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838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郧县“十二五”(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征求意见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0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郧县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的战略时期。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宏观政策调控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一主四化”方针和“三个依托、三个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兴县、开放活县”战略,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等重大历史机遇,全力培育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实施“一江二桥三镇”的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3亿元(现价),比2005年增长113.9%,年均增长16.4%;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167元,是“十五”末的2.1倍;财政总收入预计达到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5.1%,年均增长16.5%,其中: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2.2亿元,比2005年增长206.8%,年均增长25.1%;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40亿元,是2005年的6.7倍,年均增长46.1%,五年累计投资预计达到9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7亿元,比2005年增长110.9%,年均增长20.9%。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123”工程,全县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1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25.5%。

汽配及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以木瓜、柑桔、蔬菜、中药材、桑蚕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5个,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增幅加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旅游发展步伐加快,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虎啸滩景区、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总收入实现1.02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6.1%。

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9:

37:

34调整为27:

42:

3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十一五”以来,我县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采取了“项目建设年”、领导包项目等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安排的20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11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56.8%,规划外新增重点项目45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预计48.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75.8%。

截止2009年底,金龙水泥二期、神河联达农用车、佳恒工业园、天神公司膨化硝胺炸药、烟花爆竹制造、义兴锻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启动了凯琦、东盟、天圣医药工业园、谭山国际石艺城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继续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了青龙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虎啸滩和九龙瀑布景点、柳陂镇、茶店镇“农家乐”等旅游观光项目,增添了经济发展活力。

完成了国、省道改造、雷峰垭隧道改造、通村公路、“湘大”输变电线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经过艰苦争取的汉江二桥项目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与之配套的“汉江大道”一期工程路基工程全面完工,与十堰城区对接的“郧十”一级路开工建设,交通瓶颈逐渐破除,县城跨江向南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江二桥三镇”的城市发展格局、十堰市“半小时经济圈”已基本形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十一五”以来,我县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机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总原则,全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科学编制了“一江二桥三镇”县城总规和控制性详规,加快了以县城为龙头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以“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为契机,实施了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完成了城东出口路、解放路、双庆路、沿江中路等8条城区道路的综合改造,城东客运站如期竣工,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长岭水厂建成投入使用,启动了经济开发区路网工程,尤其是汉江大道和汉江二桥的动工兴建,不仅拓展了县城的发展空间,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大了中心镇和口子镇建设力度。

形成了以城镇为龙头,以省级重点镇柳陂镇和省级中心镇茶店镇、鲍峡镇、白桑关镇、安阳镇为骨干,以白浪、谭山、大柳、胡家营等省市级口子镇为重点,以建设地方特色集镇为目标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2%,

5、生态建设全面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

通过抓整治、抓产业,积极构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等工程,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达到250万亩,净增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

依法关停了纸厂、黄姜皂素厂,炸毁、关停非法钒矿及炼钢厂、小矿山。

改造了部分企业的老工艺,装备了新技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

6、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十一五”以来,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在改革创新中逐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和矛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企业改革。

全县企业改革面达99%,加快了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

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

林权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截止2009年底,共引进项目298个,累计引进境内投资2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引进外资1500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

7、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五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5项,取得科技成果13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布局优化合理,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投入达13.5亿元,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教育质量不但提高,连续四年“两考”成绩主要指标处于全市领先位次。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顺利达标,疫病防控、医疗救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强化,生育率稳定在5‰以内。

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政策,城乡群众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内。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8000元,比2005年提高3505元,年均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300元,比2005年提高1296元,年均增长10.5%。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经验

“十一五”是我县发展最快、投入最大、效益最好、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打基础、管长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管好长远。

一是通过深入的调研论证和科学郧县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有利条件,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找准发展定位,不断明确发展重点。

二是积极引导各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脱传统观念和陈旧理念的束缚,为加快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三是着眼于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全方位转变政府职能。

四是坚持从长远角度出发,狠抓了县城总体发展规划、郧县经济开发区、民营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整治规划、产业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等事关郧县持续发展的规划制订工作。

2、在工作摆布上,坚持“谋全局、抓大事”。

五年来,我县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着眼于谋大事、抓大事,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局工作的开展。

一是围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抓好郧县经济开发区、郧阳民营工业园、谭山石材工业园建设。

二是围绕实施“项目兴县”战略,狠抓重点项目的服务。

三是围绕实施“招商兴县”战略,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优化招商引资环境。

四是立足加快融入十堰城区步伐,加快与十堰市区的观念、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等“六个对接,实现郧县与十堰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是着眼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狠抓了矿产开采秩序整顿、计划生育集中整治和“六小”污染企业治理工作。

3、在工作理念上,坚持“抓发展、保稳定”。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一方面抓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抓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挤出财力扶持招商企业、工业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推进,保证政法、信访、安监、矿山执法等维稳机构的正常运转,一方面挤出财力来解决民生问题,如农民合作医疗、农户住房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城市居民与农民低保等,在经济转型、改革攻坚的艰难时期保持了全县大局稳定。

4、在工作目标上,坚持“求质量、争速度”。

五年来,我县一方面继续坚持把投资和消费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不断加快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依法坚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矿山开采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利用规划、土地和财税等调控手段,对部分盲目上马的生产性工业项目、重复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适当限制,保证了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5、在工作作风上,坚持“抓落实、抓督办”。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主题教育活动、政风政纪建设活动和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活动,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不断细化落实措施,健全督办机制,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发展规划、工作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客观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水平偏低。

