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936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docx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

一个引起语文界关注和探究的人——记“主题阅读”教学的发起人刘宪华

视频:

 刘宪华报告《新语文主题阅读——语文教学的革命》

她,是原吉林省科研型名校长,吉林省人大代表,2003年深圳市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的人才;

  她,是“主题阅读”研究的发起人,《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两套读本(共18本,220万字)的主编;

  她,是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法”的创始人,既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教学法,又是对传统落后教学法的颠覆和革命;

  她,是“新语文主题阅读”网站的创建者,该网站点击量已上百万人次;全国参加该项实验的学校已达几百所;

  她,主持了广东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主题阅读实验研究》,切实解决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的阅读内容、教学流程和操作方法;

  她,正在改变着语文教学的现状;改变着众多孩子的命运;改变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

  她,就是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校长刘宪华。

  

  奇迹在这里发生

  

  2010年7月14至16日,全国“本色教育”年会在深圳市召开。

  14日下午,第二节观摩课,是来自银川的任向琴老师执教的阅读课。

教材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此文,是人教版高一教材。

上课的学生是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

课前师生未见面,学生完全不知道教学内容。

授课的任向琴老师不无担心——小学生能学好这首情感丰富、蕴涵深刻的经典诗篇吗?

而上课的过程,是令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意想不到的。

在任老师游刃有余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的朗诵是那么声情并茂,恰倒好处。

完成了从感悟、积累性阅读,到品读、理解性阅读,再到评价、思辨性阅读的大跨越。

每个学生发言完毕,都引起听课老师的一阵掌声;当听课老师知道这个班学生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时,更是赞叹不已;湖南一师教授、“本色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济远非常兴奋,连连称赞。

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初中本色阅读教学课。

  接下来的第三节课,还是黄田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上课,是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展示课。

上课开始,由学生将手中的乒乓球随意扔向听课的老师,接到乒乓球的老师上台任意命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黑板上写下了《早》、《钓》、《本色》、《深圳的夏雨》、《再别黄田小学》、《我是深圳人》……该班的语文老师王红影未加任何指导。

学生则从老师们的命题中任选一题现场作文。

30分钟后,学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朗诵自己的作文(朗诵作文的学生,全是上节阅读课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那些在上一节阅读课发了言的学生,已经出尽了“风头”,老师没有再让他们来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了。

)听课的老师们被学生优秀的即席作文深深打动,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没有机会朗诵自己作文的学生,都将自己的作文留在课室里,供听课的老师阅览……

  这两节课,是学生读写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真实而全面的反映。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班的学生,没有经过挑选,30%是广东本地的孩子,70%是农民工子弟,二分之一的孩子家里连电脑都没有。

但是,他们的普通话都说得那么好,学习的积极性都那么高,思维都那么活跃,读写能力都那么强,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吗?

这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奇迹吗?

这个奇迹是刘宪华这个科研型名校长主持的“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的结果。

还有一次,上评价三国人物的课——“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学生在课堂里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互不相让,一个个用详实的历史事实,引用大量的诗词歌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下课铃响了,孩子们竟不愿意下课。

评课的专家发出了“我自愧不如”的感叹。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

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念。

孩子们在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一位网名为“文理成章”的老师,听课后在“新语文主题阅读网站”上发表文章说:

  很有幸,两次参加刘宪华校长主持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研讨活动。

在这两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田小学学生的素质。

每一次课堂上,学生都是妙语连珠,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让我惊叹。

是不是这些学生经过提前准备了呢?

是不是这些好学生是从全年级抽离出来的呢?

带着这种种疑惑,我翻阅了她们的读书笔记,日记,作文,课堂作业,甚至是读过的书。

当我看到她们虽然稚嫩却已初露锋芒的文章时,当我看到他们精到而详实的阅读批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个古汉语老师,他所读过的书,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我当时很是惊叹。

而今天我看到了这些小学生的阅读批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那样游刃有余。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积累,才造就了我所看到的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我不知道,这种积累要做多久,或者他们已经做了多久,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学生也要这样做。

  前来参观、考察的老师,都想知道:

这个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一些外地外省的学校,干脆派老师住到黄田小学,跟班听课,一听就是一周,想探究和揭开“奇迹”发生的奥妙,学习“主题阅读”的实操办法。

不少老师纷纷请教刘宪华校长:

你们是怎么做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还得从头说起。

  

  追寻一个梦想

  

  刘宪华在回忆自己的阅读情结时说:

“我的阅读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热情让我和学生一起读书;二是研究让我和教师一起读书;三是责任让我和教师一起编书。

”让我们循着她的足迹,来解读“奇迹”发生的历程。

  1985年,刘宪华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吉林省舒兰县的一所村小,当了一名班主任。

