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43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北京市通州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2018年11月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朝代,融合了旷达不羁、骁勇好战和返璞归真、不问世事的复杂魅力。

从多个角度来看,唐朝不论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上的成功,都得益于它践行了当今世界备受推崇的全球观以及包容性。

这种难得的达观态度,让唐朝获得了非凡的张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从容不迫。

唐朝在太宗、高宗、玄宗这三个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敌人和对手区别很大。

彼时,游牧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兴起,使得突厥帝国成为不可小觑的草原帝国,而突厥帝国和拜占庭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和其他欧亚帝国也是关联重重,这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它必须采取行动。

不可否认,唐朝是少有的好战王朝。

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先后为唐朝所灭。

最盛期唐朝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抵贝加尔湖。

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外战争达到130多场,高句丽、突厥、契丹、吐蕃、南诏、大食、回纥都成为唐朝的征战对象;对内,唐初统一战争、安史之乱、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以及唐末藩镇割据等从未停歇。

此外,唐朝的好战特性也源于其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捆绑固若金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所以唐朝自下而上,普遍燃起了一种骁勇的激昂情绪。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定方出身平民,然而他无往不胜,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成为一代名将,荣升权贵;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功勋卓著,官职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所以,军事征战逐渐成为唐朝前期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某种程度上,唐朝前期之所以屡战屡胜,其关键点在于唐朝前期的军事力量是多样化的,和想象中具有规律性、组织性,系统严密的军事结构完全不同。

唐朝前期的统治集团和内亚游牧民族关系紧密,这些游牧民族常年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包括突厥的重要领袖都会带着自己的部落站在唐朝的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这也是唐太宗能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直到唐高宗时期,这种情况仍在延续。

但另一方面,这些部落的态度也不完全坚定,究竟靠向哪一边,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此外,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其开阔的全球视野,对情报的掌握逐渐变成统治集团的外交利器,并大幅度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成功率。

反观清朝,直到19世纪初鸦片战争之前,才慢慢建立起一套情报系统,知道英国在印度、尼泊尔这些地方是有行动的,但唐朝所掌握的情报,从周边诸国到拜占庭帝国直到后来的阿拉伯帝国,不一而足。

(取材于网络)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旷达不羁:

心胸开阔,不受拘束。

B.返璞归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

璞,美玉。

C.从容不迫:

非常镇静、不慌不忙。

D.不一而足:

指同类事物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的开始兴盛迫使唐朝及时采取了军事行动。

B.军事征战逐渐成为了唐朝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C.少数民族常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

D.对情报的掌握大幅提高了唐朝军事行动的成功率。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一项是(3分)

A.践行全球观和包容性促使唐朝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上取得成功。

B.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频发,这使得唐朝版图日渐扩大。

C.突厥领袖率部落站在唐朝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是唐太宗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D.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牢固捆绑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

材料二

在举国尚武的唐朝,隐逸之风却甚盛。

曾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在科举失败后隐居十二载,直至天宝十一年(752年),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哥舒翰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

自此高适投身军旅,一路高歌猛进。

除了此般略显功利的隐逸之外,相当多的隐居之举则是源于仕途挫败或人生失意,但却不因此沉沦的高洁操守。

王维早年怀揣强烈的政治抱负,却因唐朝政局连年动荡不安,未能有所建树而倍感失落,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言志抒怀;李白一生数度隐居山林,少年时期在岷山隐居,玄宗时期遁入白兆山桃花岩,著名的《山中问答》正是在此时问世。

唐朝在教育普及性方面远超当时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权,这也是其成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原因之一。

那个时期,即便是参军的人也并非目不识丁,而是有一定文化能力,这和后期很多缺乏文化知识的人加入军事集团完全不同,使得唐朝在文化层面极具张力、群星璀璨。

总而言之,多样性是唐朝最为突出的特质。

它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形态的生活方式共生,不追求所谓的统一,甚至可以说,唐朝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统一性。

直到宋朝之后,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才开始逐渐增强。

(取材于《新周刊》)

4.下列对材料二中有关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董大的劝慰,是说前路有知己,定有识君人。

以此作赠别,足以鼓舞人心。

B.幕府,最初是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亦指运筹帷幄的大将。

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郊合称“王孟”。

D.《山中问答》是李白的一首七绝,“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以问答形式抒发诗人隐居生活自在天然的情趣。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举国尚武的唐朝,隐逸之风却甚盛,相当多的隐居之举源于仕途挫败或人生失意。

B.唐朝成为中国文化鼎盛期的原因之一是在教育普及性方面远超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权。

C.唐朝政局连年动荡不安,很多怀揣强烈政治抱负的青年,因未有所建树而倍感失落。

D.唐朝时,即便是参军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文化能力,这使得唐朝在文化层面极具张力。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短语中对唐朝特点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样性B.好战性C.统一性D.开放性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为二者共拟一个题目,并说明拟写此题目的理由。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共19分)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

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①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

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

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

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

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②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③,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

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

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

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④乎?

