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环境控制和建筑设备复习要点.docx
《注册建筑师环境控制和建筑设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建筑师环境控制和建筑设备复习要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建筑师环境控制和建筑设备复习要点
环境控制和建筑设备复习要点
一、建筑热工
1、室外热环境
太阳辐射:
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削弱的程度取决于射线在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和大气质量(透明度和厚度)。
射线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
太阳地面辐射:
直射辐射(直接射达地面)和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五种地区分区):
严寒地区:
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寒冷地区:
冬季保温,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
夏热冬冷地区:
夏季防热,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夏热冬暖地区:
夏季防热,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
温和地区:
部分地区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2、室内热环境
构成室内气候的因素:
空气温度、湿度、室内风速和壁面热辐射。
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人体产热量-(对流换热量+与环境间的辐射换热量+人体蒸发散热量)=0
湿空气:
湿空气总压力=干空气分压力+水蒸气分压力
饱和空气:
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水蒸气分压力越大。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容积的干空气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有一极限值。
达到极限值时的湿空气为饱和空气。
在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温度越高,其饱和时的蒸汽分压力越大。
绝对湿度:
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有的水蒸气质量。
相对湿度φ:
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力与同温度下湿空气的饱和蒸汽分压力之比。
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湿空气,其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绝对湿度不变。
绝对湿度不能衡量湿空气干燥或潮湿程度及吸湿能力。
《规范》:
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均应按60%采用。
露点温度:
对未饱和空气,随温度下降,湿空气的饱和蒸汽分压力降低,相对湿度增大。
当湿空气达到饱和φ=1时,所对应的温度成为露点温度。
此时如再冷却,则有水蒸气变为凝结水而析出。
3、围护结构传热原理
熟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中的名词解释。
(1)传热的基本方式:
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导热:
物体各部分无相对位移或不同物体直接接触,依靠微观粒子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在地球引力场作用范围内,单纯的导热只能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因为当有温差时,液体和气体就会出现对流现象,难以维持单纯的导热。
稳态导热:
具有稳态温度场的导热过程;
不稳态导热:
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导热过程。
导热系数λ:
在稳态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oC,1h内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
单位:
W/m·K。
建筑工程中常用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0.2W/m·K。
材料的湿度增大,导热系数也随之增大。
