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规划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540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规规划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城规规划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城规规划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城规规划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城规规划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规规划原理.docx

《城规规划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规规划原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规规划原理.docx

城规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1.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一个宏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

广义的城市交通更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2.城市交通的构成

按空间分布分:

有城市对外的市际与城乡间的交通,有市区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按运输方式分:

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传送带。

按运行组织形式分:

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

按输送对象分:

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3.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4.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

A:

按照道路等级分: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B:

按城市道路的功能分:

过境道路,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工业区道路,旅游性道路,自行车专用路,公共汽车专用路,步行专业路。

4.道路系统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5.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形式

(1)网格状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的单调。

(2)环形放射状

优点:

1)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

2)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往往具有高密度的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

3)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缺点:

可能造成城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

(3)分散式布局

优点:

1)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

2)环境优美贴近自然

3)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舒而有致

缺点:

1)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2)各城区不易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高

3)每个城区规模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城市氛围不浓

4)跨区工作和生活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适用于大城市

6.常见道路横断面形成及交通组织的优劣,城市道路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的区别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简称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7.城市静态交通---停车场规划布置要点及指标

城市公共停车场可分为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的规模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

用地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

停车场分布(外围主道路出入口,中心)服务半径(市中心小于等于200米。

一般地区小于等于300米,自行车50~100米并小于等于200米)

8.对外交通的组成及对外设施规划布局的要点

对外交通设施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形成

2)影响工业,仓储,居住的区位

3)影响城市用地方向的选择

4)影响城市内部道路系统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

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系统,尽量满足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要求和发展可能,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干扰,使城市与交通均具备各发展的可能性,尽量使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和用地。

客运站:

1)位置适中a,中小城市位于市区边缘b,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的边缘,且客运站距城市中心在2~3km以内设置

2)客运站数量:

由小城市多设一个,大城市,特大城市或特殊城市宜设两个或两个以上。

3)客运站布置方式:

尽端式,通过式,混合式。

飞机场:

从净空限制的角度来看,机场的选址应使跑的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侧面相切的位置,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为5~7km即可,如果跑道中心线穿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km以上。

9.城市生态规划:

是以生态学及城市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以实现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平衡协调为目的,为城市居民创造最优城市环境的一种规划类型。

10.城市环境规划:

对一个城市地区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区划以及因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变化预测;根据生态学原则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战略性部署。

关系:

生态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

生态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

生态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因此,城市环境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城市生态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

11.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及步骤,掌握城市生态分析方法。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致力于城市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永续发展。

步骤:

美国麦克哈格

1.制定规划研究的目标

2.区域资料的生态细目与生态分析

3.区域的适宜度分析

4.方案选择

5.方案的实施

6.执行

7.评价。

中国王如松等城镇生态规划

1.明确规划范围及规划目标

2.根据规划目标与任务收集城镇及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口、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资料与数据

3.城镇及所处区域自然环境及资源的生态分析与生态评价

4.城镇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5.按城镇建设与发展及资源开发的要求分析评价各相关资源的生态适宜性,然后综合各单项资源的适宜性分析结果,分析城镇发展及所处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因素

6.根据城镇建设和发展目标,以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制定城镇建设与发展及资源利用的规划方案

7.运用城镇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真实,对规划方案及其对城镇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可逆变化进行综合评价。

12.城市生态分析方法:

生态适宜分析法

1.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建立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适宜性评价分级标准及权重,应用直接叠加法或加权叠加法等计算方法得出规划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图。

13.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1.确定规划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2.建立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敏感性评价标准并划分敏感性等级后,应用直接叠加法或加权叠加法等计算方法得出规划区生态环境敏感分析图.。

14.城市绿地的分类

城市绿地分类:

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他绿地G5。

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形式及优缺点

布局形式:

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形布局和网状布局等。

了解和掌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指标及定义

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16.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17.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18.城市工程系统的组成

城市给水排水,城市能源工程,城市通信工程,城市环境卫生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城市管线,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19.城市取水工程

