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40014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docx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同学发言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

我个人觉得《诗经》里面的爱情描写比较露骨,而且有一个特点是雅俗共赏,而古代文人的诗词中描写的爱情是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给人很美妙的感觉,而且经常是用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来表达的,要细细领悟才能明白,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知道你们大家的看法。

同学发言二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比拟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变得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由幸福而变得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比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同学发言三

诗经中的爱情是原始朴素状态下的爱情,这种爱情诗很少遮遮掩掩的修饰,但也会用赋比兴的手法,借物抒怀,如《蒹葭》等。

后世的爱情诗多受儒教影响,多缠绵隐晦。

其实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首先,诗经多产于民间,是民歌的汇总,包含着丰富的生产劳动因素,而后世爱情诗多为知识分子阶层的闲情逸趣;其次,形式上也大不一样,诗经多为四言,后世的爱情诗与之不同。

小论文——浅议《诗经》爱情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后世的很多爱情诗,浮艳而做作,在文学价值上远远不及《诗经》。

整体来说,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卫风木瓜》,“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

这首诗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卫风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后来,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

“将仲子兮!

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

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有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

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

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向往的,而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

《卫风·氓》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实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好的事物总是经得时**验的,千年过去之后,《诗经》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着人们。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形考作业2参考答案

认真阅读教材《诗经和楚辞》中楚辞部分的第三章《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及《诗经与楚辞导读》中的《离骚》全文、主食,完成下列题目:

一、《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如君王的疏远、小人的嫉恨、同道的背弃等,请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中找出三个反映诗人遭遇的句子,抄写下来,并说明其含义。

原文

含义

1.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屈原为楚王鞍前马后地奔忙,希望楚王能像前王一样建立非凡的功业,可楚王却不能体察他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他大发脾气,疏远他。

2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里屈原自比美人,写身周群小对他的嫉恨。

.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为实现理想苦心培植了许多人才,可叹恨的是这些人才随着他的被楚王疏远而纷纷变质,背弃了他。

在这样的境地中,诗人屈原对自己坚持理想将会带来的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仍然选择了誓死坚持。

屈原对悲剧命运义无反顾地自觉承担使得诗中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

请在作品中找出最少三个表现诗人誓死坚持理想的句子,抄写下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

译文

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我宁愿突死随水流逝,,也不忍仿效这种丑态。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纵然粉身碎骨不改初衷,岂因惩治我心放弃志向。

二、诗人在长诗《离骚》中构筑的往古世界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借历代兴亡为统治者树立榜样、提供鉴戒;另一方面通过借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话来鼓舞自己。

请先在诗中找出最少三个表现君主失国亡身的句子,抄写下来,并对其史实进行说明。

 

原文

所写史实

1.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羿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原是东方夷人诸部的首领之一,夺得夏权后,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只顾自己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亲信寒浞。

后来,寒浞勾结羿的亲信随从,杀死羿,霸占了他的财产和妻妾。

2.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夏桀是夏朝最后的一个王,他生性残暴,酷好声色,饮酒无度,对百姓竭尽暴虐搜刮之能事,公元前1600年,商汤乘机兴兵伐夏,夏桀战败逃亡,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3.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

商纣是商朝最后的一个王,前1075——前1046年在位,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大兴土木,沉迷于声色之中,排除异己,刑法残酷,甚至有挖心酷刑。

周武王顺应民意伐纣,纣王兵败自焚,商王朝灭亡。

其次,请在诗中找出最少三个描写君臣遇合的句子,并介绍其所写故事。

原文

所写故事

1.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

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

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

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

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2.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吕望,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

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

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

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

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

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

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

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

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

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3.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

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

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

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

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三、《离骚》是一首充满了奇幻色彩的长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来结撰情节。

请指出下列句子的神话传说成分,并进行说明。

原文

神话传说的说明

1.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2.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1.“苍梧”传说是舜的葬地。

 “县圃”神话中的地名,传说在昆仑山上。

“咸池”是神话传说中太阳沐浴的地方。

“扶桑”是神话中树名,日出的地方。

3.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4.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3.“羲和”是神话中的日神。

