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467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docx

保护贸易主义理论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揭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的理论。

国际贸易思想的萌芽:

分工交换思想

1.荷马史诗记述过,一个奴隶等于四条公牛

2.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一人而为多数之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3.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

4.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年)从道德上仍对商业贸易持怀疑态度,但他支持利巴涅斯,承认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一、重商主义概念

•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以增加国家货币财富和促进资本积累。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即通过对外贸易的出口大于进口,从中取得顺差,以增加货币流入量。

•无论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均以保护贸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主导思想。

重商主义学说作为贸易保护理论的代表思想,将在保护贸易理论中详细阐述。

二、重农主义

1.产生背景:

从十七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

2.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rançoisQuesnay,1694—1774)。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杜尔阁(AR.J.Turgot,1727—1781)。

3.主要观点:

•轻视贸易,认为贸易并不能带来任何财富的增加;

•主张“自然秩序”,也就是不应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客观规律,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4.学说影响: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使得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但他们的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他曾在法国三年,与许多重农主义者相识)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对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曾起过重要作用。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他们不再需要贸易保护,迫切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废除重商主义,建立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

1.AdamSmithandhisContribution

borninScotland

Versatileman

•Oneofthegreatesteconomistsinthehistoryofmankind.经济学之父

•1759,道德情操论

•1776,

国富论

•Smith’sviewoninternationaltrade:

AbsoluteAdvantage

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

•ThiswasAdamSmith'sfirstbook

•writtenwhilehewasaprofessorofmoralphilosophyattheUniversityofGlasgow.

•ItisinthisbookthatSmithfirstintroducedtheconceptofan"invisiblehand"

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

持续顺差→国内货币增长→物价上升(短期供给不变)→竞争力下降→逆差

3.国富论中对分工的论述《国富论》分工的优点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1.基本假设:

比较教材68页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概念

•绝对优势:

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3.绝对优势理论图析:

2×2模型:

甲、乙两国(英国和葡萄牙)

X、Y两种商品(毛呢和酒),

劳动(天)、产量(吨)

分工前:

分工后:

等价交换:

X﹕Y=1﹕1(1X换1Y)

4.结论

(1)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

(2)按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

思考:

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那么贸易能否继续?

5.理论的局限性

斯密的那个“未作论证情况下的假定”就是著名的“斯密假定”(AdamSmith’sAssumption)。

(基本假设第三条)

根据斯密假定,如果某个国家连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处于全面的绝对劣势(AbsoluteDisadvantages),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应该进行贸易?

如果还进行贸易,是否还存在普遍的贸易利益?

如,对前面的例子作以下改动: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产生背景

为避免利益受损,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费用的法律,称为《谷物法》,以阻挡谷物进口。

李嘉图的理论正是反对这一《谷物法》的。

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

政治经济学

谷物法:

1.谷物价格上升–工业原料价格上升–工业成本上升

2.谷物价格上升-工人工资上升–工业成本上升

3.阻碍农产品进口–遭报复–工业出口受挫

DavidRicardo(1772-1823)

•borninLondonandwasthethirdof17children.

•hadlittleformaleducationandwenttoworkforhisfatherattheageof14,successfully.

•Leavehomewithwife,10yearslatergot2,000,000pounds

•attheageof27,turnedhisattentiontoeconomic.

•Oneofthegreatestpoliticaleconomists.

1817年4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

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1.相关概念

•机会成本(比较成本):

•比较优势:

较之另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在生产同种商品上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比较成本)的优势。

上例中甲乙两国的比较优势为何?

2.基本假设:

与绝对优势理论基本相同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比较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3.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在任何产品上均有优势的一国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最大的产品,而另一国生产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4.比较优势理论图析:

2×2模型

分工前:

分工后:

如何分工?

设贸易条件:

R=1(2X换2Y)

5.结论

(1)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各国的福利提升

(2)按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可以使世界的福利提升

•因此:

若两种商品的绝对优势存在于同一国家,贸易能继续开展

6.一般均衡分析:

国民预算线+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理论的局限性

比较教材73页:

7点评述

1.与现实有差距,前提假设

2.理论上的“死角”:

“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

EqualAdvantageorEqualDisadvantageModel

“西烧”事件的背景

埃尔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

头脑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这个商机,纷纷来此或开设鞋店,或设厂制鞋。

由于中国鞋的价格优势,中国商人的生意不断扩大,鞋店更是在几年内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60多家。

•与此同时,当地鞋业却日渐萧条。

一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事件的起因:

依据比较优势的贸易

思考题:

1.“埃尔切事件”反映了温州模式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哪些局限?