何其淳寂也如是!

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取材于王绩《醉乡记》)

【注释】①姑射:

传说中的仙山名。

②公旦:

周公姬旦。

③五齐(jì):

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作“五齐”。

④华胥氏之国:

寓言中的国名,后作梦境的代称。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

问之人:

“是何乡也?

”曰:

“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

是为醉乡也欤?

古人不余欺也。

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

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

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

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

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

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

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

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

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取材于戴名世《醉乡记》)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薄:

浅薄

B.盖至其边鄙鄙:

边界

C.仅与醉乡达焉达:

通达

D.率指以为笑率:

带领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醉之乡故为之记

B.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

C.怒而升糟丘南向而望

D.夫果有其忧焉而不知出焉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寝于于,其行徐徐

他们睡觉很踏实,行走很悠闲

B.下逮幽厉,迄乎秦汉

向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直到秦汉

C.酣适之方,甘旨之尝

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

D.放纵恣肆,淋漓颠倒

放纵自己,颠倒黑白

11.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②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12.王绩与戴名世笔下的“醉乡”各有什么特点?

二人借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共5分)

13.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②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③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请分别简述这三个选段的内容,并概括说明这三个选段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景兼点时令,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给人以浥尽轻尘的快感。

B.构成明媚春光的千百只黄鹂不仅是视觉形象,也在听觉上给人以印象。

C.“飞云”二句描写了天空由阴沉转为澄澈,进一步说明春天的多姿多彩。

D.“天矫”二字,写飞云像龙蛇一样盘曲而又伸展的动态,极富于形象性。

15.本词描绘了词人梦中奇丽的景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雨过后春花盛开,整个山间出现了一片明媚春光,遂使人目迷五色,如入仙境。

B.“行到”一句与“春路”相应,点明上文的一切都是词人的梦魂在春路上行走所见。

C.“小溪深处”,应该是个静谧的所在,词人的突然到来,打破了岑寂。

惊起无数黄鹂。

D.龙蛇飞舞,这个景象煞是壮观,它象征着词人在这梦境中获得了理想达成的快感。

16.明代沈际飞认为结尾“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两句是“白眼看世之态”;清代周济则评曰“造语奇警,不似少游寻常手笔”。

二人各是从什么角度评论的?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对结尾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

①《国殇》中作者怀着无限敬意,颂扬为国牺牲的将士:

“诚既勇兮又以武,。

,魂魄毅兮为鬼雄!

②《声声慢》中“,正伤心,”,作者感叹自己不能北归,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流浪之感。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感到无比荣幸。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五四”青年节庆祝活动,你作为团员代表庄严宣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积极响应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呼唤,践行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以天下为己任,像范仲淹一样“,”,为祖国的前途担忧分愁,为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点亮青春,不负韶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一起去看山

①藏语里有处叫做斯古拉的山,汉语对音成四姑娘。

这对得实在巧妙。

因为那终年积雪美丽的山确实是有着四座逸世出尘的山峰,在逶迤的山脊上并肩而立,依次而起,互相瞩望。

后来又有了关于四个姑娘如何化身为晶莹雪峰的传说,以至于人们会认为这座山自有名字那天,就叫做四姑娘了。

却少有人会去想想,一座生在嘉绒藏人语言里的山,怎么可能生来就是个汉语的名字呢?

②有一句话在爱去看山登山的人中间流传广泛,就是英国人马洛里所说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③山有自己的历史。

山的地质史。

山化身为神的历史。

如果要为这后一种历史勉强命名,不妨叫做地方精神史。

山神的存在,在藏区是一个普遍现象。

为什么每座山都是一个神?