(湿砖比干砖导热系数大)
材料的密度增大,导热系数也随之增大。
良好的保温隔热材料都是孔隙多、容重轻的材料。
导热系数越大,则单位厚度热阻越小,温度降落亦小。
导热热阻R:
R=δ/λ单位:
m2·K/W
对流:
依靠流体间的流动,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对流。
对流换热:
实际工程中见到更多的是,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交换。
该过程叫对流换热。
分为自由流动换热和受迫流动换热。
(对流)换热系数α:
1m2的壁表面积上,当流体(空气)同壁表面之间的温差为1oC时,1h所能传递的热量。
单位:
W/m2·K。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外表面换热系数αe。
(对流)换热热阻R:
换热系数的倒数。
单位:
m2·K/W。
内表面Ri,外表面Re。
热辐射:
无论是导热还是对流,都必须通过冷、热物体的直接接触来传递热量。
但热辐射机理不同。
它依靠物体表面对外发射可见和不可见的射线来传递热量。
物体间辐射换热:
物体内能——电磁能——物体内能,不需要冷热物体直接接触;不论温度高低,物体都在不停地相互发射电磁波能。
物体对热射线的吸收、反射与投射:
根据能量守恒:
α+ρ+τ=1。
黑体:
物体全部吸收外来射线,吸收率α=1;
白体:
物体全部反射外来射线,反射率ρ=1;
透明体:
物体能被外来射线所全部透射,透射率τ=1。
物体对外来射线的吸收能力,不能按物体颜色来判断。
白色的物体不一定是白体。
光线只占整个波长射线中的一小部分。
如白色的雪对光的吸收率很小,但对整个波长射线的吸收率约0.98,非常接近黑体。
对液体和大多数固体,只要稍具厚度,他们总是不透明的,即τ=0。
普通玻璃只能透可见光,但对波长大于3μm的红外线几乎是不透明体。
冬夏季室内同样温度情况下,人的舒适感觉不同是因为墙壁的热辐射不同。
(2)平壁的稳态传热(冬季工况)
传热:
热量由高温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递到低温流体的过程叫做传热(或传热过程)。
稳态传热:
传热情况不随时间变化,即各点温度及传热量不随时间改变(但壁内的温度依次降低),传热处于稳定状态。
在建筑热工冬季工况的计算中,将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均视为一维稳态传热。
对于稳态传热,三个热量Q是相等的:
室内热空气传给内壁的热量=导热方式通过墙壁的热量=外壁传给室外冷空气的热量
传热系数K: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相差1oC,1h内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
单位:
W/m2·K。
K=1/Ro=1/(1/αi+δ/λ+1/αe)
传热热阻Ro:
单位:
m2·K/W。
Ro=Ri+R+Re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限值是依据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制定的。
240砖墙的传热热阻大约是单层窗传热热阻的3倍。
(3)周期性不稳态传热(夏季工况)
周期性不稳态传热是不稳态传热中的一个特例。
实际上,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总是处在室外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及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之下。
因此,在建筑热工夏季工况的计算中,出于对热工计算目的及精度的考虑,不能再将围护结构的传热当作一维稳态传热(冬季工况),而应将其看作为周期性不稳态传热。
简谐波热作用:
在周期性变化热(简谐波热)作用下,围护结构的传热特征是:
室外温度、平壁表面温度和内部任意截面处的温度都是在同一周期的简谐波动;从室外空间到平壁内部,温度波动的振幅逐渐减小;温度波动的相位逐渐向后推迟,但周期相同。
材料的蓄热系数S:
当某一足够厚度单一材料层(半无限大物体)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表面温度将按同一周期波动,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
当物体表面温度波振幅为1oC时,导入物体的最大热流通量。
单位:
W/m2·K。
温度波幅:
当温度呈周期性波动时,最高值或最低值与平均值之差。
重型结构的蓄热系数通常大于轻型结构的蓄热系数。
导热系数大的材料,其蓄热系数也大。
材料的蓄热系数越大,对温度波的衰减越快,表面温度的变化(波动)越小,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好。
从快速提高(或降低)室内温度的角度讲,希望墙体的蓄热系数小,墙体对温度波的衰减慢,内表面温度变化大;但从建筑物的热稳定性角度讲,希望墙体的蓄热系数大,墙体对温度波的衰减快,内表面温度变化小,有利于提高热稳定性。
