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269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docx

课程高分题库精编428完

2012课程教学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这种课程理论属于()A.活动课程论B.要素课程论C.结构课程论D.发展课程论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D.裴斯泰洛齐

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D.全民性

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A.泰勒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A.以学生为本B.以学校为本C.以知识为本D.以成绩为本

7.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8.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管理层次

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堂类型上,它属于()

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

1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B.桑代克C.斯金纳D.杜威

13.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B.课程制定者C.课程组织形式D.课程管理层次

1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的表现。

A.课程即知识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活动D.课程即项目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D.教科书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

A.加德纳B.孟子C.孔子D.加涅

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1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19.美国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及日本的综合活动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20.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潜在课程D.综合课程

24.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

25.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构成。

A.本文部分B.目录部分C.后记部分D.序言部分

26.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教学方法改革B.课程改革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D.教育结构改革

27.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2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

29.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A.实践性B.可行性C.衔接性D.发展性

30.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A.形象性与兴趣性B.娱乐性与生活性C.科学性与思想性D.知识性与个性

31.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

A.课程目标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育目的

3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

33.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于()A.国务院B.地方教育机关C.人大D.中央教育机关

3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A.强制性B.普遍性C.特殊性D.基础性

35.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C.教学任务D.课程评价

3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学科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7.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38.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

39.地方课程属于()A.一级课程B.二级课程C.三级课程D.四级课程

40.下列关于使用教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新课程将教材视为“圣经”D.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41.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

42.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应该以()

A.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B.幼儿园现有条件为阈限

C.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教材为基础D.幼儿家长的要求为导向

44.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游戏是()

A.规则游戏B.结构游戏C.角色游戏D.表演游戏

43.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D.教育过程就是游戏活动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ACDE)

A.课程计划B.校舍安排C.教学大纲D.教科书E.教学指导书

2.下列关于“活动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有(ABCE)

A.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B.活动课程可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C.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D.活动课程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

E.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ABD)

A.学习者的需要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C.教师的教学风格D.学科体系E.社会传统

4.活动课程的特点有(ABCD)A.广泛性B.灵活性C.主体性D.实践性E.强制性

5.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培养目标是(ABCE)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

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6.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ABCD)

A.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

7.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ABCDE)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

8.教科书的编制要求妥善处理(ABCDE)关系。

A.思想性与科学性B.观点与材料

C.理论与实际D.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E.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9.课程计划主要由(ABCDE)组成。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

10.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E.重视个别差异

11.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该包括(ABCDE)

A.专家B.校长C.教师D.家长E.社区人员

1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A.内容的丰富性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3.“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容包括()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智力E.品德

三、填空题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3.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4.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5.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6.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7.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

9.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0.“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11.要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传统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巴格来

12.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13.教科书编排的形式是按照心理学、卫生学和美学的观点提出的。

14.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5.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16.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17.活动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18.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以及成果评价。

1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

20.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泰勒。

四、判断题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清朝。

(错)

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对)

3.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错)

4.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

(对)

5.人本主义课程论者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者,这种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完全按照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而不考虑学科的逻辑。

(错)

6.“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对)

7.“活动课程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错)

8.“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错)

9.布鲁纳是“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对)

10.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对)

五、名词解释

1.课程2.课程计划3.课程标准4.教材5.必修课程6.选修课程

7.显性课程8.学校课程9.地方课程10.活动课程11.结构游戏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4.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6.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7.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8.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9.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10.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11.结构游戏是指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

六、简答题

1.有效实施课程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有哪些?

4.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5.编写教科书有哪些要求?

6.简述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7.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8.简述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步骤。

9.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10.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1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有哪些?

12.简述游戏的特点。

1.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2.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3.

(1)培养合作精神;

(2)提高研究能力;(3)加强课程理论素养。

4.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体系。

5.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统一;(4)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6.

(1)建立组织;

(2)现状分析;(3)制定目标;

(4)课程编制;(5)课程实施;(6)课程评价与修订。

7.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8.

(1)背景评价;

(2)输入评价;(3)过程评价;(4)成果评价。

9.

(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

(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

10.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3)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4)评价应客观与真实。

11.

(1)鉴定作用;

(2)诊断作用;(3)改进作用;(4)导向作用。

12.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4)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七、论述题

1.试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试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3.试述你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

4.试述教科书的作用。

5.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

(1)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紧密。

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从一定程度来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2)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正是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1)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计划,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因此,它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教学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3)基础性。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要彻底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或升学教育,使之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4.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运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5.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八、案例分析

1.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等。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2.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难度很大。

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

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

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的学生差异性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受益?

3.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

由于小薇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镇上的奶奶家。

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

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

琪琪的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

结合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价值。

4.某省教育厅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

此举一出,却招来部分家长反对。

很多对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深恶痛绝的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却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

一方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学习机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结合案例,试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危害。

1.

(1)基本态度: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

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

学生的动作与语言(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等,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2)常规做法: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

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2.

(1)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品质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充分注意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获得发展。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

(1)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2)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3)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4)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6)发展幼儿的美感。

4.

(1)由于我国学前教育的不成熟以及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目标容易出现小学化的倾向,特别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更为严重。

(2)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①不利于幼儿正常发育,危害幼儿身体健康;

②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③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④不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容易形成错误的“儿童观”。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它不指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也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

其主要倡导者是杜威。

2.C【解析】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3.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

这是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的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4.A【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其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此具有强制性。

5.B【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