精神分析说

  D.个体——环境匹配说

  E.人本主义说

  3.工作压力会影响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工作条件

  D.组织结构

  E.工作绩效

  4.EAP解决的内容包括

  A.职业生涯规划

  B.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

  C.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

  D.缩减成本

  E.处理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

  5.EAP的实施步骤包括

  A.把脉与诊治、

  B.宣传教育

  C.计划和控制

  D.咨询

  E.全员培训

  判断

  1.工作压力感受性是指个体对工作压力源或压力事件的敏感程度

  2.凡是压力对个体都具有负面影响

  3.工作负荷分为工作超负荷和工作负荷不足两种

  4.一般来说,A型人格的个体比B型人格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压力

  5.个体的知觉影响其压力感受性

  简单

  1.什么是工作压力?

它对工作绩效产生哪些影响?

  2.列举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3.列举影响工作压力感受性的人格特征?

  4.从个人角度出发应如何进行压力管理?

  参考答案

  单项

  CDAAC

  多项

  ACDABCDABEBCEABDE

  判断

  对

  错

  适度的压力对个体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压力水平却会给个体带来不良的身心后果,从而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最终阻碍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对

  对

  对

  简答

  1.工作压力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而使个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工作压力水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为:

过高和过低的工作压力都未达到最佳的工作绩效水平,只有在适度的工作压力水平上,个体的工作绩效才达到最高。

原因在于,在低工作压力水平下,会让个体慵懒疲沓,警觉性、敏感性较低,注意力无法集中,因此个体处于松懈的状态,工作绩效自然不高;当压力逐渐增大时,压力成为一种动力,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绩效水平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超过个体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即在高工作压力水平,会让个体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思维枯竭,不能获得最佳的工作绩效

  2.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有:

工作层面的压力源,具体包括工作负荷、工作条件、工作的复杂性;组织层面的压力源,具体包括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职业生涯发展、人际关系和组织系统;个体层面的压力源,主要包括个体的生活因素和个性因素

  3.影响工作压力的人格特征包括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A型人格、控制源

  4.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策略包括:

消除工作压力源、合理地管理时间、调整认知方式、控制压力的后果、寻求社会支持

 单项

  1.下面()属于群体

  A.邻居

  B.同乘一辆车的人

  C.同一支球队的队友

  D.同在一家餐厅吃饭的人

  2.有明文规范规定产生的群体,是为完成组织赋予的责任、任务而组成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3.个体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是()

  A.服从行为

  B.社会助长

  C.社会惰化

  D.从众行为

  4.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是()

  A.社会惰化

  B.社会抑制

  C.社会助长

  D.服从

  5.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属于()现象

  A.社会抑制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从众

  6.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力,或使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A.吸引

  B.竞争

  C.协作

  D.破坏

  7.“仰巴脚效应”说明了()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A.能力

  B.交往频率

  C.互补性

  D.相似性

  8.在沟通中,信息的发送者称为()

  A.交流源

  B.信息源

  C.接受源

  D.活动源

  9.按信息沟通的传送方向,可以把沟通划分为单向沟通和()沟通两种

  A.语言

  B.正式

  C.双向

  D.横向

  10.冲突是由于()互不相容或相互排斥,在群体或个体心理上形成的矛盾状态

  A.组织

  B.群体

  C.利益

  D.目标

  11.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组成人数通常是()

  A.5人以下

  B.5~10人

  C.10~15人

  D.15人以上

  多项

  1.群体的心理效应包括

  A.从众

  B.服从

  C.社会助长

  D.社会惰化

  E.社会抑制

  2.群体的动力性特征有()

  A.群体压力

  B.社会抑制

  C.群体凝聚力

  D.去个性化

  E.群体土气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

  A.外部竞争和挑战

  B.群体规模

  C.领导风格

  D.群体压力

  E.过去的成功经验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

  A.相似性

  B.互补性

  C.交往的频率

  D.距离的远近

  E.外貌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途径有()