2.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对策避免类似“埃尔切事件”的发生?

“温州鞋事件”的反思:

低价竞争

“温州鞋凭什么在世界市场上攻城略地(比较优势)?

→“价廉物美”

成本低

廉价劳动力

比较优势理论

“价廉物美”成穿肠毒药?

{引发反华情绪招致非关税壁垒}

“比较优势”能走多远?

比较优势陷阱?

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两种类型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发展中国家按照机会成本分工,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发展中国家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时所创造的独特的并持久的属性,这种属性可能来自于产品或劳务的本身固有的属性或产地,也可能来自于生产方法等。

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应是具有垄断性的产品。

•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第三节国际交易方程式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1.李嘉图的不足

•只说明了各国进出口的类型,未说明交换比(价格)

•在前述模型中的假设

•按照两国对商品的相互需求确定交换比例

2.约翰.穆勒

•johnstuartmill,1806-1873

•英国经济学家

•1848,政治经济学原理

3.相互需求论

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国际贸易的价格决定和利益分配问题,其分析仍是建立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上。

认为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是由贸易双方对商品需求的数量比来决定的。

国际交换比应介于国内交换比之间。

二、国际交易方程式

国际交换比,即为贸易条件,R

讨论保证两国贸易实现的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例)

贸易前:

甲国内1x=0.5y乙国内1x=2y

贸易前:

甲国内1x=0.5y乙国内1x=2y

开展贸易:

甲国出口1x换Ry乙国进口1x耗Ry

•R

甲国所得-0.4y,乙国所得+1.9y,是否贸易?

•R=ax/ay

甲国所得0y,乙国所得+1.5y,是否贸易?

•ax/ay

甲国所得+0.5y,乙国所得+1y,是否贸易?

•ax/ay

甲国所得+1.5y,乙国所得0y,是否贸易?

•ax/ay

甲国所得+2.5y,乙国所得-1y,是否贸易?

结论:

1.国际交换比介于国内交换比之间

即0.5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交换比越接近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则利益越大

国际交换比越接近自己国家国内交换比,则利益越小

3.国际交易方程式:

一国产品与他国产品相交换的价值,应该使该国的出口总量刚够支付该国进口总量所需的价值。

第四节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现代的理论分析

一、2*N*1模型

二、M*2*1模型

三、2*2*2模型

2个国家

2种商品

2种生产要素

四、比较优势的衡量指标

1.贸易竞争力指数

•又称净出口指数法,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简单的度量指数

•大于0,说明该产品为净出口,值越大越有比较优势

•小于0,说明该产品为净进口,值越大越有比较劣势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

 

•RCA越大于1,说明比较优势越明显

越小于1,说明比较劣势越明显

3.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某个经济区域的相对优势,它等于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总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一个区域出口总值占该区域所有产品的出口总值的份额比率。

 

•RRCA越大于1,说明比较优势越明显

越小于1,说明比较劣势越明显

1.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相互需求论

计算题:

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对国际市场无影响)

Dc=2000-0.02PSc=1200+0.02P

并设国际市场上汽车的价格为10000,请用数字和图形说明下列问题:

1.贸易前,中国汽车的产量和价格;

2.自由贸易下,中国汽车的产量及进口或出口量;

3.自由贸易对国内消费者、厂商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影响

消费者剩余

consumersurplus

–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存在的原因:

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价格。

–表示方法:

利用需求曲线图,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

思路:

1.令Dc=Sc,得贸易前中国汽车价格为20000,产量为1600。

1.自由贸易下中国进口汽车,由于假设中国为汽车进口小国,则国内汽车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10000,汽车的需求为1800,生产为1400,进口量为400。

价格

•消费者福利增加a+b=1/2*(1800+1600)*10000=1.7*

•生产者利润减少a=1/2*(1400+1600)*10000=1.5*

•社会福利增加b=(a+b)-a=2*

第六章保护贸易主义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所揭示出的理论和政策含义基本是相同的:

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各国福利。

但是,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事实表明,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从来就没有实施过!