因为是村小,一些科目不能开齐,所有的课都是她上。

刚毕业时,她有一股年轻人特有的火热劲,凭借自己学生时代的积累,在那个十分自由的班级里,在那些需要她的儿童面前,讲自己读过的书,怎样读的,哪些地方曾让自己感动过,哪些经典段落自己至今还记得,讲到兴奋处,就高声背诵。

尽管和儿童间的这种阅读、对话无章无法,但还是引起了儿童强烈的读书兴趣。

因为那是比较偏僻的农村,她就将自己的书囊,倾其所有,给学生阅读。

那个时候,她真切的感受到了,儿童是喜爱读书的。

这些儿童就在她这个一点教学经验都没有的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乐此不疲、无休止的读书活动。

她用自己的职业兴趣之光,点燃了儿童学习兴趣之火。

一学期过去了,迎来了期末考试,她这个班的考试成绩却很差。

又一学期过去了,似乎也没什么改观。

再过了一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成绩出奇的好。

那些嫉妒她的老师认为她考试舞弊了,那些羡慕她的老师认为是她改变了教学方法。

其实都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学生书读多了,积淀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的认知结构从量变到质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字”不“生”了,“新词”不“新”了,课文一读就懂了,作文也有话可说了。

更意想不到的,她带的这个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的行为习惯、组织纪律相对其他班级都好很多。

她悟出了一个道理:

爱读书的孩子都很静,或者说爱读书的孩子思想活跃,而表面安静、儒雅。

  从学生进步的事实,从自己成长的经历,刘宪华更坚定了一个信念: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教师,要把引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

  后来,她成了语文教学骨干,教学主任,教师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

1999年,她担任舒兰市第三小学校长,任务是改造这所薄弱学校,怎样改造薄弱校?

她又想起了“阅读”,当年当老师,是靠引领学生读书来提高教学质量,搞好班级纪律的。

这个时候,她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必须领着老师们开展“大语文观教育”的研究,按照“不拘泥教材,不拘泥课堂,不拘泥于学校”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开展“一体两冀”的教学活动。

“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冀”:

一冀是课外阅读,另一冀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继开展了以“走近李白”、“童话屋”、“和老师一起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等专题读书活动,选出好书、好文章和学生一起读,由于做不到学生人手一本书,只能将好书、好文章推荐给不同的孩子,他们读完后再在读书会上宣讲,这一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近五年里,全县在她的学校开过大大小小的现场会二十余次,这所薄弱学校也名正言顺地改名为“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

科研兴校,研究性阅读,使一所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为一所具有实验性、先进性的名校。

刘宪华也成了改造薄弱学校的名校长。

实践又一次证明:

一个人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就决定了她人生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阅读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还可以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单位……

  2003年,她从吉林来到深圳,任宝安区西乡街道语文教研员,学术视野更宽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听了200多节语文课,对每节课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

她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这时,恰逢“新课标”颁布了。

多年来,想改革而又有些迷茫的她,眼前一亮。

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大,改革的思路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她要再到学校去,回到一线去,把研究植根于课堂,追寻一个梦,一个改革的梦,一个改变语文教学现状、造福千千万万孩子的梦。

  于是,刘宪华到了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任校长,开始了她追寻梦想的新里程……

  

  建立两大体系

  

  刘宪华认为,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小敲小打不行,仅仅是改良也不行,必须用大语文观作指导,立足“学好母语,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来思考。

语文不仅是一门功课,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还深层次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

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目标,落实到课程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

  建立“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

  在信息泛化的今天,刘宪华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

她认为:

“当今,孩子们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开卷有益’已经靠不住了,所以,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

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阅读观:

“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于是,她率领学校老师,用了3年的时间,编选了与人教版语文教材配套的两套校本教材:

一套是《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共12册,每一册与人教版教材一样,是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

另一套是《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全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共六本,一个年级一本,也与人教版教材的单元相对应。

人教版语文教材,加上两套校本教材,构成了“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共220万字。

用教材保证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于永正老师看了书稿,非常高兴,以《好书》为题,欣然提笔,为《新语文主题阅读》作序。

他把“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做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

如果把读书比做精神大餐,人教版教材就好比母乳,两套读本就好比婴幼儿配方奶粉。

同学们的阅读可以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了。

他深情地写道:

“刘宪华校长做了一件我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你和你的同事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其实,类似的读本,书店里也很多,但是,有的纯粹是课外读物,与教材是两张皮。

有的则配上很多练习题,与其说是读本,还不如说是练习册。

刘宪华编选的两套教材,紧扣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

这样,每一个单元由原来人教版的4篇文章,扩充为三个单元的22篇文章,阅读量扩大5倍多,阅读内容人教版教材的拓展与延伸。

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语文的人文性来说,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精神内涵,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吮吸主题的养分。

