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docx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
【详解】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凉州词
唐•王翰
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
尽。
③意气:
情意。
④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请结合内容分析,诗歌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春色已尽(花鸟已阑、已是暮春时节、已至初夏),大风凛冽(风沙尤寒、尘沙漫天、冷酷严寒),寒冷恶劣
2.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不禁思念起千里之外的家乡长安。
抒发了战士们在寒风飞沙的边塞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提取相关的形容词。
第一句“花鸟已应阑”可知是秦中地区已是暮春时节;第二句中“风沙犹自寒”指出此时塞外还是风沙漫天,气候严寒的季节,一暖一寒形成对比,突出塞外气候的恶劣。
2.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三四句写了战士们在夜晚因听到胡笳曲《折杨柳》,因而激起了对家乡长安的思念之情,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抒发他们在苦寒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
酒食;斫:
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
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
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
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将别历下二首(之一)
晁补之
来见红蕖溢渚①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②。
注释:
(1)渚:
水中的小陆地
(2)汶阳:
汶河之北。
古时有济南到开封经汶河水路。
1.本诗前两句写了芙蓉香和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第三、四句的妙处。
【答案】
1.柳梢黄来时的愉悦和去时的伤感(表现作者对济南的不舍和怀念)
2.运用拟人,赋予趵突泉以人的情感,通过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前二句运用“红蕖(芙蓉)香”和“柳梢黄”两个意象,叙写了来济南时的欣喜和离开时的感伤,采用借景抒情(谐音双关)的方法,表达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语句“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用‘殷勤’赋予趵突泉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叙写趵突泉水送诗人回汶阳,表现出诗人离别时济南时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6.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示例:
“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
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
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
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出郊极目
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
1.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
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
社肉:
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
这成为千古名句。
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
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幕,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人借梦境将天上与人间做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展现了一幅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流转,千帆竞渡的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2.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
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其中“学诗设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据此理解作答。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
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
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
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
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
1.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
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
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才华。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1)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
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
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12.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
“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西北边塞上的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