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948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1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docx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讲课稿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

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

(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

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

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

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

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性和急躁性

B、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近期应以深度开发为主,广度开发为辅;在中长期,要坚持两者并举。

C、农业资源开发要坚持集中成片,先易后难,开发一片,成效一片。

D、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的先关法规,以法律形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促使农业资源开发,做到利用开发有法可依,方能保证农业资源开发的经常性和持久性。

第二章、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成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量,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力。

具体是指:

生长期的长短、无霜冻期日数、热量和降雨量的多少;光照时数、太阳辐射强度和光质状况;以及影响这些资源有效利用的农业气象灾害情况。

2、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二)、我国的农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

1、农业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

我国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气候类型的多样性也是我国农业气候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一些重要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大。

2、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

我国地形复杂,山地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农业生产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可使农业生产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

3、气候条件与植被、土壤

农业植被的分布受气候的制约,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的类型,土壤的肥力也受水分和热量的影响,导致土壤南酸北碱,有机质含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

4、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

我国农林牧各业分布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区域性,水分是构成这些区域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农业气候条件的评价与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1、农业气候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

通过对农业气候要素的具体分析,了解期数量、质量及时空变化情况,掌握它们之间组合的变化规律,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分析鉴定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从而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2)、任务:

(1)为按照生态规律布局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2)为各地农、林、牧、鱼的合理配置及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的选择而进行农业气候分析;

(3)为抗灾保产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4)为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农机作业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5)为有效的引种、扩播进行的农业气候分析

(二)、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1、光能资源

2、热量资源

3、水分条件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评价

1、农业气候区划

1)规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目的:

为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的依据。

任务:

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条件,以及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

2)区划系统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一)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现状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水利资源方面,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存在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的特点。

(二)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1、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

(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水热同季,适于扩大高产作物栽培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农产品生产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2、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

(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3)、积温有效性高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

3、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大区

(1)、太阳总辐射能多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良,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

(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

四、农业气象灾害

(一)、干旱

1、干旱的发生及其危害

干旱时植物体内水分亏缺,正常生理活动遭到损害,严重时造成作物死亡

2、干旱发生的规律

我国干旱发生的频次,一般由南向北增加,连续4-5年的特大干旱都发生在北方,华北的干旱往往与淮河以北或东北,西北的干旱连片出现,因此,华北在一定程度能反映全国干旱的情况。

3、干旱发生的季节和地区

一般来说,华北、东北和西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从全国范围来看,春夏季节旱区移到长江流域,南至南岭以北地区,秋冬季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到西南地区,这是我国干旱分布的一般规律。

4、预防干旱的措施

(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的抗旱保墒技术等

(二)、雨涝:

某个时期雨水过多或者强度过大,农田排水系统不良而造成的水灾:

涝灾和渍害

1、雨涝的发生及其危害

2、雨涝形成的原因

3、雨涝发生的季节和地区

4、雨涝的防御措施

(1)兴修水利,提高防洪能力

(2)植树造林,调节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3)合理种植和轮作

(4)做好水涝灾害报告

(三)、低温灾害

1、霜冻

(1)、霜冻的成因:

(2)、影响霜冻形成的因素:

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

(3)、霜冻对作物的危害:

(4)、霜冻的防御措施:

熏烟法、灌溉法、覆盖法和农业技术

2、春季阴雨低温

3、秋季南方晚稻的“寒露风”

(四)、冰雹

1、冰雹的危害及成因

2、冰雹的地区及时间分布

3、冰雹的防御措施

(五)、台风

1、台风的危害

2、台风路径及登陆的时空分布

3、台风的防御措施

(六)、干热风

1、干热风的形成及其危害

2、干热风的防治措施

五、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一)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农业中除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如林、牧、渔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在种植业内部,对农业气候的分析和研究,往往比较强调光、热资源的利用,而对其他气候因子有所忽略

2、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措施上违背气候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一些地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上未能科学分析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充分发挥本地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4、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中,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资源则重视不够

5、防御气候灾害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防御气候能力还比较低。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3、调节、控制和改良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能与气候资源的有利措施

5、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6、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功能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1、土地资源的概念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目前人们大多认为广义的土地资源概念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

二是土地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动密切相关。

2、土地资源的特征

(1)、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

A、原始性和有限性

B、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C、土地资源随时间而变化

(2)、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

A、土地报酬的递减性,

B、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C、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

D、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

E、土地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

(3)、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土地资源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净化功能

二、土地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分类

1、定义:

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按照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