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104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4.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D.人的意识

5.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8.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

11.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13.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5.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客观事物D.人的意识

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8.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C.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2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从实践中获得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2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2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C.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23.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25.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人有认识能力

C.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7.“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29.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B.不可知论C.经验论D.先验论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1.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32.感觉、知觉、表象是()的三种形式

A.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C.社会心理D.意识形态

33.概念、判断、推理是()的三种形式

A.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C.社会心理D.意识形态

34.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再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35.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B.表象  C.知觉D.感觉

36.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37.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3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39.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40.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

A.直接性B.主观性C.摹写性D.抽象性

4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4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感性材料B.理性抽象C.认识能力D.社会实践

44.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45.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B.不可知论C.唯理论D.经验论

46.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B.经验论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47.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

这种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48.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运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4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5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51.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52.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54.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55.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56.真理是()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B.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58.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