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40242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docx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

猪瘟防控的几个问题

猪瘟(Hogcholera,HC;Swinefever,SF,Classicalswine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HC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国际兽疫局16种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的一类传染病。

近些年来,猪瘟的流行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

在加大免疫密度,超量、超前免疫,增加免疫次数的情况下,仍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流行,因此,猪瘟仍是当前猪病之首。

本文拟对猪瘟防控谈点个人看法:

一、猪瘟的临床类型

1、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种猪,其本身虽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

(1)带毒母猪综合征

隐性感染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

病仔猪常在2~30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

初步实验证明:

在不同窝之间可发生猪瘟病毒水平传播并引起感染猪死亡,发病死亡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及毒力有关。

本病在小猪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

种猪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统病理变化,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导致繁殖障碍。

(2)后期侵袭性猪瘟  

是指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

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

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

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

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

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瘀血。

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

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lO)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

部分猪皮肤发绀,有的不显症状,病程长多半在1月左右,自愈后易成僵猪,哺乳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死亡率低。

本病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后才能确诊。

无论是隐性感染的母猪,还是其所产的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

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虽经多次接种疫苗,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

此外还可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从病死仔猪的脾、淋巴结等脏器中,可检出猪瘟病原。

2、慢性(温和型)猪瘟

见于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也可能发生在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

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

病程长达1~2个月。

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

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

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瘀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

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

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

部分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失去经济价值。

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为轻微,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

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l~2处小梗死灶。

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

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

3、母猪持续性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国兽药监督所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地利用猪瘟野毒人工复制了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带毒母猪动物模型,此母猪可持续带毒750d。

这种猪甚至可以终生带毒、排毒,可成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

最早报道猪瘟胎盘感染是在1955年,以后此类报道逐渐增多。

胎盘感染后,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出现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从死亡仔猪体内可分离到猪瘟病毒。

为了研究持续感染母猪对仔猪的胎盘垂直传播情况,再将这头母猪与人工感染另一株猪瘟野毒的带毒公猪或健康公猪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使其怀孕产仔,可产下带毒的木乃伊胎和死胎,用猪瘟荧光抗体检查胎猪均为阳性,此后该母猪不能再次配种。

为了解带毒母猪对同居猪和环境的污染情况,在母猪带毒273d时,用健康阴性猪与之同居,可造成同居猪感染,至此成功地人工复制了猪瘟病毒胎盘垂直传播及水平传播的动物模型。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持续感染带毒猪的存在,可形成猪瘟常发地区和猪瘟常发猪场。

由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猪,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亚临床感染。

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带毒猪在临床中有3%~33%的带毒率。

4、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

这种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吸吮初乳,数日内病毒血症可一过性降低,但病毒存在于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吃初乳和疫苗接种不能阻止带毒仔猪的死亡,并且形成免疫偏离现象或免疫耐受现象,以至于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甚至诱发猪瘟。

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Glentorf株给妊娠40,70,90日龄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出生后多为死胎、木乃伊胎、流产,或出生后在1周内到11周内死亡,出生后存活的发病猪无临床症状,解剖为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

5、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RT-PCR检查带毒公猪自然交配所产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结果表明:

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与带毒母猪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与带毒公猪的病毒基因型相同。

试验证明带毒种猪不仅能通过母猪胎盘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猪瘟,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6、免疫水平低下

疫苗接种仍然是目前我国防制猪瘟的唯一手段,C株疫苗的保护力是举世公认的,近年的研究仍支持这一观点。

然而,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通常是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的。

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等。

此外,目前国内外在疫苗的使用剂量上差异也较大。

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100PD50);台湾则要求每头份剂量为500RID。

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生产均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RID(37PD50),远低于欧洲与我国台湾的标准。

免疫剂量不足导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以致出现持续性感染是近年猪瘟流行和发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7、多病原混合感染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国养殖业是十分普遍的问题。

这些病原混合感染动物后除了引起各自的疾病外,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引人注意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

①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力有影响:

我们用PPV,PRV,PRRS3种非猪瘟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它们单独或混合感染后明显影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免疫猪在猪瘟强毒攻击后呈现持续带毒。