  A.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B.主动交往

  C.善用表扬与批评

  D.移情

  E.注意非语言信息

  6.语言沟通包括()

  A.口头沟通

  B.非语言沟通

  C.书面沟通

  D.非正式沟通

  E.单项沟通

  7.下列()会影响有效的沟通()

  A.选择性知觉

  B.情绪状态

  C.信息过滤

  D.语义障碍

  E.沟通焦虑

  8.托马斯的冲突管理风格的两个维度是()

  A.合作性

  B.冲动性

  C.敏感性

  D.破坏性

  E.独断性

  9.下列()属于冲突管理的策略

  A.树立高级目标

  B.增进沟通与理解

  C.采用强制方法

  D.协商、调解和仲裁解决

  E.解决问题

  10.根据团队的目标、功能和特点,可以把团队划分为()

  A.问题解决型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全面提高型团队

  D.多功能型团队

  E.虚拟型团队

  11.有效团队具备的特点包括()

  A.认同的目标

  B.互补的技能

  C.相互之间的信任

  D.一致的承诺

  E.良好的沟通

  判断

  1.有很多人组成的集合体就是群体

  2.群体不一定有明确的目标

  3.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4.群体凝聚力越大,其工作绩效就越高

  5.适度的距离更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6.“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描述的是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

  7.所有的冲突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8.应用最为广泛的问题解决型团队是质量圈

  9.目标确定法和问题解决法是任务导向途径经常使用的团队建设方法

  简单题

  1.何谓群体?

它有哪些特点?

  2.群体有哪些心理效应?

请加以简析。

  3.群体有哪些动力性特征?

请加以简析

  4.影响群体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5.什么事沟通?

它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别?

  6.托马斯的五种冲突管理风格是什么?

  7.冲突管理的策略由哪些?

  8.例举常见的团队类型?

  9.有效团队的特征是什么?

  10.建设有效团队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单项

  CBDCBAABCDC

  多项

  ABCDEACEABCEABCDEABCDACABCDEAEABCDEABDEABCDE

  判断

  错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错

  共同目标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对

  错

  凝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群体的态度与群体所属组织目标的符合程度。

如果群体的凝聚力很强,而群体的态度与所属组织目标的符合程度又很高,那么群体的工作效率就很高,表现为高产出、高质量,群体员工积极合作等。

相反,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但其态度却与群体目标背道而驰,则群体工作效率就低

  对

  对

  错

  冲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冲突有其积极的意义,如它能暴露组织中不合理的现象和制度,使组织能不断变革和创新等;另一方面,冲突也会带来一些有害的结果,如冲突带来的压力,会影响组织成员的身心健康等

  对

  对

  简单

  1.群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首先,群体人数的要求,即要组成群体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单独的个体无法构成群体。

其次,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最后,群体要努力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的心理效应主要包括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抑制和社会惰化。

具体地说,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明确的要求下而发生的。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抑制减弱的现象。

社会惰化,又称“社会性磨洋工”,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工作时比自己单独工作付出的努力更少的倾向。

  3.群体的动力性特征主要包括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土气。

所谓群体压力是指已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的约束力,迫使群体成员按照群体的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或使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群体土气是指群体所具有的一种高昂意志状态以及为完成工作任务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影响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时空距离、个人特质和相似性与互补性三种。

其中时空距离又包括和交往频率;个人特质包括仪表和外貌、能力与个性品质。

  5.一般来说,沟通是指两个或多个信息传递主体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可以把沟通划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沟通个的方式或工具,可以把沟通划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类;按信息沟通的传送方向,可以把头痛划分为单项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类。

  6.美国行为学家托马斯曾从合作和独断两个维度对冲突管理风格进行了研究。

根据这两个维度,他提出五种典型的冲突管理风格:

竞争、回避、迁就、折衷和合作。

竞争,是指以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试图在冲突中占上风。

回避,是指试图通过逃避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平息冲突。

迁就,是指完全屈从于他人的愿望,而忽视自身的利益。

折衷,是指试图寻求一个中间位置,使自身的利益得失相当。

合作,是指双方通过积极地解决问题来寻求互惠和共赢

  7.冲突管理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

树立高级目标、增进沟通与理解、采用强制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协商、调解和仲裁解决

  8.根据团队的目标、功能和特点,可以将团队分为四种类型:

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型、多功能型和虚拟型

  9.有效团队的特征有:

认同的目标、互补的技能、相互之间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恰当的领导、内部和外部支持

  10.团队建设的途径包括“价值观途径、角色定义途径、人际互动途径和任务导向途径。

而任务导向途径又包括目标确定法和问题解决法。

  单项

  1.在组织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在满足组织任务与目标的前提下,组织结构要精简,队伍要精干,管理要高效率、高效益。

是组织设计的()原则表现

  A.任务目标

  B.分工合作

  C.统一指挥

  D.效率效益

  2.()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并产生效能的过程

  A.组织发展

  B.组织变革

  C.组织学习

  D.组织设计

  3.()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化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A.变色型组织

  B.学习型组织

  C.虚拟型组织

  D.团队型组织

  多项

  1.组织文化是由()构成

  A.符号指标

  B.基本价值观

  C.行为规范

  D.核心价值假设

  E.核心假设

  2.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任务目标原则

  B.分工协作原则

  C.统一指挥原则

  D.效率效益原则

  E.责权结合原则

  3.圣吉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是()

  A.自我超越

  B.改善心智模式

  C.建立共同愿景

  D.团体学习

  E.系统思考

  判断题

  1.分部结构是一种根据组织的行政管理与生产活动发生地域范围而设计的结构形式

  2.仪式属于组织文化的行为规范层面

  3.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

  简单

  1.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2.组织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3.组织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4.组织变革的趋势有哪几种

  5.组织发展的模式有哪几种

  答案

  单项

  DCB

  多项

  ABCEABCDEABCDE

  判断

  对

  错

  仪式属于组织文化的符号指标层面

  对

  简单

  1.组织结构的组成要素有专门化、正规化、标准化、职业化、组织层次、管理幅度、集权水平和人事比例等

  2.组织设计的内容有组织职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计、组织职权设计、组织联系设计和组织规范设计等

  3.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组织凝聚功能、组织改造功能、组织调控功能、组织完善功能和组织发展功能等

  4.组织变革的趋势是内部组织团队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关系网络化和组织管理柔性化等

  5.组织发展的模式主要有虚拟性组织、团队型组织、变色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等

  6.影响组织学习的不利因素有对缓慢变化的适应、专注于个别事件、存在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组织的外归因现象、组织管理的心理定势等

  单项

  1.小王和小李都十分自信新领导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新领导到任后却把他们的工作完全改变了,这时他们的态度是()

  A.平衡

  B.不生气

  C.满意

  D.紧张

  2.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A.海德

  B.霍夫兰德

  C.费斯廷格

  D.勒温

  3.一个人的态度最稳固的阶段是()

  A.顺从阶段

  B.同化阶段

  C.内化阶段

  D.学习阶段

  4.“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态度的()功能

  A.适应

  B.自我防御

  C.价值表现

  D.知识

  5.员工流动率越高说明员工的()越低

  A、态度消极

  B、组织背叛

  C、工作满意

  D、工作难度

  多选

  1.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

  A.认知平衡理论

  B.认知失调理论

  C.参与改变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E.精神分析理论

  2.态度具有的特点是()

  A.稳定性

  B.对象性

  C.社会性

  D.两极性

  E.内隐性

  3.工作满意员工具有的行为表现是()

  A.劳动效率高

  B.缺勤率低

  C.流动率低

  D.遵纪守法

  E.工作变动频繁

  4.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有()

  A.个人因素

  B.角色状态

  C.工作性质

  D.工作成就

  E.组织因素

  5.态度包含成都有()

