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901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知识点预习总览北师大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北师大版丨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预习总览

一、生活中的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

从小到大的顺序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倒数:

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单数:

1、3、5、7、9······双数:

2、4、6、8、10······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

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

A:

11里有

(1)个十和

(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

(1)个十和

(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

(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

(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

(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

(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

(2)个十;20里有(20)个一

B:

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

(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

(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

(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

(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

14,读作:

十四,写作:

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3、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4、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

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5、“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

几的基础上减1。

如:

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6、几和第几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

(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

从右数第

几位是什么?

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7、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

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

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二、比较

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

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

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

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

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

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三、加减法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