包括城市水源(含地表水、地下水)取水口,取水构建物,提升原水的一级泵站以及输运原水到净水工程的输水,还应包括在特殊情况下为蓄、因城市水源所筑的水闸、堤坝等设施。

20.城市水源

可供城市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所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包括城市可以利用的河流、湖泊的地表水,逐年可以恢复的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可回用的污水等。

类型地下水地表水其他水源

21.城市水源选址要点:

(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发展的需要;

(2)水源具有较好的水质;

(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的安全和经济来考虑;(5)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

(6)保证安全供水。

22.城市排水体系概念和类型

排水体制是指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等)的收集、输送和处置的系统方式。

合流制又分为直排式和截留式分流制。

23.污水处理设施选址

1.应与排水管道系统布置,以及水系规划统一考虑,充分考虑城市地形的影响

2.污水处理场应设在水体附近,便于处理后的污水就近排入水体

3.尽可能与回用处理后污水的主要用户靠近

4.用地应考虑保留扩建的可能性

5.不易设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区。

24.环卫工程系统规划中,常见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及优缺点

卫生填埋处理

优点:

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管理简单,处置量大,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结合城市地形地貌开发利用填埋物。

缺点:

垃圾减容效果差,需占用大量的土地,选址受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的限制。

堆肥处理

优点:

利用微生物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成稳定的腐殖质有机肥料。

缺点:

占地较大,卫生条件差,运行费用高,在堆肥前需要分选不能分解的物质。

焚烧处理

优点:

能迅速而大幅度的减少容积,可以有效的消除有害病菌和有害物质。

缺点:

所产生的废气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25.城市消防系统

(日常防火,及时发现和迅速扑灭各种火灾,避免或减少火灾损失)

26.城市防洪(潮,讯)系统(采用避,拦,堵,截,导等各种方法,抗御洪水和潮汛的侵袭,排除城区涝渍,保护城市完全)

27.城市抗震系统(加强建筑物,构筑物等抗震强度,合理设置避灾疏散地和道路)

28.城市人民防空系统(人防系统)(包括防空袭指挥中心,专业防空设施,防空掩体公事,地下建筑,地下通道以及战时所需的地下仓库,水厂,变电站,医院等设施,提供战时市民防御空袭,核战争的安全控件和物资供应)

29.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发生各种城市灾害时,提供医疗救护,运输以及供水,电,通信调度等物质条件)

30.掌城市消防相关标准及规定

标准:

道路消防要求,建筑消防车道设置要求,建筑消防间距,建筑设计要求和消防用水等方面的内容。

1.消防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3.5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

2.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

3.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

4.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5.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

当建筑物岩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当为多层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规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消防站建筑设计标准》、《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31.城市管线综合规划的原则及要点(管线分类,七通一平)

1.规划中各种管线的定位应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及标高系统。

2.管线综合布置应与道路规划、竖向规划协调进行。

3.管线敷设方式应根据管线内介质的性质、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4.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

5.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等条件的同时节约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

6.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他干管的交叉。

7.当规划区需分期建设是,管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

8.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9.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以及工程管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规范规定。

10.在同一条城市干道上敷设同一类别管线较多时,宜采用专项管沟敷设。

11.敷设主管道干线必须根据道路施工、行车荷载要求,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确定。

12.电信线路与供电线路通常不合杆架设。

管线分类:

1.按工程管线性能和用途分类

2.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

3.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

4.按工程管线弯曲的难易程度分类

5.常规需综合的城市工程管线

3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目的:

按照当时的工作深度,将城市用地的一些主要的控制标高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配合城市用地的选择,对一些不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地形给予适当的改造,或提出一些工程措施,确保城市和规划地区的工程安全。

内容:

1).总体规划阶段,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和城市干路网明确城市干道关键性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干道的控制纵坡度,城市一些关键性主要控制点的控制标高。

2).详细规划阶段,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竖向规划,结合详细规划范围周边的道路,用地和自然地形地貌,根据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工程和布局,确定规划区内的道路标高,街坊地面标高,排水分区,以及相应的护坡、挡土墙等工程设施。

方法:

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

33.城市住区的定义及按人口规模划分三个层次,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1).城市住区:

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

2).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道路小区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4.掌握住区规划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

35.居住用地的组成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代码R01。

公建用地: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色和配建停车场等。

代码R02。

道路用地:

指住宅道路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代码R03。

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有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团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代码R04。

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的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36.常见的住宅群体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式及优缺点。

行列式布局

优点:

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缺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周边式布局

优点:

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缺点:

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因此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有的还采用转角结构单元,使结构施工较为复杂,造价也要增加,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也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混合式布置

自由式布置

优点:

建筑结合地形再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37.常见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及规划布局要点。

中小学:

1.保证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就近上学

2.不应穿越铁路干线、矿产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杂的地段

3.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边缘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易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道附近布置

4.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

幼托:

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的单独地段上。

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有良好的朝向,幼托入口和住宅入口分开,小商店,一般都设在路口,服务半径短,使用方便。

小商店还可以和居住组团及其他设施联合布置。

38.千人指标

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9.居住绿地的组成与指标

组成

1.公共绿地,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

2.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附属用地,指居住区内的学校、幼托、医院、门诊所、锅炉房等用地内的绿化。

3.宅旁和庭院绿地,住宅周围的绿地

4.街道绿地,指住宅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

指标

住宅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住宅组团不少于0、5平方每个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每个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方每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40.城市设计:

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41.城市设计的作用:

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为设计城市,即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

42.城市公共空间: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广义概念则可任意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43.城市空间的类型:

(1)活动的设施与场所

(2)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3)价值的创造与提升,方形组、圆形组、三角形组。

44.公共空间的重点:

城市中心、广场、街道、公共绿地及城市滨水区

45.城市中心类型:

城市中心囚服务范围和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公共活动的功能和性质,城市有行政管理、经济、商业、文化、娱乐、游览等活动的要求。

有的往往是个中心兼有多方面的功能,也有的是突出功能和性质的中心。

从所服务的地区范围来分,有为全市服务的市中心,有分别为城市各区服务的区中心,有为居住区服务的居住区中心。

在不同层次的中心,设置相应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一般情况下,城市有几个分区时,可设置市中心和几个区中心。

46.城市广场设计要点: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47.城市广场类型:

广场是由城市功能的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

城市广场一般是根据其所承担的功能分为市政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场、商业广场、街道广场、建筑广场等。

48.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保护原则

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物质遗存,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

原则: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2.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

3.文化遗产的永续性原则。

 

49.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

2.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

3.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

4.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

50.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定义

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5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

物质性要素:

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风貌和景观风貌与名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有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反应名城空间特征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城区外保存完整的历史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性要素:

包括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传统风俗等内容。

52.历史建筑的利用形式

1.保持原有的用途,这是最有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利用方式。

绝大多数宗教建筑、部分政府行政办公建筑和古典园林建筑都属于这一类型。

2.改变原有的用途,这种使用方式较普遍,也是使其发挥效益的较好使用方式之一,作为博物馆使用,作为学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用,作为旅游设施使用。

53.城市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

城市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按照既定规划进行。

54.城市开发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保证城市的永续发展,保证城市开发的最佳效果。

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设定具体任务,明确未达到目标要做的事情,这是按照能付诸行动的具体计划来确定的。

55.城市土地开发实质

对城市土地使用强度及位置的开发和利用,并由此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

56.城市再开发

对城市已开发地区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更新改造的开发活动,不仅是对现状或过去的保存,或复原,它强调的是在正确把握未来变化的基础上更新城市的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恢复或维持许多城市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作为时代牵引力的功能。

 

57.城市工业区再开发常用模式

1.工业区转化为知识创新区

2.工业区转化为现代服务业

3.工业区改造为居住区

4.普通工业区升级都市工业区。

58.城市开发的调控

1.规划控制

2.环境容量控制

3.设施配套控制

4.形体景观控制。

59.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

保证各项建设能够符合城市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保证法定规划得到全面和有效的实施。

60.城市规划管理应遵循的行政法规原则

1.行政合法原则

2.行政合理原则

3.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

5.行政公开原则

61.建设用地管理中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1.对于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

2.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