在田间,接种了猪瘟疫苗仍出现非典型性猪瘟的现象时常出现,尽管有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此类现象的出现,但非猪瘟病毒的混合感染可否导致猪瘟病毒致病力增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②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可增强猪瘟病毒的毒力。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PPV,PRVPRRS其中任何一种病毒单独感染对低致病力的猪瘟病毒没有毒力增强作用,但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对低致病力猪瘟病毒的致病力确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8、病原基因型的多样性变化

由于病毒抗原差异,部分猪瘟病毒可以通过躲过抗体的中和作用引起持续感染。

试验证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接种动物产生的抗体对不同的野毒株的中和能力差异很大,通过对11个猪瘟毒株的体外抗体细胞中和比较试验表明: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产生的血清抗体在1:

64稀释时能中和9个野外毒株,另2株在l:

8稀释时才能中和,其中有1株在抗体l:

4稀释时才能中和。

总的看来,兔化弱毒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在体外对野毒株的中和作用还是不错的。

但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11株中有2株只有在抗血清1:

8稀释时才有中和作用。

如果这20%的野毒株在动物体内也能躲过免疫血清抗体的中和作用而引起持续感染,那将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导致非典型猪瘟的发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诊断

对猪瘟及早作出确诊,有利于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1、临床诊断

可根据患猪体温41℃左右,大多数腹下有轻度淤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尾尖呈紫黑色,出现干耳、干尾现象,甚至耳壳脱落。

患猪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

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先便秘后腹泻,病程较长。

本病抗生素治疗无效。

大多数病猪病理变化不太明显,也有的可见猪瘟的典型病变:

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脾脏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可看到散在的小出血点;咽候、膀胱粘膜有少量点状出血。

混合(或多重)感染的病例病变更为复杂。

2、实验室诊断:

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

常用免疫荧光方法、免疫酶试验检测切片或组织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2)免疫酶染色试验

取病猪扁桃体、脾、肾、淋巴结做组织压片或冰冻切片,在质量分数为2%戊二醛溶液和甲醛溶液等量混合液中固定后用HC酶标记抗体和底物染色镜检,如细胞浆染成深褐色为阳性;-或无色为阴性,正常对照应为阴性,HC兔化弱毒接种猪的细胞浆呈微褐色,与强毒株感染有明显区别。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采取HC早期病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结及晚期病猪的脾和肾或肺组织做冰冻切片或组织切片,丙酮固定后用HC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荧光,判定HC兔化弱毒在猪体内只存在14d,因此注射HC兔化弱毒苗的猪仅在接种后14d内的扁桃体上皮细胞浆内可见到微弱的黄绿色荧光,其染色的亮度和颜色与强毒有较明显的区别。

(4)病毒分离与鉴定

取病猪扁桃体、淋巴结、脾或肾组织加双抗后磨成乳剂,滤过、离心后取上清,接种PK15细胞等,接种48~72h后取出接毒后的细胞片,用HC免疫荧光抗体法或免疫酶染色检查,结果判定同上,也可以用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鉴定分离物。

(5)兔体交叉免疫试验 

HC强毒不引起家兔体温反应,但能使其产生免疫力,C株兔化弱毒能使家兔产生定型热反应,但对已产生免疫力的家兔则不产生体温反应。

利用这一原理,将病料用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家兔并每6h测温1次,连续测温5d,同时设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兔,5d后对所有家兔静脉注射HC兔化弱毒,同样每6h测温1次,连续测温96h,如对照兔发生定型热反应,说明试验成立,可以分析判定结果,试验组兔出现定型热反应,则说明病料中所含的病毒不是HCV,反之试验组兔不发生定型热反应,说明病料中所含的病毒是HCV。

血清学诊断目前常用猪瘟病毒强毒株、弱毒株和BVDV单抗进行血清学试验以测定不同的毒株和病毒感染,常用的方法有:

 HC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试验是利用猪HC弱毒单抗纯化的弱毒抗原和强毒单抗纯化的强毒抗原鉴别猪瘟疫苗免疫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和自然感染强毒后产生的抗体,从而区别猪瘟免疫猪及自然感染猪。

