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968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

Ø第1题【单选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案】:

【解析】:

Ø第2题【单选题】

20世纪80年代,实施削减开支、减少税收政策,促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的美国总统是()

A、尼克松

B、里根

C、罗斯福

D、奥巴马

【答案】:

【解析】:

Ø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

【解析】:

Ø第4题【单选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解析】:

Ø第5题【单选题】

1925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这对美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加剧了工人阶级的生活贫困

B、加深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C、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祸根

D、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

【解析】:

Ø第6题【单选题】

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

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

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

“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

”据此可知胡佛()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答案】:

【解析】:

Ø第7题【单选题】

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

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B、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答案】:

【解析】:

Ø第8题【单选题】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

B、建立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缓解失业压力

【答案】:

【解析】:

Ø第9题【单选题】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解析】:

Ø第10题【单选题】

下图①②③④序号代表二战后期召开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的地点,苏联参与的国际会议有()

有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Ø第11题【单选题】

20世纪,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一切有收入的人定期交纳保险金;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实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对煤炭、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钢铁、电力、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部门实行国有化。

这一措施()

A、克服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B、扭转了二战期间的经济困境

C、解决了70年代的经济“滞胀”

D、促进了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

【答案】:

【解析】:

Ø第12题【单选题】

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为此,苏联政府在经济建设中()

A、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大力引进外资

D、实施余粮收集制

【答案】:

【解析】:

Ø第13题【单选题】

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

【答案】:

【解析】:

Ø第14题【单选题】

A、美国经济危机已经得到解决

B、美国当时就业率急剧上升

C、国家的政策倾向有利于工人

D、美国大萧条期间人口剧增

【答案】:

【解析】:

Ø第15题【单选题】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有人哀叹:

“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这是因为①危机的规模空前大②危机持续的时间相当长③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④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Ø第16题【单选题】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答案】:

【解析】:

Ø第17题【单选题】

“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这项事业”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答案】:

【解析】:

Ø第18题【单选题】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实行这些措施的本质目的是()

A、提高美国的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C、保障美国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

D、调整农产品结构,缓和尖锐的产销矛盾

【答案】:

【解析】:

Ø第19题【单选题】

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答案】:

【解析】:

Ø第20题【单选题】

在危机面前,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这是因为()

A、胡佛的措施未改变“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本质

B、罗斯福率领的反对党进行抵制

C、美国人民受危机打击严重,已完全失去信心

D、美国人民不适应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答案】:

【解析】:

Ø第21题【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①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②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③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解析】:

Ø第22题【单选题】

郑林庆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中指出:

“雄视一时的美(国)资本主义,深深陷进今日的不幸局面,四处受掣,窒息垂死……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技术统治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作者评论的历史事件是美国()

A、1781年颁布《邦联条例》

B、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

C、1941年爆发珍珠港事件

D、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

【答案】:

【解析】:

Ø第2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

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

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指出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指出里根政府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变”,其表现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解析】:

Ø第2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者的区别。

【答案】:

【解析】:

Ø第2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

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

与此同时,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家庭子女及亲人的关注,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

……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停滞的,童工和妇女的生存状况也日益恶化,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捣毁工厂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

雨果的人道主义著作《悲惨世界》迅速传到英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所呼吁的爱与善,表达了一切社会的道德理想,引起政府和进步人士对社会贫困和社会救助问题的极大关注。

工业革命时期,宗教领域的社会福音运动、民间团体的慈善组织活动、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等行为,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促使英国政府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治政策,转而重视贫困问题。

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保障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工作,如:

设立了以社会部位核心机构的现代社会行政体系,并出台种类齐全的法规,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开展工作。

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涉及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及职业介绍,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

但国民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没有得以实施,同时,因社会保障对象有限,主要局限于城市游民、贫民、孤儿、工人和军人群体,相当部分的弱者被挡在受保障范围之外;社会保障立法与实践脱节,许多内容流于形式;监管体系的缺失使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

此外,战争的大量消耗而造成经济的严重匮乏,国家财政无法满足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保障投入,1942年各省所属县市及特别市的地方支出分类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为4904237元,仅占总额的0.2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救助实施的原因和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