“崦嵫”是山名,神话传说中日落之处。

“望舒”是神话中的月神。

“飞廉”是神话中的风神。

5.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5.“有娀之佚女”是神话中帝喾之妃。

古代传说有娀氏女简狄住在瑶台,后来嫁给了帝喾,生契。

契是商朝始祖。

“有虞之二姚”:

有虞,国名,姚姓,舜的后代。

二姚,指有虞国的两个公主,嫁给了少康。

四、《离骚》是一首绚丽多彩的长诗,诗人既寓情于草木,又托意于男女,构筑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

请先说明香花美草在诗中所具有的至少三种象征意义,并分别举例说明。

象征意义

例证原文

1.以栽培香草比延揽人才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2.以芳草变恶比好人变坏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3.以饮食芳洁、服饰花草比人格高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等等。

其次,请在诗中找出最少三个“托意于男女”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原文

象征意义

1.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象征楚王的朝三暮四、言而无信。

2.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象征朝中那些小人对诗人的诽谤、中伤。

3.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象征能理解作者理想的贤人。

《离骚》“香草美人”式的寓意手法取范于《诗经》的比兴手法,请在《诗经》中选取一首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作品抄录于下,并以此为例分析《离骚》的“香草美人”手法和《诗经》的比兴手法有何不同。

《诗经》作品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离骚》“香草美人”手法与《诗经》比兴手法的不同:

《关雎》首章以河洲上关关地叫着求偶的雎鸠为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总揽全诗;次章以水中荇菜左右的荡动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的动荡着的心,求之不得,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第三、第四两章,则以采芼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既得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一层层地写来,恰到“乐而不淫”的好处。

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经》中的所谓“比兴之义”。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溶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在长诗《离骚》中,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总之,《诗经》的比兴手法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中的比兴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形考作业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

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

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平田园的吟咏。

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

“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

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

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

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

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形考作业4答案

一、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这首诗所咏赞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2、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其二“亭亭山上松”更具代表性。

3、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4、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咏物词很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的两首咏梅词:

《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

5、西晋诗人左思 的《咏史八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代表,其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的士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这是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

7、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抒发了自己身世之感和坚持操守的决心。

8、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初唐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 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浑化无迹,没有斧凿的痕迹。

10、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八阵图》结尾写道: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

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

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

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如苏轼《南乡子·送述古》、陈与义《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等。

后者重在抒怀言志,如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等。

以言志为主的宋代送别词有以下特点:

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的特点: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2、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

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3)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3、分析杜甫的咏物诗《房兵曹胡马》

这首《房兵曹胡马》诗属于杜甫早期的创作,它俊朗洒落的风神固然和杜诗后期所表现出的深沉苍茫气象不同,但仍不失为一首精彩之作。

诗人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圆,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的俊健的体形,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

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

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

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猛士,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恰好说明杜诗咏物“遗形取貌”的特点。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

1、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长亭”这一意象见教材《唐诗宋词》P134-135

古人运行所用工具车马或舟棹。

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十里长亭、五里短亭。

古典诗词以此为意向,表达诗人的离别之情。

只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的意象,眼前便会自然浮现出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油然而生依依惜别之情。

近人有一首《送别》歌唱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试以王维和李白的咏史怀古诗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的传统继承。

古人云:

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

而盛唐是封建社会大繁荣的时期,士人心中对功名的热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十分强烈,他们往往通过咏史表现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的肯定。

王维的《西施咏》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夷门歌》也是通过对侯嬴任侠行为的礼赞,寓托着作者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和建功成名的热望。

李白《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写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纳贤士之史事,借以抒发自已满腹高志,却无人赏识的愁闷;《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表达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

3、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和周邦彦咏物词的异同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直抒胸臆,自然明白,在诗文写作上,注重主张气的流贯,但这样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即平白直露,缺乏含蓄蕴籍之美。

周邦彦作品安排巧,采取的布局结构也不同于以往任何词人,其情感表达隐微曲折,缠绵连复,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巧妙运用了前人的想象,把别样的伤心情怀融入其中,饱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由花及人,离愁别恨,回环往复,情不能己,全文笔致空灵,体物细微,一气贯通,是不可多得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