2009年,虽然我县在全省综合排名56位,进位22位,但全县人均GDP只有5848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6.3%,占全市平均水平的3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6777元、3786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2014元、89元。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工业化水平不高。

在县域经济中,一产比重仍然高达28.9%,超过1/4,还没有迈出农业县的门槛;二产比重不到40%,工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3、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4、改革任务重,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财源建设后劲乏力,城镇就业、移民安置压力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背景

(一)宏观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全球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同时,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投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经济复苏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时代,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突破口,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全球进入绿色发展时代。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以转型促发展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体制改革、提升开放水平等将是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业化和城镇化将成为两个强大驱动力量,努力形成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

从省市层面看,湖北省“十二五”确立了“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了努力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

十堰市提出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县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撑点和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核心板块,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促使我县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阶段特征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具有历史性、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我县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位次。

1、经济发展进入加速增长期。

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日益突现,我县已初步呈现新一轮快速增长态势,良好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我县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2、统筹城乡进入推进关键期。

“十二五”时期,我县将全面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规划统筹、资源统筹、产业统筹、投入统筹、福利统筹、市场统筹、环境统筹、政策统筹等,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3、体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期。

“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将向纵深方向推进,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服务型政府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改革攻坚进入增量调整与存量改革并重的阶段,将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4、社会事业进入全面突破期。

“十二五”时期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的要求急剧增长,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将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重点是消费空间较大的农村市场和中西部市场。

我县地处中西部结合部,又是农业大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利于我县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2、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机遇。

国务院已讨论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标志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对中部地区新型农业、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信贷加大支持力度,在中部地区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强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有利于我县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争取信贷、税收、外贸、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机遇。

我县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地质遗迹和文化留存,被誉为恐龙的故乡、人类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摇篮,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厚,品位较高。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县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壮大我县文化旅游支柱产业。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

我县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将为我县在产业发展、水污染防治、库区防护、生态建设、交通复建、企业和集镇迁建等方面规划安排更多的项目,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同时在移民安置、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发展生态型库区经济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5、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机遇。

十堰市实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市区空间拓展方向为东拓北扩西优。

我县作为十堰市区重要的北部组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十堰市区开展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对接,有利于我县接受十堰市和东风公司的辐射,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带动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四)严峻挑战

1、区域竞争的压力。

近年来,我县邻近县市发展势头迅猛,呈现标兵渐远、追兵逼进的不利局面。

同时,我县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与周边区域相似度较高,市场半径趋同、产业结构趋同,在占领市场、获取资源、降低成本等方面形成竞相赶超的激烈竞争态势,增加了我县发展的危机和压力。

2、结构调整的压力。

“十二五”我县面临扩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的双重压力,调整任务尤为艰巨。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势头缓慢,支撑产业不突出,结构层次总体水平较低。

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

3、绿色增长的压力。

当前,我县的经济发展仍未完全摆脱粗放式增长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实现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有较大压力。

4、社会矛盾凸现的压力。

“十二五”时期,全县的重点项目建设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村级债务化解、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新的矛盾,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定位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坚持“一主四化”方针和“三个依托、三个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一主两翼”发展为主线,着力壮大四大支柱产业,推动绿色增长;以“一区两带”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以扩大开放和市县对接为动力,加快承接产业和融入十堰城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和民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施“一江二桥三镇”城市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努力把郧县建成经济发展较快、环境较为优美、生活较为福裕、社会和谐稳定的十堰北部新城区。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健康协调加快发展。

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投资与消费、出口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转变方式科学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之路,有效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4、改善生态可持续发展。

认真落实好加强生态保护的各项措施,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5、注重民生和谐发展。

把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放到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长期以来积累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相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定位

我县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级层面限制开发区、十堰市区的北部组团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堰核心板块的支撑点。

“十二”时期发展定位为:

鄂西北地区工业制造业集聚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开发区、最佳滨江人居区,最终建成经济发展较快、环境较为优美、生活较为福裕、社会和谐稳定的十堰北部新城区。

——鄂西北地区工业制造业集聚区。

发挥与十堰产业相融、地缘相接、营商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以“郧十”一级路为轴线,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着力培育川路汽车、“佳恒牌”液压油缸、“神河牌”专用车、神河联达载货车、义兴转向节等产品,加大国内市场占有份额,把郧县建成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制造业生产基地。

——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和板块农业的要求,立足生态经济,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打造库区生态农业示范窗口。

按照“一区两带”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市郊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汉江沿岸百公里生态经济带和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的国道沿线综合开发经济带。

形成融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富民增效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文化旅游开发区。

抓住十堰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的机遇,以弘扬郧阳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做好山水文章,构建生态旅游为主线,以建设“两区、两园、三线”为重点,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郧县与城区之间、郧县与武当山、西安及周边县市旅游网络。

——最佳滨江人居区。

进一步完善郧县城区和长岭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突出“宜居”、“人文”特色,依山傍水,规划建设高档住宅小区和休闲娱乐渡假区,展现临水、观水的自然生活。

努力把郧县县城建设成为山水掩映、功能齐备、管理规范的山水之城、生态之城、魅力之城。

(四)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

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大关,年均增长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0.1%,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5年累计超过36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9.2%。

2、结构调整:

按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

45:

3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企业达到200家,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0%以上。

3、生态文明:

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5平方公里;固体废物(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区和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量完成省定目标。

4、社会发展:

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0万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6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0%。

5、民生改善: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