这当然是一部地方史的精神部分。

没有精神参与,一座山就不会变成一个神。

四姑娘山就是这样。

④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镇,我在国营饭馆里看见满墙日本旅行团的旗帜以及那些赞美雪山与花的留言时,心想,这些日本人出这么远的门,就为来看几朵花,也实在是太过奢侈了,虽然那些花肯定非常漂亮,也值得一看。

也是在那一时期,才知道有一种出门方式叫旅游。

很多东西,刚听说时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久也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⑤很快,中国人也开始了初级旅游,大巴车拉着,导游旗子摇着,把一群群人送到那些正在开发中的景点。

四姑娘山也成了一个边建设边开放的景区:

森林环抱的草地,蜿蜒清澈的溪流,临溪而立的老树,尤其是点缀在岩壁与树林间的一树树落叶松,那么纯净的金色光芒。

蓝天下参差的雪峰,美轮美奂,使人流连忘返。

⑥一个朋友带一个摄制组,来为刚辟为景区不久的四姑娘山拍一部风光片子,我与他们同行。

山谷看起来开阔平缓,但海拔一直上升。

阔叶林带渐渐落在了身后。

下午,我们就是在那些挺拔的云杉与落叶松间行走了。

⑦夕阳西下时分,一个现成的营地出现了。

那是一间低矮的牧人小屋。

石垒的墙,木板的顶。

在小屋里生起火,低矮的屋子很快就变得很温暖了。

天气晴朗,烟气很快上升,从屋顶那些木板的缝隙中飘散在空中。

若是阴天,情形就两样了。

气压低,烟气难以上升,会弥漫在屋子中,熏得人涕泪交流。

但今天是一个好天气。

同伴们做饭的时候,我就在木屋四周行走,去看小溪,溪流上飘浮着片片落叶。

红色的是槭,是花楸。

黄色的是桦,是柳,还有丝丝缕缕的落叶松的针叶。

太阳落到山背后去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加剧,表现形态就是在森林上部吹拂的风。

此时在林中行走,就像是在波涛动荡的海面下行走:

森林的上层是一个动荡喧哗的世界,而森林下面,一切都那么平静。

云杉通直高大的树干纹丝不动,桦树的树干纹丝不动。

吃过晚饭,天黑下来。

大家都是爱在山中漫游的人,自然就谈起山中的各种趣闻与经历。

爱在山中行走的人,在山中更是要谈山,于是,夜色中的山便愈发广阔深沉起来。

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就都在火堆边睡去了。

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太高的海拔地势。

这时风停了,月亮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把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

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的光色洁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了屋外的草地上。

我躺在被窝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

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条冰川。

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

我躺在几丛鲜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那道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真似幻。

我们骑乘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那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十几米高的冰川断裂面。

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

我听见了。

听见了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

一匹马走过来,掀动着鼻翼嗅我。

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

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

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类的语言。

⑧然后,我就睡着了。

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⑨早上醒来,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

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

我碰落了灌丛上的雪,雪落在了颈间,那便是冰凉刺激的来源。

岩石,树,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

一夜酣睡,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⑩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野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

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

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岩层,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而这一切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

⑪记起来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日本人轻轻碰触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在身下压倒了看上去更普通的众多的毛茛花。

我也曾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美丽的年轻女士。

⑫这就是美的作用。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相瞩望瞩望:

期望;期待

B.蓝天下参差的雪峰参差:

高低、大小不齐

C.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阑珊:

指游玩时兴致大失

D.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流泻:

光线像水一样流动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的“逸世出尘”,形象地写出了“四姑娘山”脱离尘俗、不问世事的气质。

B.在作者看来,在藏区的历史空间之中,由于精神的参与,每一座山都会变成一个神。

C.文章第④段引出下文,作者从对日本人远游的不理解到接受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第⑦段作者用小屋、月光、冰川等景色表明享受时间静止的过程及不被打扰的心境。

20.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5分)

21.本文第⑦段末尾四处写到的“语言”含意是否相同?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22.本文题目“一起去看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你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一起去看山》中,作者说“这就是美的作用”。

结合《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几部名著,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请你从上述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对其的阅读体会,谈谈你对“美”的认识。

要求:

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②请从上述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以“美丽的”为题,简述这个人物的形象。

要求:

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③选择上述名著作家中的一位,为之写段推介语投给校园期刊,肯定其对“美”的追求。

要求:

言之成理;结合其作品。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①很多时候,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你展开想象,以“穿越时空的相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