为解决这一矛盾,一般在内表面采用蓄热系数小的材料,而对整个维护结构来讲,还是采用蓄热系数较大的材料,以减少室外温度波对室内的影响。
围护结构热稳定性:
在周期性热作用下围护结构本身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围护结构热惰性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房间热稳定性取决于内外围护结构的热未能定性。
间歇使用的空调建筑,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蓄热系数小)。
连续使用的空调建筑,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重质材料(蓄热系数大)。
热工规范中关于提高外围护结构热稳定性的措施:
(1)采用复合结构时,内外侧宜采用砖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重质材料,中间复合轻质保温材料;
(2)采用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轻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时,内外侧宜作水泥砂浆抹面层或其他重质材料饰面层。
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Y:
对有限厚度的材料层而言,在周期性热作用下,物体表面温度升高或降低1oC时,在1h内,1m2表面积贮存或释放的热量。
内表面Yi,外表面Ye。
同一材料层表面蓄热系数与温度波(热流)的方向有关。
S和Y的定义式相同,差别只是计算式不同。
热惰性指标D:
温度波在围护结构内部衰减快慢程度的指标。
热惰性指标越大,温度波在其中衰减得越快,内部温度变化(变化)越小,热稳定性越好。
当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较大时(D≥1),可以忽略边界条件(相邻材料层或空气)对其温度的影响,此时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与材料的蓄热系数近似相等。
总衰减度(总衰减倍数):
室外温度波的振幅与由室外温度谐波引起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谐波的振幅之比。
(4)封闭空气层的换热
封闭空气层的换热过程与固体材料内的纯导热不同,它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空间内的两个表面间的热传递过程。
这一热传递过程是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综合作用完成的,以辐射换热为主。
封闭空气层的换热能力比实心固体材料的导热能力小得多。
封闭空气层的热阻与间层表面温度、间层厚度、间层放置位置、热流方向及间层表面材料的辐射系数有关。
但与间层厚度不存在成比例增大的关系。
水平空气间层,热流向下,热阻较大;热流向上,热阻较小;
垂直空气间层介于二者之间。
提高空气间层热阻的办法:
(1)将空气间层布置在围护结构的冷侧,可降低间层的平均温度,提高热阻。
(2)在空气间层高温侧壁面涂贴辐射系数小(黑度小)、反射率大的材料(如在间层高温侧涂贴铝箔),可减少辐射换热,增加辐射换热热阻,并减少结露的可能性。
4、建筑保温与防热
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对围护结构来说,都要削弱由室内外温差引起的传热。
只是冬、夏季热量传递的方向不同而已,可同时起到保温和隔热的双重效果。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对太阳辐射及自然通风等的利用和防护上,建筑保温所采取的措施又有别于甚至相反于建筑隔热。
这是因为建筑保温,在减少室内热损失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室外的太阳辐射和尽可能减少室外冷风侵入。
而建筑隔热恰恰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太阳对围护结构的直接辐射,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以降低室温。
削弱建筑传热措施:
(1)增加传热热阻:
使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对热冷桥进行保温。
(2)减少传热面积:
控制体型系数;降低层高。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
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Ro,min=[(ti-te)·n/Δt]·Ri
ti——冬季室内计算温度,oC
te——冬季室外计算温度,oC
n——考虑外表面位置的温度修正系数
Ri——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K/W