如何去解释这一矛盾,诠释实行保护贸易的原因和必要性,为贸易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本章将对贸易保护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和简要评述,并为研究保护贸易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的出现

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品交易的费用空前扩大,西欧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各国,社会财富的中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

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就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它是贸易保护的起点。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金银货币是财富的惟一代表。

国民财富增长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对外贸易实现贸易顺差。

2.早期重商主义

以英国的斯塔福,法国的博丹为代表

认为一国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应是增加国内货币的积累,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

早期的重商主义称为“货币差额论”。

3.晚期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晚期重商主义者批判了早期重商主义者守财奴似的货币差额论,认为货币只有投入流转才能增多,而对内贸易不能使国家致富,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惟一手段。

认为国家应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以保持贸易顺差,并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三、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

主张国家采取行政立法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严禁金银外流,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

晚期重商主义

•限制输入政策:

如关税

•促进出口的措施:

如补贴

•其他措施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

(2)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只有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3)重商主义在理论上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重商主义的思想是由一些政治家、商人、牧师、哲学家等在不同时期零散提出的,没有学派领导人,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考虑到相继提出的有关思想在基本观点和政策上具有一致性,因此被亚当·斯密统称为重商主义。

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一、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产生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

他于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了完整的保护贸易理论。

李斯特从当时德国相对落后的状况出发,提出要以征收高关税的办法对其新兴工业进行暂时的保护,以免被当时先进的英国工业挤跨。

李斯特(FriedrichList,1789-1846)

•出生于德国Reutlingen

•最初在制革店工作,后进入政府部门任职

•1818年,蒂宾根大学管理和政治学的教授

•议会活动遭到当局迫害,失去教授职位、驱逐出Wurttemberg议会,且被捕监禁9个月

•流亡美国,见美国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成为保护关税的支持者

•1832年作为美国领事回到德国

•鼓动德国经济统一和南部德国保护主义,宣扬他的保护主义和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841年出版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最终感到自己的经济政策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望实现,绝望之余,他于1846年自杀身亡。

二、汉密尔顿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产生背景

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产业革命。

一方面,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并得到巩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粮食。

因此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政策,并逐步取得了自由贸易政策的胜利。

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在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英国。

因此,美国和德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来自英国廉价产品的严重威胁和冲击,客观上要求美国和德国实现保护贸易政策。

为适应保护贸易的要求,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保护关税的政策主张。

2.汉密尔顿关税保护论的逻辑

美国民族工业刚刚起步,难以与英、法等国的廉价工业品竞争,若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并进行自由贸易,将使美国继续充当欧洲各工业强国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严重阻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所以,美国应该对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幼稚产业)给予贸易保护。

AlexanderHamilton

•bornin1755intheBritish

•ServedintheRevolutionaryarmy

•andthenplayedaimportantroleindefiningthegovernmentalmechanismsformanagingthenationaleconomy

•ReportonManufactures(December5,1791)

ReportonManufactures

•Notonlythewealth,buttheindependenceandsecurityofaCountry,appeartobemateriallyconnectedwiththeprosperityofmanufactures.

•USAshouldencouragethegrowthofmanufacturesinspiteofcomparativeadvantage.

高关税与美国的崛起之路

•遗憾的是,当时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1807年的《禁运法案》催生了美国制造业。

1816年通过了第一个保护性关税法案

•南北战争后,汉的思想得到了采纳,美国从此走上了高关税保护工业的道路(直至二战)。

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将整体关税率从38%提高到49.5%。

•高关税有力地保护了美国工业的发展。

内战以前,美国还是个农业国,农产品占全部商品生产的一半以上。

但内战结束后的不到半个世纪里,美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到1900年时,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三、幼稚产业保护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李斯特幼稚产业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理论。

基本思想

他认为应根据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阶段来决定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政策)。

因此,自由贸易制度和政策不适合经济落后国家,它们应当实行保护贸易制度,使本国的幼小产业得到保护。

保护的政策效用

他指出,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可能会失去某些比较利益,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国内产品的价格可能会高一些。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保护之后,本国产业生产力水平会提高,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大幅下跌,其价格也会随之落到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以下,收获远大于之前的损失。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理论基础:

李斯特从历史阶段出发,以生产力论作为其保护贸易的理论基础,以国民原理学说说明国家与政策的关系。

1.经济发展阶段学说:

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李斯特把各国的经济划分为五个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