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706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docx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汇编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1.企业的概况:

主要包括企业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

2.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处置本单位各类特种设备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本单位防范、处置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区应急办、区安委办、区质监局对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和救援预案的有关规定,编制本预案。

3.基本原则

(1)统一指挥下的分级负责制原则;

(2)区域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

(3)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4.事故分级

按照特种设备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结合《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特种设备事故等级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演练。

本预案所指的特种设备事故包括:

锅炉泄漏、爆炸等事故;压力容器(含固定、移动式)泄漏、爆炸等事故;压力管道泄漏、爆炸等事故;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的坠落、倒塌、碰撞、困人等事故。

6.预案基本内容

6.1.危险目标及紧急情况:

描述危险目标及相应的紧急情况、周围可利用的应急设施及分布。

6.2.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和职责

6.2.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指挥机构

6.2.2组成人员

⑴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⑵明确现场指挥人。

6.2.3主要职责

⑴组织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⑵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⑶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⑷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⑸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⑹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⑺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⑻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⑼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⑽负责保护事故发生后的相关数据。

6.3报警、通讯联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⑵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6.4应急措施

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处理措施。

6.5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⑵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抢救人员在撤离前后的报告

社区人员疏散方式方法

6.6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⑴危险区的设定;

⑵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⑶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6.7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⑵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⑶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⑷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⑸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⑹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6.8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医院救治

依据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附近地区医疗机构的设置情况的综合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伤亡人员的转移路线、方法;

⑵受伤人员现场处置措施;

⑶受伤人员进入医院前的抢救措施;

⑷选定的受伤人员救治医院;

⑸提供受伤人员的致伤信息。

6.9应急救援保障

6.9.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确定应急队伍;

⑵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⑶应急通信系统;

⑷应急电源、照明;

⑸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⑹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

⑤演练制度。

6.9.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企业互助的方式;

⑵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⑶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⑷专家信息。

6.10预案分级响应

依据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6.11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

6.11.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6.11.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6.12应急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⑵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⑶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6.13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⑴演练准备;

⑵演练范围与频次;

⑶演练组织。

6.14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6.14.1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

6.14.2描述每年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

6.14.3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6.15附录;

⑴组织机构名单;

⑵值班联系电话;

⑶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⑷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⑸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⑺企业平面布置图;

⑻消防设施配置图;

⑼周边地区单位、住宅、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

⑽保障制度。

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1格式

1.1封面

标题、企业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1.2目录;

1.3引言、概况;

1.4术语、符号和代号;

1.5预案内容;(附2)

1.6附录;

1.7附加说明。

2基本要求

2.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2.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2.3打印文本

附2:

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框架及基本要素

级号

要素内容

级号

要素内容

1

方针与原则

4.1

现场指挥与控制

2

应急策划

4.2

预警与通知

2.1

风险评价

4.3

警报系统与紧急通告

2.2

资源分析

4.4

通讯

2.3

法律法规要求

4.5

事态监测

3

应急准备

4.6

人员疏散与安置

3.1

机构与职责

4.7

警戒与治安

3.2

应急设备、设施与物质

4.8

医疗与卫生服务

3.3

应急人员培训

4.9

应急人员安全

3.4

预案演练

4.10

公共关系

3.5

公众教育

4.11

资源管理

3.6

互助协议

5

现场恢复

4

应急响应

6

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及案例

事故应急预案应当简明,便于有关人员在实际紧急情况下使用。

一方面,预案的主要部分应当是整体应急反应策略和应急行动,具体实施程序应放在预案附录中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预案应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随时变化的实际紧急情况。

前面所提到问题的所有结论和解决办法应缩减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文件,便于评价和使用。

除了这些以外,预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预案应包括至少六个主要应急反应要素,它们是:

(1)应急资源的有效性;

(2)事故评估程序;

(3)指挥、协调和反应组织的结构;

(4)通报和通信联络程序;

(5)应急反应行动(包括事故控制、防护行动和救援行动);

(6)培训、演习和预案保持。

根据企业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应急预案也存在各种形式。

编制小组的另一个任务是使总体预案的格式应用于企业的具体情况。

最后,小组应确定出如何保证预案更新,如何进行培训和演习。

根据预案格式,可以把一些条款放在总体内容中,或放在附录中。

预案编制不是单独、短期的行为,它是整个应急准备中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应急预案应该不断进行评价、修改和测试,持续改进。

通常企业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如下: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企业管理层首先应指定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组员是预案制定和实施中有重要作用或是可能在紧急事故中受影响的人。

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通常来自以下职能部门:

(1)安全

(2)环保

(3)操作和生产

(4)保卫

(5)工程

(6)技术服务:

(7)维修保养;

(8)医疗:

(9)环境;

(10)人事。

此外,小组成员也可以包括来自地方政府社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例如,安全、消防、公安、医疗、气象、公共服务和管理机构等)。

这样可消除现场事故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中的不一致性,同时这样也可明确紧急事故影响到厂外时涉及的单位及其职责,有利于救援时的协调配合。

2资料收集和初始评估

编制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制定预案的必要信息并进行初始评估,这包括:

(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企业安全记录、事故情况;

(3)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

(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

(5)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

编制小组应提出如下问题(不只限于这些,视具体情况而定):

(1)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2)这种事故的后果如何(包括对现场和企业外的影响)?

(3)这类事故是否能够预防?

(4)如果不能,会产生什么级别的紧急情况?

(5)会影响到什么地区?

(6)如何报警?

(7)谁来评价这种紧急情况,根据什么?

(8)如何建立有效的通讯?

(9)谁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怎么做?

(10)目前具备什么资源?

(11)应该具备什么资源?

(12)如有必要,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外部援助,怎样得到?

这些问题是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必须首先分析和考虑的基本问题。

在初始阶段,编制小组应辨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并评价现有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设备),编制小组的工作可分为三部分:

(1)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

(2)明确人员和职能;

(3)明确需要的资源。

3应急反应能力分析

根据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编制小组可以确定出不同紧急情况下相应的应急反应行动。

小组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1)在紧急情况下谁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2)整个应急过程由谁负责,管理结构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

(3)如何通报紧急情况,谁负责通知?

(4)可获得哪些外部援助,什么时候能到达?

(5)在什么情况下厂内和厂外人员应该进行避难或疏散?

(6)如何恢复正常操作?

这是预案编制过程中的综合部分,是在前面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4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关键,所有应急预案都是建立在风险评价基础

之上的。

危险是指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或场所对人、财产或环境具有产生伤害的潜能。

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

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

第一,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

前者相对来说较容易,并由它确定后者的范围,所以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是很重要的。

事故后果可分为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及财产损失三大类。

在此基础上可细分成各种具体的伤害或破坏类型。

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确定后,可进一步辨识可能产生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或场所的特征。

在危险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

危险评价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与辨识危险的数量和类型以及需要了解问题的深度成正比。

常用的危险辨识方法包括分析材料性质、生产工艺和条件、生产经验、组织管理措施等,制定相互作用矩阵,以及应用危险评价方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附则中,对“重大危险源”作了明确的定义: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其中,“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确认可依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进行。

该标准用四张表格列出了26种爆炸性物质、34种易燃物质、21种活性化学物质和61种有毒物质在生产场所和贮存区的临界量。

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即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标准规定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时,该单元就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各个行业也可按照国内行业部门推荐的危险源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评估,但应不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

国家标准末涉及的,也可参照国外的一些规定。

5人员和职责的确定

完成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小组需要确定在紧急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最合适,从事故报警到如何实施应急行动或疏散程序。

这些行动要由企业或外部人员完成,因而小组的任务是根据现有人力来确定紧急情况下由谁来做出什么行动。

正确实施应急预案必须要明确职责,特别是什么时候由谁来指挥。

为了简便,编制小组可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系统职位来分配紧急时的任务,这样会减少培训的工作量并能保证紧急时正确指挥,而且他们的决策和权威更容易被企业人员所接受,因为平时就是这样工作。

这种被确认的领导权会增加自信,减少混乱。

编制小组应该认真评估目前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保证在异常情况下的正确性和充分性。

编制小组应该认真审查领导的能力和在休假时的指挥系统,要保证负责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更高级指挥人员到来前应对局势。

代理人员应该在主要领导休假或生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在现场时代替执行其职责。

该代理人必须像原主管一样能够应付紧急局势。

这些关键人员的通报和通信联络程序必须明确下来,以保证及时决策,快速反应。

编制小组应预先应充分考虑到现场危险地区所要实施的应急反应行动的进行情况。

这样会减少在危机时刻做出“特别”决策的需要。

下面是最常见的紧急时刻实施的重要应急功能:

(1)通讯和外部关系联络,包括媒体;

(2)消防与营救;

(3)物质泄漏控制;

(4)工艺和公用设施;

(5)工程措施;

(6)环境状况;

(7))医疗救护;

(8)安全保障;

(9)后勤保障;

(10)行政管理。

编制小组的任务是保证所有应急功能与负责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员和服务机构相匹配,然后编制小组应要求相关部门或机构配合制定实施总体应急救援预案的专项预案。

例如,工程、操作、技术机构和维修部门应该提出在紧急情况下隔离或关闭设备或单元的应急程序。

此外,可分派这些部门的人员实施应急反应行动或作为应急咨询员,这些行动计划也要包括在应急预案中,特别是放在附录中以便于更新。

6应急资源的评估

在本阶段,编制小组要评价企业在紧急情况下所具有的资源和控制紧急事故的人员。

对现有资源,按人力、设备和供进行评价。

需要确定下面内容:

(1)人力:

a.紧急时可动员多少全职人员,多少兼职人员,多少志愿者?

b.培训水平如何?