从语文的工具性来说,由于一个主题统领22篇文章,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大语境,便于学生对比学习,类比学习,更有利于发现语言规律,吸收语言精华。

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多篇文章,有主题的阅读,有主题地感悟,有主题地积累,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为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化,提供了教材保障。

  创新“大单元教学法”体系

  有了新的教材体系,如果没有相适应的、可操作的教学法支撑,这项研究还是没有办法推广和普及,没有办法让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自主实施。

于是刘宪华引领她的同事们,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开展了“大单元教学法”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流程、教法和学法。

这是“主题阅读”研究的重大突破和突出贡献。

  “大单元教学法”,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起来,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不再是单篇课文孤立施教。

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

老师不仅是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读教材”,更是在“学文化”。

  “大单元教学法”主要由下面的基本课型组成:

1、“单元导读课型”:

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从单元“导读”入手,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围绕一个“母问题”,浏览多篇文章。

2、“以文带文课型”:

可以分为“一篇带一篇”和“一篇带多篇”几个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或“类比学习”,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自学略读课文中去;3、“以读带写课型”:

读为基础,写为延伸,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其中又可分为:

“一文多读,一读一得,得得相连,以读带写”;“多文带写,一文一得,得得相连,以读带写”等方式。

4、“总结展示课”:

让学生将自己在单元主题统领下,获得的不同积累与不同感悟,自主展示,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在“大单元主题教学法”的课堂上,你听不到老师繁琐的讲解,琐碎的提问。

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自学。

主要的教法有“以读带代和以读带讲”。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包括“改变原文对比读”,“提示关键承接读”,“逻辑提问引导读”,“根据结构分合读”,“读后点评深入读”,“抓住线索跳跃读”,“突出重点反复读”等九大类,20多种读法。

主要的学法是:

“批注式阅读”、“鲸吞式”诵读、“鸟鸣式”自由读、“蚕食式”品读。

“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读书;少做题,多读书”这是刘宪华校长强调的。

正如于永老师说的那样:

“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课讲出来的。

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

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

  “大单元主题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周期短,容量大,负担轻,效率高。

14节课,学生学完了22篇文章,其中有七、八首诗能背下来。

一学期下来,阅读的文章近180篇,背诵的诗词达50多首。

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顽症,是一剂良药。

由于学生少做题,学生书包里没有了《语文练习册》,有地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大单元主题教学法”有利于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阅读。

一个班级有数十名学生,由于他们的先天素质不同,经历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同,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传统的做法,不顾及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讲解,统一的考核,一刀切,一锅煮。

而刘宪华在“大单元主题教学法”中,强调“不求知识同一,力求自主创新。

”这一思想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够变教条灌输为灵活的诱导,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变成了可以操作的教学流程,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

  差异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这个局面又为营造群体性学习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容易形成一个“磁场”。

如果有同学先背诵某一首诗词,其他同学也会背与他相近的诗词。

黄田小学不少班级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群体效应,这种群体效应又反过来深层次的影响了每一个个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的学风、校风就这样形成了。

  

  实现三个转变

  

  六年的实验,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现状。

课堂上出现了“三少三多”的现象,教师烦琐的提问少了,迂回曲折的讲解少了,学生埋头做题少了,《语文练习册》锁到仓库里了,讲堂变成了学堂。

学生读书的兴趣浓了,阅读面广了,眼界开阔了,对事物的认识升华了。

“厚积”为“薄发”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读写水平都提高了。

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敏锐性、逻辑性、发散性、求异性比同龄人高了一筹。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描述的课堂教学“奇迹”。

  其二,改变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在校本研修中成长。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刘宪华领着老师们阅读、选文、编写。

读得多的老师,读了上万篇文章,少的也读了一两千篇。

编写过程,大家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发挥各自的优势,编写“导读”,汇集“名人名言”,编写“文中找宝”,撰写“注释”和“赏析”……然后请专家一次次审读,针对每一个建议,再一一进行修改。

那些“单元导读”、“赏析”和“”诵读指导”等,或极富哲理,或饱含诗情画意,或充满童情童趣,都是出自这些普通老师的笔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了老师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一大批老师在教材编写的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

教学相长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刘宪华和她的同事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

老师们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交锋中,更新观念、改革教法,重建自己的教育观。

一些原来基础好,经验丰富的教师,如王红影、刘俊祥、陈汉杰、王成友、谈玲等,迅速成长为名师,他们都能独当一面,开展子课题的研究,上观摩课。

2009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杜朴、姜艳萍等新教师,在短短的一年里,就成为骨干教师。

刘宪华主持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研究的经验证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金桥”。