[Δt]——室外空气与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oC
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设计:
窗户:
提高气密性;提高窗框保温性能;改善玻璃保温能力(双层玻璃)。
热桥:
贯通性热桥是最不合适的;非贯通性热桥,热桥设在冷侧比设在热侧好(热桥在冷侧时,热桥部位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要高于热桥在热侧时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外墙交角:
墙角处气流不畅,且墙角处因二维传热,其热流通量大于主体部分。
因此,墙角处内表面温度低,易结露。
该部位作附加保温层(室内侧距墙角600-900mm处加贴一层绝热材料)。
地面保温:
应选用热渗透系数小的材料作面层材料(厚度3-4mm的面层材料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最大);严寒地区采暖建筑底层地面,建筑周边无采暖管沟时,沿外墙内侧0.5-1.0m范围内应铺设保温层,其热阻不应小于外墙热阻。
《节能规范》:
建筑物体型系数宜控制在0.3及0.3以下;当体型系数在0.3以上时,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
外围护结构隔热:
建筑隔热重要程度排序:
屋顶、西墙、东墙、南墙、北墙;
在屋顶隔热材料上面加一层蓄热系数较大的实体材料(粘土方砖或混凝土板);
采用空心大板屋面,利用封闭空气层隔热;
通风降温屋面;蓄水屋面;植被隔热屋面;
外墙隔热:
厚实体材料层(24墙内外20厚抹灰基本能满足东西墙隔热要求);空心砌块墙、大板和轻板墙体。
采用浅色外饰面。
窗户遮阳:
水平式遮阳:
遮挡窗口上方直射阳光,适用于南向窗口。
垂直式遮阳:
遮挡窗侧斜射来的阳光,适用于北向、东北向和西北向窗口。
综合式遮阳:
遮挡上前方斜射来的阳光,适用于东南向和西南向窗口。
挡板式遮阳:
遮挡正前方射来的阳光,适用于东、西向窗口。
5、围护结构蒸汽渗透
蒸汽渗透:
水蒸汽分子从分压力高(浓度大)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分压力低(浓度小)的一侧渗透扩散。
蒸汽渗透系数μ:
1m厚的物体,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1Pa,1h内通过1m2面积渗透的水蒸气量。
单位:
g/(m·h·Pa)
蒸气渗透阻H:
围护结构或某一材料层,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1Pa,通过1m2面积渗透1g水分层所需要的时间。
单位:
m2·h·Pa/g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
围护结构内的水蒸汽分压力(Pi)大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汽的分压力(Pe)。
表面冷凝的防止与控制:
正常湿度房间,内表面宜采用蓄热系数S较大(即蒸汽渗透系数μ较小)的材料;
高湿度房间,内表面设防水层。
内部冷凝的防止与控制:
进难出易:
材料层次按水蒸气“进难出易”布置。
保温层(蒸汽渗透系数μ大,导热系数λ小)应布置在水蒸气流出的一侧(外侧)。
保温层在水蒸气流入一侧(内侧),有内部冷凝,反之,无内部冷凝。
《规范》:
采用多层围护结构时,应将蒸汽渗透阻较大的密实材料布置在内侧,而将蒸汽渗透阻较小的材料布置在外侧。
隔气层:
在保温层蒸汽流入的一侧设置隔气层。
对采暖房屋,隔气层应布置在保温层内侧;对冷库建筑,隔气层应布置在保温层外侧。
通风间层:
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排走渗入到保温层中的水蒸气。
材料导热系数、蓄热系数与蒸汽渗透系数的关系:
松散多孔的材料导热系数较小,蓄热系数较小,蒸汽渗透系数较大;
重质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大,蓄热系数较大,蒸汽渗透系数较小;
材料密度增加,导热系数增大,蓄热系数增大,蒸汽渗透系数减小。
室外综合温度最大的是:
屋顶。
(与西墙、东墙、南墙比较)
二、建筑声环境控制
1、声音的物理量度
点声源:
演员在舞台上歌唱。
线声源:
行驶中的火车鸣笛。
面声源:
开有大面积窗户的织布机车间。
稳态声源:
风机正常运转时,近似为稳态声源。
非稳态声源:
人讲话发出的是脉冲声。
(dB)
声压P:
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
声压级LP:
LP=20lgP/P0(dB)基准声压:
P0=2×10-5Pa
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值为2×10-5Pa,最能忍受的声压值为20Pa,相差100万倍。
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级值为0dB,最高能忍受的声压级值为120dB。