(2)通报和通信联络设备:

a.有什么样的通讯设备(电话、专线电话、无线电和警笛)?

b.有多少应急指挥中心,它们位于何处?

(3)个人防护设备:

在何处、有多少和什么类型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4)消防设备和供应:

a.有什么类型的消防设备(消防车、消防梯、液压起重机)?

b.有无消防水系统?

c.有什么替代水源?

d.有什么样和多少消防设备(例如,各种便携式灭火器、泡沫罐、灭火药剂)?

(5)事故控制和防污染设备及供应:

a.有什么专用工具和设备,在什么地方?

b.有多少掘土设备?

c.有什么类型的防污染设备和药剂(例如,中和剂)?

(6)医疗服务机构、设施、设备和供应:

a.当地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位置?

b.它们的装备如何?

c.有多少救护车?

d.有多少医生、护士?

(7)监测系统:

a.有什么样的监测和检测系统,有多少?

b.这些化学实验室是否能进行危险物质分析?

c.是否有专门技术参考资料的图书馆或数据库?

(8)气象站:

a.有多少气象站(特别是确定风向)?

b.它们位于何处?

(9)交通系统:

a.有多少卡车和其他交通设备以便在紧急时运输和供应?

b.有多少车辆可用来运输和疏散人员?

(10)保安和进出管制设备:

a.是否有足够的警力以控制交通和疏散时执法?

b.是否有足够进出管制设备(例如,路障)以便在紧急时控制交通?

(11)社会服务机构、设施和设备:

a.有多少接收疏散人员的设施?

b.有多少房屋、毯子和其他设备、设施?

7应急反应组织的建立

建立应急反应组织是应急预案的一个重要目的,任何救援队都是救援力量的组成部分,任何救援力量都不能包办所有的救援任务,完整的救援体系是由分层次,分地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救援力量组成。

根据企业、行业、地区和本城市的特点,组建不同层次的救援系统,由政府牵头,本着“一队多用,专兼结合,警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整合各种救援力量,协调各组织的日常工作和救援工作。

在紧急时刻,要求应急反应组织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完毕。

为此,要提出以下问题:

(1)紧急情况发生时由谁来指挥操作?

(2)当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外反应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指挥结构如何变化?

(3)如果紧急状况恶化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出现更多的受影响点(包括企业内企业外),指挥结构如何变化?

(4)谁来决定分配减缓事故的资源?

(5)谁应该在紧急时与谁保持通信联络?

(6)哪些应急功能(如消防、工程、医疗等)应该行动,什么时候?

如何行动?

(7)哪些人负责专项应急反应功能?

(8)各种指挥岗位应位于哪里?

(9)谁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以保护外部人群?

(10)所有应急功能协调员互相之间如何联络?

(11)谁提供技术建议来开始反应行动?

(12)谁来决定什么时候应急结束,批准重新进人危险区?

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反应组织指挥结构和职责表格来回答。

此外,最初反应组织结构也要确定出来,以便在当班时立即启动应急反应。

(1)最初反应组织

一天中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反应组织必须保证在任何时候接到报警后立即行动。

及时正确的最初应急反应行动可以极大地降低事故的后果。

最初协调应急行动的责任一般由当班负责人负责,直到有更高级的人员来替代,例如企业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后。

最初阶段,当班负责人要临时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的功能,因此要根据事故严重程度来评价应急行动级别,通知相关人员、部门和机构参加应急行动。

与此类似,企业其他人员将分别担任最初反应组织的其他重要功能,直到规定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替代他们。

这些职责分配要预先明确下来,而不是等到紧急时刻再开始。

(2)全体应急反应组织

不是所有的事故都严重到要求动员全体反应组织。

可是在全体应急状态下,企业应急总指挥员应该启动所有应急预案要求的行动,包括启动全体应急反应组织。

要求所有职责要配备足够人员,以便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员。

每个岗位可能有多个任务,所以主要人员或代理人可在全体应急反应组织启动后任何时候能承担职责。

负责不同功能的人员应为企业应急总指挥提供建议并执行企业应急总指挥做出的决定。

这些人员主要包括负责生产、工程、技术、人事、医疗、交通、安全、环保和保卫的高级管理人员。

他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该采取哪种反应行动,如关闭企业,灭火,疏散业人员或群众,进行应急修复工作,安排设备物资供应,进行应急检测和协调企业与当地公安消防和其他机构的行动。