  其三,改变了学校的面貌。

主题阅读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为乐学而学,为乐知而知;教师为会教而学,为善教而能。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使语文学科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数学、英语以及学校活动的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2009年2月18日刚开学,全校师生仅用5天的准备时间,就召开了宝安区以“主题阅读”为基础的国学现场会,会上全校师生表演了千人主题诗会《经韵》。

轻松的快板,悠扬的民乐,加上全校师生抑扬顿挫的朗诵,把《三字经》演绎得轻松又富有韵味;把《诗经》中的《伐壇》演绎得悠扬又不失悲愤。

此次演出,演员们受到了感染,前来参与的500多名嘉宾受到了震撼。

  短短两年时间里,刘宪华主持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研究”的课题得到了社会各届人士的广泛关注。

深圳市市委副书记白天、深圳市政府闫小培等领导多次来黄田小学看望老师和同学们;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任杰主任亲自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小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崔恋老师说: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提速语文课堂,进行拓展阅读,这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办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

“刘宪华校长,开展主题阅读,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华南师范大学张俊洪教授说:

“刘宪华,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革命者!

  由此,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黄田小学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校。

两年间,黄田小学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的人数近万人。

黄田小学《千人主题诗会》《广播体操》等光盘被各个学校复制。

刘宪华也应各地的邀请,四处讲学,她不仅做《激发生命的力量》这一独特的办学思想的报告,还在更大程度上做“主题阅读推广”的报告。

  刘宪华和她的研究团队,没有停下脚步,她们正把研究引向深入:

从“‘主题阅读’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语言表演艺术”两个方面,向纵深拓展,并都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人们期待着新成果的诞生,预祝新奇迹的出现。

(作者:

陆恕)

关于“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对话

———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校长刘宪华访谈录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李振村

〓〓李振村:

你们学校数年前就开展了一项名为“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实验,并且编辑出版了《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

最近我看到了这套书,不由眼前一亮:

整套读物选文精当、设计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一所小学,为什么会有如此气魄完成这样大的工程?

〓〓刘宪华:

与其说我们在编《新语文主题阅读》这样一套读本,不如说我们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小学生主题阅读的行动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已经人人皆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并且特别在“实施建议”中强调: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然而,当前学生真实的读书状况距离“课标”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首先,很多老师只有“国家课程”的概念,而缺乏校本课程概念,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把教材当成是课程的全部,缺乏大语文、大教育、大文化的意识。

其次,现行语文教材(人教版)每一学期只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只有四篇课文,这样一种状况自然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另一方面,浩如烟海的名家名作,又让学生的阅读犹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一座桥,让学生从教材出发,通过这座桥走向文化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继而进入人类文化的浩瀚大海。

在我们学校,我们精心搭建的这座桥就是“新语文主题阅读”。

〓〓“新语文主题阅读”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方法;从大教育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文化建构。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精心编辑了《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

这套读本在准确提炼教材的单元主题,在教材的基础上,每一单元又补充了八篇文章。

用“单元主题”这条主线,将散落在书海里的美文按主题串起来。

〓〓李振村:

从课文延伸到主题阅读,再到专题性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文化视野是不断打开的。

这已不仅仅是课外阅读,更是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那么,能具体谈谈你们的《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有什么特点吗?

〓〓刘宪华:

当前同类读物比较多,但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读物选文更多地关注人文性,但却没有和教材单元主题相联系,读本的“课程特点”不突出;有的读本能够与教材同步,但是训练的功利性非常强,缺乏文化味。

我们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研究,既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关注相关教学因素的渗透;既强调人文滋养,又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

〓〓一是与教材配套。

正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

“编者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便教利学,利于举一反三,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

〓〓二是主题人文化。

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窗口,是孩子们眼中一个趣味盎然的大世界。

我们根据学生喜爱机智、神秘、温情、时尚等心理特点,拟定充满智慧、饱含温情、神秘有趣、时尚平实的主题。

如:

一年级的“爱住我家”“聪明的孩子”,五年级的“神奇的西部”“行走在信息时代”,力图使这些主题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融通,使学生受到智慧启迪、情感陶冶。

〓〓三是体例设计突出文化味和学法因素,强调自主感悟。

据此我们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块———

〓〓单元导读。

每个单元前都编写一段活泼有趣的导语,以激发学生兴趣,并揭示单元主题的精髓。

〓〓精彩语段。

在第五册到第十二册的每一篇文章中找出精彩的语段,放在文章的前面。

这些语段或深情感人,或幽默有趣,或经典哲理,以此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名言。

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附上一两句名言来点明文章主旨,深化阅读感受。

〓〓文中找宝。

每一单元结尾,均设有“文中找宝”板块。

“文中找宝”是“小书虫”(读本中的人物)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以“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背”“我会思考”“我会实践”等方式,将知识、方法与技能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同时“文中找宝”还设有“老夫子”一个人物。

“老夫子”会对“小书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发小读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