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906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docx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

  探究学法思维篇

 之三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可分为4个层次10个方面:

一、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

能力要求1: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

概念和历史结论。

能力要求2:

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

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方面:

能力要求3: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能力要求5: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

释方面:

能力要求6:

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

能力要求7:

把历史事件、

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能力要求8:

初步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

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力要求9:

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方面:

能力要求10:

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测量上对这4个方面的要求也有区别,

区别的依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思维含量。

以下进行深入分析:

1.再认、再

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1~2)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

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

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因第一条与第二条相比是更为基础的东西,

第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被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统,但仍属于

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

注意,对于知识的测量要求和如何获得再认、再现的知识显然是两回事,不

能认为考的是死知识,那幺这种知识就可以完全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

这是一个误区。

事实上,在测量方法上,死的知识是被包容在活的问题当中

的。

也就是说,它与其他几类的测量内容是一个整体,不会截然分开。

(占测

试要点的80%以上)能力要求1: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

历史结论。

第一,这一条固然有对已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的含义,但更有理

解性记忆的含义,如果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

第二,

关于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的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

后果。

第三,历史概念可以广泛理解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一个历史学中

的专名(人名、机构名、团体名、制度名、文献名等);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比

较抽象的或具有有许多概念和结论,不能仅仅记住其文字表述的形式,更重

要的是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与本质,这才是真正懂得和把握了,才能在必要

时正确地运用。

那种简单地机械地把书本上的史实、概念、结论都囫囵吞下

然后又囫囵吐出,是不符合本条要求的。

例题1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

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全面扩大解放

区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能力要求

1、2[说明]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再认史实和阶段特征的选择题(答案在课本

上有相近的表述),但大部分考生却选错了,毛病出在他们虽然知道这个史实,

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例题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

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

闭边界固守疆域[答案]b能力要求1、6[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历史概念的选择

题,闭关政策是一个属于常识、尽人皆知的历史概念,但是大部分考生也选

错了,毛病出在对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只能望文生义地乱选一通了事。

能力要求2:

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历史是一

条切不断的长河,但它在行进中又有曲直缓急,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以及

各阶段的特征。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

和方法之一。

阶段性和阶段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

不懂得

阶段性和阶段特征,就不会懂得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什幺会是这样而不是

那样。

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

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主流。

只有抓住了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才能深刻地了

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本条能力要求,同样也不能理解为死背课文表述的文字

形式,而需要真正懂得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实质性内涵,否则,

纷繁变幻的历史现象和曲折起伏的历史进程就会成为一团乱麻和一池死水。

例题3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

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

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答案]a能力要求

2、7[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阶段特征的选择题,题干规定了这个特定的历史

阶段。

部分考生之所以误选,主要是因为不清楚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个时期的

阶段特征,不懂得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问题。

例题4简要说明民主革

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答案](略)能力要求2、6、7、9[说明]本题是一道从人物评价的角度,概括说

明民主革命时期以来上述5人的思想和实践为代表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

发展过程。

这5人的思想和实践,在课本中均有表述,但不能照搬再现。

题检测的能力条目较多,层次略高,侧重考查在分析、概括所学知识的基础

上,再现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2.材料处理(能力要求

3~5)在测量当中材料的概念是:

指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所有历史材料,这些材

料是为回答问题而布置的。

因此,对于材料处理的要求是有效。

所谓有效,

是指其一,对于回答具体问题来说是有效的;其二,对于联系所学基础知识

是有效的;其三,对于说明、论证是有效的。

因此,材料在答题当中不仅仅

是被引用、转述、复述的对象,而是用来理解并说明问题的。

概括起来,有

效有两个含义:

材料中信息的获取是有效的;对于有效信息的利用是有效的。

请注意两个有效所使用的限制词,前一个有效用最大限度,是指要穷尽材料

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他内容,这样只会导致说明

不清,论证不周。

后一个有效用了充分,是指对于有效信息不能只求罗列,

而要求展示有效信息在回答问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

要针对所回答的问题,

把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融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明、论证,实现其材料价值,