声强I:
单位W/m2
声强级LI:
LI=10lgI/I0(dB)基准声强:
I0=10-12W/m2
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强为10-12W/m2。
声功率W:
单位瓦W。
声功率级LW:
LW=10lgW/W0(dB)基准声功率:
W0=10-12W
C=fλ(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速与波长都可能改变,但频率保持不变)
C——声速,常温20oC时声速340m/s;
F——频率,单位Hz;(次/s)
λ——波长,单位m。
人耳能听到的音频范围20-20000Hz。
人耳能够听到的波长范围1.7cm—17m。
整个音频范围可用10个倍频程频带表示。
建筑声环境控制最关心的是125、250、500、1k、2k、4k(Hz)6个倍频程频带。
高频:
2k、4k(Hz);中频:
500、1k(Hz);低频:
125、250(Hz)
只有一个频率的声音叫“纯音”在自然界中我们听不到纯音。
声音的合成:
两个声音合成时,总声压级LP:
LP=LP1+10lg(1+10-(LP1-LP2)/10)式中:
LP1>LP2
要点:
两个相同声压级合成,总声压级只增加3dB;
两个不同声压级合成,总声压级不可能比大的那个声压级还大3dB;
当一个声压级比另一个声压级小得多(10dB以上),它对总声压级贡献可忽略不计;
n个相同声压级合成,总声压级增加10lgn(dB)。
2、噪声的主观评价量
A声级LA:
声音给人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响”的感觉。
利用1000Hz纯音作标准参照音,让受试者再听其他频率纯音,调节声压级直到受试者认为一样响为止。
大量试验统计结果绘成图,叫纯音等响曲线。
纯音等响曲线:
曲线上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纯音,同一根曲线上的纯音尽管其频率、声压级不同,但人耳听起来一样响。
每一根曲线用它上面的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值表示,并给以单位“方”,叫“响度级”。
可以看出:
人对高频声比对低频声敏感,也就是在声压级相同的情况下,对高频声感觉响;在不同声音强度时这种差异有所不同。
为了模仿人的这种听觉特性,涉及了三种计权网络:
A声级(40方等响曲线);
B声级(70方等响曲线);
C声级(100方等响曲线)。
某个噪声的总声压级比A声压级大得多,说明此噪声呈低频特性。
等效(连续)A声级LAeq
A声级对于连续的稳定噪声是一个好的评价量。
但对于随时间起伏变化较大的噪声则不合适。
如交通噪声,有汽车通过测点与没有汽车通过测点测得的声级不同,通过多时与少时测得的声级也不相同,很难说出这个地方的交通噪声到底有多大,为此,以A声级为基础,定义了等效(连续)A声级,它是各时刻A声级的能量平均值。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使用等效(连续)A声级为评价量。
噪声评价曲线NR
在评价室内环境噪声时,常常对噪声的频谱有一定要求。
如在录音棚、播音室内,我们希望各频带噪声都不要超过相应的限值。
A声级或等效A声级都是单一值,反映不出这个要求,于是引入了噪声评价曲线NR。
每根曲线用其上1000Hz的声压级值表示,称为噪声评价值或噪声评价数,简称NR值。
如果房屋声环境要求是以A声级表示的,可换算NR值,再查出各倍频程频带声压级进行设计。
NR=LA-5
3、噪声控制标准(按等效A声级)单位:
dB(A)
城市噪声控制标准:
(昼间-夜间)噪声标准从高到低:
特殊安静区50-40、居民区55-45、商业区60-50、工业区65-55、交通干线70-55。
隔声减噪设计标准等级4等级:
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允许噪声级:
剧场背景噪声:
甲等≤NR25;乙等≤NR30;丙等≤NR35;
电影院背景噪声:
甲等、立体声≤40dB(A);乙、丙等≤45dB(A);
一般教室:
二级,≤50dB(A)
起居室:
二级时,≤50dB(A)
卧室:
二级时,≤45dB(A)
旅馆客房:
二级时,≤45dB(A)
《工业企业厂区内各类地点噪声标准》根据等噪声剂量原则,对于工人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照接触时间减半,噪声限制值增加3dB的原则确定其噪声限制值。
例如,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h,噪声限制值为90dB(A);若此时间降为4h,则噪声限制值可增加至93dB(A);若此时间再降为2h,则噪声限制值可增加至96dB(A)。
4、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
吸声系数α:
吸声系数α=(吸收的声能Eα+透射的声能Eτ)/单位时间内射到材料表面的声能Eo
一个外面是大空间的洞,入射的声能全部透过且不返回,其吸声系数为1。
剧院舞台台口吸声系数为0.3-0.5。
水泥砂浆地面吸声系数0.01-0.03。
超细玻璃棉吸声系数0.8-0.99。