(3)企业应急总指挥

在任何时候企业必须只有一个人负责指挥整个应急反应组织。

他的主要职责包括对所有保护公众、员工、环境和企业设施的行动,事故的救援和控制行动的指挥。

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责为:

a.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这些分析要根据相关危险类型(例如,火灾、爆炸、泄漏)、它的潜在后果(包括企业内外)、现有资源和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来做出;

b.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c.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d.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的行动;

e.保证现场和企业外人员安全;

f.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反应组织。

在执行这些任务时,企业应急总指挥会得到从事专项任务的应急反应人员的帮助。

企业应急总指挥不能把下列任务交给工作人员执行:

a.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b.应急评估,包括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c.通报外部机构;

d.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e.决定从企业或其他部分撤离;

f.决定企业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例如,在毒气泄漏时建议疏散或安全避难)。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能可由企业总负责人担任,在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主要功能是总体指挥,大量实际反应和协调任务主要由负责生产或安全的副总指挥执行,因为他更具有技术、经验和更熟悉应急反应操作。

与所有其他应急职位一样,企业应急总指挥是分配给企业组织内的工作职位,而不是某个人。

这会消除由于人员调动到其他岗位或其他职位变动导致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混乱。

紧急情况下保持与企业正常生产时相同管理结构有很大好处,企业总负责人应该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位。

在一些情况下,委派更熟悉应操作的人员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比总经理更合适。

如果这样是更好的选择,他应该在计划阶段绝对明确出来,并应在应急组织结构图上表示出来。

总体上,所有应急职位特别是企业应急总指挥应该有代理人,以免企业总经理或其他领导不在现场时代替履行职责。

当企业应急总指挥在紧急事故中受伤时,代理人员应该负责其职责。

应该制定有关规定保证企业应急总指挥在任何时候都能履行职责,他对企业的状况必须有充分的了解。

初期当班经理可能是这个位置上最好的候选人,因而常被任命为企业应急总指挥直到更高级的负责人到来,从而保证指挥岗位全天时段都有人负责。

发生特大紧急事故时,决策必定影响到整个企业甚至企业以外人员的安全和它们的财产和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应预先明确谁有法律责任来做出这种决策。

地方政府负责人有这种责任和权力,或者是地方政府应急指挥员。

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位变动时应该及时通知所有负责各种反应功能的人和政府反应组织和部门。

在许多情况下,公安消防部门是第一个企业外应急反应者。

当企业应急总指挥仍在负责现场指挥时,当地安全、公安、消防的主管或社区负责人,可以作为企业外应急指挥,甚至作为应急总指挥。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最初在控制室由操作人员帮助协调反应行动。

可是,当应急升级和应急反应组织开始部署时,应急指挥中心应该转移到预先指定的应急地区,企业应急总指挥在此与他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如果应急指挥中心直接暴露在事故危害区,企业应急总指挥应决定转移到其他安全区域。

(4)反应操作副总指挥

反应操作副总指挥在应急指挥中心操作,他负责监察和协调具有减缓事故后果功能的各种任务,反应操作副总指挥的主要职责是:

a.协助企业应急总指挥组织和指挥应急操作任务;

b.向企业应急总指挥提出应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对策和建议;

c.保持与现场操作副总指挥的直接联络;

d.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他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完成这种功能的人员应该非常熟悉企业及其组织。

通常维修或生产经理应该担当这个职责。

在小企业反应操作副总指挥的功能可以和企业应急总指挥的功能合并,这两个职位都由一个人担任。

当应急初始阶段所有反应组织还没有部署完成,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5)事故现场副总指挥

事故现场副总指挥是在直接事故现场最高级的应急反应组织指挥。

他的指挥部应该尽可能接近应急现场操作的位置,当然也要考虑到安全的因素。

事故现场副总指挥的主要职责是:

a.所有事故现场操作的指挥和协调;

b.现场事故评估;

c.保证企业人员和公众的应急反应行动的执行;

d.控制紧急情况;

e.现场应急行动与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反应操作副总指挥的协调。

事故现场副总指挥必须具有丰富技术经验并熟悉企业。

这个职位应由企业安全部门经理或生产经理担任。

紧急初始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