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05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docx

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

授课题目

第二章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

授课班级

地理科学

授课学时

4

课型

讲授

教具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土壤矿物的类型及风化过程;

了解黏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土壤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

参考教材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李天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二章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

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壤质土壤表土的体积组成

第一节土壤矿物

土壤矿物来源:

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土壤矿物分类: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可溶性矿物。

一、原生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2、原生矿物类型:

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

3、土壤矿物的风化极稳定性

二、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

1、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溶解

水化

水解

脱盐基阶段

脱硅阶段

富铝化阶段

2、影响矿物风化因素

矿物的组成与结构

环境因素

3、土壤矿物风化指数

硅铝率

迁移系数

三、土壤次生矿物

1、土壤次生矿物:

是指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2、次生矿物类型

易溶盐类:

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次生氧化物:

二氧化硅、氧化铝、三水铝石

次生铝硅酸盐:

基本结构单元:

硅氧片、水铝片

分类:

1:

1型高岭石类

2:

1型蒙脱石类、水云母

3、次生矿物的分带性

4、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

●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

●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

●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

●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

●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

●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次生矿物的环境意义;以及了解中国地表风化壳类型及其分布。

课后小结

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是本节的核心构架,也是学习该门课程的一把钥匙。

一定要认真把握。

授课题目

第一节土壤矿物

(二)第二节土壤有机质

授课班级

地理科学

授课学时

课型

讲授

教具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土壤质地概念;土壤有机质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土壤质地概念;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

土壤质地与土壤粒级

参考教材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李天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土壤矿物

四、土壤质地

1、矿物颗粒粒级的划分

粒级概念

矿物颗粒粒经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

美国制、苏联制、国际制。

粒级:

石块、砾石、砂粒、粉粒、粘粒五级。

各粒级组成与性质:

矿物组成:

石块、砾石和砂粒-几乎全部为原生矿物组成

粉粒-绝大多数是石英

粘粒-次生矿物

化学组成:

化学元素变化规律

性质:

●随着粒级的减少,吸附性能增加,离子交换性能增加,因而土壤颗粒的孔隙度、吸湿量、持水量、毛管含水量、比表面积、膨胀潜能、吸附性能、塑性和粘结性增强。

●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土壤密度降低。

2、土壤矿物元素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主要元素有16种。

根系吸收的土壤营养元素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方式。

3、土壤质地的划分

土壤质地概念,又称土壤的机械组成,是指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

土壤质地分类:

美国制、前苏联制

中国拟定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案(1978):

3类11级。

土壤质地的适宜性

砂土:

气,砂粒为主,大孔隙多而毛细孔隙少

水,通透性强,透水性强,保水蓄水能力弱

肥,通气性强,有机质易分解,保肥能力弱

热,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冬威胁;但春季升温快,发苗早,暖性土。

优点:

易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少餐多肥

粘土:

气,土粒微小,大孔隙少,毛细管多,毛管力强

水,保水、蓄水能力强

肥,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

热,热容量大,温度变化缓慢,春季升温缓慢,发苗晚,冷性土。

缺点:

不易耕作,水土流失。

壤土:

兼顾砂土和壤土优点;“上砂下粘”蒙金地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地类型:

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1、非特异性有机质植物和地面动物残体;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

概念

分类:

根据在不通溶剂中的溶解性分为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胡敏素。

土壤腐殖质组成-营养元素NCHNOSP;

土壤腐殖质性质:

胡敏酸

富里酸

意义:

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肥力意义;络和性能,土壤具有自净能力。

二、土壤生态系统与有机质转化

1、土壤生态系统

2、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即分解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土壤微生物,如细菌(bacteria)和真菌(fungi)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致最终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如CO2、H2O等的过程。

3、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即合成过程—有机残体在微生物不完全分解时的中间产物,能重新合成一类性质较稳定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棕色或暗棕色的无定形胶体物质。

4、影响腐殖质转化因素

土壤有机质类型:

土壤环境条件

通气状况良好利于分解,但不利于积累;

水热组合状况,30度,田间持水量为60-80%;

PH值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

三、土壤物质循环

氮循环、碳循环、磷循环、硫循环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让老家在农村的同学,思考不同质地的土壤类型,农民是如何改良利用的。

结合有关文献,思考土壤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意义。

课后小结

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组成与结构是本科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授课题目

第三节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授课班级

地理科学

授课学时

课型

讲授

教具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土壤结构的含义及类型、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含义

了解土壤物理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土壤结构的含义及类型;2、土壤物理性质

难点:

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含义

参考教材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李天杰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三节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一、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

土壤颗粒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成为土壤结构。

1、土壤结构类型(大小和几何形状)

单粒状结构

粒状结构(粒状、团粒状、团块状)

块状结构(小块、中块、大块)

柱状结构

片状结构

2、土壤结构形成

1)土壤结构形成机理

形成的2个基本条件:

胶结物质(粘土矿物、腐殖质、碳酸盐、土壤动物代谢产物)

促使土壤颗粒胶结的作用力

形成的2个阶段:

原生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2)衡量土壤结构指标: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抗机械压力、遇水浸泡后)

通常用水筛后留下的>0.25mm的团聚体含量。

土壤孔隙性:

腐殖质胶结形成的团聚体孔隙度较大,可达40%;

次生黏土矿物较小,大约在35%,非活性孔隙。

高质量的土壤结构是高度水稳性和高孔隙度的结合,只有在生物参与。

3)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水稳性)

◆团粒结构孔隙度比例适中,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解决了土壤透水性和蓄水性的矛盾;

◆团粒结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利于调节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温度变化较为温和适度;

◆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利于养分释放和供应;结构内部以嫌气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过程相对缓慢,利于养分的保存,解决了养分的释放、供应与保存的矛盾;

◆粘着性、粘结性、可塑性均较小,利于耕作。

4)影响土壤结构形成因素

●促进团聚体形成因素

●促进团聚体固结因素

二、土壤物理特性

1、土粒密度:

是指单位容积风干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

土壤比重

实质:

土壤矿物质与土壤有机质密度的加权平均值。

影响因素:

土壤矿物组成、土壤矿物与有机质的相对含量。

2、土壤比重:

即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风干原状土土壤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

实质:

容积是指土壤固相物质所占据的和土壤空间所占据的容积。

影响因素:

土壤孔隙、土壤固相的数量、组成、结构

3、土壤孔隙度:

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计算公式:

φ=(Vb-Vp)/Vb⨯100

=(m/ρb-m/ρp)/(m/ρb)⨯100

=(1-(ρb/ρp))⨯100

土壤孔隙分类:

非毛管孔隙>=0.1mm通透性

毛管孔隙<0.1mm持水性

土壤孔隙度:

非毛管孔隙度

毛管孔隙度

适宜的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则比较理想;

◆若总孔隙大于60—70%,则过分疏松,难于立苗,不能保水;

◆若非毛管孔隙小于10%,不能保证空气充足,通气性差,水分也很难流通(渗水不好);

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质地的影响:

规律为质地越粘,总孔隙度增加;

◆结构的影响:

团聚体直径越大,总孔隙度上升,一般团聚体直径在0.5—2mm较好;

◆有机质的影响:

增加总孔隙度(本身多孔),并利于团聚体的形成

4、土壤磁性

5、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成分和内在性质的外部反映,是土壤发生层次外表形态特征最显著的表现。

门塞尔颜色系统:

为了使土壤颜色的描述科学化,真正反映土壤颜色的本质国

际土壤学界普遍采用的一种标准色卡比色法,命名系统采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亮度和彩度来表示。

土壤颜色命名法:

颜色名称+门塞尔颜色标量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

引导学生多留心当地施工现场的土壤结构、尤其是团粒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其它物理性质。

有条件时组织学生集体现场观察。

课后小结

土壤结构的含义及类型以及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的含义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