一般观众厅中,观众的吸声量约占总吸声量的1/2-2/3。
同一材料对不同频率声波吸收的情况不同,其吸声系数不同。
一般列出125-4000Hz6个倍频程频带的吸声系数,画出的曲线叫吸声频率特性曲线。
吸声量A:
A=αS(单位m2)
平均吸声系数α:
α=ΣA/ΣS(ΣαS/ΣS)
多孔吸声材料:
有散料、毡、板三种外形。
纤维状材料:
玻璃棉、岩棉等。
颗粒状材料:
膨胀珍珠岩等。
泡沫状材料:
泡沫玻璃、聚氨酯泡沫塑料等。
木丝板、甘蔗吸声板、麻丝、稻草等因易燃、易腐烂等原因,不宜再用。
海绵,尽管其内部也有众多孔,但由于这些孔不串通,因此吸声较差。
多孔吸声材料高中频吸声性能明显高于低频。
多孔材料容重:
随着多孔材料容重增加,低频吸声效果改善,但这种改善不与容重增加倍数成正比,容重增加可导致高频吸声效果降低。
因此存在一个最佳容重范围,超细玻璃棉15-32kg/m2,矿渣棉100-150kg/m2。
多孔材料厚度:
随着多孔材料厚度增加,低频吸声效果改善,但这种改善不与厚度增加倍数成正比,也存在一个合理的厚度范围,超细玻璃棉5-15cm,矿渣棉5-10cm。
多孔材料后空腔:
多孔材料层后留空腔可改善整个高中低频范围内吸声性能。
由于多孔吸声材料已有足够的中高频吸声量,因此这个方法主要改善中低频吸声效果。
多孔材料饰面:
常用的护面层玻璃丝布、阻燃装饰布、金属网、厚度<0.05mm的塑料薄膜,穿孔率>20%的各种穿孔(穿孔铝板、FC板、胶合板),不影响吸声性能;
表面油漆、粉刷,会堵塞一些孔隙,使高频吸声性能下降;
表面钻不透的孔或开槽(板厚的2/3),因有效吸声表面面积增加,容易使声波深入材料内部,因此吸声性能提高。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龙骨架上钉薄板(胶合板、硬质纤维板、FC板、石膏板),这些办不是多孔材料制作的板,而是普通板,它们依靠共振吸声。
为改善吸声频率特性,可在空气层中填多孔吸声材料或在板与龙骨交接处安置毛毡、海绵等柔性材料。
增加薄板的面密度(或厚度)M0和增加板后空气层厚度L均可使共振频率(吸声峰值频率)降低。
共振频率f0=600/√M0L。
当薄板厚度或空气层厚度降低为原来的1/n时,共振频率变为原来的1/√1/n。
例:
某薄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峰值频率为250Hz,当薄板厚度降低到原来的1/4时,该频率变为500Hz。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龙骨架上钉穿孔薄板,孔径一般4-8mm,穿孔率4%-16%。
改善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性能措施:
同一房间使用不同穿孔率的吸声结构,使它们吸声峰值错开;将吸声结构截面做成三角形或梯形,使板厚空腔厚度变化;板后填多孔吸声材料,如空腔较深,多孔材料较薄(2cm),多孔吸声材料应靠近穿孔板放置,但也不应贴上;薄布贴在穿孔板内表面,可改善吸声性能,但效果有限。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主要用于低频吸声,在其后空腔内放置多孔吸声材料,结构的中高频吸声性能明显提高。
当穿孔率降低到原来的1/n时,共振频率变为原来的√1/n。
例:
某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峰值频率为500Hz,当板穿孔率降低到原来的1/4时,该频率变为250Hz。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铝合金板、有机玻璃板,孔径1mm以下,穿孔率1%-3%。
铝合金板耐高温,不受水分影响,用在游泳馆、矿井、高温环境。
有机玻璃用于透明会议大厅。
价格昂贵。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和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主要用于低频吸声,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兼有多孔吸声材料和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性能,对高中低频均有较高吸声系数。
吸声尖劈:
材料用矿渣棉、玻璃棉或薄膜塑料,吸声系数>0.99,用于消声室。
5、建筑隔声
吸声是处理一个空间的声学问题,隔声是处理两个空间的声学问题。
空气声:
声源直接寄发空气。
撞击声(固体声):
构件受到直接撞击。
隔声量R(dB):
说明构件对空气声的隔声能力,隔声量大,隔声性能好。
同一构件对不同频率声音隔声量不同,一般构件对高频隔声能力高于低频。
隔声量计算式:
R=10lg1/ττ——构件的透射系数
平均隔声量R:
从100到3150Hz,17个1/3倍频程频带隔声量的算术平均值。
空气声隔声指数(计权隔声量)Ia越高,说明它对空气声隔声能力越强。
撞击声隔声指数(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Ii越高,说明它对撞击声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