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519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西城区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

2019.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

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

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

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

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

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

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

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

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嬗变:

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B.关山重重:

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C.正襟危坐:

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

D.窠臼:

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3.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B.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C.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D.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6.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B.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D.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答案】1.C   2.D   3.B   4.C   5.D   6.C   

7.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C项,“正襟危坐:

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错,原文“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可见这里的“正襟危坐”体现的应是“严肃、端正或拘谨的文风”。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D项,“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语意扩大,原文“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而非可见“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项,“散文水平远超过”错,原文“‘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可见原文中并没有散文远超过正宗的‘美文’或‘小品’的意思。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错,原文“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等人的一些散文。

”原文是史铁生的一些散文,而非“均属于”。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本题A项,“相同”错,原文“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见是“延伸”,而不是“相同”;B项,“不变母题”错,原文“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C项,“艺术成就最高”错,原文“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而非“艺术成就最高”。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进行比对。

C项“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因果倒置。

原文是“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概括为①;“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可概括为②;“散文的退居边缘……,由‘载道’转为‘言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可概括为③;“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概括为④;“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概括为⑤。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

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

开皇九年江东平。

铜川府君叹曰:

“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愧色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

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

”铜川府君异之。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

子矍然再拜:

“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

”铜川府君曰:

“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小子勉之,翔而后集。

”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

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小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帝大悦曰:

“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

帝闻而再征之,不至。

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

谓所亲曰:

“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退志其道而已。

”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

门人自远而至。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

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

子有疾,召薛收,谓曰:

“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

归休乎?

殆夫子召我也。

何必永厥龄?

吾不起矣。

”寝疾七日而终。

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

“吾师其至人乎?

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请谥曰文中子。

”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铜川府君宴居         宴:

安闲

B.稽今验古             稽:

计较

C.九年而六经大就       就:

完成

D.殆夫子召我也         殆:

大概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        学《诗》于会稽夏瑛

B.铜川府君异之                    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

C.不解衣者六岁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

D.作《东征之歌》而归              帝闻而再征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②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

13.“吾师其至人乎?

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8.B   9.D   10.C   

11.①文中子二十岁的时候,慷慨激昂,有帮助天下苍生的志向。

②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

(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是靠师父来发扬光大的)   12.D   

13.①勤奋好学,钻研文化:

未成年时即广拜名家,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②退而编书,整理典籍:

续《诗》《书》正《礼》《乐》等,九年而六经大就;③广收门徒,延续文脉:

弟子上千,学问影响深远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本题B项,“稽今验古”的“稽”,指考核,验证。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方面;第二个是介词,向。

B项,“之”,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C项,“者”,第一个是“……的时候”,第一个是“……的人”;D项,“而”是连词,承接关系。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C项,“天以生赐朕”理解有误,应是“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把先生赐给我啊”,“生”是“先生”。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关键词有,冠,二十岁;慨然,慷慨激昂;济,帮助;既没,“没”,通“殁”,去世之后;文,儒家文化;兹,代词,指师父。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D项,“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错误,原文是“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意思是“于是续作《诗经》《尚书》,校正《礼记》《乐经》,修撰《元经》,增补《易经》”,而非“编撰”。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及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文本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再联系实际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无论怎么解答,都要立足文本。

据“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可概括为①;据“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

”可概括为②;据“门人自远而至。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

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可概括为③。

【点睛】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

铜川府君,名隆,是文中子的父亲。

隋开皇九年,江东得以平定。

铜川府君叹息着说: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文中子侍奉在父亲身边已有十年了,听了这话,就面有忧色地回应说:

“夏商两朝以后的几百年,常常是天下一统的。

魏晋以后的几百年,天下没有固定的主人。

为政者不实行王道,老百姓流离失散已经很久了。

一时那样,一时又这样,局势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时候呢?

父亲您的叹息,大概是忧虑朝廷所制定的法律和制度得不到整顿,百姓为朝廷的横征暴敛所苦,因而将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吧?

”铜川府君对儿子的见识感到惊异。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闲居在家,吟诵《伐木》篇,请人召唤文中子前来。

文中子来后,见状急忙隆重下拜,问:

“敢问父亲大人的志向是什么呢?

”铜川府君说: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没有谁不是靠着朋友的帮助而能立业成事的。

古人讲做人有礼敬君、父、师的道义,尊师居其一,道义不被尊奉以来,从师而学的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你要努力求学,详察泛采啊!

”文中子从此有了求学四方的志向。

先后向东海李育学习《尚书》,向会稽夏琠学习《诗经》,向河东关子明问《礼记》,跟北平霍汲研讨《乐经》,向族父仲华考正《易经》,以至于忙到多年不解衣而眠。

他聚精会神研究学问,到了如此地步。

仁寿三年,文中子刚刚成年的时候,慨然有大济苍生的心愿,于是向西游历长安,受到隋文帝的接见。

隋文帝坐于太极殿上召见了他,于是进献《太平策》十二卷,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借助古代的事验证当朝的事,游刃有余地把天下之事分析的头头是道。

隋文帝高兴地说: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把先生赐给我啊!

”把他的建议下发给朝廷公卿们讨论,公卿们却不高兴,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谏言不会被采纳,于是写了《东征之歌》就回去了。

隋文帝听说后再次征召他,他也没有应召。

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

隋炀帝大业元年,朝廷又一次征召文中子,他又没应召而至,以自己生病为理由推辞。

对自己亲近的人说: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我只是退隐阐发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罢了。

”于是续作《诗经》《尚书》,校正《礼记》《乐经》,修撰《元经》,增补《易经》,历时九年而六经得以增补完成。

门人弟子从很远的地方来拜师求学。

来往向他学习的人,不计其数,大概有一千多人。

隋朝时代,文中子的教育思想从河汾兴起,一时蔚为大观。

大业十三年,江都大难发生。

文中子生病,召弟子薛收前来,对他说:

“我梦见颜回传达孔子的命令说:

该回家了吧?

大概是孔夫子要叫我回去了。

何必要求活到高龄呢?

我将要一病不起了。

”生病七日而死。

门人弟子几百人聚会商议说:

“我们的师父恐怕是世上难得的学问道德完美的人吧?

自孔圣人以来,还没有这样的人呢。

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

请求给师父取谥号叫文中子。

”于是弟子们为其披麻戴孝,给文中子送葬。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

【2】边贡:

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原则。

【3】西湖树:

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绛帷”句:

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

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

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15.“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

下列诗词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6.本诗尾联云: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C   

16.①两者抒情方式相同,都是借助某个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属于间接抒情。

②《谒文山祠》尾联借“西湖树”朝南生长之景,暗示了文天祥顾念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

③文天祥诗借“磁针石”“指南”的特性,暗示了自己心系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

(如回答抒情方式不同,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