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用已知定量的HCV检测未知血清的滴度,即取不同稀释度的被检血清和等量病毒液混合,置37℃感染1h后,接种PK15细胞飞片,同时设置各种对照组,继续培养48~72h后,取出细胞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计算个细胞片中荧光细胞的数目,与对照组比较,能100%抑制荧光细胞的最大血清稀释度即为该血清的抗体滴度。

过氧化物酶联反应方法同上,但细胞飞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染色检测。

病理组织学非化脓性脑炎的特征(如脑血管套,胶质结节)具有诊断价值,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区别,此外淋巴结,肾,脾的组织变化亦可做为诊断参考。

三、防控措施

1、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相关规范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建立垂直管理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防检队伍建设,使兽医防疫、检疫,特别是防制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猪瘟防制技术规范》和《猪瘟检测技术规范》及相关的条款,并保证这些措施的实施及落实;建立国家猪瘟流行病学数据库及预警预报系统,做到资源、信息与技术共享,发挥利用效率,并且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紧急反应系统。

2、加强猪瘟免疫监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或仅产生低水平抗体的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

我们模拟自然感染的亚临床状态和低抗体水平状态来进行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效力的研究,对猪瘟的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其他产生免疫失败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研究发现母源抗体滴度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有影响,当母源抗体滴度在16倍时,将疫苗的免疫剂量加大到2到4头份,能抑制母源抗体干扰,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另外研究还显示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不能抵抗猪瘟野毒的感染。

而主动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只要在8倍以上,均能抵抗强毒的攻击,再次提示,适当加大免疫剂量可以适应田间的带有母源抗体仔猪的免疫。

3、正确采用乳前免疫

乳前免疫又称为零时免疫和超前免疫,是在乳猪出生后立时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

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常为一些猪瘟污染严重的场、户所使用,尤其是表现为持续感染的猪场。

超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

但必须按规程使用,即在注射疫苗后1~2小时才允许仔猪吃奶;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在带冰的冰箱中贮存,随用随取,否则仍可造成免疫失败。

乳前免疫后应在猪35和70日龄各再注射4头份猪瘟疫苗1次。

人工试验证明不论吸初乳后半小时或1小时注苗,疫苗免疫效果均不如超前免疫效果好。

4、坚决淘汰带毒猪,慎重引种,定期监测

非典型带毒猪的净化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

对于非典型猪瘟在种猪场的发生,在我国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来控制和根除显然不现实,种猪一旦感染病毒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持续感染的总根源,而且要实施全场所有的猪群的净化又有一定的难度。

经我们几年的探索,总结了一套在猪瘟病毒严重污染的猪场中,以净化种公、母猪和后备带毒种猪的措施。

具体的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实施净化,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

只要检查出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严禁将带毒猪作为种用,尤其在引种时严禁引入带毒猪。

淘汰带毒猪后清圈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

以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

一般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

每6个月进行一次,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5、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正确使用

猪瘟兔化弱毒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它也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仍安全有效,不仅对不同猪瘟病毒变异株可产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

因此,不应怀疑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只要选用的猪瘟弱毒疫苗是正规厂家生产,完全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效果。

但考虑到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在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时加大首免疫苗用量至4头份,可有效地防止仔猪发病与死亡。

尤其应注意从出厂到使用全过程都要保证冷藏贮运。

6、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人,商品肉猪生产区不得跨省购买商品仔猪,因为在商品仔猪生产基地往往存在带毒个体,且部分上市仔猪处在免疫空白期内,断奶后尚未接种猪瘟疫苗,容易与带毒猪接触,风险太大;同时为切断猪瘟传染机会,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

圈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或甲醛进行2~3次认真消毒,再空圈7~10天后才可养猪。

日常生产要做好定期带猪消毒。

7、综合防制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管理、应激等关系密切,必须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以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并对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及气喘病进行协同防治,它们也能影响猪的免疫功能,可使猪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临床上常见、多见蓝耳病与猪瘟混合感染、猪瘟与圆环病毒、或与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并发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