这才是充分。

材料处理综合性较强,知识、方法、思维含量都比较高,用有

效去概括是合适的。

从能力型考试的要求来说,我们更注重后一个有效。

力要求3: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这条能力要求是材料处理的基础。

阅读不是

浏览,而要读通;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要真正领会。

例题5《开罗宣言》

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

《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

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

这些表明

a.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

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

d.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答案]a、d能力要求3、5[说明]

本题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难度很小。

但是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材料,也

会答错。

例题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

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

兹特

降谕,准尔英首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

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材料二: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

见多奇,致生别事。

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

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盂轩《资政新篇》回答:

(1)据材

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

轩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

处。

[答案]

(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

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

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

都体现了太平天

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

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

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能力要求3、4、5、9[说明]本题

是一道材料解析题。

设问

(1)和

(2)的要求都不高,只需归纳要点,但注明不要

摘抄原文。

如果考生没有读懂和理解材料,就不可能完整而准确地回答。

(3)问的要求较高一些。

例题7阅读下列材料(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

机匠叫歇碑》):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

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

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工)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

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

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照把持行市律

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

(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幺现象?

(2)这些现象的

实质是什幺?

(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答案]

(1)机匠罢工、

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

争。

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

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组织斗争的机匠说成

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能力要求3、4、5、9例题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

器之学。

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

行销于欧荚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原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

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着成效,机房中

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

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

为动,其魄力之雄毅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

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

卒之(终于)风日开,南、顺

(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摘

自《南海县志》卷21材料二: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

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

由是因为男女在同尸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

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

艺不纯熟,容易伤人。

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

又说高

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2年《捷报》卷12回答: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

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

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幺重要结论?

[答

案]

(1)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

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缫丝厂存在污染

环境和人工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

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2)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

a类:

陈启沅对该厂的生

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敢于创新,使这家早期民族工业

企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b类:

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

了新的生产力,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

要发展起来。

(2)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以上两类答案角度不同,不得

交叉计分。

如能把两类都清楚答出,可以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出。

能力

要求3、4、5、9能力要求5: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

题进行说明、论证。

这条能力要求是对前一条的发展,即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和已学知识来说明或论证试题提出的问题。

这条要求可以说是材料处理能力

的自然归宿。

但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

识为辅。

如果丢开材料中的信息,只用已学知识也能正确答题,那就完全失

去了本题能力检测的作用。

例题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诏发

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

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

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

承凋残

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材料二:

(唐太宗)谓玄素曰:

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

纣?

对曰:

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

吾思考之不熟,乃至于是!

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

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

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在罢修

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幺?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

目的是什幺?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幺变化?

(4)综观这三条材料,

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答案]

(1)共识是:

如果滥用民力,将导致人民离

散,政权覆亡。

目的是: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

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

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

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

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

是不轻的。

能力要求3、4、5、7、9[说明]本题要求充分利用3条材料中的大

量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4个问题。

(1)、

(2)、(3)问都是要求说明;第

(4)问则要求论证,能力层次比前3问稍高。

3.历史阐释(能力要求6~9)能力

要求6: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例题10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注意:

不要全面罗列

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

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

理清楚。

)[答案]

(1)原因:

①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②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③对外开放和朝

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特点和历史地位:

①全面繁

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②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③世界领

先(领先于世界的项目)④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说明]

(1)

概括的文字可以与上列要点不同,意思相同即可。

如对外开放可写作对外文

化交流;全面繁荣可写作百花齐放。

(2)有下列情况可以加分,但本题总分不

得超出。

①能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高度

说明原因的;②在上列七点之外,还能写出其他原因、特点和地位,言之成

理并有正确说明的。

能力要求6、7、9本题是一道概述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

特点和历史地位的问答题。

题目上明确指出对答题的特定要求,即不要照搬

课文,必须经过归纳、比较和概括。

此题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条能力要求。

题目相适应,参考答案只列要点,并加评分说明,从而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一

个必要而合理的灵活度,同时也为避免活题死评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此外,

本题在评分标准中首次专列文字表达分,以引导考生的重视。

例题1119世纪

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幺?

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

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为什幺?

[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

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

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

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

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

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

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

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

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能力要求

6、7、8、9[说明]本题要求把处于两种社会环境中的思想及其作用进行比较。

要比较,就要把分见于两册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综合,归纳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