  A.心理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意向成分

  E.个性成分

  判断题

  1.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是凯尔曼

  2.态度的改变,不仅有态度方向上的变化,也有态度强度上的变化

  3.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

  4.工资越高,工作满意越高

  5.梅耶和阿伦提出组织承诺的三种基本成分是感情承诺、持续承诺和标准承诺

  简答题

  1.态度的特点有哪些

  2.态度具有哪些功能

  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有哪些

  4.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有哪些

  6.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途径有哪些

 单项

  DCCBC

  多项

  ABCABCDEABCDABCDEBCD

  判断

  错

  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是海德

  对

  对

  错

  工资是影响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并不存在绝对的线性关系,仍有其他因素如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员工发展、监督体制和同事关系等影响工作满意度

  对

  简答

  1.态度具有对象性、社会性、内隐性、稳定性、调控性、两极性等特点

  2.态度具有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两极功能

  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主要有态度的强度、环境压力、态度形成的方式、态度对象与个体的关系、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

  4.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工作报酬、员工发展、监督机制和同事关系等

  5.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角色状态、工作性质和组织因素等

  6.提高员工组织承诺的途径主要有提供支持型的工作环境、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信任管理和及时了解员工的组织承诺状态

  单项

  1.一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

  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

  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一个安全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一个尊重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哪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

  A.提薪

  B.升职

  C.解聘威胁

  D.工作扩大化

  3.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发现该员工工作热情饱满,业绩提高很快。

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按公司激励制度的正常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外,如果你作为该公司的领导,最赞同进一步采取一下哪种做法?

  A.及时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B.顺其自然,让他通过自我激励不断提高绩效

  C.给他提供进一步提高业绩的方法与程序指导

  D.充分肯定他的成绩,并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4.某民营企业一位姓姚的车间主任,手下有十几号人工,他对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感到颇为自豪。

他对手下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

“不好好干回家去,干好了月底多拿奖金。

”可以认为,姚主任把他手下的员工都看作了是()

  A.只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B.只有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的人

  C.只有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D.只有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的人

  多选

  1.一下哪些因素属于赫茨伯格所认为的保健因素?

()

  A.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B.良好的人际关系

  C.较高的工资水平

  D.完备的管理制度

  E.同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

  2.阿阿尔德弗的ERG理论所包含的需要是

  A.物质需要

  B.关系需要

  C.生存需要

  D.成长需要

  E.精神需要

  3.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A.成就需要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C.ERG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E.双因素理论

  判断

  1.只有激励因素能激励员工,所以激励因素才重要,而保健因素不重要

  2.通常情况下,运用奖励浙中强化手段效果要好于惩罚

  3.结果一样就公平

  4.根据双因素理论,奖金属于保健因素

  简答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事内容型激励理论?

主要包括哪些理论

  3.“棍棒下面出孝子”可以用哪种激励理论解释?

在管理上由何片面性?

  4.期望理论对组织实施激励有何启发?

  单项

  CBAA

  3题分析按照强化理论,对于工作热情高、业绩提高快的员工,正强化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属于负强化,与“顺其自然”一样,都不适于对该员工的激励。

再者,由于该员工的业绩已经提高的很快,而且工作热情高涨,“给他提供进一步提高业绩的方法与程序指导”不是当下最有效的方式

  4题分析“不好好干回家去”,暗示工作还能持续多久,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安全需要”,“干好了月底多拿奖金”是用金钱的获得来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理需求

  多项

  BCDBCDACDE

  判断

  错

  保健因素可以保证员工没有不满意,也很重要

  对

  根据强化理论,通常情况下奖励比惩罚的强化效果好

  错、

  只有自己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和他人的产出与投入之比是相当的,才会产生公平感,而不是单纯的结果一样

  错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员工奖励同其个人的工作绩效挂钩,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

  简单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类,并按照他们产生的先后顺序分为五个等级: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诺斯认为1、上述五中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集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遵照“全”或“无”的定理,不是一种需要百分之百地被满足后,下一种需要才出现。

2、这五种需要不时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接近顶部的发展性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同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